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员工便显露为无知、刻板甚至恶毒的组织偏执狂。他极度重视组织内部的结构、程序与形式,对工作表现或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率反而漠不关心。
“平庸社会”对官员施压,要求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小心谨慎的态度,维护组织中的各种惯例。于是,他一味地墨守僵化的官场作风,而且,对既定程序不知变通,只知盲目服从。
由于他将全副精力投注于服从规定之上,所以根本无暇顾及工作成绩,更别说为大众提供服务了。
如此,每个“排队木偶”就逐渐养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他会兢兢业业地做好份内工作,却对所属部门、公司、社会、国家的萧条与腐化袖手旁观,不闻不问。
戴上薄纱的“神秘政客";
当“体系萧条”跌至谷底时,“平庸社会”的政治领袖就按照自己的形象,为排队木偶塑造一个领导人,以掌握政治领导权。这和大量生产、包装、销售商品所用的技法如出一辙。
当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还是总统候选人时,他创下了一个新纪录,即成为有史以来最注重包装的政治人物。
他的竞选总部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并多方收集资料后,交给电脑处理,电脑汇整出的报告,成为公关人员研究选民想听的政见基础。
然后,尼克松在一连串电视广告上发表这些政见,将它们直接传达给对这些政见有兴趣的民众。
这是史无前例的政治营销手法:找出顾客的需求加以包装,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想要的东西。
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来说,从最好到最坏的产品或者政客都是用这种方法推销出去的,这个营销策略卖的是形象、包装、品牌,而非内容。
在长期接受电视奶水的滋养之后,排队木偶做好了万全准备,他们将这些政客进行包装,然后将他们视为有实力的总统候选人。
遗憾的是,“经过包装的木偶政客”大多会反映排队木偶的价值观。
在一个发展完全的“平庸社会”中,没有真正的领袖。具有领袖头衔的人,其实是最彻底的跟随者。
民意调查显示,人们需要一个属于群众的领袖,于是他们会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在烤肉、看电视、拍抚宠物、打高尔夫球的总统。
帕金森定律(15)
当人们口味翻新,不再对旧形象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全新的总统,一个设计了新发型、新演说技巧、新形象、新口号的总统。
因此,在不断升迁的层级组织里,即使是最高级的领导,也只是一个排队木偶,领导和随从,在行为上难以区分。
彼得处方
为了避免人们都成为排队木偶,扭转“体系萧条”的颓势,彼得博士提出了“彼得处方”,提供了六十六则改善生活品质的秘诀,让读者可以透过自我表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不断向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彼得处方一:彼得热身运动——重振活力在于运动。
彼得处方二:彼得静心术——每天度个心灵假期。
彼得处方三:彼得全面检视原则——列出你最喜爱的活动,有选择地实施。
彼得处方四:彼得洁净计划——清除过去生活所造成的阴影。
彼得处方五:彼得追求法——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彼得处方六:彼得骄傲感——时时犒赏自己。
彼得处方七:彼得实用主义——经常为他人服务。
彼得处方八:彼得座右铭——再度肯定自己。
彼得处方九:彼得档案法——回溯个人历史。
彼得处方十:彼得探寻法——检查让你满足现状的原因。
彼得处方十一:彼得延伸法——了解在你之上的职位的压力和报酬。
彼得处方十二:彼得释放法——免于不相关势力的影响。
彼得处方十三:彼得波尔卡舞曲——跨越障碍是成功的第一步。
彼得处方十四:彼得人格面貌——描绘一个理想的自己。
彼得处方十五:彼得专精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熟练的领域。
彼得处方十六:彼得优先法——选择持久的乐趣。
彼得处方十七:彼得潜力法——找寻实际可行的替代方案。
彼得处方十八:彼得先知法——预知自己的能力范围。
彼得处方十九:彼得预测法——做事情前预测后果。
彼得处方二十:彼得可能法——可能的话,尝试转业。
彼得处方二十一:彼得之路——跟着良知走。
彼得处方二十二:彼得收容所——拒绝“升迁”。
彼得处方二十三:彼得短剧法——如果上司逼你接受一个你不感兴趣的职位,你就假装能力不足。
彼得处方二十四:彼得回避法——不要对“楼上的人”太认真。
彼得处方二十五:彼得巧言法——用言语去澄清而不是去混淆观念。
彼得处方二十六:彼得预想法——认清目标。
彼得处方二十七:彼得议案法——建立衡量成就的标准。
彼得处方二十八:彼得讨论会——让员工参与制订目标的过程。
彼得处方二十九:彼得政策法——使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融合。
彼得处方三十:彼得定位法——从需求而非形式的角度理解目标。
彼得处方三十一:彼得实用性——订立可行的目标。
彼得处方三十二:彼得目标表达法——将目标诉诸言语和行动。
彼得处方三十三:彼得参与法——让他人参与建设阶段性目标的过程。
彼得处方三十四:彼得精确法——用明确、看得见或测得到的方式表达目标的具体内涵。
彼得处方三十五:彼得和平原则——和善地待人处事。
彼得处方三十六:彼得处理法——决策过程中运用理性。
彼得处方三十七:彼得时效法——当机立断、及时行动。
彼得处方三十八:彼得平衡法——要在恐惧与急躁中取得平衡。
彼得处方三十九:彼得精简法——以解决问题作为决策导向。
彼得处方四十:彼得分离法——将解决方案和人事问题划分清楚。
彼得处方四十一:彼得承诺原理——不要做出一个没有人赞同的决定。
彼得处方四十二:彼得效力法——勇于行动。
彼得处方四十三:彼得或然率——科学方法与预言的天赋都只能概略描绘出未来事物的轮廓。
彼得处方四十四:彼得明确法——在选择或提升每位人选之前,先认清工作性质。
彼得处方四十五:彼得证明法——购买前先试用。
彼得处方四十六:彼得预演法——暗中进行考验。
彼得处方四十七:彼得戏剧法——模拟未来状况。
彼得处方四十八:彼得请愿法——尝试临时实验性升职。
彼得处方四十九:彼得宣导法——培养新的胜任人选。
彼得处方五十:彼得理解法——用第三只耳朵倾听。
彼得处方五十一:彼得教学法——强化孩子所有合乎人道的行为。
彼得处方五十二:彼得配对法——将有效的强化因子和预期产生的强化因子配对出现。
彼得处方五十三:彼得薪资法——只要表现优异就能获得加薪。
彼得处方五十四:彼得升迁法——当升迁人选足以胜任新职位时,他才会将升迁视为一种报酬。
彼得处方五十五:彼得地位法——有系统地提高优秀员工所在职务的地位,以资鼓励。
彼得处方五十六:彼得效率法——鼓励员工相信效率为报酬之依据。
彼得处方五十七:彼得赏罚法——依表现优劣,赏罚分明。
彼得处方五十八:彼得利润法——让所有员工共同分亨利润,使员工成为和谐一致的团队。
彼得处方五十九:彼得保护法——福利应该能为员工提供实质的安全感及有意义的享受。
彼得处方六十:彼得美食铺——让每名员工有权选择他或她想得到的报酬。
