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金科玉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管理的金科玉律-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让你上司尊敬的人,为你的想法,而不是为你自己美言几句,或许能有些转机。
  应付这种“固执";上司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接受他的意见,让它渐渐成为你自己的想法。刚开始,你可以表示支持他。告诉他,你正试着执行他的主张。
  一旦他知道你支持他,他就可能放松对你的限制。接着,你可以一步一步地,发表你的看法,让他知道,你这么做是为了强化他的主张,让他的想法可以成功实现。
  当然,这种做法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如果你能同时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又能让自己的想法获得应有的重视,无疑是最理想的。
  但现实的情况是:你和你的上司——不管他是善变型或一成不变型——并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他的权力比你大,说话当然也比你大声。不过,如果你能时时注意这几点,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果你很幸运是一个上司,那么处理好你与下级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可怕的内耗直接关系到你的前程!
  在一家公司,有一位叫彼得的中层经理采取“铁腕式管理”,负责一个52人的部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总是担心,如果在电梯里遇到上司问他有关某一位部属的情形时,他会答不出来。为了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彼得不允许部属提出新观点,尝试新方法,只让部属做他能掌握的工作。结果如何呢?
  他的部属们不再“自动自发”,曾经满肚子好点子,曾经积极想把工作做好的人,都成了行尸走肉。彼得像高速公路上的收费通道,不管部属有多大的马力,都会让他们缓下来。
  如果彼得给部属们加油,替部属清除路上的障碍,不挡在他们前面,那么彼得将会很快因为部门的成绩而得到提升。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
  一个聪明的上司要想将部属的潜力最大、最全面地发挥出来,下面是几种比较适用的方法。
  1给下属足够的“燃料";。一位刚刚获得律师资格的年轻人抱怨,他工作的法律事务所,往往不怀好意地提供他片面信息,让他看起来像个完全无法胜任工作的笨蛋。假如事务所愿意多给他一点信息,他一定能按照他们的要求完成任务;而如果事务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他便得自己想办法猜。结果,事务所那些人提供的信息,正好足以让他出丑。。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华盛顿合作定律(7)
千万别对你的部属犯这样的错误,经常问他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信息和资源,然后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2替下属清除前方的障碍。管理“大师中的大师";爱德华?戴明说,企业面对的问题当中,有94%是来自“制度";,而不是人。
  在制度方面,你能为部属做些什么呢?
  你不妨先试着从他们的观点来观察制度,有哪些行政程序害得他们手忙脚乱?你应该怎么做,以节省他们的时间和力气?简言之,你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力,使他们的生产力更高?
  3当下属完成任务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奖励。或许你会说把工作完成,就是最好的奖励。若是如此,为什么那些大牌经理人每年可以拿到高得吓人的奖金,而他的部属们却只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
  设法为你的部属提供一些实用的奖励方式,包括:现金、配股、休假和升迁等。例如,在自己的部门里设立一套奖金制度,或者利用年度预算中没有用完的部分,推出部门内部的“利润共享计划”。
  
  发出的指令要明确
  
  今天,很多人正面临“期望落差”:许多主管不把自己的期望直接告诉部属,却期待部属自己能够去体会。但部属可以看出你的情绪,可以看懂你的指令,却怎么也猜不透你在想什么。
  因此,在每一次交代任务时,记得把你对目标和进度的要求说清楚。
  下面是企业管理界一个知名的案例:
  某知名管理顾问接到H公司李总的求助电话之后,犹豫了很久。李总是他的好友,自然不便推托。H公司的现状确实很棘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一大堆的问题。
  这位顾问心想:“该从何处入手呢?”因为他与H公司接触过几次,了解到公司决策层的做法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他提议首先改变操作层面上的混乱状态。于是,他让所有的员工玩一种游戏。首先,把在场的员工分成两组,然后让A组的每个成员从一叠扑克牌中选取最好看的两张;请B组每人选取两张红桃,并对点数作了明确的要求。最后,两组人员把各自的牌都亮了出来,出现了下面的结果:A组:黑桃2、方块A、黑桃8、梅花Q、红桃3……
  B组:红桃A、红桃K、红桃Q、红桃J、红桃10……
  “发现问题了吗?";他问李总。
  李总仍然迷惑不解,要求解释。
  “两组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A组是一副杂牌,B组却是一手红桃同花顺。A组的人都按照各自不同的审美观来选牌,因为我对他们没有明确的指令。但很显然,他们每个人的做法都是一种个人行为。个人行为与个人行为混合在一起被唤作‘乌合之众'。看看B组,清一色的同花顺,这才是组织行为。";
  这时,李总轻轻“喔”了一声。
  他继续说:“你能拿一副杂牌去打败对手的同花顺吗?”“当然不能。恕我直言,如果公司的管理现状不及时改变的话,恐怕会印证‘以乱攻治者亡'这句哲言。”现在H公司处于A组的混乱状态,这不是员工的过错,而是管理层有问题。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得到一副“同花顺”,必须达到两个条件:第一,决策层一定要思路清晰;第二,要给员工发出明确的指令。否则,员工们要么茫然失措,要么自行其是。
  
  建立互相合作的文化
  
  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大多数的管理制度都致力于如何减少人力的无谓消耗,而非如何提高组织的效能,对合作的研究并不多。换句话说,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内耗过多,而不是让每个人做得最好。
  群体归属感是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的特质。如果自己的行为和群体相同,我们就会心安理得,不然的话,就会产生不安的感觉。因此,人类更多的是群体合作行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通过群体合作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灾难。
  当众人同心协力地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感到自豪,都能体会到合作的乐趣,甚至找到长期的朋友和伙伴。所以,相互合作的文化成了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立互相合作的文化,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有人认为用穿制服之类的手段来强调“团体性";有一点本末倒置的意味,其实不然,心情的波动也许是外在的整齐所致。所以,尽快适应这样的穿着风格吧,将你喜欢的服装保留在假日。穿着制服到公司上班,外表上会给别人较规范的感觉。
  21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真诚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学习合作。
  

