产生的。
思想体系
赫拉克利特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一切皆流(Panta rhei)。他宣布:“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在第二次,已经有新的水流了进来,而且我们也不再是第一次的我们。存在的东西,是不会留下的。一切皆变,其中也包括人。如果赫拉克利特对事物的描写就此结束,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的哲人。因此,他估计在一切事物的背后还有一个本原,那就是火。火的燃烧和熄灭,产生了矛盾的世界。赫拉克利特所理解的火,是一种“本原”的象征。他的原理是:从这原始能源而产生的多样化的世界,就是矛盾和斗争。在思想和思想、人和人、健康和疾病、男人和女人、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斗争中,形成了整体的世界。也就是说,战争是“万物之父”,每一个事物都需要其对立面的存在: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感到健康,善只有在对立中感到恶,我们的生只有在对立中感到我们的死。所以,赫拉克利特认为,寻求永恒的和平,是没有意义的。否则就将意味着一切创造性努力的终结,现存世界的终结。赫拉克利特以这样一种理念,对许诺永远和平伊甸园的宗教以鲜明的拒绝,并把它说成是违反自然的谬论,只能意味着生存的衰落。后来,赫拉克利特被尼采重提,并称为“上帝之死”的先知,是毫不奇怪的。
赫拉克利特的特色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我研究了我自己。”这就是说,他的认知并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的的事业(尽管他的书称为《论自然》),而是一个把目光对准自己内心的人的事业。由于他成功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外部干扰,把自己封闭起来,他才有可能潜入到灵魂的深处。那里的个性的区别已不存在,人与人越来越相似。那是一种人的本性真正存在的地方。因而,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可以感觉到…… 尽管他很阴暗和晦涩…… 一种深刻的灵魂亲近感。他的“一切皆流”,我们只能赞同,并不是因为它引导我们去进行什么思考,而是因为这句话对我们是如此的亲切。而赫拉克利特提出这个观点2000年之后仍然给我们影响的,正是这种亲切感。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这位“伊奥尼亚的晦涩哲人”虽然是一个坚定的藐视人者,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解释我们一再感觉得到,但却很少了解的东西。那就是,一切都是会流逝的,而且我们无法思考没有对立面的事物。通过赫拉克利特我们才清楚,我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们孩子的电子爵士音乐…… 因为它第一次进入音乐之流时还叫Janis Joplin,而到了第二次却变成了 Britney Spears。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感到最健康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患重病康复以后,这是因为所经历的世界矛盾进入了我们的意识。赫拉克利特确实还在使我们继续认识我们的日常世界…… 而这一点却只有很少的哲学家和世界诠释者能够做到。
。。
苏格拉底:雅典的讨人嫌
生平
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书面的东西。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能根据其他人的传说描写。但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最重要的苏格拉底传记作者是色诺芬和柏拉图。前者说苏格拉底正直善辩,但也说他虚伪和媚上。而柏拉图则完全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看一看他的《对话》,我们就不得不问,柏拉图笔下的英雄是否真的展示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还是野心勃勃的作者自己思想的写照。
可以肯定的是:苏格拉底出身于一个雅典的石匠家庭,本人也学会了这门手艺。而且,这也很符合他的外形(拳击手的鼻子、粗壮的体形、肥胖的脖子、铲子般的大手)。但他却宁愿到大街上去流浪,与他的同胞交谈,通过哲学讨论,了解他们的一些困惑。他是一个讨人嫌的怪才,遭到当政者的痛恨,但却受到知识青年的崇拜。也可以说是古典形式的鲁迪·杜奇克(上个世纪60年代德国学生运动的领袖…… 译者)。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是一个爱国者,在各次战争中都表现勇敢。然而,最终他还是被雅典的法官因所谓的“不敬神罪”判处了极刑,用毒药毒死。
