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国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品国学-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神州大地变成了人间的“芙蓉国”以后,毛泽东接着便想到世界人民的解放。
  1958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看到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觉得有些注家的部分解释不对,于是便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天头上写下了一些说明的文字。在写这些说明的文字时,毛泽东一下子想到了1927年鲁迅在广州修改《古小说钩沉》时“饕蚊遥叹”的现实,一下子想到了全世界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解放,于是长期存在于脑际里的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他写道:
  从那时到今天,三十一年了,大陆上的饕蚊灭得差不多了,当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港台一带,饕蚊尚多,西方世界,饕蚊成阵。安得起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己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
  接下去,毛泽东试仿陆放翁的《示儿》诗,作了一首表达大同心志的绝句: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毛泽东是*主义者,全人类的“大同”,是*主义的理想,所以毛泽东时时不忘*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他时时都在希望:全世界各族人民能够一齐起来,把地球上的“蚊阵”一扫而空,使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得到解放,使人类大同的理想真正能够实现。他叮嘱人们,到全世界各族人民扫尽饕蚊实现大同理想那一天,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老人家。
  除了“大同”思想外,《礼记》中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备受毛泽东的推崇。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说:
  在反右倾的斗争中,你们作得很认真,充分地反映了群众运动的实际情况。……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过去的工作有成绩,但也有缺点,主要是“左”的偏向。现在作一次全面的总结,纠正了“左”的偏向,就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源自《礼记·杂记下》。原文说: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大意是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参观了民间的一次年终祭祀活动,孔子问他是不是感到快乐,子贡说全国上下都沉醉于狂欢之中,自己怎么会快乐呢?接着,孔子说了一番道理,意思是:百姓长年辛劳,现在才有放松的机会,这其中的道理你是不会明白的。如果总是紧张而不松弛,周文王、周武王就不会成功;反过来,如果总是松弛而不紧张,周文王、周武王就难以实施管理。紧张与松弛相结合,间而用之,就是周文王、周武王治政成功之道。
  “张”、“弛”的比喻,来自弓弦拉得松还是紧。
  毛泽东1948年的这个谈话,是借《礼记》中所载孔子的话来说明党的政策和策略需要时常调整和转换,不要老是向一个方面偏去,否则,走向极端,就会出现失误。
  在1958年5月17日*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也借《礼记》中的这段话讲过光是紧张也不行的道理。
  至于“张”与“弛”在政策上的各自内涵,毛泽东在1959年7月31日于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谈到党内批评和党内斗争时,曾说过:胡琴拉得太紧,弦要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弛就是右倾、保守。弓箭时代,弦要解下。开弓如满月,箭发似流星。拉紧不能太久。文武之道,是辩证法。休息两天,换换空气。不要一句话不对,就是什么什么。要容许申辩。
   。。

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1)
“掌上千秋史”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这是山东大学教授高亨歌颂毛泽东的词的前四句。“掌上千秋史”这五个字对毛泽东深厚的史学素养概括得准确而又生动传神。
  毛泽东虽然不是专业史学家,一生没有写过大部头的史学专着,但是他终身酷爱阅读史籍,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历史见识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仅在他的四卷《选集》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既有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诗人,如曹操、孙武、司马迁、朱熹、韩愈等,也有奸相佞臣如李林甫、秦桧、刘瑾、魏忠贤;既有圣贤如孔子、孟子和历朝各代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也有被统治者污蔑为“反臣逆贼”的农民起义领袖如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等……
  至于毛泽东在平时的讲话、闲谈中所引用的历史人物、典故、传说、故事,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曾一口气举出中外历史上出身卑微,而又有所建树的年轻人士三四十人。从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到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夫子;从汉朝的政论家贾谊、三国魏的哲学家王弼,到唐朝的诗人王勃、李贺;从战国时期甘罗12岁当丞相,到晋朝13岁搬兵救父的女孩荀灌娘,等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家世、业绩,他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在座的党政干部无不为他的博闻强记而叹服。
  毛泽东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他的博闻强记,给接触过他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在*中说:“他很喜欢读中国的史书,历史的知识很渊博。” ① 谭震林说:“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后来又对农村有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还读过大量的中国社会历史着作,对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战争也十分熟悉。” ②
  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彭德怀在与张闻天散步谈话时说:“在党内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还只有毛主席一人。” ③
  1949年,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说:
  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许多国际着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者,在与毛泽东交往接触后,对毛泽东的史学修养也极为称道。
  早在1936年就采访过毛泽东的美国记者斯诺认为:“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 ④
  在延安时期就和毛泽东有较深入的接触的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说:“毛氏是众所周知的理论家,但他的理论却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和战争的经验。多数中国共产党员的思想都是服膺*、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有些人因懂得引经据典并且滔滔不绝讲三四个钟点的理论而洋洋得意。毛氏也懂得这一套,却很少这么做。他在抗大和陕北的讲话以及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说,像他的谈话一样,都是根据中国的生活和历史。” ⑤
  已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称赞:“毛泽东是一代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中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人。他不仅是一位完全献身和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像力的诗人。” ⑥
  当代西方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专家施拉姆认为,毛泽东“阐述共产主义的着作,善于运用中国历史上的典故,富于文采,从而使共产主义非常通俗易懂而易于为他的同胞所接受”。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2)
毛泽东读史,与那些“钻故纸堆”的所谓历史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古为今用”,即让历史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因此,毛泽东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家,但他远远胜于只知纸上空谈的史学家。这正是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和伟大之处!
