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榜文很快就被县里的更卒揭了下来,但却已经在沛县掀起了轩然大波。父老们纷纷议论此事,都不知道前景如何。而沛县的一干官吏,当然更是着急了。
沛县原来的县令陈公因为年龄老大,已经辞官回乡了,新来的县令,人称张公,到任尚不到一年,便出了陈胜起义的事件。
然而以前镇压起义叛乱不遗余力的大秦朝廷,这次竟然毫无动静。陈胜已经尽占淮阳大郡,筑坛称王了,在朝廷的公文当中,还是提也没提这场叛乱。见到这两张榜文之后,张公的心里终于决定了该怎么做,便召萧何前来商议。
萧何也正密切关注着陈胜事态的进展,见张公召集,自然一刻也不怠慢,急忙前来县衙商议。
现在的情势是明摆着的,对张公、萧何这些秦国官吏来说,如果不响应陈王,那么死亡就在眼前;倘若背叛朝廷,那至少也要等朝廷平定了陈王叛乱才会说事儿,所以在选择上其实是用不着考虑的。
和张公有所不同的是,萧何、曹参的宗族都在沛县,跑是跑不掉的,不象张公是燕人,还能只身逃亡。因此萧何、曹参更是坚决的支持张公起事,以沛县属陈王,先不说自己的死活,把宗族给保下来再说。
但考虑到张公是外地人,沛县人不会支持他;再加上沛县的军事力量实在太弱小,仅有百余地方武装,举事的话也不值得一提。所以萧何、曹参建议,让张公写一封信,前去招刘邦带着手下回来,也好为沛县增加一点安全系数,以防别的县趁乱前来攻占。
张公自然是同意了,信写好后,萧何就让夏候婴将信拿着,前去交给樊哙,由樊哙去砀山中寻找刘邦,让他尽快回来。
与沛县城内紧张不安的气氛不同,吕氏马场里,更多的是兴奋。虽然上次进攻下邑失败,但和刘邦密密商议了好几天后,吕泽根据形势,重新确立了发展方向,现在就等着机会来临。
八月二十七这天,从芒砀山同时飞来的三只信鸽,捎来了确切的消息:刘邦已经接到沛令张公的信,让他带人回沛县,准备起事以应陈王了。刘邦让吕泽作好准备,一旦沛县成功起事,吕泽就要按照原来商议的行事。
其实在陈胜起事不久后,刘邦就从萧何那里得到了消息。但在衡量了自己的情况之后,刘邦决定还是暂且蛰伏,而吕泽攻下邑失败,更让他验证了自己的判断。
四十八岁刘邦,对于世事早就透彻洞明。在陈胜王已经率先举起大旗的情况下,想在沛泗一带一举成功,成为一方势力,必须是自己的实力足以制服他人,或是自己的名声足够响亮,可以号召他人追随自己。
然而这两个条件,刘邦都不具备。因此仔细考虑后,他觉得深自隐藏,待机而动才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这个时候出山,只能前去陈县,投奔陈胜王帐下。听说名闻天下的张耳陈馀两人,在陈胜帐下也没得到重用,象刘邦这种当年连张耳面儿也不常见的低级门客,去了也是白饶。
但等到樊哙拿着张公的信前往砀山来召自己回沛县的时候,刘邦感到机会来了。这正是借助沛县力量,壮大自己的大好时机。
而只要有了实力,在这乱世之中,便一切好说。因此刘邦立刻率领自己的人马,跟着樊哙一起径直往沛县而来,并放信鸽出去通知吕泽,准备起兵行事。
第二卷 风起云涌
—第八章 … 沛公(下)—
没想到刘邦刚刚走到半路,张公却后悔了。信送出后不久,郡里就传下公文,敕令各地守令严缉盗贼。虽然没有明说,这说明了大秦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陈胜造反的危害性,准备严加缉捕。
张公越想越怕,大秦朝廷的厉害他是知道的,一旦重视起来,恐怕陈胜很快就要败亡。而且他更怕刘邦等流亡者回来会杀掉自己,自行举事,于是就反悔了招刘邦入城的决定。
因此刘邦刚刚进入沛县境内,便遇到夏候婴驱车来报,说是张公命令县里更卒封了县城,正在搜捕萧何、曹参等人,让刘邦想好对策再去不迟。
刘邦原本想着既然有人应合,根本不必再去叫上吕泽一起,就只带了自己手里来的一百来人。虽说这一百来人都是铁了心要追随自己的老兄弟,战斗力也很可观,但想要指望一百来人攻破有了防备的县城,恐怕连城头也爬不上去,就得全数给放倒在城墙外。
但既然已经下了砀山,不管怎样也得到沛县去看看再说。因此刘邦便带上夏候婴一起,往沛县赶去。谁知走了没多远,萧何曹参也骑马迎了过来,樊哙和夏候婴急忙上去接住。
“老萧,阿参,你俩怎么出来的?”樊哙见到两人脸上身上颇为狼狈,惊问道。
“他***,别提了。要不是彭祖告诉我俩,任敖又把我们从城墙上缒了下来,恐怕这会儿我俩的命早没了!这两匹马,还是从老萧的侄儿家要的!这个该死的张公,等着吧,老子饶不了他!”曹参恨恨的说道。
