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往事随感-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理说,职称的评定应当有些难度才对。但天地良心,文革前,政治运动不断: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等等,一个接一个,有几个人能专心业务?大多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一天算一天,姓“糊”姓“混”的人,比比皆是。因此,在单位很难就业务、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评定谁优谁劣!最后,也还是大锅饭,按工作年限的长短、学历的高低,综合平衡一下,人人有份,皆大欢喜。说开了,这实际上也是国家在还债:文革后,百废待兴,该“补课”的地方太多,有些地方也只好是先走一个过场,规范化起来再说。不过,有些单位领导处理得当,职称的评定,还可以解决一些“官位”不足的困难和问题:高级技术职称虽不是一个官位,但凭此可以享受相应“官位”同样的待遇。不要说,这还顶管用,帮助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遗留问题!尽管还是不到位,但有这点良苦用心,也足以宽慰人了。

  说了半天评定职称的重要性,但说归说做归做,看来并未能奏效,起到尽善尽美、促进工作的效果。不过,那是讲的文革后、拨乱反正初期的情况;以后,应是逐步规范化,少些弊端了。其实不然,因为职称的评定要比学历的取得更多了些随意性和偶然性?何以!因为其中更多了些人为的因素:首先得过领导这一关;否则谈也不用谈,就是谈也是白谈。

  领导说了算,这也应是无可厚非的,理所当然。企业的领导,中国现在叫总裁;欧美则习惯叫首席执行官。顾名思义,公司的大权独揽,是可想而知的。企业领导的产生和权威的确立,是一个关乎企业发展和前途的至关重要的事情和决策。称职、胜任的领导,可以赢得全体员工的拥戴,公司上下同心同德,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共创公司的辉煌!反之,不称职的领导,徒有虚名,公司同仁貌合神离,离心离德,公司状况每况愈下,不堪回首。                  

  胜任、称职领导的产生,是要靠健全的制度来保证的;不能靠偶然性和机遇。领导者的人品、能力、学识俱优的,虽是凤毛麟角,却是办好一个公司最佳的先天条件。一个企业,如果能人辈出,上级在能力、学识上能自然地优于下级,这样企业的管理就会是上乘、无懈可击的。但全然按能力和学识来划分职务和级别的做法,并不完全可取;职务和级别高低的形成,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世俗事情和过程。不过,很多事情,再加上一层中国特色的成分,就更是惟妙惟肖了!

  企业的领导,要当好、称职,确实不易;但也没有比当企业领导更美、更舒适的职业了?尤其是现在国营大型企业的老总。年薪制,动辄二、三十万,五、六十万或者还要更多些,同时含金量很高,基本上自己没有什么支出,花费都可摊到公家费用里去。更可喜的是,当了企业的一把手,就等于把自己放进保险箱里了,万无一失:企业发展形势好,功劳当然是自己的;形势不好,也不必挪责任担,集体领导错不在个人,充其量运气不佳。不过,只要上级领导满意,就是有问题也不成其为问题了:这可是坐稳领导位子的诀窍,不可掉以轻心!又说走题了,言归正传。待遇好、地位高,自然责任也会重些的;而且位尊权大的人,难免会有些志得意满的感觉,总想有所作为,展露一下头角,把工作做好。这倒是一种可以促使人上进的无形压力,有利无害。但人得有自知之明,决不可把位高势重等同于智能水平,高估自己,不可一世。事实上,最有能力的领导就是最谦虚、让贤、能发挥利用他人智能的贤达者。一个领导只要少管些不该管的事、手不要伸得太长、多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工作就会做得很好。这大概就是老子的无为之治:“无为而无不为。”说白了,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可不易。