朋友
苏格拉底十分讨人嫌,所以他的朋友也很少,但却都来自良好的有教养的家庭。其中的几个人,如少年亚西比德,甚至和他有同性恋关系。总之,他的一些有影响的朋友,在一段时间里帮助他抵制了当局的迫害。但当他在法庭上严肃地建议,不要把他处死,而是把他接纳进入精英大厅时,他的朋友也无法再保护他了,因为谁要是在法官面前说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指望获得减刑。
敌人
苏格拉底的最大敌人…… 尽管听起来很荒唐…… 就是民主派。因为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成员很难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他认为民主派的言论实际上都是无用的,仔细观察不外乎都是偏见和模棱两可的东西。
女人
在哲学家的妻子当中,恐怕没有人比苏格拉底的夫人更为有名了,她就是赞替帕。很难说,她是不是使她的夫君不得安宁的母山羊…… 尼采反正是这样说的:“实际上,赞替帕把他们的家弄得不像家而像个地狱,使他越来越深入到这个特殊的职业里不能自拔。”于是,苏格拉底变成了一个流浪者不敢回家,而在大街上与人胡说八道。但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却从未说过一句妻子的坏话。当她把一桶水浇到了他的脑袋上,他只是说:“我知道,赞替帕发过雷霆之后,早晚是要下一场大雨的。”只有一次他不得不对女人发表了概括性的观点。当一个朋友问,他应该结婚,还是不应该结婚时,他回答说:“不论怎么做,你都会后悔的。”
思想体系
苏格拉底把自己定位为助产婆…… 一种帮助别人生产思想的助产婆。为此,他在大街上总是向行人提出听起来无用的问题,例如“你知道什么是德行吗?”如果那个人轻率地说知道,那他就会把那个人卷入一场哲学大辩论当中,直到原来的自信荡然无存。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了一句真话,那就是:“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但苏格拉底却不把这句话当作一种投降,而是当作一种挑战,继续追问下去,不断寻求其中的真理。
苏格拉底的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摧毁对方虚伪自信和讽刺对方进行概念争斗的能力。有人批评他只相信魔鬼而不相信神灵时,他回答说:“谁是魔鬼?那都是神灵的误入歧途的儿子们!如果你敢断言,说我不相信神灵。而只相信神灵的儿子们,那就好像你在说,我只相信马驹而不相信马一样。”局外人当然会为之一笑,但他的谈话对象却不会像苏格拉底所期望得那样,开始怀疑自己,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感觉受到了愚弄。正是这种感觉,才使雅典人判处了他死刑。
苏格拉底的特色
苏格拉底生活在贫困和简朴之中,却死得正直,至死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当有人想帮助他从死牢里逃跑的时候,他却坚持要去赴刑:“我走向死,而你们走向生。到底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灵知道。”人们就是根据这样一些材料,把他塑造成为英雄和烈士,但在人们的心中,他却是个普通的人。
另外,苏格拉底显示自己的方式,并不是鲜明的立场,而是他提出的问题。而问题是无法进行批判的,因为人人都可以提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苏格拉底没有被后世的哲学界分割得乱七八糟。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苏格拉底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自信是多么虚弱,我们的思想和言论,其实都是一股热气。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也到大街上去与人对话,却不再能够取得成就。至于说,苏格拉底今天会不会接受薇罗娜·费尔德布施(德国电视主持人…… 译者)的邀请,坐到脱口秀的沙发上,我们只能表示怀疑…… 那他还不如回到赞替帕身边。
。 想看书来
德谟克利特:当原子还是好东西的时候
生平
和很多其他的哲学家不同,德谟克利特不是一个永恒的抱怨者和悲观主义者,而是一个真正的乐天派。他的爽朗的笑声在希腊是老少皆知的,但在知识界却一再树敌:“德谟克利特出生于盛产白痴的阿布德拉。”他在人民中很受爱戴。人们不仅欣赏他的幽默感,而且赞叹他的“预言”能力。他有一次问候希波克拉底的女友用“问候你,姑娘!”到了第二天,再见到她时却问候说“问候你,夫人!”— 确实,这个姑娘在这期间失去了贞洁。对那个时代的没有欢乐的人,德谟克利特抱以同情,他认为这些人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漫长的死亡”。据说,他死时享年109岁,所根据的材料是可信的。
朋友