彼得处方六十一:彼得目的法——若想鼓励和强化员工的表现,就明确地告诉他们工作目标,并提供足以回报他们贡献的奖励机制。
彼得处方六十二:彼得参与法——奖励团体表现。
彼得处方六十三:彼得授权法——为有能力者提供发挥创意的机会。
彼得处方六十四:彼得赞美法——传达你对员工杰出表现的赞赏。
彼得处方六十五:彼得声望法——要与各阶层的优秀员工沟通。
彼得处方六十六:彼得趋近法——透过强化的手段,不断使一个人趋近理想的目标,可以改造一个人的行为。
马太效应(1)
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富人享有更多的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
贫富悬殊
《圣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主人将要远行,临走之前,他将仆人们叫到一起,把财产委托给他们保管。
主人根据每个人的才干,分给第一个仆人五个塔伦特(注:古罗马货币单位),分给第二个仆人两个塔伦特,分给第三个仆人一个塔伦特。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把它用于经商,并且,赚到了五个塔伦特。
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也赚到了两个塔伦特。
但是,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却把主人的钱埋到了土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他想知道几个仆人是怎么处置他委托给他们的塔伦特的。
拿到五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五个塔伦特来到主人面前,说:“主人,你交给我五个塔伦特,我又赚了五个。";
“做得好!你是一个对很多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更多的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奖赏吧!";同样,拿到两个塔伦特的仆人,带着另外两个塔伦特来了,他说:“主人,你交给我两个塔伦特,我又赚了两个。";
主人说:“做得好!你是一个对一些事情充满自信的人,我会让你掌管很多事情。现在就去享受你的奖赏吧!";最后,拿到一个塔伦特的仆人来了,他说:“主人,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强人,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但是,我很害怕,于是,便把钱埋在了地下。看,那儿埋着你的钱。";
主人立即斥责他说:“又懒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获没有播种的土地,收割没有撒种的土地,那么,你就应该把钱存在银行家那里,待我回来时,连本带利地还给我。";
然后,他转身对其它仆人说:“夺下他的一个塔伦特,交给那个赚了五个塔伦特的人。";“可是,他已经拥有十个塔伦特了。";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更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走。";
这个故事出自于《新约?马太福音》,它的寓意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上个世纪60年代,知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人类在资源的分配上,《马太福音》所预言的“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十分明显:富人享有更多的资源——金钱、荣誉以及地位,穷人却变得一无所有。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结交更多的朋友,而缺少朋友的人则往往一直孤独;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讨人喜欢,因而,他们的机会比一般人多,有时,一些机会的大门甚至是专门为他们敞开的,比如:演员、模特;一个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学历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
金钱方面也是如此: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一个本钱比别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里的大庄家可以兴风作浪,而小额投资者往往血本无归;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尽情使用各种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而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可以说,无论是在生物演化、个人发展,还是在国家、企业间的竞争中,“马太效应";都普遍存在。
马太效应(2)
马太效应的前因后果
“马太效应";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产生它的根源是什么呢?在众多关于“马太效应";的因果分析中,以下七条比较具有代表性:
——规模效应
在自然界,我们通常可以看到那些体形庞大的巨兽,它们随时都能对其它生物产生威胁,而很少被弱小者击倒。
同样,在经济领域,类似微软那样的超级软件公司,虽然同行恨之入骨,社会舆论也屡屡发难,很多人更是欲除之而后快,但其依然稳坐霸主地位,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微软“拆分风波";举世瞩目,官司打了多年,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很可能是不了了之。
因此,规模庞大是一种优势,是形成“马太效应";的原因之一。
——齿轮效应
钟表可谓是人类最精妙的发明之一,我们在赞叹之余,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要转许多圈,时针走一圈,分针要走六十圈,分针走一圈,秒针要走六十圈。
这种齿轮效应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大人走一步,相当于小孩走两步甚至三步;大企业不发展则已,一发展就将小企业远远丢在后面;由于总量之间的差别,发达国家和地区增长两个百分点,等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增长几十个百分点。
因此,齿轮效应是形成“马太效应";的又一个原因。
——领先效应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是“马太效应";的又一阐释。
一个公司,若在市场早期就能提供比对手优良10%的产品,则可能得到100%的市场占有率,即使对手后来提供了更好的产品,也很难重新占领市场。
企业开拓市场的关键在于发现市场机遇。在信息时代,机遇对于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