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孝经智慧-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里还要注意的是本章的“子曰”,一直由本章通贯至下面的第六章,即由第二章至于第六章均是“子曰”的内容。如皇侃曰:“上陈天子极尊,下列庶人极卑,尊卑既异,恐嫌为孝之理有别,故以一‘子曰’通冠五章,明尊卑贵贱有殊,而奉亲之道无二。”在古文《孝经》中可以看到,第二至第六章的每一章都在开头有“子曰”两字,今文《孝经》则没有。
  2。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注》:“广敬也。”“敬”,尊敬、敬重、恭敬。“慢”,侮慢、怠慢。
  这是说,天子自身敬重父母,那么这也就是天子在施教化,使得天下的人都不敢侮慢于他人了。孔子指出,天子要从自身做起,行爱敬父母,那么自己就不敢侮慢他人了,同时也教化其他人对父母的爱敬,并且也不敢侮慢其他人了。
  此有两点可明:由天子生发的“爱亲”、“敬亲”,延伸为天子的“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这是对他人的博爱与广敬,由此也就有了对百姓的普遍的爱与敬了。此其一。由天子这一表率,再转换为他人之间、民众之间的博爱与广敬,社会出现了彼此之间的爱与敬。此其二。
  二、施教化,作表率
  1。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注》:“刑,法也。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则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
  “事”,奉事、服务、侍候。“加”,施加。“刑”,效法;或说通“型”,表率、典型、榜样的意思。这是说,天子竭尽了爱与敬来奉事父母,而将道德教化施加到百姓。天子成为四海之内效法的榜样、表率。
  2。 盖天子之孝也。
  “盖”,此指大概、约略。此句意思是,这就是略言的天子孝道。《注》:“盖,犹略也。孝道广大,此略言之。”以下三章均有此“盖”字,用法含义同此处。
  三、 引《尚书》深化意蕴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注》:“义取天子行孝,兆人皆赖其善。”
  《甫刑》,又名《吕刑》,为《尚书》的篇目,今《尚书》有《吕刑》篇,而无《甫刑》篇。《疏》:“案,《礼记·缁衣篇》孔子两引《甫刑》辞与《吕刑》无别,则孔子之代以《甫刑》名篇,明矣。”《吕刑》是周穆王的大告天下的诰词,强调了要依据刑律定罪,要采用中刑,而不要滥施刑罚。这在周穆王之世,起到了由乱变治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刑罚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为诰词是采纳了为相的吕侯的意见,史官便称为《吕刑》,吕侯又做过甫侯,所以又称为《甫刑》。又“一人”,指天子。“庆”,善、吉。“兆”,十亿曰兆,泛指民众们。“赖”,依赖、依靠。
  此句是说,天子一人行善尽孝,那么民众们也都获利,而得到天下的太平吉祥了。孔子运用到《孝经》里来,帮助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天子章》现代启示谈片
  孔子将孝道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模式化的建构,并将其内部分析为五层,即是“五孝”,而其中最高层次的便是天子之孝。孔子首先从论说天子的行孝:一是天子应该行孝道,并由这种孝道推广出去,教化开来,形成一种博爱与广敬。二是由自己的博爱与广敬,教化感化他人,而变化为普遍的社会的博爱与广敬。三是着重揭示高势位的行孝对下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效果是不可低估的。
  今天人们早已经没有了那一套陈腐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的分别了。但是孔子的智慧依然能启示我们,社会上层的道德倡导与修养对下面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这样,一个单位也还是这样。因此道德倡导与修养,不仅有一个从我做起的问题,还有一个从高层做起、从上层做起的问题。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诸侯)在上位,而不骄傲,虽居高而没有危险。节制费用,谨遵礼仪法度,那么虽盈满而没溢出。居高而没危险,是能长守住高贵的方法。虽盈满而没溢出,是长守住富裕的方法。富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守持着国家社稷,而使得民众和谐。这大概就是诸侯的行孝。”《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讲读】
  诸侯,是列国的国君,其仅次于天子之贵。因此接着上一章《天子章》,讲述“五孝”中第二层次的诸侯孝道。
