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修养-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件事该怎么办,那件事又如何应付,大多也不会起作用。比如,假如有人问小偷会不会从房子的那个地方进来,有时要想到怎么回答他。这样的担心有时会起作用,但是多数情况下都归于无效。杞人忧天虽然无用,但一旦遇到灾难,有应对的大致的心理准备就起作用。做到遇事不慌,就需要平日里未雨绸缪。因为未雨绸缪需要智慧的积蓄。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要记住很多事情,而是说需要储备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应该在平日里有意识地储备一些智慧无论是记忆历史事实、统计数字,还是动植物的名称,都能从中体会到储备知识的乐趣。 这些也许会在某个时候起作用,也许仅仅只会作为一种装饰,但我还是希望,比起具体的知识,我们更应该在平日里有意识地储备一些智慧。我在札幌求学时,有一个名叫藤田的同窗好友。听说他毕业后不久就得了肺病,虽然多方寻求名医治疗,但医生都对他的病束手无策,甚至没有一个人能保证他还能活一年的时间。但实际上,这位被医生们宣告活不了一年的病人,后来一直活了五年。医生们都非常惊讶,认为这堪称是奇迹。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多过预期五倍的生命,首先要得益于其夫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夫人给我讲过当时他们是如何利用她还是孩童时候学习的知识来渡过难关的:“我在学生时代就酷爱学习英语,嫁到藤田家以后,英语似乎没有什么用了。虽然我已经觉得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英语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这次丈夫得病又让我重新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当时订了英语报纸,经常念给病床上的丈夫听。他虽然身体患病了,但头脑变得越发清醒,报纸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新知识,这对病床上的丈夫是一种莫大的慰藉。我们看某一个地方的新闻的同时,会看到很多关于治疗肺病的药品和方法的广告,这些都会引起我的注意,一个一个地订购来试用。既然医生不能保证能超过一年,但总不至于会更短,万一有效,还能超过一年,这么想,我就邮购了各种各样的药物。就这样,也许这种方法对度过这个时期有效,药物又能够延长几分生命。因为长时间卧病不起,有的时候,不仅是病人本人,连看护的我也变得意志消沉,在这样的时候,英国文学比起日本文学就更加能够鼓舞自己。很多时候,我都会因为英国的文学作品而重新振作起来。”我认为,这就是储备智慧的例子。假如夫人认为英语毫无用处而荒废了的话,事情就糟糕了,不仅不能安慰自己和生病的丈夫,也不能将原本只有一年的时间延续到五年了。
  我们不知道自己储备的知识什么时候能够用上,虽然不能预测,但早晚会派上用场。只学习眼前急需的知识,也就是德国人所说的“面包学问”,面包只能短时间地起作用。我们平日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储备那些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能用得上的知识。 。。

三、储备体力不是虚张声势(5)
要养成这样的修养、储备这样的知识,需要看好书,听有益的谈话,和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交往,或者是静坐默想,将学到的东西消化之后深藏心中。说得高尚一点,就是做学问的方法,这些方法除了现在提及的以外,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一味地做学问度日处世,也许会感到异常孤独。放眼世间,没有一个同样有智慧,能与自己交流的人,看谁都会觉得他的行为很愚蠢,达不到能够和自己谈话的水平,因此,会觉得生活在社会上很苦闷。这样的人也容易对人耀武扬威,傲慢无礼。所以,比起知识的储备,道德的储备显得尤为重要。五、积德不论人和时间
  我等凡夫俗子应该如此储蓄德行一点一点储蓄的善行,到何时都不会腐烂,所以能够无限制地储蓄。不过,要是稍不留神,也容易消逝或者后退。虽然行一件善事,就会积下相应的德行,但若是第二天又做了破坏这件善事的行为,昨天的善行也就随之消失,积德行善也就化为泡影。假如右手行了四分善,左手行了六分恶,一相减还堕落了两分。就像这样,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积德行善到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反而作恶很容易。所以,要是今天行五分的善、作三分的恶,一相减还能剩下两分的善。第二天再行五分的善、作两分的恶的话,一减剩下三分的善,两天相加就行了五分的善。