  骋目于“二十四史”
  毛泽东特别爱读“二十四史”。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藏书中有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是1952年购置的。
  翻开这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其中许多篇章,毛泽东都做了标点、断句,加了着重线和各种不同的读书标记,写有不少批注,有的还改正了书中的错别字。不少册的封面上,有他用不同颜色笔迹划着多次阅读过的圈记。
  有些册的封面上,他用苍劲的笔迹写满他关注的历史人物的目录。
  其中有三册《晋书》的封面上写着:“一九七五·八”;有五册《晋书》的封面上分别写着:“月再阅”、“月再阅”。这些字迹笔划颤抖,却很清晰,是毛泽东逝世前一年亲笔写下的读史记录。
  毛泽东评点过的这部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已由中国档案出版社与线装书局合作,按原貌影印出版,名之为《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所谓“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间钦定的记载清以前历史的24部“正史”:
  1。《史记》    [西汉]    司马迁撰    130卷
  2。《汉书》    [东汉]    班固撰     120卷
  3。《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撰     130卷
  4。《三国志》   [西晋]    陈寿撰     65卷
  5。《晋书》    [唐]     房玄龄等撰   130卷
  6。《宋书》    [南朝·梁]      沈约撰     100卷
  7。《南齐书》   [南朝·梁]      萧子显撰    59卷
  8。《梁书》    [唐]     姚思廉撰    56卷
  9。《陈书》    [唐]     姚思廉撰    36卷
  10。《魏书》      [北朝·北齐]      魏收撰           130卷
  11。《北齐书》     [唐]     李百药撰    50卷
  12。《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撰  50卷
  13。《隋书》      [唐]     魏征等撰    85卷
  14。《南史》      [唐]     李延寿撰    80卷
  15。《北史》      [唐]     李延寿撰    100卷
  16。《旧唐书》     [五代·后晋]     刘昫等撰    200卷
  17。《新唐书》     [北宋]    欧阳修等撰   225卷
  18。《旧五代史》    [北宋]    薛居正等撰   150卷
  19。《新五代史》    [北宋]    欧阳修撰    74卷
  20。《宋史》      [元]     脱脱等撰    496卷
  21。《辽史》      [元]     脱脱等撰    116卷
  22。《金史》      [元]     脱脱等撰    135卷
  23。《元史》      [明]     宋濂等撰    210卷
  24。《明史》      [清]     张廷玉等撰   332卷
  上述24部史书,总计3259卷,线装850册,约4000万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下迄明末的长达四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要想真正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来龙去脉,要想深入了解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要想重温历史人物的风云事迹,要想弄明白历史上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就不能不去读“二十四史”。可是,卷帙浩繁,字数太多,就是粗粗从头到尾看上一遍,也是一件很费时吃力的事。毛泽东诗云,“读罢头飞雪”,就有这方面的深切体会。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3)
“二十四史”里,除了《史记》是“一家之言”的通史性质外,其他诸史均为官方组织或授意编撰的断代史。诸史书有优胜之处,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不足之处。怎么看待这部史书呢?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一部“二十四史”,写符瑞、迷信的文字,就占了不少,各朝各代的史书里都有。像《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里,都写了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又写了刘邦藏身的地方,上面常有云气。这一切都是骗人的鬼话。而每一部史书,都是由封建的新王朝臣子奉命修撰的,凡关系到本朝统治者不光彩的地方,自然不能写,也不敢写。如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奉命北征,走到陈桥驿,竟发动兵变,篡夺了周的政权。《旧五代史》(宋臣薛居正等撰)却说他“黄袍加身”,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并把这次政变解释成是“知其数而顺乎人”的正义行为。同时,封建社会有一条“为尊者讳”的伦理道德标准,于是皇帝或父亲的恶行,或是隐而不书,或是把责任推给臣下或他人。譬如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这在《宋史·奸臣传》的《秦桧传》里,是多少有所反映的。……
  洋洋四千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①
  毛泽东这段谈话,道出了“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而对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则很少反映或加以歪曲的基本事实,因此说“大半是假的”,不能信以为真;同时告诫我们,要想了解历史,就必须好好去读它,只要用正确的态度分析批判并加以识别,就能“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他举了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实际上正是讲他自己读史书的方法和角度。因此,他又强调:
  必须要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②
  读历史的人,不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