  一、“二不”: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1。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制节”,指费用节约省俭。“谨度”谨慎地遵行礼与法。
  诸侯位高,然而高则易倾倒,这是危险。诸侯就像容器那样全盛满了,但是满则易溢,这也是一种危险。如何才能“不危”?如何才能“不溢”?这办法就是“在上不骄”,“制节谨度”。
  《注》:“诸侯,列国之君。贵在人上,可谓高矣;而能不骄,则免危也。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慎行礼法,谓之谨度。无礼为骄,奢泰为溢。”
  孔子针对诸侯的特殊情况,指出他们的孝道:一是,诸侯虽贵在众人之上,而要做到不骄傲,那么就虽居高位而没有危险。二是,控制并节约费用,谨慎礼仪法度,那么就虽盈满而不溢出。
  2。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孔子又进一步分析,居高位而没有危险,那是用来长久地守住高贵的方法。盈满而不溢出,那是用来长久地守住富有的方法。
  3。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孔子又揭示,诸侯要让富与贵不离开自身,这样才能保守着自己的诸侯国,才能协和自己的民众。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
  《注》:“列国皆有社稷,其君主而祭之。言福贵常在其身,则长为社稷之主,而人自和平也。”这个文化背景是,每个诸侯国也皆有社稷。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社稷也用为国家的代称。诸侯自己能够长期守住富与贵,那么也就能长久地作为社稷的主人,而民众也获得和平;反之守不住福贵的话,那只能作一个短命的社稷之主。
  然而,作为诸侯这一级别的人行孝道,他当然有其共同的地方便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兄弟之间友爱,但是还有自己的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守住自己的富贵,从而长为国家社稷之主,能常祭祀社稷,造福于一国之民众,让他们过上祥和的生活。
  二、引《诗经》警示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注》:“战战,恐惧。兢兢,戒慎。临深恐坠,履薄恐陷。义取为君恒须戒慎。”郑玄注:“恐陷。义取为君恒须戒慎。”此可以看到,唐玄宗的注释中也吸取融汇了郑玄等人的成果。
  “战战兢兢”,是因心怀戒惧而非常谨慎的样子。“战战”,是恐惧的样子。“兢兢”,是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好像面临、来到了深渊一样,小心翼翼谨防坠入。“如履薄冰”,好像走在薄冰上那样,小心翼翼谨防陷入。这些都比喻做事十分谨慎小心。
  此诗句出自《诗经·小雅·小()》。这是一首斥责统治者不能采纳善谋、政策邪僻的诗;或说刺周幽王,或说刺周厉王。朱熹《诗集传》:“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孔子也用此诗句来规劝诸侯们。后世也爱用此名句来教诲鞭策,朱熹《答吴尉》:“大抵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谨慎,昼夜孜孜,如临深谷,便自无他患害。”《云笈七签》卷九八:“如潜有所得,专如临深谷,战如履薄冰,此得道之门。”
  三、《诸侯章》现代启示谈片
  这一章的现代启示是,身居高位者,仍然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有益的忠告和戒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一些人看来,不就是让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活泼泼的现代人处于左也不是,右也不行之中,再回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吗?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把经典误读了、死读了。此警句的深刻,是在于当一个人自动地自觉地遵行戒律,处处警惕,步步小心,那么反而会获得一种更高的、更长久的自由和潇洒。这是一种智慧的、必不可少的、心灵的自我管理与行为的自我管理,使得人心不荒芜、贪欲不疯长、禁条不触犯、行为循法度。
  每年大量的媒体报道,让人们看到现代的高官、大企业家等等,不知道已有多少人,因屡屡漠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训言,其结果也屡屡跌入深渊、陷于冰窟之中。
  有些高官、大企业家等等,在家庭里也不失为是孝子,但是最终却因为*等种种罪行,或纷纷落马,或锒铛入狱,或身败名裂,或家破人亡。如果按照孔子的理念来看,那已经不能算是孝了。因为在那个档次上的人,与一般平头百姓的孝已经有些不同了,除了共性孝亲悌友外,还有特殊的内涵。如果取其核心理念,把孔子的理念转换到今天来说,那也许就是保住自己的名声,并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来,这才是这一个档次上的孝的内涵。
