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建社会-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曾身兼85家公司的董事、65家公司的董事长和11家公司的总经理。他掌管着150家公司,雇员达5万人。1932年元旦那天,他所拥有的证券实值还在30亿元以上。但不消几天,成千上万的芝加哥人就要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手里那些英萨尔公司的股票下跌到只有1931年原价的4%了。英萨尔由36名保镖护卫着,日夜奔走,力图挽回颓势,可是这年4月,他那两个投资信托公司就被宣布破产了。6月,他因欠下6000万美元的债,逃往欧洲,最后土耳其政府把他送交美国当局,终被押回本国受审。
  这次的危机也同样如此。最近的一则消息是,《金融动荡雷曼公司破产总裁健身房遭暴打泄愤》。在这次危机中,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CNBC和著名杂志《名利场》不久前披露,雷曼总裁富尔德日前在公司健身房遭人挥拳打脸泄愤。最初爆出这件事的,是《名利场》的撰稿人沃德。沃德其后更承认,他不仅亲眼目击了事件,还有份上前打了富尔德。沃德说,在雷曼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的周日,富尔德来到雷曼大楼的健身房,“当时我身边有位仁兄怒上心头,走到富尔德跟前,向他狠狠挥拳”。他看到那人出手后,自己也忍不住走过去打了富尔德。沃德说:“我觉得他不知羞耻,他对不起那些基金及投资者,他从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我觉得他很傲慢可憎。”在中国,过去胡润百富榜是以8亿元财富作为入围门槛,但是2008年国内股市表现惨淡,富豪们资产缩水,因此2008榜单就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调低了入围门槛,从8亿元降至7亿元。同一则报道还说,超过一半企业家财富下降。从全国来看,2008年1000位上榜企业家中平均财富为30亿元,比2007年下降22%,超过50%的企业家财富缩水;仅有不到20%的企业家财富小幅上升。
  在危机中消失的局部仅仅是财富,随财富一起消失的还有人们的意志与信念。正如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所说的,许多人自小就相信,谁卖力气,谁就有出息。现在呢,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李普曼当时就写道:“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不信任了。”可以说,金融危机决不仅是一场经济的危机,同时也是一场社会的危机;它不仅是一场在社会的经济层面上发生的危机,同时也是一场发生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危机。
  谁种下了祸根?
  谁种下了祸根?
  ——重读《光荣与梦想》(2)
  当时胡佛总统的一句话成为后来人们不断提及的笑柄。对于伴随大萧条而来的贫困、饥饿甚至死亡,作为总统的胡佛似乎并没有切身感受到。一次他在接见记者的时候,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并没有谁真正挨饿。拿那些流浪汉来说,他们吃的就比过去什么时候都好。纽约有一个流浪汉,一天吃了十顿饭。”这样的话招来普遍的骂声是无疑的。

七 最重要的机遇是实现社会变革(5)
但简单地说作为一国总统的胡佛漠视了灾难中人民的疾苦,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时至今日人们对作为一个大国总统的胡佛为什么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也多少有点奇怪。真正的原因是那次的大危机确实有着某些诡异之处。在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灾难突然来临的时候,类似这种幼稚的错误,绝非仅仅胡佛犯过。曼彻斯特说,那时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愚蠢的想法。其中之一是把产品的积压仅仅看做是一种销售技巧的问题:“只要有个好推销员,什么都能卖得出去。”对于大萧条形成的原因,连当时的全国制造商协会主席埃杰顿都说,大萧条的局面是某些人偷懒怠工造成的:“很多现在嚷嚷要工作的人,不是有工作时偏要*,便是根本不想干。”
  因此可以说,这些幼稚的错误,或者如曼彻斯特所说的那些愚蠢的想法和说法,与其说是由于幼稚和愚蠢,不如说是由于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中的惊慌失措。曼彻斯特的这样一个说法则是让人深思的:这两个历史时期(即凯恩斯所说的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和大萧条)至少有一点看来确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人民虽然身受其害,却都不懂得是什么在作祟。
  80年的时间过去了,是谁种下了大萧条的祸根?人们仍在不断追问这个问题。总起来说,在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是两种最有影响力的解释。在凯恩斯主义看来,之所以会出现“大萧条”,是由于社会中的总需求急剧下降。而导致总需求急剧下降的原因,则是由人们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下降趋势、灵活偏好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所造成的,总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趋势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从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而当时政府蹩脚的财政政策又使得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则将大萧条的祸根归咎于当时的货币政策。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中指出,美联储防止银行破产努力的失败和从1930年底至1933年货币供给的下降,应对萧条负主要责任。
  尽管其中的争论还会延续,真正的判断还要经济学家来做,但有一点推论是现在就很明确的:如果当时的大萧条是某些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失误的结果,那么,这样一场大危机就可以看做是政策失误的结果,换言之,这样的一场大萧条就是一个可以通过政策加以避免的事情。而事情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美国著名印裔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R*i Batra)在《1990年大萧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导致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至今未被经济学家注意到的变数是什么?我的看法是这种变数就是财富的集中而不仅仅是收入的集中。这种财富的集中在1929年达到顶峰并引起了大萧条。他指出,单纯的收入集中不可能导致大萧条,因为财富总水平在任何时点上都远远超过国民收入。根据他的分析,财富集中的速度变化通常是极其缓慢的,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有一次财富集中的飞跃。1922年,美国1%的家庭拥有国民财富的316%,但到了1929年,即仅仅七年之后,这些家庭所占份额又上升到363%。按照他的分析,财富集中增加了有不可靠贷款的银行数目,助长了最终连银行也被卷入的投机狂热。财富集中程度越高,易倒闭银行的数目越多,并助长投机,衰退便越严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七 最重要的机遇是实现社会变革(6)
