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后,如果他不能把这些用笔书写下来的话,那么,这些在他记忆中积聚下来的东西就会丢失。还是那句老生常谈,人类一直在和时间搏斗,与脆弱的记忆力搏斗。我们当然希望,人类能具有稳定持久的记忆力,希望人类的记忆永远不会被抹掉和丢失。为满足人类的这个需求,才产生了今天书写各类书籍的想法。因为,用笔记录下来的东西,才能保证记忆具有持久性。换句话说,就是保证记忆的永久性。因为每个人都知道,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会愈发强烈地感觉到,记忆力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短暂,如果不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历的诸事,用一种固定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么就会很快失去这一切。这也正是很多人喜欢写书的原因之一,无论是歌唱家还是足球运动员,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百万富翁都是如此。如果他们自己不会写书或者没有时间去写,他们就会委托别人来帮他们做这件事。这是不争的事实。 。。

时间的消逝(4)
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时,更是如此。有些人想,托马斯·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作家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写作比起别人来更加困难。”
  希罗多德渴望尽可能多地给后人留下自己所了解到的和所经历过的一切。所以这位希腊人的著作不是简单地给我们叙述各个朝代的历史、国王以及宫廷间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尽管在他的书中,他用了很多篇幅描述了政权和权力之争,但是,他也给我们描述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他们的农耕劳作,叙述了人类经历的疾病和自然灾害,描写了山川河流、动物和植物。例如:
  “每当着火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猫身上发生非常奇妙的现象。那时,埃及人不去顾及扑灭熊熊燃烧的大火,而是人人都站在距火场不远的地方,围立在火场的四周保护着猫。但是猫却不顾人们对它的保护,会从人们中间穿过去或者逃脱重围,直向大火奔去投身火海,埃及人会为此感到悲痛欲绝。如果在一个普通埃及人家庭中,有一只猫自然死亡,则家里的所有人都要把眉毛剃去,但如果是谁家的狗死了,那么他们都要剃头并把全身的汗毛刮去。”
  希罗多德还描写过鳄鱼:
  “鳄鱼的特性是:在冬季的四个月里,什么都不吃;它属于水陆两栖动物的四足兽。它在水里的时候……在我们所知道的动物类中,它是唯一可以从最小的动物长到最大体积的那类动物。鳄鱼蛋并不大,而初生的小鳄鱼却和鹅蛋不相上下,可一旦它长大以后,就能长到17寸长或者更长。鳄鱼的眼睛长得跟猪眼差不多大,它巨大的、尖尖的牙齿露在外面……所有的鸟兽看见它都会退避三舍,但是却有一种鸟能同它和平相处……每当鳄鱼从水里爬到岸上来的时候,它就会张开巨大的嘴打哈欠,那时,小鸟们便会飞到它的嘴里去啄食水蛭。鳄鱼喜欢小鸟们对它的恩惠,因此,它不会去伤害这些爬到嘴中的小鸟。”
  我在开始阅读希罗多德的书时,也未曾注意到他对猫和鳄鱼的这些描写。只是到了后来,在某一次阅读中,突然注意到了书中关于猫发疯似的猛然跳进火海的描写,我被这样的描写吓了一跳,那时我正坐在尼罗河的岸边。我当时仿佛看见小鸟飞到打着哈欠的鳄鱼巨大的嘴里去啄食水蛭的景象。所以,阅读希罗多德的书,就像阅读每一部杰出的著作那样,必须认真地读很多遍。只有这样,在每次阅读之后,你才会产生新的和不同的体会,发现以前阅读时所没有注意到的描写内容、画面和意思。因为每一部巨著都会分好几册,所以要认真阅读,才能真正走近它、发现它、深入它、理解它。
