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中的领军人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崛起中的领军人物-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危险,不仅多为崇山峻岭,而且随时会遭遇印第安人的袭击。由于两名英国军官都无功而返,勇敢刚强的华盛顿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承担起前往法军据点送书的任务。时值初冬,华盛顿与同伴不得不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艰难跋涉。华盛顿意识到,如果能得到印第安人的支持,英法争端的天平将会向英国倾斜,于是他一路拜访了印第安人各部落的首领。最后,经过两个半月艰苦行程,华盛顿顺利完成了向法军递交抗议书的任务。华盛顿第一次投身北美政治和军事活动,就受到了北美各殖民地以及宗主国人民的广泛称赞,他犹如弗吉尼亚上空一轮初升的太阳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
  鉴于华盛顿在军队中的杰出表现,他受到总督的高度赞赏,很快被赋予更重要的责任。华盛顿旋即被提升为中校,负责招募新兵,建立连队,快速赶赴俄亥俄,对抗法军。华盛顿接受命令后,立即展开行动。虽然他领导的部队是临时组建的,战士们自由散漫、纪律松弛,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法国正规军相比,这支军队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但华盛顿毫不退缩,而是积极寻找一切机会打击敌人,初出茅庐的华盛顿无所畏惧,指挥部队勇敢冲锋,不断取得战场胜利,他很快就被晋升为上校。在后来的作战中,华盛顿率领军队转战多处,有胜有败,但他始终不气馁,坚持战斗。当华盛顿回到家乡时,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被人们视为真正的英雄,人们对他敢以无所畏惧的勇气带领小部队抵挡优势敌军极为敬佩。当地报纸赞誉华盛顿领导的军队说:“我们勇敢的人们依然活着,为他们的国王和祖国效劳。”
  为了对抗法军,英军爱德华·布雷多克将军受命指挥英军攻克迪凯纳堡(今匹兹堡)。华盛顿受邀担任参谋工作,他竭尽所能出谋划策。鉴于他对法军作战的经验,华盛顿强调北美环境的特殊性,建议多征求印第安人的意见,但这一合理化建议遭到布雷多克将军的拒绝,致使受到怠慢的印第安人大批离开英军,削弱了英军的战斗力。而且,布雷多克对华盛顿的忠告置之不理,在作战中还让部队保持井然秩序,即使渡河时亦如此,结果遭到法军伏击,部队乱作一团,损失惨重。危急关头,华盛顿沉着镇定,他冒着生命危险组织部队,坚持战斗,尽量让损失最小化。这次战斗尽管英军损失重大,面目全非,但却使华盛顿声誉大增,他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和信赖。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比政府还重要的“美国之父”……华盛顿(4)
英军在对法作战中溃败的消息,很快在北美各殖民地引起恐慌,人们担心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会入侵其家园。西部边疆地区纷纷成立志愿兵、抵抗组织,随时准备为保卫家园和亲人而战斗。于是,华盛顿再次被任命为指挥官,负责指挥弗吉尼亚已经组建和即将组建的所有部队。华盛顿上任伊始,首先加强军队纪律,严厉惩罚违抗上级命令、不听从指挥和临阵逃脱的人员。严禁士兵赌博、酗酒、争吵等越轨行为,违者严惩不贷。华盛顿的整顿工作可谓卓有成效,民兵队伍焕然一新。在军事训练时,华盛顿针对作战环境进行了相应的内容调整,不仅要求民兵学习常规战术,还要学习印第安人的作战方法和荒原地带的“丛林战术”,以便作战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此后,华盛顿仔细观察周边地形,在容易遭袭的地方修建碉堡,设置铁丝网,这些碉堡既可以作为避难场所,又可以迅速派出援军、输送补给品,这些军事安排充分体现了华盛顿谨慎周密的工作作风。
  由于缺乏援军,华盛顿只能驻守边疆孤城,以少量兵力与敌人周旋,很难保护广阔无袤的边疆每一块土地。在民兵难以守护的地区,人们经常遭到印第安人、法国人的公开劫掠,情况危急。华盛顿遂尽量扩大队伍,把附近的军队以及民兵都组织在一起,亲自率领他们追捕印第安人和法国人。华盛顿深信,战争的巨大力量蕴藏于广大民众中,他号召人民勇敢站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共同对抗入侵者。由于华盛顿指挥得当,措施有力,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华盛顿的号召,同仇敌忾,共同战斗。边境地区的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人们逐渐返回家园,劳作生息。
  由于守卫边疆的工作极其辛苦,再加上常年坚持不懈地勤奋工作,过度劳累严重影响了华盛顿的身体健康,迫使其一度不得不离开边疆,回到家乡休养。在其健康状况稍有好转后,华盛顿便迫不及待地返回工作岗位。华盛顿再度被任命为弗吉尼亚部队总指挥,参与英军重新夺取迪凯纳堡的远征。临危授命之后,华盛顿立即将分散各地的士兵组织起来,集中训练。由于天气炎热,华盛顿果断命令士兵穿上轻便的印第安猎装,他自己也不例外。事实证明,这种着装不仅实用,而且还能减少马匹负重,有利于加快行军速度,这一改革很快就在战场上取得了成效,后来被美国军队广泛采纳。
  在远征中,华盛顿毛遂自荐,主动承担起在前方探视敌情的危险工作。当他抓获了几名俘虏,得知迪凯纳堡守备空虚、军粮匮乏的情况后,立刻抓住机会,轻装上阵,率领先遣部队轻易占领了迪凯纳堡,结束了法国在俄亥俄河流域的殖民统治,边疆地区遂恢复了平静和安全。就此,华盛顿的军事生活也暂时落下了帷幕。
