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时尚时代-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and);安娜·文图(AnnaWintour),丽兹·提比丽思(LizTilberis)和大设计家阿里克赛·布洛###奇(AlexeyBrodovich);摄影上起用路易斯·达尔-沃尔夫(LouiseDahl…Wolfe);当代摄影奠基人之一的曼·内(ManRay);黛安娜·阿布斯(DianeArbus);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因乃斯·凡·拉姆斯维德(InezVanLamsweerde)和帕特里克·德曼切利(PatrickDemarchelier),插图用了大师级的埃特(Erté,是笔名,原名罗曼·德·铁托夫RomaindeTirtoff),后来又启用了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这个名单足以打造出一份全球最顶级的时尚杂志来了。
  之所以叫做《哈珀斯·芭莎》,是因为这份杂志是哈珀斯兄弟(Harper&Brothers)创刊的,除了《芭莎》之外,他们还有“哈珀斯杂志”,哈珀斯·克林森出版社(HarperCollinsPublishers)等出版机构。
  《哈珀斯·芭莎》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大出版机构,除了在美国本土之外,《哈珀斯》还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比如澳大利亚、捷克共和国、希腊、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智利、哥伦比亚、泰国、墨西哥、委内瑞拉、立陶宛、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英国。
  《哈珀斯·芭莎》在英国是1970年11月开始出版的,叫“哈珀斯和女王”(HarpersandQueen)。
  出版以前,哈珀斯公司已经在英国注册出版其他刊物和书籍了。
  出版的意图是强调英国本土的“高层社会”(highsociety),特别是英国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因此出版的读者群定位很准确,2005年在英国每期发行100102份,一本这样高端的杂志,能够达到十万本以上的销售,的确很惊人。
  根据他们在英国的市场公《时尚芭莎》出版人刘江哈珀斯兄弟(Harper&Brothers)《时尚芭莎》封面司估计,阅读《哈珀斯·芭莎》的读者人数在218000人次,大部分是女性。
  2006年,“哈珀斯和女王”名称改为“哈珀斯·芭莎”,是为了和美国的主出版物同名,增加知名度。
  2006年这份杂志的英国版换了卢西·由曼斯(LucyYeomans)担任总编,杂志有很大的变化,成为英国最具有冲击力的时尚杂志之一。
  她提出新的刊物口号,叫做“为讲究时尚的头脑”办的杂志,英语原文是“ForStylishMinds”,对原来的口号做了一点点修改,却很得读者人心。
  2007年,这份改版之后的《芭莎》杂志在年度的PPA杂志(the2007PPAawards)评选中获得最高级的消费者杂志的大奖(theprestigiousConsumerMagazineoftheYearaward)。
  要了解《哈珀斯·芭莎》杂志情况的读者,可以到杂志的网页上查找:Harper'sBazaarOfficialWebsite,或者英国《哈珀斯·芭莎》官方网页、澳大利亚网页、杂志网页等上去查找资料。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4)
《时尚芭莎》《哈珀斯·芭莎》是个顶级高门槛的杂志,美国版是最重要的一本,是一本全面针对市场的顶级时尚杂志,如果市场反应不好,连主编都会立即撤换的。
  《芭莎》之前的总编很不错,叫做丽兹·提伯丽思(LizTilberis),后来因为市场业绩平平,给聪明绝顶的凯瑟琳·贝茨(KatherineBetts)换下来了。
  2001年6月我去纽约公干,想约见贝茨,打电话去《芭莎》总部,一个在那里做平面设计的朋友告诉我:5月31号下午4点钟,董事会通知她收拾东西走人,立刻解雇,也就是现在广东、香港人叫的“炒鱿鱼”。
  这种不行就走人的方法,在哈珀斯杂志集团真是屡见不鲜了。
  时尚集团的时尚杂志是中国本土杂志群体,一般都以本土文化为诉求的核心基础。
  十五年来,一直在不断出版各种类型的时尚刊物,因为感觉市场成熟程度不足,因此较晚动手合作出版《时尚芭莎》。