很多人都是每天多多少少行一些善,再作一些恶,即便一相减剩下的全是恶,也不要因此而失望,而是要有积德行善的意愿。孟子说过“我四十不动心”,我不能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心不再为恶而动”的意思。要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非常理想了。但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往往是想去行善,但马上又会涌起相反的念头,从而妨碍善行的实施。使徒保罗曾经叹息道:“在我的思想中,常常都有两颗心在争斗。往往在我想行善的时候,立即又会升起作恶的念头来破坏它们。”这犹如堆砖一样,并不是日复一日地越堆越高,总存在有不断破坏它的力量,削减这个高度。就像孩子们在河边玩的堆石子的游戏一样,好不容易堆高了,在一瞬间又会全部倒塌。在倒塌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失望,叹息道:“哎,不行啊!到底还是不行啊!”而他们是否会为此变得自暴自弃,正是关系到他们将来命运的分歧点。
  有一些人生来天性就很纯真,他们没有妒忌、羡慕之念,基本上也没有恶的观念。只不过,这样的人非常少。在十个人中大概有*个人是与此相反,如果他们不潜心修养,善就会停滞不前。兼有善恶两面的人,应该不松弛、不绝望,努力积德行善。正如我们储蓄一样,如果今天能存十块钱,明天再继续存一些,多多少少用一些,到了第二个月,至少也还能剩下一块钱。然后再一厘、两厘地存,渐渐地就会积蓄一些财产。德行的积累也是一样,如果能从注意最细小的事情、改正小缺点小毛病开始,渐渐地就会积累起巨大的德行。储蓄德行是所有的储蓄中最重要的事情。德行带给人的愉悦之感前面说过,储蓄德行犹如储蓄财富和知识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保证永远的荣华富贵,那么也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好的名声,挣到很多薪水。挣工资的人相当于卖了自己的知识,得到了金钱,但是,道德却不能像知识一样买卖。不会因为某个人品行好,公司或单位就会多给他工资。但是,假如德行能够换算为金钱,一百元的道德,一千元的道德……德行也就失去了德行的特点。不过,德行的保存力和带给人的愉悦之感却是黄金、名誉不能比的。有钱的人,也许会因为一次失败,在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财富;有知识的人,在生病以后可能会忘记以前的知识。有时也许还会被人妒忌或者羡慕。但是,有德的人却不会忧虑因为火灾而失去德行,也不会遭人妒忌。即使会遭到妒忌,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毋宁说,他们反倒拥有教化妒忌之人的力量,并且,他们还能体会到不为人知的愉悦。他们从来不会畏惧黑夜,每天早上起床以后会迎来灿烂的朝阳。其实阳光已经映照到他们的心中,即使刮风下雨,他们心中都洋溢着喜悦之情,仍能感受到犹如晴空万里的欢喜,在他们心中,到处都犹如乐土,能够体会到常人体会不到的快乐,可以说,就像和别人吃不同的食物一样。因此,他们既没有必要和别人竞争面包,也不用嫉妒、陷害别人,可以平和安宁地处世度日。他们即使遭遇了灾难,心灵受到了伤害,仍然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喜悦。这样的有德之人既没有聚集数万财富,也没有很多学位证书或者荣誉称号,抑或是加官晋爵的任免证书,但他们能够得到无与伦比的满足和快乐。所以,能够从这一点着眼的人,既不会对社会感到不满,也不会对职业抱怨不休。积德不论人和时间只要有积德的意志,无论什么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能够实现这一点。“卖纳豆”的若是决心储蓄,存下的金钱也许数量会很少,挑粪桶的农夫即使想储备知识,也许会难免狭隘浅薄,但若是储蓄德行,则不分职业的贵贱,财力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体格的强弱。而且,每个人都拥有最初的种子,可以立即开始,甚至可以从今天晚上就开始。一个人若想要储蓄,首先至少要有哪怕是一厘钱,没有资本就不能进行,要增进健康也必须以病愈作为契机,所有的这些事情都需要最初的种子,而德行的储蓄却能随时开始。我常常想的是,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任何人都能够做的事情。德行的储蓄也正是这样。每个人都拥有作为人不可欠缺、生命所必需的东西。当然,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每个人都各自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为了适应空气环境,我们拥有能够呼吸的肺,为了进食,拥有进行消化的嘴和胃。和这些事情一样,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根据个人的努力,经过勤奋修养之后才得到的。如果没有努力,即使是进了宝山也会空手而归。