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露面,这一场大“毒”战,已经势不可免),并传授给胡斐一些和“毒”相关的技能技巧,胡斐即使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如何使毒,但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学会一些自我防范的招数还是可能的。这样的话,在“以毒攻毒”的时候,胡斐至少不会因为专业知识的匮乏而成为程灵素的累赘。要知道,胡斐的武功远胜常人,这也是他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能改善他在使毒用毒方面的软肋,程胡联手,对付“毒手神枭”自不在话下,程灵素也许就不用搭上卿卿性命。
程灵素之死与“锦囊式管理”(2)
从程灵素大包大揽的所作所为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锦囊式管理的影子。诸葛亮在分派任务时,下属从来无须多问前因后果,一切自有锦囊作主。锦囊式管理实质就是领导者的绝对控制性管理,其前提和基础就是下属对领导者的绝对信任。这种信任有两层含义:第一,是下属对领导者人品的信任,相信领导者的决策是秉公而做,不会有害于组织和下属。第二,是对领导者能力的信任,相信领导者的决策一定能够克敌制胜,赢得竞争。这两层含义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让下属心悦诚服,严格遵照执行。
当然,这种信任不会凭空而来,要靠领导者用优良的业绩说话。诸葛亮刚一上任,手下关张赵等下属也是不太买账的,如果不是刘备的疏通,诸葛亮也很难取得良好业绩。只有等到诸葛亮取得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以及赤壁之战的胜利后,诸葛亮的威信才建立起来。他也才得以自如运用锦囊式管理。程灵素也是如此,胡斐亲眼见了她的妙手神技后(包括斗败师兄师姐、解救金面佛苗人凤等),才对她心悦诚服。
但是,领导者的威信一经建立,锦囊式管理生效后,其弊端也显露出来。
锦囊式管理需要的是全能全知的领导者。但事实上领导者不可能永远英明正确。退一步说,即使领导者能做到永远正确,不犯任何错误,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需要领导者做决策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所以,领导者承受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精神和体力的付出也越来越透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实际上只用过三次(第一次是给赵云三个锦囊,护送刘备过江成亲,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第二次北伐时给姜维、廖化一个锦囊,大败魏兵;第三次是给了杨仪一个锦囊,斩了叛将魏延),但锦囊式管理却贯穿了其一生,军政大事,全盘操纵。从某种程度上说,诸葛亮英年早逝五丈原,是过劳而死。而一旦领导者判断失误,就会全盘皆输。就象程灵素那样,一切都在她算计之中,可偏偏疏忽了师姐薛鹊的使诈,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见,诸葛亮和程灵素的死因尽管并不相同,但背后都有“锦囊式管理”的影子在作祟。
而且,采用锦囊式管理的领导者的表现越好,下属对其的依赖性就越强,一旦情况紧急,需要下属自己做决定,就往往因疏于历练而犯下大错。这种历练少了,也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诸葛亮死后,蜀汉人才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得就是这种状况。还有一种情况是,下属对领导者的能力过分信任会造成一种错觉。比如,胡斐上次没有遵守约法三章,却只是有惊无险。这固然让他对程灵素的能力产生了信任。但他可能也有理由相信,在用毒方面,没有程灵素摆不平的事情,从而得出哪怕再次违背约法三章也没有关系的错误判断。这显然是相当危险的。
锦囊式管理也很容易造就盲从的下属。现代的组织提倡的是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需要的是有着自己正确判断力的员工。胡斐就是这样一个不盲从的人,他有自己的主见。尽管他的主见让程灵素陪上了性命,但我们还是提倡组织中多一些像胡斐这样的会根据情势的变化而作出自己判断的成员。而组织的领导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尽快放弃锦囊式的管理,和下属保持沟通,提供和任务相关的足够信息,特别是要着力培养训练下属独立自主、作出正确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吉思汗为什么留不住郭靖?(1)
一个人愿不愿意长久地为一个组织效力,主要由四方面的因素决定。
