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美玲1959-1985》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翁美玲1959-1985-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舅父的绘画才能,同样吸引了年少的翁美玲,有一段时间,陈景几乎每天都会为翁美玲作速写画像,翁也很快对美术也发生了兴趣,并日渐浓厚,亲手画下了许多寓意深刻的作品。而这个爱好,还直接影响到了她长大后移居英国。她在大学,学的就是纺织,其中包括时装设计。这也是她的舅父的影响,她在采访中透露:“读纺织也是舅舅影响。他是学油画的,他说我有艺术天赋,所以鼓励我向自己的兴趣发展。”
  如果不进入演艺圈,翁美玲可能就埋没在任何一个制衣厂,成为一位普通的制衣厂设计师。人的命运,总是常常超出预期。
  从童年开始,翁美玲爱留长发,因为她认为长发很美,据说小时候,她每剪一次长发便要大哭一回。当时的学校不准留长头发,每次家人拿起剪刀令她被迫割爱的时候,也就是失声痛哭的时候。而进入演艺圈,成名之后,她的一头长发,反而成为她的美丽“商标”,不仅她自己,家人和公司也不准她将长发剪去。
  和“长发妹”的形象相匹配的是,童年时期翁美玲的眼睛也不小,被周围的亲朋称为“大眼妹”,这个美称,也延续到她成名。
  用翁美玲的话说,她自小就是很难教的孩子,调皮、顽劣,不服管教,有男孩子的性格。成名后翁美玲接受传媒的访问,将童年“劣迹”如实供出。
  “‘你自小就难教的了,可能是被我们几个纵坏了。’我长大之后,妈妈提起往事,便会笑着说。”翁美玲在成名后接受访问时如是说道。翁母口中的“我们几个”指的是翁美玲的父母以及她的舅父陈景。
  翁美玲不好教,除了顽劣,而且事故频发,她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便是因为贪玩而差点淹死。“我最记得,有一次我闯了大祸,还差点丢了一条小命。那年夏天,妈妈带我到浅水湾去游水,不过她自己和几个朋友一起游干水(打麻将),把我放在岸边让我玩水。”
  独自一人玩耍的翁美玲,很快显露孩童的贪玩和无知,她说道:“初生之犊不畏虎,无知的我,不喜欢被泳圈箍着,便偷偷放开泳圈,独个儿走向海中,不料愈走远发觉海水愈深,我吓得惊呼起来,还好救生员及时发现我的所在,把我救起,自此之后,我便变成胆小如鼠了。”
  翁父去世之后,翁美玲的舅父陈景便与她们母女俩关系更加密切,陈景一部分地承担了抚养翁美玲的义务。但对于一个没有血亲的舅父,童年的翁美玲便产生了特殊的好感以至于“爱意”,如果舅父谈了女朋友,她的心里还会莫名其妙地吃醋。
  “记得小时的我,经常向舅父撒娇,竟然要他喂才吃饭(注:此时的翁美玲已满七岁,不是婴儿),而看到舅父结识女朋友,我心中便很不高兴,大概是担心舅父被人抢走吧!于是我在他的女友面前向他撒娇,令他大感尴尬,因此他的女友对我的态度各走极端,或是很疼惜我、或是很憎我。”
  后来,翁的舅父与舅母Shela结婚时,翁美玲已经成年,并在香港发展,童年时代懵懂的情爱感觉早已烟消云散,翁美玲对于这个情深义重的舅父只有尊敬和祝福。她特地从香港飞到英国去担任伴娘。每次写往英国的家书,也是以“妈咪、舅舅和Shela”起头,对于这位可人的舅妈,她早就失掉了当初傻气的妒忌。
  

第一章 童年(3)
翁美玲自小便爱艺术,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她所喜爱的。
  关于艺术细胞,翁美玲自信自己很早就有了。似乎从这个时候起,翁美玲便种下了进军娱乐圈的种子。“记得年纪很小,我便十分热爱舞蹈,一听到音乐,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节奏摆动身体。后来,我还学过芭蕾舞呢!”聊起过去的这段“艺术人生”,翁美玲总是很兴奋,毕竟这个时候,对于艺术的喜爱是出于一种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从影之后,许多角色的饰演身不由己。
  她在访谈中同时透露了她对于绘画的爱好,以及和舅父的情谊。“另一方面,由于舅父是个画家,他还为我绘画过不少肖像,因此受到熏陶,后来我在英国升学深造时,便选择了纺织设计系。还准备在时装方面大展拳脚,想不到命运的安排,竟是要我重返香港,过着在荧幕上表演的生涯。我小时候是很顽皮的,简直不像是个女孩子,我喜欢舞刀弄剑,妈妈甚至担心我会变成一个男人婆。”
  童年时,家人将她与冯宝宝作比,让她感到兴奋不已,仔细端详冯宝宝和自己的样子,连她自己也觉得和冯宝宝很相像,这让她不免感到一丝自恋的快乐。
  在采访时,翁美玲有些得意地回忆这些往事,当然最后不忘记谦虚一回:“不过听说冯宝宝小时候很乖,我就不同了,由于是家中独女,父母和舅舅争着宠我,自然把我宠坏,我妈也说我自小就很难教。”
  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一样,翁美玲也有很男孩子的一面。小时候,因为父母宠爱,翁美玲行事任性,喜欢我行我素,不把母亲的唠叨放在心中,做事风格完全不像个女孩。
