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成长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妈妈成长记-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能怎么说?我说菜叶好吃,所以留给你,我吃你剩下的菜帮?我停了一瞬,顺口说,我喜欢吃白菜帮子。
  从那以后,坏了。每餐的白菜,他都不厌其烦地把梆子挑捡出来,夹到我碗里。我就这样吃了半个冬天的菜帮。直到回我家过年,紫禁城亲见丈母娘尽着菜叶留给我,才惊呼:“你不喜欢吃白菜帮子啊?”恼得老妈直拿眼横他:“你见过谁喜欢吃菜帮的?”
  我不好好表达,他没正确理解。而他选菜帮给我,是表达爱的方式,这一点,我老妈也没能理解。
  人心隔肚皮,沟通多障碍。误会多么容易,而理解何其难。亲人之间存了善意尚且如此,何况陌路人或有敌意?所以,我把学会正确理解,作为教育小秒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记录的第一件反应小秒针理解力的事情,是关于他的“知错就改”。
  孩子一出生,有尿就拉,拉完了再哭,让大人来换尿布、尿不湿。这是常态。到了一岁多,小秒针刚摇摇摆摆能走了,还是习惯随地大小便。我们也见怪不怪,用拖把一拖就完了。宝宝那时还不会说话,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尿完了,就蹒跚的走到大人面前,拉拉裤腿,指指那泡尿,嘴里直哼哼,意思是提醒大人去拖地。
  次数多了,婆婆自然要批评:“坏家伙!又尿到地上了!”
  小秒针察其言、观其色、听其言,明白了:那泡尿是不对的。结果,等外婆拿着拖把过来的时候,发现小秒针已经拿了双拖鞋,小心盖在那泡尿上。
  另一件事,也跟理解有关,也跟尿尿有关。
  直到快两岁,小秒针还没有学会自己去卫生间小便,总是随时随地蹲下来解决问题,然后站起来,若无其事的通知报告一声:“尿尿了。”即使他在半小时之内连尿三次,其中一次尿在爸爸的皮箱里,另一次尿在水杯里,他报告起尿尿来依然那么理直气壮。
  在家里如此,出门也一样。在一座没什么文明可言的城市,带小秒针出去玩,跟遛小狗类似。遇到他要尿了,树下、草地、灌木丛、下水道口,都能就地解决。
  到了2003年上半年,小秒针已经上幼儿园小班,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次,我们出去玩,走在校园林荫树下,小秒针说:“妈妈,我要尿尿了。”
  就见他褪下裤子来,手里捏着*,当街站着,东张西望的,半天不尿。我百思不得其解,问,你干嘛呢?小秒针说,哎呀,这里怎么总是有人啊。
  什么意思?我没明白。
  于是小秒针说,他要等没人路过的时候再尿。因为幼儿园老师说了,他们现在是幼儿园的学生了,不能再当着别人的面尿尿,这是羞的。

孩子的理解(2)
当然,尿尿和*是两回事。所以,不能当着人的面尿尿,至于让*长久地露在外头给路人浏览,那是没有问题的。小秒针的处理好象也没错。
  这一类理解的偏差,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只向孩子提出了行为的规范,而没有讲清楚这规范成立的道理。
  小秒针3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完戏剧演出后,我们还去参加了剧组的交流酒会。酒会很轻松,长桌上备着水果、点心、饮料,演员和观众可以自取,边吃边聊。
  旁边的垃圾筒里,转眼就堆满了用过的纸盘、纸杯和塑料叉。我对身边的环保有习惯性的敏感,看到酒会的档次不算低,提供的塑料小叉又耐用又漂亮,完全可以多次利用,觉得可惜,便低声告诉小秒针,小叉用后别扔掉,可以带回家。
  酒会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小秒针突然从口袋里掏出四把小叉来,得意地宣称,我每种颜色的都拿了一个。
  我愕了足有一分钟,孩子真的是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惊:惊讶、惊奇、惊喜,但更多的会是惊怪、惊愕,甚至惊慌和惊惧。
  我大概又做错了,教给了小秒针占小便宜,这是小气量、小心眼、小家子气的开始。我长长地出口气,稳定了一下情绪。接过叉子来,问,你用过的是那一把?
  他指了指红色的那把,我把红色叉挑出来,抓在左手,和握着其他三把叉的右手一起举到小秒针面前,问,这两只手里的叉子有区别吗?
  小秒针不明白我的意思,看着我,茫然地摇摇头。
  我抬抬左手,这个你用过了,别人不会要,你可以处置。又抬起右手,这些是新的,别人还能用,你无权决定。这些叉子是酒会的组织者为了方便客人吃东西准备的,你是客人,可以用你的一份,可是你拿多了,别的客人用就不够了。这就好比公共洗手间里的纸和洗手液,是给大家用的,被人拿回家去,这样对不对?