德谟克利特从未真正工作过,因为他先是继承了丰厚的遗产,后是受到兄弟们的照顾。这样一种懒散的生活方式,很难使他得到朋友。然而:希腊人感到,这位乐天和讥讽成性的民主派,距离他们更为亲近,而不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些刻板的道德圣人。所以他才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敌人
希腊的古典派知识分子藐视德谟克利特,因为他过于欢乐…… 而且还不断讥讽当时的正统思想和学说。柏拉图就是他的一个主要敌人,甚至试图焚毁德谟克利特的作品。所幸的是他没有得逞。
女人
德谟克利特既不是一个节欲者,也不是一个放荡的公子哥。他就是一个寻求感官欢乐的人。这在当时的哲学界是不常见的。晚年,他用强光照瞎了自己的眼睛。理由是他虽然能够看到无数美女,却因年迈而无法去爱她们。
思想体系
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是原子学的发明人。根据这个学说,世界是由无数细小而不可分割的颗粒组成。这些所谓的原子自从恒远的时代就运动在浩荡的空间,并一再结合在一起,组成各种物质和生物。但这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的灭亡,因为原子不仅不断结合,而且还相互排斥。换句话说:每一种事物,也包括人和他的灵魂,都是原子结合的产物。但这又决定了它们的最后灭亡,因为这些原子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分化。我们只是不知道,由谁来决定,这一切都在什么时候和如何发生。德谟克利特认为,这决不是造物之神,否则人们就必须要问,是谁造就了他。偶然性也不能考虑,因为德谟克利特认为,这只是“一种企图掩盖我们认知的臆造”。原子颗粒的运动遵循一种内在的秩序,正因为他是内在的,也是永恒的,所以大多情况下不被观察者所看见。
德谟克利特的特色
德谟克利特的特色就在于,他为最古老的人类问题做出了有根据的物质的答案。世界为什么如此多样化?因为它由无数按照不同秩序结合起来的原子组成。为什么一切都注定要灭亡?因为原子不仅相互结合,而且相互排斥。那为什么最终不是所有的一切全部灭亡呢?因为消失的不是原子本身,而是它们的组合。我们的世界以后还会有另外一个世界,然后再由另外一个所取代,以此类推。从原则上讲,现在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也有可能重新复活。这对不相信上帝和灵魂不朽的唯物主义者显然是个安慰。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没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仍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帮助。谁要是想给他的好奇的孩子解释,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它们是如何产生和消亡的,用德谟克利特有关原子的结合和排斥的学说更能说服孩子,而不是用宗教的有关躯体将逝去,灵魂将永存以及上帝是万能的教义。因为原子是可以解释的,例如拿一只苹果不断切下去。可是,如果您想给一个六岁的孩子讲解灵魂的不灭和不可见试一试 ……
希波克拉底:一切都是平衡的问题
生平
希波克拉底生于希腊的科斯岛上一个古老的医生家族。除此之外,我们对他生平的了解很少。最重要的是:他主要是作为医生在周游世界时收集了医疗知识。后来,他在科斯岛建立了以他命名的医科学校。有一点是他肯定没有做过:就是写下所谓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份誓言的作者实际是一小批医生,虽然在时间上和希波克拉底同时出现,但却是遵循毕达哥拉斯的学说行事的。尽管如此,希波克拉底和他的学生们留下了70篇著作,即使没有《誓言》仍具有历史意义。
朋友
在古代思想家中,几乎没有人像希波克拉底那样享有如此完美的声誉。但我们必须有保留地承认,我们对他的生平了解甚少,甚至无法确认,哪些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确实出自他的手笔。
敌人
医生在希波克拉底时代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他们被看成是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必须以特殊的手段获得人民的信任。如果一个病人经过治疗仍然死亡,那他们就得承担责任,不得不被赶走。所以,希波克拉底在治疗之前必须仔细检查每一个病人,看是否还有意义去进行治疗。一切在他看来无法医治的病例,他一概拒绝接受,同时也劝告其他医生这样做。这第一眼看来似乎很残酷,但从当时医生的立场看,却是绝对必要的。另外:放弃对一个患不治之症的病人的治疗,并不比…… 像今天这样…… 使用一切技术手段维持他的生命更残酷。
女人
在希波克拉底的生平和作品中,女人没有起过什么特殊的作用。一个例外是:他认为歇斯底里症是胎盘移动的结果,因此是妇科疾病。后来,柏拉图以极端的方式再次提到这个论断,把子宫称为“急切要求孩子的动物”,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和躯体的疾病。换句话说:女人的生活意义就在于生孩子,如果不成,则会发疯。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