  《芭莎》是做奢侈品牌的女性杂074《时尚芭莎》举办的“BAZAAR140年时尚的秘密”大型纪念展076志,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奢侈品牌消费群体,杂志是会缺乏读者群的,这是为什么《芭莎》启动得比较晚的原因。
  到时尚集团的领导认为中国终于有了奢侈品牌消费群的雏形的时候,在2001年才合作《时尚芭莎》杂志。
  因此,这个杂志的形成和中国市场的成熟是关系密切的。
  中国版芭莎的主编苏芒最近在媒体中比较多地讲述自己办杂志的理念,中国媒体看来一方面对这个急剧发展的时尚杂志感兴趣;另一方面,对苏芒这个很时尚而精致的人也感兴趣,所以报道特别多。
  我读到的第一篇苏芒讲她办《芭莎男士》的文字是,说她是在2005年夏天去为《芭莎男士》制作大型英伦专辑的时候写的一些感受和经历。
  她说自己在2004年是很重要的转折时期,那一年她看了陈逸飞的《新锐期刊势力》。
  看见苏芒说那本书,倒引起我对陈逸飞办时尚杂志的一些回忆来了。
  那本书是讲陈逸飞苦苦创刊《青年视觉》时尚月刊的感想。
  2004年,陈逸飞请我去商谈如何创办一所他理想中的设计学院,但是初步定名为“东方视觉艺术学院”。
  我们都是20世纪80年代去美国的,甘苦全知,并且他和我是同年生的人,因此无话不谈。
  吃饭的时候,我说:“老陈啊,你回国之后累成这个样子,到底有什么自己的目标吗?在外人看来,你已经名利双收,艺术成就斐然,可以慢点了啊。
  ”他说:“我还有三个心愿。
  第一,出一本国内第一的、国际第一流的时尚杂志;第二,办一所国内最好的设计学院;第三,拍一部自己喜欢的好电影。
  ”说完就拿出来一本厚厚的杂志给我,说:“我的第一个愿望现在完成了。
  ”这个杂志实在有点惊人,据说号称当时国内最厚的时尚杂志,叫做《青年视觉》。
  厚达416页,采用全彩色印刷和国际流行的超大型开本(230×300mm)。
  给我《时尚芭莎》主编苏芒第五届芭莎明星慈善夜的是试刊号,陈逸飞说他创办这份杂志的目的,是他主张的“大视觉”、“大美术”的原则。
  就是通过现代手段,使视觉艺术更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希望获取视觉快感是人类的本能,而现代人对视觉艺术的渴望,已经转化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因此,作为视觉艺术家,他从事的种种活动,无论是拍电影、设计时装,还是现在办的《青年视觉》杂志,都与视觉艺术有关。
  他希望通过出版这一手段,向更多的人们传递视觉美感,以实现视觉教育功能。
  这么大一本杂志,定价才30元人民币,我翻阅了一下内容,人文、时尚生活、文化艺术、影像思维、环境和室内设计、工业设计都有,我问他针对的读者,他说主要针对白领青年这一消费群体,因此需要信息量大、新鲜、具收藏价值。
  这本杂志后来和出版方面有龃龉,好像是出版方把陈逸飞排挤出去了,我不了解内情,但是感觉好像是出版方以为杂志知名度已经建立,就不要原创人了。
  其实,一份杂志的品牌,往往在一个或者几个人的思路和品位,这份杂志少了这样一个对时尚把握很到位的灵魂人物,也就逐渐垮下去了,起码我知道原来看的人都放弃了,书店、书报摊也都不再销售了,真是可惜。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5)
对陈逸飞来说,杂志失败了是个很大的打击,三个愿望失败一个,我没有能力帮他拍电影,因此我一口应诺帮忙他办学校,也是想为朋友了一个心愿啊。
  苏芒在陈逸飞的那本关于办时尚杂志的书中,立马看到了好多原来不知道的概念。
  她自己说:这本书第一次让她知道还有类似《TheFace》、《WallPaper》这样顶尖新锐时尚的杂志,知道几个年轻人,抱着理想,就做出这样的好时尚杂志来。
  苏芒提到那一年对她刺激很大的另外一件事,是她参加了一个男士护肤品在中国的上市活动。
  这个国际化妆品集团在演示的时候,放映了好多壮美、健康男性的图片,还有这类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数据。
  苏芒当时感觉有强烈的冲动,她后078来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为什么中国男人还停留在财富证明会里不会被一些商业的、约定俗成的东西所淹没,还能保留一切、或者不修边幅的魏晋名士派层次上呢?他们真的不知一点心灵的净土。
  道光洁清爽的面容比烟熏火燎的沧桑更好看?香水比烟味更我是做设计的,对于一份时尚杂志的运作很注意,因此迷人?魅力,不是指一个人的财富而是他对待生活和别人的我问《时尚芭莎》的广告收益。
  苏芒回答得很坦率,他们针态度”。
  她认为并非中国男人没有对美和品位的需要,而是对性很清楚,在广告选择的时候首先过滤掉一些不属于自己缺乏群体的认同、缺乏教育、更没有获得品位的简单途径。
  范畴的内容,比如《时尚芭莎》杂志广告上的产品价格都有这种冲动就成了办杂志的宗旨了。