  小秒针摇摇头,这次很肯定,不茫然了。
  我还得继续解释清楚:公用的东西不能拿,是公共道德问题;用过的叉子带回家,也不是小气,更不是为了占便宜、得好处,而是环保的问题。叉子用一次就扔掉了,这样太浪费,浪费钱,浪费生产它的劳动力,更主要的是浪费自然资源,还要花人力物力来处理这些塑料垃圾。所以,有见识的人会尽量少用一次性东西,尽量重复利用,所以妈妈让你把叉子带回家。懂吗?没有谁的家里买不起刀叉,更不要这么省钱,钱不是这么省出来的,是挣来的。但我们的地球和大自然,要省着一点儿用,因为人类暂时还挣不来另一个地球家园。
  和小秒针的谈话到此告一段落,我相信自己讲清楚了,孩子也明白了。我却没有松一口气,而是更加难以释怀。就这么小的一件事里,有物产的权限问题、有公德问题、有对钱的观念、还有环保意识问题,我竟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复杂,难怪会导致小秒针的理解偏差,而这偏差,对于孩子的人格、气度、习惯,可能关系重大。
  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比如以前带小秒针去口腔医院检查牙齿,镊子、柄镜等一整套工具,我是叫他带回家的,他当时很惊讶,还问过我:这个也能带回去呀?依稀记得我当时没在意,只是简单地解释说,当然啦,检查托盘是我们花了钱的,家里也需要这些工具。这事我们后来再没有讨论过,小秒针从中间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理解错误而导致观念上的偏斜?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孩子的理解(3)
又比如,自从喝过一小杯果汁后,他对于在超市吃各类免费品尝的食物兴趣高涨,甚至喝了一杯回头再去要一杯。我当然是只要发现便坚决制止,但他形成这样的“恶习”,或许正是因为我的某些教育过于疏漏或漫不经心,让小秒针的理解发生了错位。而我对此还一无所知。
  人的每一表达下面都隐含了某些信息的背景,人们会想当然地以为,这背后的基础是不言自明而且共通的,其实未必。千万别以为你的逻辑就是别人的理解基础,你这么说,别人可能那么理解。问题就出来了。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第一,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理解力,即使是最简单的一道命令,可能地话,也尽量把道理讲清楚、讲全面。确保他没有会错意。第二,请求小秒针帮助我,免得我误会他,方法是有话说清楚,说全面。因为我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第三,告诉小秒针,他也不是别的任何人肚子里的蛔虫。所以不要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直接等同于别人的本意,而是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更好更准确地理解他人,尽量避免误会,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向对方求证,确保自己把握了他人的真实意思和意图。
  后来我在朋友处目睹了一桩“孩童战事”,算是一个好的教训。一个小孩子拿着个变形金刚在玩,来了个大块头朋友,二话没说,抢过他的玩具远远一扔。小孩应声大哭,扑上去跟大块头打起来。最后自然是两败俱伤,两人都哭了,还都稍微挂了点彩。平息了战火后,大人主要批评的,自然是大块头,是他先挑衅和“宣战”的。可大块头比谁都委屈。他新得了个新的、大的变形金刚,第一时间拿来跟最好的朋友分享,他的意思是,你这么个破玩具就不要玩了,但他没有机会表达“玩我这个新的吧”这一层意思了,朋友已经扑了过来,战争爆发了。
  回家把这事说给小秒针听,他居然能分析清楚:大块头子是好心,但应该一开始就说清楚,再说,别人玩破金刚是别人的自由,他不应该扔别人的玩具。小孩子的问题在于,不该没搞清楚情况就打架。要想一想,大块头是他的好朋友,怎么会突然冒犯他呢?
  小秒针以后还会遇到很多与交流有关的问题: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我希望他始终表现得像这一次他评价别人的事件一样:冷静、理性、又带着善意和热情,富有建设性。
  而我自己,也该加倍地理解和熟悉孩子的思维逻辑,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在陪伴小秒针的岁月中,但凡我用自己的逻辑来解释和判断孩子的行为,便屡屡犯错。
  小秒针二年级的时候,我去宾馆开会,顺便捎上了小秒针。先写完作业再玩,这是他的好习惯。宾馆的地毯很厚,圈椅又笨重,小秒针拉起来很费力,所以他潦草拖动一下,就势坐下,斜扭着身子写作业。我见了顺口吩咐,要他把椅子挪一下,正对着桌子,坐端正了。
  从洗手间出来,我发现作业本摊开着,他拉动桌子的抽屉出出进进,正玩得开心,呵斥顿时从天而降。他蹙眉看着我,很是委屈的表情。我喝问:我让你挪一下椅子,坐正了写作业,你在干什么?小秒针答,在拉抽屉。我大喝,拉抽屉跟放正椅子写作业有关系吗?答,有。我当时都傻了,大惊疑。再问。原来,他要把抽屉拉到合适的长度,再让圈椅两边的扶手都碰上抽屉,否则,何谓把“椅子放正”?“正”的标准何在,如何判断?
