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与理解中国式离婚其中的为难与挣扎!不过,这个社会对情感却有着无比的渴望!说个故事吧。
又是在出租车上,从建国门到朝阳门的途中。司机车开没多久,就来了电话。我只能听到司机的话,但电话有些漏音,隐约我可以听到整个对话,而从司机的语气和内容上,电话那头应该是他老婆。
司机用非常大老爷们儿的语气几乎是对着电话里吼:“忙,开车!吃饺子啊,一天到晚吃饺子!我跟你说我开车呢,我哪有时间回家吃饺子啊!”然后就匆匆挂了电话。
隔了没多久又来了一个电话,同样是女性,司机的口气完全改变了:“哦,我现在载人去朝阳门呢,行啊,那我去接你喽。你晚上想吃什么啊……”
【心想:好啊,二奶!连忙碌的出租车司机都有二奶!】
“饺子,好呀,我也好久没吃了呢,我把人送到朝阳门就去接你喔。”
许多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把问题搁下,然后,另起炉灶。面对已经无可经营的情感,或是不知道如何经营的情感,选择逃避,然后再找一个,然后再找一个、再找一个……过程中的经验值完全被忽略,包括在相处关系中的自我检视,所以二奶、三奶、四奶就这样一直下去,然后叹息,这个世界怎么都没有人了解我呀?当然我所说的,不包括炫耀式的包二奶心态。
而这样的迷茫与重复错误就会藉由家庭教育,代代相传……
有回我在商场地下街吃小火锅,独自一人。在我旁边的女孩,大约也就二十岁上下吧,也是一个人。她坐下没多久,接了电话。
“你知不知道我中午休息时间很短,你一进去店里就不出来,我饿了,丫的,我干嘛要等你呀?”说完,很气愤地挂上了电话。
不一会儿,电话又响起……
“你丫的,别再打来了,我要吃饭。”
又挂上电话,就这样大约重复了两次,终于女孩告诉对方自己在哪里。
没多久,一男孩出现,不断低头道歉,还抚摸女孩头发,女的低头吃东西,没理男孩。这样大约持续了五分钟,戏剧化的一幕忽然上演!
男孩开始猛打自己巴掌,眼镜也飞了,菜也洒了。女孩尖叫:“你还让不让我吃饭,干嘛这样呀……”
我头也不抬,以眼角余光观察着。
然后女孩拿起外套与包包站起来走人,男孩尾随在后,快到门口时,忽然回头对着诧异的众人叫道:“操你大爷的,看屁呀……”
等我吃完,走上手扶梯时,我无意间看到这对男女在角落,女的哭,男的则很激动,双手搭在女孩肩膀上不断摇动她!
当时我在想,虽然他们两个年纪尚轻,但二十多岁,应该已经开始工作了,怎么会用这么幼稚的方式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这男孩的激动让我感觉,他是很有可能使用暴力手段的;女孩在讲电话时的狠劲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呢?如果是普遍现象,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什么台湾人比较幸福?(1)
我一直在关注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可悲的是,我发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情感方面都很无知,这一点也具有很典型的“农村特色”。因为,情感是见不得光的私事,在农村的传统氛围下,情感议题就是登不上台面的话题了。
有个有趣的脑筋急转弯:半夜小孩子哭闹的话,怎么样冲牛奶最为方便?答案是“脚”,因为用脚把枕边人踹醒,让她/他去泡牛奶就行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爱的白开水》,当时的灵感来自许多大陆朋友问我,为什么台湾人感觉上比较幸福?当然他们所引用的都是台湾偶像剧中的剧情概念。我的文章里指出,当一个男人愿意在大冷天钻出被窝为老婆倒杯水,这难道不值得被宠爱的女人们撒个娇?我常跟很多人说,如果对方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人,那还需要在他/她面前讲什么面子、搞什么自尊心呢?
其实,根据我的观察,在不懂浪漫、不懂体贴这件事情上,男女要各打五十大板。不应该以男人为自己劳动视作理所当然,也不要把女人做为当然的附属品,生活家庭的美满,其实是需要彼此双方的共同努力与付出的。
这种策略同样也适用于办公室,如果你需要你的男同事帮你更换桶装水,那请你不要忘了跟他道谢:“帅哥,太感谢了,你真有绅士风度。”我想对方下一次也会很愿意再帮助你。那如果你认为作为女性你没有力气去换桶装水,所以对方帮助你是理所当然,我想对方即使是帮了你也是心存腹诽的。
在大陆,我发现很多男人都怕被别人说怕老婆。有人对我说,你看马英九真面,那么怕老婆,*也因为怕老婆而贪腐。
台湾受闽南文化影响,并不认为畏妻有什么不好。在台湾有一句俗语叫作“惊某大丈夫”,意思就是说怕老婆的人才是好男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说,丈夫要听妻子的话,因为妻子会帮丈夫算计,帮丈夫省钱。台湾男人也就乐得不去操心如何算计,省心省力,所以他们都成了“怕老婆”的人。
大陆人由于过于注重集体,因而大众言论多集中于国家、民族和党,而很少涉及到个人的家庭问题、感情问题。如果一个人当众谈论感情问题,会被人认为是胸无大志。因此,在情感方面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大陆人最为缺失的,台湾也是如此。
在国外,家长和学校会对子女进行情感教育和性教育。比如,我们熟知的一个情形,在美国,女儿上了高中,出门的时候爸爸都会把一个安全套交给她,教她学会保护自己。
而在海峡两岸,关于性、爱和感情都是羞于启齿的,在更早的年代甚至是讳莫如深的,更别提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宣传教育了。
但是在台湾,感情问题至少是能够上得了台面的。很多的台湾作家,比如吴淡如,将感情问题写成书,她在书中告诉女孩子,只有懂得爱自己,才会有人去爱你。
这些作家的书对于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有启蒙意义,他们从书中学会了应该如何对待感情,如何对待爱人,如何独立自主,如何自尊自爱。