  一个底线,太便宜的产品广告不做,因为不是看这本杂志的《时尚芭莎》这本杂志,对我来说,更有趣的不是内读者群会考虑的产品。
  要做到广告有效率,杂志内容重要内容,是他们对市场定位锲而不舍的态度和努力。
  苏芒说她在统一的形象也很重要,又要时尚,又要文化,又要时髦,又受命出版《芭莎男士》的时候,就和刘江谈了三个主要问要高雅,不可能。
  苏芒就说:一本很好的杂志从头贯彻的精题,都是市场定位方面的,继而形成自己的营销策略,包括神应该是一致的。
  时尚杂志是广告先行的,办杂志的人要知创立自己的整体识别系统:具有标志性封面特征,注重有效道这本杂志是一个市场,不是为编辑们自己圆梦。
  广告宣传规模,辅之以各种类型大规模的所谓“震撼上我离开苏芒办公室的时候,问刘江是怎么培养这些干练市”的活动;编辑上努力做到受众具体拟人化;推广节奏上的女孩子的。
  他很轻松地笑笑,说是给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的时间密集,加上注重分销渠道深入。
  空间和时间,同时让她们有强烈的事业感和责任感,做杂志我在几年前就听说苏芒是学音乐出身的,恰恰我的父母是她们自己的事,这样才能投入,才能够做好。
  我自己的体也都是从事音乐教育的,自己是在音乐学院的大院长大的,会,人才是重要的,一个人天生的素质后天很难改变,但是明白音乐会培养你一种很细腻的时尚感。
  因此,看到苏芒办通过好的环境和条件可以提高素质,加上给予宽松的编辑自好了这份杂志,不认为是偶然的事情了。
  她自己也说:因为由度,让编辑们把杂志当自己的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来上父母是搞艺术的,自己身上潜藏着艺术气质。
  因此在这个社班,杂志哪能做不好呢?编辑哪能不能干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时尚时代 第一部分(1)
080《时尚先生·Esquire》说到《时尚·COSMO》和《时尚芭莎》这两本纯粹是给职业、白领青年女性看的杂志,不能不提时尚另外一本类似的杂志。
  前面在提《芭莎》的时候稍微讲了一点点,这本杂志的对象则是男性群体,这就是从1997年就开始出版的中国版的《时尚先生·Esquire》。
  “Esquire”原来国内翻译为“绅士”,我在美国经常看这本杂志,因此对这本杂志倒十分了解。
  《绅士》是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结束的时候由赫斯特报业集团(theHearstCorporation)出版的男性杂志。
  经济复苏,杂志市场相应热起来了。
  赫斯特集团让阿诺·金里奇(ArnoldGingrich)担任主编,和他搭档的是发行人戴维·斯玛特()。
  他们努力把这份杂志做成白领男性的时尚顶级杂志,当时请了好几个美国最顶级的作家来撰稿,包括:阿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斯格特·菲兹杰拉德()。
  20世纪40年代,由于提出“瓦加斯姑娘”(theVargasGirls)这个连载专辑,广受欢迎,杂志的发行量猛增。
  20世纪60年代,《Esquire》从白领男性市场的调查发现需要调整编辑内容,因此开始朝“新新闻”方向转,聘用了另外一批思想上和写作文风上很前卫的青年作家做撰稿人,其中包括诺尔曼·梅勒(NormanMailer)、提姆·奥布里安(TimO'Brien)、约翰·萨克(JohnSack)、盖·塔尔西(GayTalese)、汤姆·沃尔夫(TomWolfe)等。
  从1961~1973年,杂志负责人是哈罗德·海斯,他改变了杂志的开本尺寸,使得开本更大,图片质量就更加精彩。
  但是开本变大并没有刺激销售,一般读者主要还是关注内容。
  因此在1971年,《Esquire》回复到原来一般刊物的尺寸,就是标准的8x11英寸。
  美国版《Esquire》封面《时尚先生》主编王锋《男士健康》主编林明谦
  对男性读者来说,书评比女性杂志来得重要,雕琢文字,有一种很时尚的减少主义的韵味,这个风格的确《Esquire》从20世纪50年代就请名家写书评,主要的评论家很受白领男性的喜欢。
  他同时也发表理查德·福特(Richard是多罗西·派克(DorothyParker),另外请丹尼尔·伊兹Ford)的短篇小说,他推出的新作家不少,包括科拉各科维奇(DanielItzkovitz)写评注。
  派克的评论还包括大量桑·波伊尔()、巴利·哈纳(Barry的文学批判文章,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白领都喜欢。
  她曾经Hannah)、辛西亚·奥兹克(CynthiaOzick)、雷诺兹·卡为另外一本重要的高级知识分子杂志《纽约客》(TheNew波特(ReynoldsPrice)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