第一,组织是不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欣欣向荣的组织,置身其中,个人的发展当然也是“水涨船高”了。反过来,如果一个组织前景黯淡,根本不可能发展壮大,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维持,朝不保夕,即将分崩离析,怎么还可能留住人心呢?所谓“树倒猢狲散”,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组织是不是拥有一个有能力、有魅力的领导者?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有具备卓越领导能力的领导者,才能带领组织成长壮大。也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死心塌地地为组织效力。
第三,与团队成员的关系是否融洽?这种关系包含上司、平级同僚、下级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关系不够融洽,或者各个方面综合起来不够融洽,都可能让人心生去意。
第四,个人是否在组织中拥有施展才能的平台?这一点十分重要,即便前面三条都非常不错,如果个人没有合适的岗位,那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组织飞速发展,同事们奋勇争先,建功立业。那不是一般的无奈,没有人甘于只当一个旁观者。更何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呢。
接下来,我们对照这四个因素,来一一分析郭靖所处的状况。
郭靖自幼随母亲来到蒙古草原,亲眼看着铁木真的部落由小变大,由弱转强,逐渐统一了蒙古,而且对强敌……金朝和宋朝也逐渐占据了战略优势。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组织,显然拥有美好的远景。这种发展的趋势,即便是战略感觉不很敏锐的人,也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来。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蒙古最终灭金吞宋,成就了一统天下的霸业。
所以,郭靖所处的组织,可以说是任何人梦寐以求的处在上行通道的组织。
组织的领导者铁木真从底层起步,历尽千难,聚拢人才,日趋强大,成为万众归心的成吉思汗。在这个过程中,铁木真过人的领导天赋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试举一例。
哲别本是敌对部落的一员猛将。在双方激战中,曾射杀多名成吉思汗的部属,甚至连成吉思汗本人也被射中颈部,差点成为哲别箭下之鬼。成吉思汗的部下恨不得将哲别碎尸万段。但成吉思汗精通激励之道,以博大的胸怀收服了哲别。后来,哲别屡立战功,成为成吉思汗部下独当一面的万夫长。
连敌对者都能收服,为己所用,所以,把成吉思汗归结为有能力、有魅力的领导应该是毫无异议的。
郭靖为人忠厚仁义,再加上武艺超群,深得众人景仰;郭靖的师父哲别在成吉思汗帐下深得重用,一直对他照顾有加;郭靖和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自小是玩伴,也是生死之交的安答;成吉思汗的爱女华筝对郭靖一往情深,也是多方维护,关爱绵绵;成吉思汗本人对郭靖恩遇之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人也难望其项背。他不但将爱女华筝许配给他,还封他为金刀驸马。
当然,郭靖在组织中也不是没有对头。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就对他极不友好。但综合比较而言,郭靖在整个组织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郭靖自得到《武穆遗书》后,对定谋、审事、攻伐、守御、练卒、使将、布阵、野战,以及动静安危之势,用正出奇之道,无不详加研习,成为了行兵布阵、攻城略地的大行家。这对雄心勃勃、想要征服天下的成吉思汗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郭靖在成吉思汗的组织中屡获升迁。在西征花剌子模之际,更是被任命为“那颜”(万夫长),统率一个万人队。“那颜”是蒙古最高的官衔,非亲贵大将,不能当此称号。显然,郭靖已经突破了异族人上升通道中的玻璃天花板,占据了组织中极为重要的位置,成为成吉思汗不可或缺的高级干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成吉思汗为什么留不住郭靖?(2)
总之,从以上四个因素来看,郭靖所处的组织远景美好,领导者英武无双,人际关系和谐,个人也获得了非常有利的位置,拥有广阔的平台,能够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学。
郭靖虽然是汉人,却自小在草原长大,能够为这样的组织和领导者效力,应该是不可多得的良好际遇,但成吉思汗却终究留不住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成为自己征服宋朝路途上的拦路强敌。
成吉思汗精通激励之道,能够收服本是敌人的哲别,却留不住自小在本部落长大的郭靖,这是为什么呢?