  也就是说,我让小秒针作一件事,他遵命,正在认真做,我又反扑过来喝斥他,这样的出尔反尔,还有天理吗?可孩子如此辗转又精密的思维,蠢笨如大人,如何转得过弯来?
  

破冰第一人和信仰问题(1)
要相信自己,不要小看了自己的感染力,你不只是被刺对待、被刺伤,你也在对待刺,用你的花瓣对着刺,展示着刺没有的美丽。
  小孩子在一起玩,难免发生口角。小秒针与朋友玩得起冲突时,我一般不闻不问,由着他们自己解决矛盾。即使打起来了,只要不厉害,不发生流血事件,就听之任之。我总觉得,小孩子不打架是有问题的。打架可以强健体魄,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手脚配合能力,增进以后多锻炼身体的决心和动力。而且,只有打架打到两败俱伤,才知道打架不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小时候把该打的架打完了,长大以后才会理性,不随便诉诸武力。
  吵架也好,打架也好,后果一般都是发展成冷战、僵局,严重的就断交。这一类的把戏,我小时候也是常演的,动不动就断绝外交关系,还要求归还过去送的礼物,如同两国断交要撤回大使一样。
  双边关系冰冻严重的时候,我还是会干预的。问清楚情况,分清责任,谁的错多,就批评谁多一点。但对于小秒针,即使他一点错没有,也总有一点是要批评的:没有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后就鼓励他做“破冰第一人”。我告诉他,将僵局进行到底的人,不仅没气量,而且很愚蠢。走出破冰第一步的人才是大度的人、高贵的人、让人生敬的人。
  小秒针没什么气性,只要两句好话,心情就一片阳光灿烂,所以,即使主要的错不在他,他也常能勇敢地首先道歉。这一点让我很欣赏。他一主动道歉,对方也就说对不起了,两人就此和好,皆大欢喜。
  但是我发现,很奇怪,小秒针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做“破冰第一人”。有时候,他会非常强硬地坚持不道歉。而且,他的强硬态度并不与事态的严重程度和据理多少成正比。有时候,他没错,让他道歉,也很容易,有时候,他明明错了,却不肯道歉。其中的规律,我不得其门而入。
  这一天,又出状况。错在小秒针,他就是不服软。那个得了理的小朋友连同家长,都在一旁冷冷地看我的表现和作为。我万般努力地抛开自己的面子,按捺着性子,跟小秒针说道理,第一,有错就要承认、要改,第二,人要大度。
  于是再讲一次六尺巷的故事。两家盖房子,争地争得不可开交,其中一家在朝廷有人当官,便写信去告状。官员有气量,回信说: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便把自己家的墙往后挪了三尺,邻居一看,不好意思了,也往后挪了三尺,留出一条互相谦让的“六尺巷”来。
  小秒针直哼哼,翻着白眼球对我:“你往后挪三尺,别人要是又往前进三尺呢?你不是白让了吗?问题还是没解决。”还配合以动作:双手一摊,白眼一翻。
  一时间,我脑子里锣鼓轰鸣,醍醐灌顶。
  小秒针的强硬态度,原来是与对方的通情达理程度成比例的。某些小朋友,你道歉,他就接受,他也会道歉,下次还会跟你抢着做“破冰第一人”。某些小朋友,你道歉,他更得势,得理不得理,都不饶人。对后者,小秒针很清楚其中的逻辑:不是他的错,他先道歉,倒成了他的错,这个黑锅,他不背;是他的错,道歉了对方也不体谅,他白白丢了面子,这样的傻事,他不干。所以,不管怎么着,他就是不道歉。

破冰第一人和信仰问题(2)
小秒针的问题是对的,你先让三尺,等于放弃了主动权,现在问题能否解决,控制权在对方手里,他可以不退,还可以再进三尺。我教育小秒针主动破冰,等于将他置于某种“危险”——至少是很有风险——的境地,而结果是要他自己来承担的。率先表示友好,如果热心贴上了一张冷脸,岂不受伤?平白损失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岂不犯傻?
  我深吸一口气,无言以对。
  回到家,我给小秒针讲了个童话:一座花园里撒满了花籽儿。花长出来之后,有两种选择,一是开出花来,这样花园会很美丽,但花瓣很娇嫩,很容易被划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