我们应该善用境遇,留意平日的所见所闻,利用所有的人生经验,将此作为前进的工具,只要有这样的意志,改变“境遇”就不在话下。如此能得到人生幸福吗?虽然每个人都能够锻炼出适应境遇的能力,但是人很容易懈怠,在达不到自己的目标的时候,往往将原因归咎于自己以外的事情。回顾过去,总觉得再没有比自己不幸的人了!某某人真让人羡慕啊!但是,我觉得在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细细品味种种所谓的“不幸”之时,其实其中也包含着难以言传的甘甜。梅特林克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青鸟》。——译者注说过:“比起过去,我们总是在不断进步。”也许我们曾体味到各种艰辛,但也能从中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经历。道路近在眼前,说是近,是因为路就在每个人自己心中,求助于他人的做法本来就是错误的。
  有的人会埋怨天道不公,这样的人其实是看着地,在抱怨天。若是心能放在地上,眼睛凝视天空,就不会怀疑天道的是非。对每个人的人生最重要、最不可欠缺的东西,其实每个人早已经拥有。所以,我们既没有必要埋怨天,也没有必要诅咒地。
  看书这件事情,并不是只要有看的行为就一定会有所得,若不是充满兴趣地去看,就不能有所收获。
  

一、一条人应该走的路(1)
清晨路遇上学的盲童我每天早上要从小石川的家去第一高等学校上班。每次途经指之谷町东京的地名。——译者注的聋哑学校时,看到盲童们靠着一根手杖,从对面缓缓走来的情景,我心中都会涌起一股佩服之情。从路的这一边有一辆人力车飞奔而去,眼看盲童差点就被撞倒,我被吓得心惊肉跳,但盲童却巧妙地避开了。也许车夫也会注意避免撞倒他们,但眼见那千钧一发之际,我还是暗自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幸好没有撞上!
  不仅如此,他们仅仅依靠一根手杖,既没有被石头绊倒,也没有掉到沟渠里,每天平安地在上学路上来往。看他们的样子,似乎并不是什么危险的事情。学校的校门不是很宽,大概只有两米到二点五米左右,但盲童们的手杖就像长了眼睛一样,能带领他们灵活地正好从中间穿过去。每当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佩服之情。
  事实上,手杖没有长眼睛,盲童们的眼睛也看不见东西,只因为他们每天走的都是固定的路线,熟知路况,所以不会出差错。为什么会有烦恼大概所有的人生莫不如此,如果小心翼翼、一步不差地行走,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因为每个人具体的人生目标千差万别,所以,就拿门来作个比喻吧。盲童们之所以能够熟练地进入门里面,就是因为他们熟知自己脚下的路。
  一个人要走的路到底是什么呢?我不能从哲学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所以干脆就像一个外行那样作些推测吧。“道路”就是到达某一目的地的一条线,也就是一个人“脚应该踩的地方”。河是船行的路,陆地上的桥也是路的一部分,为了人行走而修建的地方全都是路。
  有的说法是路只有一条,有的说有两条,那就是“仁”和“不仁”。路又分为单行道和双行道。人有时候会因为不知道走哪条路而困惑,我们把这种不识路而产生的迷惑叫做 “烦闷”,而烦闷的结果就是踏上通往华岩瀑布枥木县日光山中的瀑布,1903年一高(第一高等学校)的学生藤村操在此投身自杀后,以自杀的圣地著称。——译者注之路而结束。我在这里就“路”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疑问,以求读者见仁见智的判断。人走之路,是远是近?说到道路,我们脑海中首先就浮现长短远近的问题。很多人会思考路是远是近、是长还是短的问题,家康公的遗训说:“人的一生如负重远行。”既然定义为“远行”,那人生之路一定是漫长的。这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所以应该是千真万确的。那么,远近长短的标准又根据什么来定呢?一般来说,我们用“多少公里”、“多少里”来衡量路的长短。不过“里程”并非是计量路的长短的唯一单位。除了空间,时间也能用来计量路程的长短。例如,向乡下人问路,他们会回答说,还需要花多少多少小时,如新桥车站到大阪还要花十三个小时,等等,而很少会有人说“还要走多少多少里”。用时间衡量距离,根据行路之人是走还是跑,即每个人速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用时间计量路程,从学理上虽然不甚科学,但是却广为大家所使用。
  伊索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外地人到了乡下,问一个当地的农夫到某地还要多久,农夫竟然没有回答他,他以为那农夫没有听到,于是又问了一次:“喂,请问还要花多少时间啊?”那人还是没有回答。他以为农夫的耳朵失聪,就放弃了询问的念头,继续往前走。在他走了大约三四十米以后,身后传来“喂!喂!”的呼喊声,他回头一看,是刚才那个农夫在叫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