  在离开军队之前,华盛顿宣布将参与竞选议员。然而,在议会即将选举之际,华盛顿又不愿意放下手头的工作专程去参加竞选。最终,他只派了一个代表前去宣读他的竞选演说,尽管如此,华盛顿还是以高票当选为议员。年仅20多岁的华盛顿不仅在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凭借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成为弗吉尼亚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而且还以他的睿智成为北美大陆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明亮新星。华盛顿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为他未来担负更大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基础。
  向英国开战
  在战胜法国殖民者之后,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英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升温。英国开始调整其殖民统治政策,这种变化对北美殖民地产生了深刻影响。从1763年以后,英国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禁止北美居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部扩展。华盛顿深知西部土地所蕴含的巨大价值,也开始对英国的殖民政策产生了不满。1765年,英国通过“印花税法”,规定殖民地出版的一切报纸、书籍、甚至大学文凭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具有法律效力。这种巧取豪夺的行为受到北美人民的坚决反抗和抵制。1773年底,北美大陆爆发“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

比政府还重要的“美国之父”……华盛顿(5)
随着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的高潮迭起,华盛顿也置身其中。此前,华盛顿一直将英国视为自己的祖国,自称是效忠英王的臣民,甚至与英军并肩战斗,共同对抗法军。然而,英国政府不惜一切压制殖民地利益、阻碍殖民地发展的政策,让华盛顿的亲英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意识到,谦卑恭顺的申诉丝毫改变不了英国的殖民政策,北美人民的反英斗争已经从经济斗争转为争取自由的###,华盛顿决心与北美人民一起,反对英国的暴政。
  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在会议期间,华盛顿与其他代表一致认为,北美殖民地人民是一个独立整体,是一个不同于英国人的崭新民族,他们自称为“美利坚人”。大陆会议通过《权利宣言》,宣扬北美人民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大陆会议结束后,弗吉尼亚各地纷纷成立民团,大家都热情邀请华盛顿担任民团指挥,华盛顿自己也预感到平静的生活即将结束。
  1775年4月18日,在列克星敦,民兵向进犯的英军开枪,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独立和战斗成为会议的主题,会议决定把汇集在波士顿的各路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但是由谁来担任大陆军总司令,这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华盛顿以其英勇的斗争精神、卓越的品格、不容置疑的领导水平,赢得了所有与会代表的赞同,被一致推选为大陆军司令。
  受命于危难之际,华盛顿又激动又有些惶恐,他预料到独立战争将是一场长期而又艰苦的战争,担心自己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虽然有所忧虑,但华盛顿还是毅然承担起大陆会议赋予他的使命,决心为北美独立这一神圣事业竭尽全力。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华盛顿开始奔赴战场,为殖民地独立以及人民的自由而南征北战,驰骋疆场。
  1775年6月23日,在人民热情的欢呼声中,华盛顿率部奔赴波士顿前线。在迎战强敌之前,华盛顿首先着手整顿军纪,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经过整顿,大陆军面貌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官兵恪尽职守,军队战斗力明显增强。之后,华盛顿开始策划与敌人较量,但稳健的华盛顿没有贸然采取行动,而是在双方相持数月后,利用敌人放松警惕的机会一举占领制高点,迫使英军撤离,这使被围困8月之久的波士顿成功解围。当波士顿人民欢呼雀跃,大陆会议下令铸造印有华盛顿肖像的金质奖章时,大家却始终找不到总司令的身影。原来,华盛顿在进城视察一番后,已经悄无声息地出城,他虽然为首战告捷为高兴,但却清醒地意识到这仅仅是一场艰苦战争的开始,他关心的已经是下一场战争。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庄严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为此,英国加大了驻北美殖民地的军队规模,试图将北美独立事业扼杀在摇篮中。