  孔子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无官一身轻,有顶帽子了,总得做些什么好事吧?有能耐的领导,是会做人梯、造就大批人才的默默无闻者;身先士卒的勇士可以是一名优秀的将军,但统帅三军的英雄却只能是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做大事、做好事,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得靠大家来做。同样,要管理好一家大型的企业,也得群策群力才行。这样,职称评定工作倒似乎会有些推波助澜的激励作用,是一剂调动员工能动性的良方。写到这里,又有些写不下去了;有些夸大其辞之嫌!职称评定其实只是企业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不足挂齿的;只不过,我们有些企业连这点起码的基础工作都还没有做好而已。国外的先进企业,为发挥员工的智能和潜力,真是做得比我们领先多了、强多了、人性化多了,挖空了心思、用尽了脑筋。就拿摩托罗拉公司来说,公司每一年为职工们申办的专利许可申请费用就高达数千万美金,发给职工的专利许可奖金近千万美金。而且,大部分专利只是理论上可行,站得住脚,,有些启发、有些新意而已;大多并无实践、将其转化为产品的价值,但依然被公司申办、认可为一项专利,发给专利证书和奖金。当然,奖金的差别是会很大的:不能转化为产品的专利,也可以得到近一、二千美元的奖金,作为精神鼓励。我去我在美国凤凰城摩托罗拉一家小分公司工作的外甥女的办公室参观过,她是名硕士工程师,墙上张挂了十来张专利证书;她公司的总裁,是一位博士,也是满墙的专利证书。工程技术人员,如果每年不拿到一、二项技术专利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对自己的晋升和提拔都会有影响。这种对科技发明普及化的做法很有深意,等于普及化了社会对知识、科技发明的尊重。由此看来,今后我们要努力改进的地方还很多;要做的工作很多!

  与科学发达、先进国家企业管理上的差距是存在的。我们要逐步缩小这种差距。做好职称评定这项基础工作也还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职称评定工作做得好坏,与公司领导层,尤其是公司一把手的领导水平直接相关。公司有了好的当家人,发展就有希望;各项工作才能按部就班地有序展开,一丝不苟。职称评定,本身并不是一项主营的工作,但却有为成绩卓著的公司和企业锦上添花的功效。也只有优秀的公司,才会兴旺发达,人才济济,使职称评定工作更增添一层新的意义。

  
  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多彩的外贸工作
多彩的外贸工作 

  80年加入外贸队伍工作以来,一晃不觉间已过了近28个年头。这无疑是我一生中工作年限最长的一段生活阅历了,也是我自学生时代起从不曾考虑过的就业趋向;命运的驱使,我竟然走上了这条我从未有过一丝考虑的终生职业道路,真是阴差阳错,鬼使神差的。不过,话又说回头,也倒是老天爷的眷顾和关爱,不忍心让我这么个坎坷半生、一事无成的“半瓶醋”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了此残生,枉在人世间走一遭;人到中年,岁月蹉跎,心灰意懒,正是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光景,谁曾料我国在80年代时髦起来的外贸职业却居然极需像我这样的“多面手”,而且有些奇货可居,算是时来运转了!

  80年元旦后,经过一个月的外贸业务基础知识集中培训,我被分配到了江苏省机械进出口公司工作。说实话,我一天学徒也没当,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新工作,而且应付裕如,游刃有余;只是最初我并不喜欢这项工作。

  没有当学徒,是因为当时确实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我是当过8年英语教师,又晓有名气的业余翻译,有客户来,当然就只好煞有介事地把我推到第一线,真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了。说真的,当时我很有些紧张,不敢上,也不想上;无赖推托不了,只有硬着头皮上了。到外贸不到一个月,第一次的接待任务,是帮助南京市外贸局接待美国友好城市圣路易斯市的经济代表团,担任翻译。代表团一行5、6人由市经委主任、市外贸五化机公司总经理陪同,先参观了南京市第二机床厂的铸造车间,以后一起讨论了旅游休闲铁木圆桌或是咖啡圆桌的灰铸铁金属底座加工生产的意向和价格。晚上,市外贸局领导在玄武湖梁洲宴请了代表团全体成员。第一次担任口译工作,而且是比较正规的大场面,开始总还是有些怯场的,不过很快就适应了,应付得还算过得去。当时由国家统制的外贸体制,外汇不流通,人民币与外币不挂钩,双轨制,价格根据国家补贴政策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那时,市级外贸公司还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出口定价得由省级公司来谈;我由于是初次接触业务,凡事请示领导,而当时的公司领导对业务也不是很熟悉的,儿戏般地你一言、我一语地胡乱从高定价,结果把好端端的一笔业务给葬送掉了。经过了这一次口译的实践练习,我心中踏实多了,老练多了。