“阿季,本来想留这张公一命的,如今既然他不仁,咱也就不义了!待会儿我写几封书信,你拿箭射进城里去,我谅这张公也没什么能为。”萧何乃是文官,不象曹参身有武艺,因此在被缒下城墙时,很是吃了些苦头,脸上身上蹭破了不少地方。不过他是深沉之人,纵然极为狼狈,也不肯破口大骂。
当下几人带着人马开到了城外。萧何写好了帛书,刘邦便持箭射进城去。又告诉城里更卒,让他们拾去交给县里父老传看。
这些兵士,全都是沛县本地人,谁不认得刘邦、萧何、曹参几个着名人物?很快信的内容便在县里传开了。
秦朝统一到陈胜造反,只有短短的十二年,县里父老,当然都是战国时的遗民。在数百年的征战里,各地的父老乡民们,已经对战争麻木了。“看遍春秋无义战”,以名为务的春秋时代如此,更不用说以利为务的战国时代了。
对于沛县老百姓来说,他们的记忆里,根本不存在正义的战争。所有的战争,带给他们的都是丁壮战死,老弱饿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在这样严酷的生存条件下,老百姓们,也学会了本能的保护自己。组织起来,选出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头人,然后在他的领导下,谁的势力大就追随谁,谁的棒子粗就服从谁,这就是他们的做法。
这样的做法,听起来很墙头草,很无耻,根本不符合成天被人宣传的“气节”、“骨气”这些优良品质,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多的,却是无奈。
象沛县这样一个用兵之地,数百年来属过宋,属过魏,属过齐,也属过楚,最后又归了大秦。沛县的民众,原来属于哪国的都有,根本也就无所谓国家了。他们所有的要求,不过是能够安安稳稳的活着罢了,一如那地上的小草。
然而风总是要吹来的,所以小草们就只能随风摇摆,风大的时候,就只能低头弯腰伏在地上,以免被吹折甚至连根拔起。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不过都是些小草,只想活着罢了!他们倒想做中流砥柱来着,可惜人家砥柱是石头做的,他们却没有那样坚挺的资本和必要。
刘邦从来都是他们中的一员,当然对自己父老的这种心理完全明白。所以他相信,只要把消息传递进去,给父老们分析一下怎么做是有利的,父老们绝对会杀了张公,开城接自己这些人进去的。
果然书信射进去不久,一群武装过的子弟就冲进了县衙,很快张公的头便被砍了下来,扔出了城外。
见了县令人头,刘邦立刻便让自己带来的一百多人鼓噪了一阵,很快就由彭祖打开城门,把刘邦等人放了进来。这种做法是心照不宣的,倘若事败,父老们可以把事情推到刘邦等逃亡者头上,说是杀官攻城都是他们干的,反正刘邦也不在乎多加一条罪名。
不过既然攻下了县城,就算举起了义旗,当然得选个主事的。当时沛县城里,最有资格的当头领的,莫过于文吏之首萧何,武吏之首曹参,还有就是逃亡者首领刘邦了。
不过萧何、曹参和刘邦不同,他们两家在沛县都是枝蔓极广的大宗族,一人行事,往往关系到全族数百上千人的性命,因此不敢出头,便一起推刘邦为首。
刘邦则是破罐子破摔,反正抄家灭族的大祸早就闯过了,杀一次头是碗大个疤,杀十次头呢,照样是疤大如碗。再加上从前的流言,沛县人都知道刘邦生具异相,必将大富大贵。
想来跟着一个注定了大富大贵的人物,当然也是能沾点光的。因此九月初六这天,沛县父老们便同意尊刘邦为沛公,并派人前去报告陈胜王,说是沛县已经起兵反秦,属陈王,以刘邦为将军。
按照陈胜王的榜文,刘邦率领沛县起义后,自然就有了将军名号。不过对于沛县人来说,陈胜王麾下有将军名义的,至少也有几十号人,不足以区分。
因为秦楚皆称县令为某公,刘邦实际上就相当于沛县县令。于是,从此之后,沛县着名的无赖子刘邦,便被尊称沛公,成了沛县父老的首领。
第二卷 风起云涌
—第九章 … 围城(上)—
没想到刘邦刚刚走到半路,张公却后悔了。信送出后不久,郡里就传下公文,敕令各地守令严缉盗贼。虽然没有明说,这说明了大秦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陈胜造反的危害性,准备严加缉捕。
张公越想越怕,大秦朝廷的厉害他是知道的,一旦重视起来,恐怕陈胜很快就要败亡。而且他更怕刘邦等流亡者回来会杀掉自己,自行举事,于是就反悔了招刘邦入城的决定。