趾高气扬、阵容庞大的英军直逼纽约,试图凭借其军事优势速战速决,全歼大陆军。但是,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采取避敌锋芒的策略,主动撤离了纽约。之后,由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华盛顿采取避实击虚的防御性战略,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敌人展开大规模战斗,以进退自如的灵活方式与敌军周旋。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华盛顿从纽约一直撤退到特拉华河畔,大陆军成功地避开了英军锋芒,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同时也粉碎了英军通过正面战场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华盛顿的作战方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和赞扬,华盛顿由此获得更大规模的社会支持与政治支持,这成为他获得战争胜利的有力保证。
  1776年底,华盛顿领导大陆军与英国军队在特拉华河畔隔岸对峙。华盛顿采取趁敌之虚、攻其不备的战略,以急行军方式,突然攻入特伦顿,取得辉煌的军事胜利。随后,华盛顿又领导大陆军奇袭普林斯顿。在战斗中,华盛顿冲锋在队伍的最前线,鼓励士兵勇往直前,全然不顾他会成为敌方攻击的主要目标。士兵们为此备受鼓舞,他们舍生忘死,英勇战斗,再次大获全胜。夜袭特伦顿和普林斯顿,这两次战役的胜利就像茫茫黑暗中的火光,给北美人民的独立斗争增加了必胜信心。战争的胜利同样也使华盛顿誉满天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称赞华盛顿领导的这两场战役是“军事编年史上最光荣的成就”,这位开明的国王甚至还派人给华盛顿送了一幅自己的肖像画,亲笔题字“欧洲最年长的将军致世界上最伟大的将军”。 。。

比政府还重要的“美国之父”……华盛顿(6)
1777年,大陆军在北方取得萨拉托加大捷,这次胜利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一个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之后,法国政府正式承认了美国,并与之建立了军事与商业联盟关系,这使英美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独立战争的形势朝着有利于北美人民的方向转变。1779年7月10日,法国老将罗尚博率领6000法国精兵在美国登陆,英、美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出现变化。1781年,经过慎重考虑,华盛顿决定在弗吉尼亚与英军展开决战。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预期效果,华盛顿佯攻纽约,迫使克林顿率军回守纽约,留下康华里留守弗吉尼亚沿海的约克敦,却不知美法联军的主力正在悄然接近约克敦。随着法国舰队封锁约克河河口,康华里据守的约克敦成为死港。9月,华盛顿与法国贵族拉斐耶特在约克敦附近会合,英军这才明白华盛顿的战略意图,但是为时已晚。约克敦被围困得密不透风,英国守军腹背受敌,多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10月17日,陷入绝境的英军被迫向美法联军投降。约克敦的胜利消息让北美人民举国欢呼,从“列克星敦枪声”到“约克敦英军投降”,北美人们在6年半的战争里浴血奋战,最终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783年4月11日,美国邦联议会正式宣布战争结束,在美英双方正式签署和平和约后,大陆军被解散,华盛顿亦郑重其事地归还了大陆军总司令的委任状,回到他魂牵梦绕的芒特弗农庄园。
  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华盛顿临危受命,对手是财力雄厚、军队训练有素的英国。尽管华盛顿及其所指挥的大陆军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但是大陆军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军事训练,而且缺乏武器装备。但是,华盛顿对这一项正义而又崇高的事业坚信不移,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走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历经艰难困苦,最终取得辉煌胜利。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彻底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控制,以独立、自由的民族国家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政治舞台。
  把绳子拧紧
  1783年底,华盛顿暂时告别了政治舞台,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家乡。作为波托马克河畔的一名普通公民,华盛顿开始在芒特弗农庄园过起了隐居生活,他犹如一个肩负重担的行人,在历经艰险抵达终点时,感到无比轻松。然而,当宾夕法尼亚州最高委员会请求国家对华盛顿的杰出贡献给予某种回报,华盛顿满怀感激和尊敬之情,拒绝了国家提供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