  没过多久,又来了一位做电子元件生意的西班牙裔美籍老先生。先陪他在南京参观了几家生产电阻、涤纶电容器的元件厂;以后,又一起乘火车去无锡参观工厂。这样一路上相聚的时间就长些,大家对面坐着,总不能两眼干瞪着一言不语吧,只好随便闲聊起来。当过几年英语教师,对语音很重视,因此我的发音很好,说话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从来没有过口语练习的实践和机会,语感差些,听觉反应较慢。他对我总体上感觉良好,就问我英语是在何处学习的?我告诉他:自学的。起初,他有些惊讶;我就告诉了他一句英国谚语,“Wit bought is better than wit taught。”意即是自己勤奋学来的知识比先生教的弥足珍贵。他愣了一下,显然并不熟悉这句谚语,请我再重复了一遍,自己也默念、思索一下,然后点点头,首肯地说很有道理。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虽然读书的时间有所减少,但与外界的接触面扩大了、视野开阔了许多。进公司后,先后在仪电科、机械二科工作,主管过许多不同的产品,诸如轴承、塑料加工机械及其零部件、美国来图来样加工业务、以及供日本的碳素制品和法兰盘。另外,中机总公司出口阿尔巴尼亚的十万吨尿素成套设备的前期工作,我也倾注了些精力和时间。

  更有甚者,当自己熟悉了业务,进入角色后,工作的范围就拓宽了许多,并不都局限在现存商品的对外销售上;更主要的是要寻找商机、发掘有潜力的客户,共同来开发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打入外销市场。就某种意义上说,外贸业务应是一种无事忙的工作,无事找事,挖空脑筋去发现新的商机,开拓市场。世界这么大,产品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客户满天飞,在这汪洋恣肆的商品大潮中,何去何从?孰轻孰重?全凭自己掌控;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未雨绸缪的弄潮儿,总可以屡出高招、先声夺人觅得些商机的。同时,笨鸟先飞,勤奋工作的本色不可变,做一个工作踏实,善待客户的厚道人,得“人和”之先,积常年工作的实绩,则尽可安心驶得万年船,在商海中自由地徜徉。实践证明,“嗟来之食”是不好吃的,或者,更进一步,太轻易到手的东西,不一定靠得住!不怕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80年代,作轴承的出口,基本上就是帮助省内的几家轴承厂推销产品。销售的是最通用的6系列滚珠轴承,市场局限在东南亚,其中以巴基斯坦为主。当时,组织了清江、盐城和沙洲轴承厂几家工厂生产,定牌CBC,CBI出口,对轴承的噪音要求可以略低于国标的。但是,规模总做不大,每年五、六十万美元而已。试想一下,全国近百家的省级外贸公司都做这项业务,相互之间彼此竞争,窝里斗,这样的业务能做得好吗?几年后,国家条、块管理上的分工,将轴承、农机产品的出口,分归中国设备总公司系统经营,87年以后,我就另操别业了;虽然以后又多次反复,89年后,国家开放经营,公司又恢复了该项业务,我却从此不再问津此项业务。

  不过,在此我想赘述几句题外的话。轴承是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上不可或缺、广泛使用的重要滚动元件。90年代以后,浙江宁波一带民营轴承企业的发展真是不可思议,不仅规模大,而且管理上也上了一个台阶,紧跟日本的技术水平。譬如,零类型的小滚珠轴承,即6203、6202、6201的装配,也采用了自动分类筛选的流水线,轴承内外圈的配对以及钢球大小的分类和配送都是机器操作的,精确而且快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等级。86年底,我和清江轴承厂田厂长访问日本时,在大阪,后藤商事的松本社长陪同我们参观了几个日本的中小型轴承厂,当时深感技术上差距很大,尤其是小的零类轴承。首先,小的零类轴承,市场需求量大,可以批量生产,而且轻巧,日本厂家已实现自动化装配;另外,小轴承内外圈的加工,日本厂家已采用专供钢管,使用专用的冷挤压设备自动连续生产,内圈的外沟道、外圈的内沟道,一次性加工成型,没有任何切削的金属铁屑,干净而高效。相反,我们内外圈的加工,工序多而麻烦,先是钢棒切断、加温、锻打、冲孔、扩孔、模锻,然后再一个个金加工完成;装配也都是手工的。当时,感觉差距很大!谁曾料时不足10年,浙江宁波许多新崛起的民营轴承厂轻易地就实现了当年田厂长企望的目标,甚至是超过了,真是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而早已退休的田厂长原来的国营清江轴承厂,当年还可称得上是江苏省最大的几家国营轴承厂之一,现在则大不如前,几乎是无声无息了,发人深省!

  另外,还同时分管了塑料加工机械的出口事宜。精确地说,应是自己有选择地调查并了解了省内塑料加工机械工厂的现状和发展,熟悉厂家和产品,为今后的出口创造基本条件。80年代,江苏轻工系统的塑机厂,实力较强的,当数常州塑机厂和无锡塑机厂二家。常州塑机厂的聚乙烯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