  曾有一次,邻居的男孩教她捉蜻蜓,她一学就会,之后便立刻在屋前的沙滩捕捉玩耍,自娱自乐,一口气之下,捕捉了四十多只蜻蜓,全部放在一个盒子内,把它们带回家去。因为在盒子上弄了几个透气的小孔,在她一觉醒来的时候,满屋子已飞满了蜻蜓,害得父母与舅父不得不齐齐出动赶走。
  更过分的是,除了捉蜻蜓,翁美玲还喜欢舞刀弄剑,以至于让翁母担心她长大变成男人婆,于是常常买洋娃娃给她玩,让她养养闺阁中女孩子的温柔恬静。谁料她玩洋娃娃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只喜欢脱光它们的衣服学医生替洋娃娃看病、探热、检验身体,有时就把母亲送的玻璃项链拆散,把珠子当药丸,给洋娃娃服食,说那些珠子是洋娃娃要吃的药。
  幸好,爱玩的天性也包括了绘画和跳舞,于是翁母便让她学跳芭蕾舞,只要听到音乐,她就左摇右摆起来。在翁美玲不少童年照片中,都能见到她翩然起舞的形象,她曾多次跳舞参加学校的庆祝活动。
  

第二章 旅英(1)
两年之后,翁美玲终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迁到英国,她既对在陌生的国度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也因为将要与母亲在一起而感到兴奋。随她同往的便是她的舅父陈景。
  翁美玲的继父也很接受她,还称一见到她便喜欢了。翁美玲的成熟的确有别于其他同龄的孩子,她能体会长辈谋生之艰辛,不但不要求父母等亲人为她做些什么,更是经常从学校回家帮忙照看他们开的外卖店。
  第一次转学的记忆让人印象深刻,接收翁美玲的那所英国学校的注册主任对她的英文能力有所怀疑,建议她留级一年适应后再升学,遭到翁美玲的拒绝,她认为学校有歧视之嫌,并说如果不让她升学,那不如读其他的学校。事实证明,翁美玲的英文能力足够对付功课,而这个小小的风波也让她与那个注册主任结为朋友。
  陈景喜欢绘画,他作了很多翁美玲的画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翁的个人偏好,培养了她的艺术修养。翁美玲说,大学选择纺织专业,也是在陈景的影响下做出的。
  在这个阶段,翁美玲也画了不少作品,表达她的哲学思考。
  翁父去世后,翁美玲母女的境遇急转直下,一落千丈。这种变迁,令她对社会和人世的冷暖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1972年,翁母与翁的继父廖锦棠结婚,随后去了英国,而翁美玲因为户口问题未能成行,滞留香港,与舅父陈景一起生活。在这段时间写给父母的信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她,已经表现了超越她年龄的成熟。在信中,她愤世嫉俗地说“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心中似乎有着莫大的委屈。同时在她的这些文字中,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凄楚、无助和自立。
  兹摘录翁美玲于1973年写给母亲的信的全部内容:
  亲爱的棠叔、母亲:
  自上次来的录音至今,未见音迅,早而为之焦急和盼望,本想去信问之,但数星期来多次的测验,令我措手不及,难以应付。直至昨夜三时许,忽闻母亲来电,本该欢欣才对,可一听其音,为之心寒。知道母亲必定有事使你焦躁不安,但当时之突然实使我不知如何慰问。故只有希望立刻写此封信,一问其原因和劝母亲凡事要看开,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有时实在防不胜防,只要自己做事心安理得和临危不乱才能应付。所以母亲也无需与那些奸狡的小人作对,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我才不相信我们会被人欺负到底的,故倒不如吃一次亏算了,我们有的是劳力和勤奋。此外,最重要的是保重自己的身体,尤其母亲,是不能激气的,因为这样是很伤身体的,我们每天都在祝福你的快乐和健康,相信人有善愿,天必助之,而你也无需忧心我们,因为我们会自我照顾和打理家事。家中一切都平安无事,冯太和代母一有空就来看望我们。而也一定问及你的近况,我们也一一答谢。母亲,你也说过,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不要和棠叔闹意见,因为你是需要有和你共商共量照顾你的人。所以希望你平息忧虑,早日过上无愁而开心的生活,那我们便欢欣了。好了,请代我问候棠叔叔,说我下次才与他相谈。
  祝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女儿囡囡上
  诚如翁美玲的继父所说的一样,翁美玲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有着同龄少女不一样的成熟,对于母亲与继父的关系,她有清楚的认识,她十分体谅自己的母亲,以及这位后来加入的继父。对于翁母与其继父的细小纷争,她处理得相当圆熟。