  希罗多德生活得非常充实,那时没有电话、飞机,甚至没有自行车,这都不会影响他,他不会为此感到发愁。这些设备都是在他身后千余年之后才发明的,这又能怎样?希罗多德那时也不可能想到人类今后会有这些发明,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需求。尽管他生活的时代缺少所有这些现代设备,但他仍生活得十分自在充实。他那个时代和他的生活有着他们自己的力量,有着无可估量的和充分的力量。他能感到这种能量,这种能量能给他插上双翼。因此说,他是一个开朗、放松、友善的人。因为只有在这样的人面前,陌生人才会向他吐露心中的秘密。人是不会对一个抑郁沉闷、封闭悲观的人敞开心扉的。那些天生自闭的人只会在别人的请求之下振作一点儿,他们需要跟别人保持距离,甚至可能在别人面前流露出恐惧。如果希罗多德是具有此种性格的人,那他就会一事无成,我们今天也不可能看到他留给我们的伟大作品了。
  我常常想,与此同时也感觉到,当我沉浸于阅读希罗多德的著作时,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震惊,或者令我生气的事了。无论从情绪上还是在感知上我都更加认同他对世界和各种事件的反省。雅典的毁坏比最近军队突袭苏丹更令我痛心,波斯舰队的沉没比刚果军队的政变更具悲剧色彩。如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里,作为通讯社的记者,非洲不仅需要我去书写,而且也需要这位已经离我们久远的、在数百年前已经逝去的人去书写。
  在热带闷热难当的夜晚,我独坐在达累斯萨拉姆海景饭店的栈桥上,不由得想起了玛尔多纽斯军队中冻得发僵的士兵们,在特萨利寒冷的晚上,那时正值欧洲的冬天,正试着围坐在篝火旁温暖自己已经被冻得僵硬麻木的双手。
  

希罗多德的发现(1)
有一天晚上,也就是在我去格里岛之前,我的捷克同行,叫雅尔达——我是很久以前在开罗认识他的,来到我的住处。他也是来达喀尔参加黑人艺术节的。我们两个人一同去看了展览,步行了好几个小时,我们都想方设法弄明白西非班巴拉族、玛空戴族和伊菲族人所用的面具,以及他们的雕刻中所蕴含的意思和终极目的。对我们来说,所有的面具乍看上去都十分恐怖,如果是在晚上,或者是在昏暗摇曳的烛光或者火光下,看到这些面具和雕刻,你一定会被吓得头皮发麻、毛发耸立。
  当时,我们俩在聊天儿中聊到了一个话题,怎么才能在一篇很短的报道中,用几句话说明白什么是非洲艺术。我们俩互相对视很久,谁都没说什么。因为作为外国人,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简直太陌生了。在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概念和词汇里,居然我们都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形容我们眼前所见的这些东西。一想到这个问题我们俩都感到很无奈。
  如果我们出生在希罗多德时代,雅尔达和我很可能就是斯奇提亚人。因为那时,斯奇提亚人就居住在我们现在所在的欧洲这部分地区。那我们就可能骑着马,像我们这位希腊人形容的那样,驰骋于茫茫的森林之中,驰骋于广阔的大地上,拉弓射箭、喝着酸马奶酒。那时,希罗多德也许会对我们产生兴趣,上前来询问我们的风俗习惯和信仰,询问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然后,他就会给我们详细地解释,如何给波斯人设圈套,引诱他们到这块在严寒的冬天冰雪覆盖的地方,然后一举消灭他们的军队。或许他会给我们讲,斯奇提亚人是怎么追捕那位不可一世的险些丧命的大流士国王。
  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雅尔达看见我桌子上放着的这本希罗多德的书。他问我,我是怎么搞到这本书的。我给他讲述了我得到这本书的经历,还告诉他,在我阅读希罗多德《历史》一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两次旅游。一次,是我在完成作为记者的任务时,另外就是在追寻《历史》一书作者的足迹时。我强调说,根据我的看法,把这本书的题目,翻译成“历史”,不能完全说明本书的意思。因为在那个时代,源于希腊文的这个词“History”,实际上,它的原意是“研究”、“探索”的意思。如果用希腊语原本的意思,那可能更符合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因为,希罗多德不是靠翻阅档案来撰写学术著作的。这种写作方法,是在他身后的数个世纪以后学者们才开始的,希罗多德撰写《历史》一书的目的是为了努力寻找、学习、描写历史是怎么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人是怎么创造历史的。可是,历史发展的方向却常常与他们的努力和期待相反。但是,众神真的能决定这一切吗?或者说,人由于本身受制于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而不能很好地根据理性塑造(支配)自己的命运?