帕金森定律(1)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度假悟出来的定律
  帕金森,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定律,后来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思考结果,一举成名。
  他把思考结果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官场病——帕金森定律》。这本只有几十页的书,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伦敦《金融时报》评价说:“一本可恶的书,不能让它落入下属的手里。";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价则是:“一本情趣横溢和诙谐的书。”
  历史学界一向有史学、史才、史识之说,但作为历史学家的帕金森先生,与自己的同行相比,更具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和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感。
  富有幽默感而又孤高自傲的帕金森教授是典型的英国人,《帕金森定律》一书出名以后,他的演讲更是座无虚席。
  《帕金森定律》一书出版以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更是长踞畅销书排行榜首。
  直到今天,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问题在现代公私机构仍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帕金森教授对机构病症的独到观察与尖锐批评,仍然值得任何机构的高级人员进行参考与反省。
  此外,帕金森还发现了另一个为人熟知的定律(通常称为第二定律):“增加开支以配合收入”。第二定律成功地解释了人何以贪婪无厌——越有钱的人越想得到更多的钱的问题同样引起了思想界的关注,奠定了其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学家的理论基础。
  
  不称职官员的出路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走第一条路会使自己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行不通,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选择第三条路了。
  于是,将会有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他的工作,减轻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使他不会有丧失权利的危机感,于是便可稳坐其位。
  两个助手的无能,使他们效仿上级,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官员繁衍的动因
  
  为了弄明白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我们假设有个当官的A君,他觉得自己劳累过度,这种感觉(或许是幻觉)很可能是由于他的体力渐衰而引起的,这是中年人常见的正常现象!
  不论工作繁重是真是假,反正他面临着三种选择:第一,提出辞职;第二,让同事B君来分担自己的工作;第三,要求增加C先生和D先生来当助手。
  按照常规,A君恐怕毫无例外地要选择第三种办法了。因为如果辞职,他就失去了领取养老金的权利;请来级别和自己相当的B君,等到日后上一级的W君退休,岂不是在自己晋升的道路上树立了对手?看来这些都行不通。。 最好的txt下载网

帕金森定律(2)
因此,A君就找了C先生和D先生来当助手,何况C、D二位的到来等于提高了他的地位。他成了惟一掌握全局的人,可以将工作分成两份,分别交给C先生和D先生。
  说到这儿,有必要强调一下,C先生和D先生二位是缺一不可的。单单补充一个C先生可不行。
  因为只让C先生分担A君的工作,C先生就自然充当了B君的角色:C先生成了惟一可以顶替A君的人。所以,找助手,就要找两个或两个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
  久而久之,C先生也开始抱怨疲劳过度,A君会跟他商量,给他也配上两名助手。为了避免矛盾,D君也会获得此种待遇。
  于是,在补充了E、F、G、H四位先生之后,A君自己的晋升就十拿九稳了。
  如今,七个人在做A君过去一个人做的工作。这样他们应该可以轻松地躺在办公室睡大觉了吧。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你会看到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就连A君也比过去辛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答案很简单,他们彼此之间制造了许多工作。
  比如A君嘱咐要起草一个文件,E兄就将该文件推给了F兄,于是F兄就起草一个初稿。初稿送到C先生那儿,C先生大加修改后送D先生会签。D先生意欲交给G兄,不巧G兄请假不在,文稿转到H兄手里。H兄写上自己的意见,经D先生同意送还给C先生。C先生采纳了意见,修改了草稿,然后把修改稿送呈A君审阅。
  A君该做些什么呢?
  他盘算到明年自己该接W君的班了,所以必须在C先生和D先生之间物色一位来接替自己;严格来说,G兄够不上休假条件,可是D君又批准他走了,H兄的健康状况不佳,脸色苍白,部分原因是闹家庭纠纷,也许本来该让H兄休假才对;此外,A君要考虑F兄参加会议期间增发工资的事,还有E兄申请调往养老金部去工作的问题。
  因此,当C先生把修改的文件送来的时候,A君本想签发完事。可A君呢,又是一个办事极为认真的人,他决不敷衍塞责。于是,他仔细阅读文稿,删去一些?嗦话,将稿子恢复到初稿,改了改文字——最后定了稿。
  这份定稿,如果没有这么多官员的存在,A君同样也是可以弄出来的。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更多了,谁也没闲着,人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等到A君离开办公室回家时,天色已晚,暮色沉沉中,办公楼最后一盏灯熄灭了。他两肩下垂,脸上泛起一丝苦笑,思忖着:长时间的工作和白头发一样,是为争取功名而受到的一份惩罚。
  
  平庸上司和平庸下属
  
  当你了解了A君选拔下属的整个过程,你对这样的(行政、商业或学术)机构就见怪不怪了:高级人员感到无聊乏味,中级人员忙于勾心斗角,低级人员则觉得灰心丧气,工作没有意义。他们都懒得主动办事,因此整个机构显得毫无生机。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机构的蜕变史吧。
  一开始,假如某个机构里有一个高度无能与妒忌的官员,他在原来的部门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却积极干涉其他部门的事务,以便掌握更多的权利。
  于是,他会千方百计地排斥异己,设法阻止任何比他能干的人获得提升。他不敢说甲君太能干,所以他说:“甲吗?也许聪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