到了北京之后,我发现不光是二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对于感情是无能为力不懂得处理,连四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有的也对感情极为无知,导致家庭生活不美满。
很多人都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变化,夫妻情感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富有激情,而是在缓慢地恶化。随之而来的是,夫妻之间的敌视,家庭成员的生疏,沟通的困难,婚姻的危机。
为什么台湾人比较幸福?(2)
他们以为感情是一成不变的,年轻的时候怎么样,老了一定会是怎么样。他们不知道,感情是需要像事业那样去用心经营投入的。
我身边的一些人告诉我,他们回到家之后跟老公老婆之间是没有任何交流的。饭桌上没有几句话,饭后一个看电视一个打游戏,就像生活在不同高度的植被,各有各的地盘,互不干涉,也从不来往。
根据我的观察,上述现象在北京绝对不是极个别的存在,而是很多人生活状态的写照。因为我发现,在周六日,经常能够在餐厅里看见爸爸带着一个小孩去吃饭,或者妈妈带着一个小孩去吃饭,而很少能够看见一家三口一起去餐厅吃饭的。在台湾这种情况却不多见,大多是全家一起还加上老人。我大胆地假设,大陆的婚姻问题实际上可能远远超过台湾,虽然大陆的离婚率没有台湾高,那是因为台湾人活得较为自我,并不是那么在意社会舆论的压力。
可能有人会说,咱们周六日得加班工作啊!那我要提醒你,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做一个平衡,是你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家庭的幸福,强烈建议您在看到这篇文字的时候就马上去思考这个问题。周六日这样的“familyday”都不能与家人见面,久而久之,感情就淡了。
我曾经在网络上做过一个小调查,有一位温婉贤淑千依百顺的女性和一位具有独立精神性格鲜明的女性,你会选择哪一个?让我大跌眼镜的是,那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温婉贤淑的那位。在台湾,可能不会百分百选择有个性的那位,但我估计至少也是五五开,没想到在大陆的年轻人中,还留存着那么封建落后的思维,这完全是用19世纪的心态去过21世纪的生活。
很多年轻人也经常跟我抱怨,他们认为自己没有房子没有车,找不到好老婆,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回答因为女人太虚荣。
我是非常不能够接受这个解释的。我认为,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性的虚荣、堕落、糜烂是社会的责任,一个女孩子比较虚荣,可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使她养成了虚荣的习惯,也可能是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绝对不会因为她的性别是女而造成的。
我们的女人虚荣,那我们的男人够不够绅士呢?
我曾经在上海机场的肯德基看到二男一女一起吃饭,看样子三个人是同事。我亲眼看到,那两个男人坐在桌子上等着,那个女人自己走到前台点了三人的食物付了账,再辛苦地端回桌子。
再就是在各个大厦,走过推拉门的时候,我很少看见有男孩子主动开门后等在旁边让女孩子先过去的。在建外SOHO的时候,甚至好多次,我打开了门想进去,突然发现里面也有人想出来,就让了让,结果里边的人就心安理得地先出去了。在建外SOHO的同一座大厦,有一次碰到一个老外,我隔他有好几十米,他就打开门在一边等着我通过。
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常帮老婆画眉,被皇帝知道后,也没有为难他,还说了句“画眉之乐”。我们的先人尚且如此,很难想象21世纪的年轻人身上的封建思想居然比古人还重。
我们在情感上的许多问题,是很不现代的,很不都市的,这也是我说北京是个大农村的原因。
很多人在感情上很压抑很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本身很渴望幸福,认为物质的满足能够产生幸福感,因此就拼命地工作,工作与家庭不能够很好地平衡,因此感情越发压抑扭曲,就更加渴望幸福。
幸福的感觉是不是一定需要物质来满足呢?答案很简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百万富豪在闹离婚?
我要说的是,如果能够放下面子,为对方着想,打破上述的恶性循环,我们的感情生活是有出路的。
谈了这么多,可能很多人认为我是在批判,其实我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在生活上,台湾人其实比较自我,很在意自我个性的突显、隐私权乃至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别被新闻报道所误导,其实更多的台湾人说话很斯文,甚至有些“娘”,对细节很在意,常保持笑容!而大陆群体意识较强,在群体面前个人是可被忽略的,许多观点与看法必须上升到哲学层面。其实群体也好、个体也罢,都是生活态度的一种选择,不过我更在意在大陆这个社会的个体,是否获得了情感、健康乃至自我的实践与满足!有人问过我,幸福的关键是什么?我反问:多少钱你觉得幸福?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车子你才满足?其实这个答案会随着在你身边周遭竞争的对象不同,标准也就不同,其实,心满足了,也就满足了。
当我点出两岸在群体生活中抱持的不同态度,或许我们,无论台湾人还是大陆人,我们都可以理解对方何以会有这些反应,许多事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明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彼此习惯,在交流之初,体谅、宽容,抛却质疑与批判,我想,我们可以通过接触乃至磨合的过程,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共同准则,也在这中间,共同改进缺点,共同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