  在给母亲与继父的信里,她总是将继父排在信笺起头的前排,并以“棠叔”称呼之,不像后来在一起生活时,总是面称“老豆”,也不以“父亲”称之。翁美玲总是在信中安慰母亲,并一再强调母亲多么需要继父的帮助,从字面拉近“父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她心理的成熟与世故,但其时廖锦棠与张明仪结婚不久,翁美玲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个“父亲”,不似多年后,翁美玲在信中每每以“父亲”直截了当称呼廖锦棠。
  1972年到1974年这段时间的翁美玲,与母亲分离,同舅父生活,当时的舅父尚单身,虽然可以理解她的心思,但终究难以交流,她心情既苦闷又无助。而她的母亲与继父,此时在英国也过得并不如意,为谋生,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劳作。翁美玲不时去信安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母亲与继父,并一再叮嘱父母要和睦,“互帮互助”。
  1973年11月的一封信中,翁美玲嘱咐母亲与继父要自我照顾和保重,再次提到这是个“人吃人的世界”,可以看出当时她,以及她的父母不但生活并不如意,心理状态也较灰暗,全不见一个青春活泼的少女的欢颜。
  亲爱的棠叔和母亲:
  你们好。母亲的来信和钱都收到了。可是在你来信前,可把我和舅父急躁死了。心中无限的焦躁和挂虑,真如死结一样,无法解开,直至前日接到你的来信,始放下心来。但母亲的苦闷和烦躁也像信一样寄给了我们,看了来信,便有如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一样,真使我们十分难过,可又无法在你面前慰问和帮助,故只希望用短短的数句来安慰母亲你,渴望着你能放下烦杂的琐事,渴望你能重发出欢欣的心情。
  虽然这次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致使母亲和叔叔二人整天忧心和彷徨,但相信团结就是力量,所以希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不可与棠叔有冲突。反而要大家互相商量、帮助、合作,因为无论什么富有的财物,总有一天不再属于你的,惟有珍贵的感情和爱是永恒的,它将带给你永远的幸福,所以当有麻烦的时候,你和棠叔都要忍着,大家来一个好好的商量和策划,不要只晓得发脾气和暴躁,这一切都无补于事。正所谓急而无谋,而且你知道棠叔叔是非常爱护你的,所以他有时发些脾气都是因为心中实在太烦了,无意伤你心,故尽量要避免与他吵,过些时候便无事了。在这个人吃人的世界里,真是凡事都要小心,正所谓人情薄过纸,所以棠叔叔希望能够自我小心,多与母亲商量,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想你好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章 旅英(2)
好了,母亲,你的内心我是会明白的,但我只有遥遥地安慰,希望你能够原谅,尤其你和棠叔叔的身体都要自我照顾和好好保重,不要伤了宝贵的健康!虽然只是数句的祝福,却是重重的心声。
  祝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女儿囡囡上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
  翁美玲的世界观很早便形成,在“人情薄过纸”的世界里,她的那种凄凉的感觉跃然纸上,这种凄凉,无疑拉近了她与母亲的距离,使她能够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并提出确实的解决方法。
  1974年,翁美玲十五岁,在香港玫瑰岗中学毕业。由于母亲与继父先她一年去往英国,她与舅父在香港生活了近两年时光。而这一年,她终于也来到了英国,其中的过程并不顺利,需要与英国的移民局反复打交道,似乎从这个时候起,她已经能够独自承担自己的命运。与移民局不断的交道,又令她成熟了很多。
  翁母与廖锦棠结婚后,前往英国生活,并在英国开小餐厅,外卖快餐,生活过得十分辛苦。而翁美玲由于移民手续的缘故滞留香港,致母女分离有两年。在思念与挂念中,翁美玲扮演了母亲的精神支柱的角色,她安慰母亲,鼓励她,并一再嘱咐要她注意休息,多多保重。这段少女时光,翁美玲对社会、人世抱着“人吃人”的悲观态度,但对未来依然充满了希望。1974年下半年,翁美玲终于通过繁琐的移民手续,到达英国与母亲、继父共同生活。再见时,她的成熟、懂事,令继父廖锦棠很感动。
  翁美玲在英国的家位于伦敦近郊,周围的建筑大都只有两三层高度,环境很安静,安静得有些恐怖,有些荒凉。翁美玲一家的生活非常忙碌,也很平常,和许多当时的华裔家庭一样,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