而当时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一位经济学家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财富的集中以及由此导致的两极分化对大萧条发生的作用。据这位经济学家的估算,当时一个美国的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的进款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对此,曼彻斯特评论道,胡佛恰巧在大难临头的前夕担任总统,可说是自作自受,因为他在当商务部长时只醉心于提高生产力,却不注意购买力不足的危险性。他只是在卸任离开白宫很久以后,对当年的事才有所醒悟。他写道:“这边为数不过几千人……却占有大部分的生产成果……那边是占80%左右的人口,却只分到那么一点点东西。”一个俄克拉荷马州人在国会的小组委员会上作证时说的话,把恶性循环这个现象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国家里,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生产过剩,这样的话人们已经说了无数遍,无需再次重复。而消费不足与贫富差距或当时利益关系失衡的关系,也是确凿无疑的。但有一个问题很少有人进行讨论,这就是,说产品过剩究竟是什么产品过剩?说东西卖不出去究竟是什么东西卖不出去?而这个问题决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大萧条的一个符号。只不过原来说牛奶是资本家倒的,是为了维持他们的垄断利润。而这些年有人查了当时的资料,发现牛奶原来是农民或农业工人倒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至少是不愿意在赔本的情况下再赔上汽油钱将牛奶运到城里去。但不管怎么说,被倒掉的牛奶都成了大萧条或生产过剩危机的一个符号或象征。然而,这样一个符号可能会产生误导,即人们将生产过剩与牛奶之类的产品卖不出去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当时卖不出去的东西并不仅仅是牛奶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包括了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另外一些产品,如房子、汽车、收音机、电话等等,即耐用消费品,至少在当时是被人们当做耐用消费品的。那时拥有一架收音机的意义不亚于今天拥有一辆汽车。吉尔伯在《美国经济史》中写道:“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五十万幢(1925年约有一百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指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正是由于这一点,这次的大萧条不同于以往的历次经济危机;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是用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才渡过了这样一场危机;不但渡过了这场危机,而且由此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当初胡佛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曾经许下一个在今天看起来有点可笑的诺言,他说,他要让“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这就和我们当年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样。但“两只鸡”和“两辆汽车”却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鸡代表着柴米油盐这类生活必需品,汽车则代表着耐用消费品。锅里有两只鸡,家里有两辆车,形象地表明当时的美国和西方正处在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过渡的阶段。实际上,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过渡的过程就开始了。人们从直观上也许会觉得,过去是柴米油盐,现在是房子汽车,这不是很好吗?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实际上,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恰恰都是这看来美好的东西带来的。历史表明,一个社会从生活必需品生产时代转入耐用消费品生产时代是十分艰难的。转不过去就会酿成一场大危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 最重要的机遇是实现社会变革(7)
这里关键是“消费模式”问题。在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这两个时代,需要的消费模式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没有什么弹性,因为都是生活所必需的。而且生活必需品具有数量多单价低的特点,用来消费生活必需品的是即时收入。而耐用消费品往往有很强的选择性,而且耐用消费品往往数量少单价高,所以只靠即时收入来消费是不够的,往往既要动用储蓄又要动用将来的收入,即所谓的信贷消费。而要形成适合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就需要一些结构、制度条件的支撑,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相应的消费模式就无法形成,这个过渡就很难完成,结果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更严重的过剩危机的发生。
  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罗斯福新政时期要进行那些社会变革,为什么必须以社会的全面转型来为走出危机创造条件;同时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应对危机的变革会具有如此深远的意义。
  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
  ——重读《光荣与梦想》(3)
  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写道:谁也没想到,1932年4月7日星期四,在全国联播节目里突然听到了一个新的声音——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这位州长谴责胡佛政府,说政府专门救济大银行、大企业。他嘲笑那些“肤浅的思想家”,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帮助农民。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这是罗斯福投入总统大选的第一次讲话。其后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罗斯福在大选中的胜利以及其执政后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我们知道,尽管后人对罗斯福新政也有种种批评和指责,但罗斯福新政将美国和西方世界带出了这场大萧条是人们所公认的。
  这让人们想起这次的美国大选。在这次美国大选中,奥巴马获得了大选的胜利。对于奥巴马的胜利,人们更多关注的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由此开始了美国政治史新的一页。但如果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的总统大选做一个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都是共和党的总统在执政,30年代大萧条中执政的是共和党的胡佛,甚至之前的几任总统也是共和党人,这次危机发生时是共和党的小布什在执政;在危机开始后的大选中,又都是*党的候选人获胜,在30年代大萧条中是罗斯福胜出,这次则是*党的奥巴马当选。这当中或许有偶然的因素,或许在危机发生时由一个政党取代另一个政党是势所必然。但不容否认的一点是,这两个政党的社会背景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也明显不一样。共和党与社会的上层或大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党则更多是以中下层为背景。这次奥巴马竞选的口号就是:“变革,我们需要变革,我们能够实现变革!”这是一种怎样的变革?与其代表的社会背景不是没有关系的。
  罗斯福新政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上,主要是经济层面的,体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金融和整个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的时候,出台一系列紧急措施稳定金融、重振经济当然是当务之急。讨论这方面的文献无以计数,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 最重要的机遇是实现社会变革(8)
而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新政的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