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德的故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婆婆们也开始注意河边这个总是望着她们笑的年轻人。

  “哎,看那个小伙子总看着你。”一个婆婆对梳着高髻的婆婆说。

  “是呀,怕是看上你了吧?”

  “莫瞎叫,”高髻婆婆说,“我的儿子和他一样大。”

  “他为什么不吃饭?我看到他在舞剑。舞剑的人怎能不吃早饭呢?”

  “一定是没有吃的。”高髻婆婆说着起身拎着食篮向韩信走去。

  韩信望着渐渐走近的高髻婆婆,兴奋得睁大眼睛。

  高髻婆婆走到韩信面前。“孩子,为什么不吃早饭?”

  “没有。”

  “母亲呢?母亲应该给你准备早饭。”

  “死了。”

  “父亲呢?”

  “也死了。”

  高髻婆婆一震,随后长叹一气,将食篮递给韩信。“孩子,吃吧。”

  韩信接过食篮,眼睛湿润了。他觉得眼前的高髻婆婆就是他的母亲。

  吃完了篮中的食物,韩信小心翼翼地问高髻婆婆:“您明天还来吗?”

  高髻婆婆慈祥地说:“来,一定来。”

  第二天,高髻婆婆果然来了,食篮里盛着足够她和韩信俩人的食物。

  就这样一连数十天,高髻婆婆每天都拎着食物到河边给韩信吃。

  多少年来韩信第一次像个人一样吃饱了饭。他感激地对高髻婆婆说:“您真像我逝去的母亲,我将来一定报答您。”

  高髻婆婆生气了:“谁要你报答。我是可怜你啊!好男儿志在四方,可你连肚子都混不饱。我只希望你活得像个顶天立地的男人。”

  高髻婆婆的话像一声惊雷震撼了韩信。清洌的小河、静谧的柳荫再也留不住韩信的身心。第二天,他收拾起宝剑兵书投奔了汉王刘邦。

  在辅佐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战争中,韩信立下赫赫战功。戎马倥偬,他不能忘怀的是高髻婆婆的饭菜和对他的教诲。

  刘邦做了皇帝,韩信官封王侯,衣锦还乡。回到淮阴的当天,韩信便将高髻婆婆接到府上,扶她坐到上座,向她行跪礼,然后奉送上一千两黄金。

  “我不能收你这么重的礼物。”高髻婆婆说。

  韩信谦恭地说:“在我最饥饿的时候,您给我吃的;在我最彷徨的时候,您教诲了我。是您使我有了今天啊!您不要我的报答,可我说出了口就要做到。您要我做一个好男儿,好男儿就要信守诺言,这也是您的教诲啊!”

  漂母(后人对漂洗棉絮婆婆的尊称)匀饭给韩信是件小而又小的事情,可在困境中的韩信眼里却是情深似海的大事,使他在征战中也没有忘记报答漂母的恩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种知恩图报的思想,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明理诚信的品德。

齐太史秉笔直书
齐国都城淄临。

  黄昏将至,阴云低垂,大夫崔杼的内府早早地就点上了蜡烛。

  突然,刀光斧影,堂内传出一声凄厉的惨叫,接着传来甲士的禀报声:“庄公已死!”

  时间凝聚在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在自己的府中设计诱杀了齐庄公。

  崔杼召集百官,宣布立年幼的庄公之弟杵臼为齐君,称景公;接着又自立为左丞相。春秋时期以左为上,崔杼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在刀剑面前,唯唯诺诺的齐国百官只有接受这个国君和丞相。

  崔杼担忧百官不服,遂率百官到太庙歃血盟誓。

  “诸君若有不与崔杼同心者,必遇凶而亡!”