因此刘邦刚刚进入沛县境内,便遇到夏候婴驱车来报,说是张公命令县里更卒封了县城,正在搜捕萧何、曹参等人,让刘邦想好对策再去不迟。
刘邦原本想着既然有人应合,根本不必再去叫上吕泽一起,就只带了自己手里来的一百来人。虽说这一百来人都是铁了心要追随自己的老兄弟,战斗力也很可观,但想要指望一百来人攻破有了防备的县城,恐怕连城头也爬不上去,就得全数给放倒在城墙外。
但既然已经下了砀山,不管怎样也得到沛县去看看再说。因此刘邦便带上夏候婴一起,往沛县赶去。谁知走了没多远,萧何曹参也骑马迎了过来,樊哙和夏候婴急忙上去接住。
“老萧,阿参,你俩怎么出来的?”樊哙见到两人脸上身上颇为狼狈,惊问道。
“他***,别提了。要不是彭祖告诉我俩,任敖又把我们从城墙上缒了下来,恐怕这会儿我俩的命早没了!这两匹马,还是从老萧的侄儿家要的!这个该死的张公,等着吧,老子饶不了他!”曹参恨恨的说道。
“阿季,本来想留这张公一命的,如今既然他不仁,咱也就不义了!待会儿我写几封书信,你拿箭射进城里去,我谅这张公也没什么能为。”萧何乃是文官,不象曹参身有武艺,因此在被缒下城墙时,很是吃了些苦头,脸上身上蹭破了不少地方。不过他是深沉之人,纵然极为狼狈,也不肯破口大骂。
当下几人带着人马开到了城外。萧何写好了帛书,刘邦便持箭射进城去。又告诉城里更卒,让他们拾去交给县里父老传看。
这些兵士,全都是沛县本地人,谁不认得刘邦、萧何、曹参几个着名人物?很快信的内容便在县里传开了。
秦朝统一到陈胜造反,只有短短的十二年,县里父老,当然都是战国时的遗民。在数百年的征战里,各地的父老乡民们,已经对战争麻木了。“看遍春秋无义战”,以名为务的春秋时代如此,更不用说以利为务的战国时代了。
对于沛县老百姓来说,他们的记忆里,根本不存在正义的战争。所有的战争,带给他们的都是丁壮战死,老弱饿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
在这样严酷的生存条件下,老百姓们,也学会了本能的保护自己。组织起来,选出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头人,然后在他的领导下,谁的势力大就追随谁,谁的棒子粗就服从谁,这就是他们的做法。
这样的做法,听起来很墙头草,很无耻,根本不符合成天被人宣传的“气节”、“骨气”这些优良品质,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多的,却是无奈。
象沛县这样一个用兵之地,数百年来属过宋,属过魏,属过齐,也属过楚,最后又归了大秦。沛县的民众,原来属于哪国的都有,根本也就无所谓国家了。他们所有的要求,不过是能够安安稳稳的活着罢了,一如那地上的小草。
然而风总是要吹来的,所以小草们就只能随风摇摆,风大的时候,就只能低头弯腰伏在地上,以免被吹折甚至连根拔起。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不过都是些小草,只想活着罢了!他们倒想做中流砥柱来着,可惜人家砥柱是石头做的,他们却没有那样坚挺的资本和必要。
刘邦从来都是他们中的一员,当然对自己父老的这种心理完全明白。所以他相信,只要把消息传递进去,给父老们分析一下怎么做是有利的,父老们绝对会杀了张公,开城接自己这些人进去的。
果然书信射进去不久,一群武装过的子弟就冲进了县衙,很快张公的头便被砍了下来,扔出了城外。
见了县令人头,刘邦立刻便让自己带来的一百多人鼓噪了一阵,很快就由彭祖打开城门,把刘邦等人放了进来。这种做法是心照不宣的,倘若事败,父老们可以把事情推到刘邦等逃亡者头上,说是杀官攻城都是他们干的,反正刘邦也不在乎多加一条罪名。
不过既然攻下了县城,就算举起了义旗,当然得选个主事的。当时沛县城里,最有资格的当头领的,莫过于文吏之首萧何,武吏之首曹参,还有就是逃亡者首领刘邦了。
不过萧何、曹参和刘邦不同,他们两家在沛县都是枝蔓极广的大宗族,一人行事,往往关系到全族数百上千人的性命,因此不敢出头,便一起推刘邦为首。
刘邦则是破罐子破摔,反正抄家灭族的大祸早就闯过了,杀一次头是碗大个疤,杀十次头呢,照样是疤大如碗。再加上从前的流言,沛县人都知道刘邦生具异相,必将大富大贵。
想来跟着一个注定了大富大贵的人物,当然也是能沾点光的。因此九月初六这天,沛县父老们便同意尊刘邦为沛公,并派人前去报告陈胜王,说是沛县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