郭靖绝对不是个见异思迁的不义之徒。这从他在黄蓉和华筝之间的痛苦挣扎中可见一斑。尽管他与黄蓉真心相爱,但却和华筝有婚约在先。郭靖为了重义守信,宁愿委屈自己的真实情感,宁愿深深伤害黄蓉,也要信守这份婚约。可见他离开成吉思汗,也不是背信弃义之举。
而且,郭靖回到大宋,不过是一介平民。大宋根本不可能给他任何的平台和待遇,远不是成吉思汗的高官厚禄、远大前景所能比拟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价值观的冲突,个人和组织的价值观的冲突。
对于蒙古人来说,吞并宋朝是天经地义的,和攻占金朝、花剌子模没有任何区别。蒙古人和蒙古汗国之间个人和组织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
但郭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大宋之人。他可以为成吉思汗进攻金朝、花剌子模效犬马之劳,却不能进攻自己的父母之邦。这就是郭靖的个人价值观和成吉思汗组织的价值观的冲突之处。
英明过人的成吉思汗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对郭靖的恩宠可以让郭靖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力。另一方面,他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防范。他假借灭金之名,却行攻宋之实,就是为了欺瞒郭靖。等到大军兵临宋朝城下,成为既成事实,郭靖就是一身万死也难以挽回了。另外,成吉思汗还扣押了郭靖之母作为人质。一旦郭靖反水,势必害了母亲性命。
成吉思汗这两手确实厉害,郭靖差点中计。幸得郭靖之母李萍拆开锦囊,偷看密令,才获悉成吉思汗的阴谋。李萍为了不拖累儿子,自杀身亡,郭靖伤痛之余,更是少了牵绊,也更坚定了离去之心。
再好的待遇、再好的激励也不能消除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对立、对抗。个人和组织价值观的一致,是个人和组织能够良性互动、互促发展的根本性前提条件。这是每个领导者必须牢牢记住的铁律。
反过来说,领导者只有深入了解下属个人的价值观后,才能决定是否委以重任,重点培养,否则就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成吉思汗的教训是:只有个人价值观和组织价值观一致的人,才是组织真正能够长久依赖、委以重托的人。而忽略价值观的差异,甚至想要强行抹灭价值观的行为只能是适得其反。
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就是现实版的郭靖。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远在美国的游子钱学森顿起报效国家之心。尽管美国所能给钱学森的优渥的平台、良好的待遇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所不能提供的。美国政府深知钱学森的价值,百般阻扰,但终究留不住钱学森的思归之心。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扰,也深深伤害了钱学森。此后,钱学森再未踏上美国的国土。由此可见,价值观冲突带来的后果是何等的严重。
顺便要提及的是,郭靖的价值观是从何而来的呢?郭靖自小以草原为家,本应培养出蒙古人的价值观。但其母李萍始终不忘大宋,屡屡教诲儿子勿忘故国,勿忘父仇。再加上郭靖的师父江南七怪也是宋人,言传身教,郭靖就始终没忘了自己的根本。反观郭靖的反面……杨康,同样是宋人之后,却因自小在金国长大,母亲包惜弱未加教诲,师父丘处机也未加提醒,所以杨康就形成了金国人的价值观。最终,也是这样的个人价值观酿成了杨康的个人悲剧。
由此,这给了领导者一个提醒:要想了解下属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考察其成长、教育的经历和过程而得知。这是用人和激励之始。
慕容复为什么会众叛亲离?(1)
慕容复似乎是个天之骄子,所有的幸运都集中降临到他头上。他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在武林中赢得了鼎鼎大名。他以事业为重,但容貌冠绝天下的王语嫣对他一往情深,非他不嫁,收获爱情也是毫不费力。
但是,慕容复内心真的感到快乐吗?
慕容复少年老成,旁人不大容易看出他的心事。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他在西夏银川公主招婿面试时的回答一窥他的内心世界。
银川公主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一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是快乐逍遥?这问题慕容复曾听她问过四五十人,但问到自己之时,突然间张口结舌,答不上来。他一生营营役役,不断为兴复燕国而奔走,可说从未有过什么快乐之时。别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强,名满天下,江湖上对之无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满,但他内心实在是从来没感到真正快乐过。他呆了一呆,说道:“要我觉得真正快乐,那是将来,不是过去。”
旁人以为慕容复与吐蕃宗赞王子等人一般的说法,要等招为驸马,与公主成亲,那才真正的喜乐,却不知慕容复所说的快乐,却是将来身登大宝,成为大燕的中兴之主。
银川公主的第二个问题是:“公子生平最爱之人叫什么名字?”
慕容复一怔,沉吟片刻,叹了口气,说道:“我没什么最爱之人。”那宫女道:“如此说来,这第三问也不用了。”慕容复道:“我盼得见公主之后,能回答姐姐第二、第三个问题。”
由上可知,能够让慕容复唯一感到快乐的事情就是兴复大燕。只要这个目标一日不实现,他就一日不会快乐。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组织中的人是有两重属性的,一种是人性,一种是组织性。组织是建立在对人和人性的束缚压抑基础上的,组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