  听着崔杼寡廉鲜耻的誓词,百官心中愤恨不已,可望着太庙内外的甲士和甲士手中寒光闪闪的刀戈,只有喟叹着随崔杼盟誓了。

  百官的归顺令崔杼心安不少,可他依然睡不着觉。弑君毕竟是十恶不赦的罪过,生前既使权倾一身,死后也免不了遭人唾骂。怎么办呢?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历史却不因时间而改变。那么记载历史的史书呢?只要写上史书,一切不就成了历史。

  于是,崔杼急召太史(记载史事的官)伯进相府议事。

  “你要把我的话记入简册,”崔杼的双目透着杀气道,“就说:‘庄公以疟疾殁’。”

  太史伯似乎没有听到崔杼的话,笔走龙蛇,飞快地在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五个字。

  崔杼大怒:“你不服从我的命令,就不怕死吗?”

  太史伯坦然地:“如果不按照事实记史,还叫什么太史。”

  崔杼挥手命令甲士将太史伯斩首,然后又召太史伯的弟弟太史仲进府。

  太史仲已知兄长被杀,进府后,未等崔杼开口,已将“崔杼弑其君”五个字写到简上,交给崔杼审阅。

  崔杼看到这五个字,握着简的手颤抖起来,脸因恼怒失去了血色。“斩!”他从喉咙里迸出沉闷的杀声。

  “叫太史叔来!”崔杼怒气未消,又令侍者召太史伯的二弟进府。

  “太史叔、太史季已在府门外等候召见。”侍者说。

  太史伯家兄弟四人都是史官。仲被崔杼召走后,叔、季二人知道仲不会将伪史写上简册,必死在崔杼的刀下,于是一起来到左丞相府前等候崔杼的召见。

  太史叔站到崔杼面前蔑视地问:“左丞相召我,是为庄公之事吗?”

  “是,你想怎样写?”

  “与兄同。”

  “他们死了!”

  “与兄同死!”

  太史叔毅然在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然后含笑引颈请死。

  崔杼气得七窍生烟,声嘶力竭地朝太史叔吼道:“杀!杀!”

  太史叔的血还未流尽,太史季已持简面对着崔杼了。

  “你的三个哥哥都死了,你若按照我的话去做,可免一死。”崔杼威胁说。

  太史季冷笑道:“史官为史不惧死。秉笔直书是史官的职责,若因失职而活着,不如死去!”说罢,在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递给了崔杼。

  崔杼胆怯了,太史伯四兄弟为据实直书前仆后继,震慑了他的心。他不敢再举起屠刀,无奈地将简册扔给太史季,让他走了。

  太史季在回史馆的路上,遇到史官南史持简从外地匆匆地赶来。

  “季,崔杼弑君之事怎样了?”南史擦着额上的汗问。

  “已记到简上了,”太史季打开简册让南史阅过后说,“我的三个哥哥总算没有白死。”

  南史慨叹道:“我听说你们兄弟四人都被崔杼杀死,担心崔杼弑君之事无人记载,便匆忙地赶来。看来我已不用死了。”

  “伏清白以死直”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意思是说:保持清白节操宁可为真理而死。“齐有太史简”(文天祥《正气歌 》诗句),太史伯四兄弟为了尽史官之职,不将伪史入册,前赴后继,凛然赴义的故事流传至今仍震撼着人心。敢于为正义献身已成为最令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美德。

梁楚浇瓜
春秋无义战,攻城掠地,拓展疆土,成了君主们毕生追求的伟业。可百姓谁不渴望没有刀光剑影的日子呢?既使是士兵也盼着国界上偃旗息鼓,剑戈入库。

  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两国交界处对峙着。

  许久没有战事,两国的士兵也就减少了敌意。先是梁国的士兵想着在家乡种田的好时光,手痒痒了,于是在边界梁国一侧种起了瓜。楚国的士兵望着梁国士兵在田间忙碌的样子,很好奇,于是在边界楚国一侧也种上了瓜。