  我对雅尔达说,我开始阅读希罗多德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曾问过自己,希罗多德是如何搜集材料的。因为,那时根本没有图书馆,没有今天庞大的档案馆、剪报和无数的资料。但是他在《历史》的第一页就写道:
  “根据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或者腓尼基人说……那时波斯人还这样说,这就是波斯人和腓尼基人的说法,他们的说法哪一种更合乎事实,我不想去论证。下面我想说的是关于是谁最初向希腊人发起挑衅这件事,然后,再做出我个人的评论。无论人间的城邦大小与否那里都有很多人,因为,先前,曾经很强大的城邦,现在衰弱了,而那些,在我这个时代很强大的城邦,过去曾经是很弱小的。知道了这一点,那我就相信,人间的幸福是绝对不会长久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所以波斯人和腓尼基人也是同样。”

希罗多德的发现(2)
但是,希罗多德,作为一个希腊人,他是从哪儿得知,与希腊相距遥远的波斯人和腓尼基人说了些什么?埃及和利比亚人都说了些什么?我想,这是因为,他到过那些我们提及的地方,不断向人们提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并把他所见所闻和别人给他讲述的事情一一努力记录下来。所以说,他首先得迈出脚步走出家门去旅行,那这不就是我们所有记者本应做的事吗?每每遇到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不就是立即打起行装出门旅行吗?旅行就是我们原始资料的来源,就是我们储存财富的宝库,就是我们的财富。记者只有通过旅行,才能像在自己家一样,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随着深入阅读希罗多德的书,我逐渐地体悟到,我与他已经建立了兄弟般的情感。是什么促使他出门远足?他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他一次一次地做出决定,冒险做这种苦行僧式的艰苦旅行?我觉得,是出于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之心,所以他渴望去天涯海角,不惜一切代价去观察,去亲身经历。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很少有人能具备的炽热情感。人其实有一种天生的惰性。从人们开始农耕的那天起,人们就放弃了具有危险性的和到处游荡的打猎生活,或者群居生活。人们会愉快地享受定居生活,在自己那块小天地中靠天吃饭,用修筑围墙或者挖沟渠圈住自己那块小天地,时刻准备着为捍卫自己的故土而流血牺牲,甚至献出生命。如果人一定要离开故土,那一定是处于被迫无奈,也许是因为遇到了饥荒灾难、瘟疫疾病或者战争,或者是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获得了更好的职业,比如说,当上了水手、游商、商队的首领等等。但是,像希罗多德这样,完全是出于自愿,没有任何人的强迫,长年累月漂泊在外,周游世界,为的只是去认知世界、探究和了解世界,此后还要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像他这样的人在世界上简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希罗多德这种激情来自哪儿呢?也许是来自孩提时代的提问:比如说,船是怎么来的?因为孩子们很喜欢在海滨的沙滩上玩儿,在海天连成一片的遥远的地平线上,突然露出一条船,渐渐地向他们驶来,然后这只船就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但是,船来自哪里?我肯定,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提此类问题的。但他们当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孩子,看到船的出现后,顾不上拍去身上沾满的沙子,急忙跑回家,问大人:这条船是从哪儿来的?因为在海天连成一片的那个地方,看上去很遥远、很遥远,是不是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还有另外一个世界?难道,在离我们很遥远的地方真的还有别的世界?那是怎样的世界?然后,这个孩子从此就开始寻找答案。后来,当他长大成人后,他为此寻找答案的愿望与日俱增,而且这种寻求答案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于是他下定决心,准备自己去寻找答案。
  旅行本身就给希罗多德找到部分答案提供了机遇。因为人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希罗多德的书本身最早就是起源于他的旅行。他的书是世界上第一部伟大的报告文学。本书作者具有记者的直觉,具有新闻从业者的眼光和耳朵。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他越过海洋,跨过荒原,冒险深入到荒无人烟的沙漠,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对他来说,那时有多么艰难。我们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到震撼。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从不气馁,他具有坚定的意志,从未说过惧怕什么。

希罗多德的发现(3)
是什么促使他坚持不懈、毫不畏惧、不知疲倦、不屈不挠地去探险?我认为,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乐观的信念,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早已丧失了这一信念,即相信世界的事情是可以说清楚的。
  我从一开始阅读希罗多德,就被他的书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时常打开他的书,回到他书中的时代,回到他所刻画的人物之中,回到他所描写的场景之中,回到他所讲述的众多真实的故事和无数虚构的故事之中。
  其实,从希罗多德所描写的他所见到的人和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应该是一个善解人意、温和善良、待人忠诚、为人忠厚的人。我们可以把他当成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因为他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他不会生气,也没有仇人。他总是设法理解一切人和事,从中发现问题。他总是不断思考,为什么此人的表现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他从不抱怨人不好,而是指责制度不良。他认为,每个个体都不是与生俱来就腐化堕落、邪恶有罪。而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