  “在上不骄”、“制节谨度”,则能够“高而不危”、“满而不溢”。现代人若能细细掂量一下,慢慢咀嚼一番,或许会从无味到有味,从少滋味到有滋有味,进而再到美滋美味。这时候更会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经典的智慧,什么叫孔子的智慧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卿大夫章第四(1)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卿大夫)不是先王法定的服饰,不敢服用。不是先王法定的言语,不敢言说。不是先王的德行,不敢施行。因此不合法定的话就不言说,不合道德的事就不施行;如此就开口不用选择言语了,自身不用选择行为了;即使言语播满天下也没有口错的过失,行为遍满天下也不会招来怨恨厌恶。这三者具备了,然后才能守护住自己的宗庙。这大概就是卿大夫的行孝。《诗经》说:‘早晚都不懈怠,以此奉事君主。’”
  【讲读】
  卿大夫之尊贵次于诸侯,因此《卿大夫章》紧接上章而展开。
  一、卿大夫应当彰显孝道
  关于卿大夫,先说《说文》:“卿,章也。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卿”为什么解释为“章”?“章”,是“章善明理”的意思;卿大夫,其职责就是要将道理彰显,因此在孝道方面,自然也有重大的责任。
  古代有“公卿”、“三公六卿”、“三公九卿”之说:
  1。 “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论道经邦,燮(,调和、和谐)理阴阳”。讲明治道,管理国家,调和阴阳。又有“三孤”,即是少师、少傅、少保,是协助三公来弘扬教化。他们都是直接辅助天子的。
  2。 “六卿”。《尚书·周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治理、统治民众),阜(大)成兆民。”这是说,六卿分管职事,各自率领他们的属下,以倡导九州岛治民,大力安定兆民。
  (1) 天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治理,统帅百官,四海内加以协调。
  (2) 地官司徒,“掌邦教,敷(布施)五典,扰(安定)兆民”。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教育,传布五典的教化,安顺兆民。“五典”,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种常法,又称为“五常”、“五教”。
  (3) 春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典礼,管理神和人沟通、调和上下卑尊的关系。
  (4) 夏官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治理)邦国”。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政,统率六军,治理邦国。
  (5) 秋官司寇,“掌邦禁,诘(治理)奸慝(,邪恶不正),刑*”。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法禁,治理邪恶,刑禁*。
  (6) 冬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此卿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土地,安置士农工商这四民,按照时节获取地利。
  关于“九卿”之说,《周礼·考工记·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郑玄注:“六卿三孤为九卿。三孤佐三公论道,六卿治六官之属。”历代多设九卿,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关于大夫之说,周代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等,“大夫”,就是介于中间一等的官员。不过大夫中的上大夫,就是卿,爵位与公爵、侯爵相同;中大夫,其爵位相当于子爵与男爵;下大夫,虽有禄,但无爵位。大夫也泛指一般官吏。“大夫”,其寓意就是“大扶”的意思,“扶进人者也”。“卿”与“大夫”有差异,但是连言“卿大夫”,又因为他们是同行,比较接近。值得一说的是,一直到宋代“大()夫”又成了称呼医官的别设的官阶,如有大夫、郎、医效、祗侯等,后来称医生为大夫了。

卿大夫章第四(2)
二、卿大夫孝道的内涵
  1。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注》:“服者,身之表也。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下也。”
  “法服”,礼法规定的服饰。先王曾制定“五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