  或许梁国是小国,更知自励的道理,做起农活儿来非常勤奋,瓜种上后,每天都挑水浇地,松土施肥,眼看着瓜苗茁壮地长起来。

  楚国的士兵呢?或许楚国是大国,士兵们也养成了傲慢的性情,对农活儿不屑一顾,瓜种上了,却从来没有侍弄过。

  初夏,一场痛快的大雨过后,梁国的瓜田像一片翠绿的湖水,风吹叶摆,瓜湖也随之泛起了涟漪。

  彼邻的楚国瓜田却像被飞蝗啃过似的,稀稀疏疏地趴在地上,没有一点儿生机。可楚国的士兵依然不去补救。

  勤劳的人最愉快的时光是收获的季节。梁国的瓜田长出了又大又甜的瓜。士兵们每天都到瓜田摘瓜,性急的就在地里打开瓜开怀痛吃。

  楚国瓜田里的瓜又瘦又小,可傲慢的楚国士兵并没有从傲慢中清醒过来,每天望着梁国士兵在瓜田里尽情享受的样子,认为是向他们挑畔,心中的妒火渐渐使他们失去了理智。

  夜深了,清脆的虫鸣声像催眠的歌,将欢乐一天的梁国士兵唱入了梦乡。可让妒火煎熬着的楚国士兵睡不着,他们借着虫鸣声的掩护悄悄地跑过边界线,蹿入梁国的瓜田,随意地践踏起来。

  第二天,快乐的梁国士兵来到瓜田,立即被田中的惨状惊住了。大片的瓜秧成了残枝败叶,破碎的瓜像宴后的残羹铺满了一地。

  勤劳的人一定也很谦和。梁国的士兵虽然气愤,但没有随意猜疑毁瓜人。天黑后,他们在瓜田附近隐蔽起来,等着毁瓜人现身。

  还是在虫鸣清脆的深夜,还是那群楚国士兵跑过国界在瓜田中随意地践踏,还是他们发泄完心中的妒火又悄悄地溜回了楚国一侧。

  毁瓜人真相大白。

  梁国的士兵愤怒了,他们跑回军营向将军报告楚国士兵毁瓜事情,请求将军立即下令报复他们。

  将军听罢,哂笑着摇摇头说:“为什么要相互报复呢?那样会使仇恨越积越紧,最终会酿成大祸。为什么不能以德报怨呢?那样会使仇恨释解,最终会结出硕果。”

  将军的话使怒火中烧的士兵平静下来。“那我们怎么办呢?”

  “每天晚上悄悄地到楚国的瓜田,替他们浇水。”

  又是一个虫鸣清脆的深夜,又是一群士兵越过了边界,不过是从梁国越到楚国,并且每人的肩上还担着两桶满满的水。

  这样的深夜一天天重复着。

  楚国瓜田里的瓜也一天天地好起来。

  傲慢的楚国士兵开始怀疑瓜田的变化了。这次该是他们隐蔽在瓜田旁,该是他们在虫鸣清脆的深夜看到梁国的士兵越过国界,该是他们目睹梁国的士兵为他们担水浇瓜。

  他们感动了,因内疚而悔恨不已,连夜向将军禀报了毁瓜浇瓜之事,请求处罚。

  士兵的报告震惊了楚国的将军,他知道如果梁国以怨报怨,两国定要燃起战火,现在却事得其反。他深感责任的重大,又将此事呈报给楚王。

  楚王接到呈报,感慨万端。他对楚国的大臣们说:“梁国的将士有如此的美德,梁王一定是个诚信之人。楚梁两国应该永远修好才是啊!”

  从此,梁国和楚国的士兵共同在边界的瓜田上劳作,两国的瓜田很快连城了一个翠绿的湖,风吹瓜叶,瓜湖泛起的涟漪分不出在哪国的土地上波动。两国的百姓终于盼来了不见刀光剑影的日子。 

  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得到的是长久的和平;邻里、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得到的是甜美的生活。这不禁让我们想起那首“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便提倡人类的这种美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