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詹姆士提出了著名的实用主义真理观。他说,真理就是对人们行动有实际效果的、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有效、有用是真理的根本标志。一个观念“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可见“有用就是真理”,这是实用主义的实效性原则的最高表现。杜威建立了他的幸福论。他反对脱离幸福淡善良,脱离适应和改造境遇的行为谈幸福。他说: “幸福只存于成功,而成功就是作事顺利,步步前进的意思。它是主动的进程,不是被动的成果。因此它包括障碍的克服,缺陷和毛病的除治。任何一种可贵的幸福部是以美的感觉和享乐为主要成份。”
在实用主义看来,道德价值也有实效含义。实用主义伦理学否定处理善恶问题的传统方法,认为不存在普遍的、终极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传统观点强调善表现为人的一定的优良品质; 实用主义降低了善的重要地位。相反地,道德首先必须从人的经验开始,道德价值、善和恶也必须按照人的愿望和对人有用这方面来重新规定。对人有用,令人称心如意就是善;无用和不如意就是恶。有用和如意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式。前者指有形的、可觉察的功效、喜悦和满足感,后者指存在于艺术、美学、宗教等不同领域中的价值和利益。两者一起不仅遍布人类利害关系和活动的全部领域;而且增加了社会中人类的幸福。
从实用主义产生到现在,西方对实用主义的评价是不一致的,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实用主义鼓吹行动和有用,讲的都是一些人人都懂的世俗道理,太世俗化了,没有哲学思辨性,缺乏传统哲学所具有的概念演绎和原理推论体系,没有哲学的意味,算不上哲学。学院派哲学家大都持这种看法。但也有许多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给实用主义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用主义冲破了脱离实际的学院哲学的桎梏,把哲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使哲学成了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时代精神。他们认为,实用主义是真正与美国社会实际结合的哲学,对美国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哲学的黄金时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就认为,实用主义是“美国精神”,美国人的求实精神和进取心就是实用主义培养起来的,而美国的领导是“官僚实用主义型领导集团”。
1976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的领导层逝世,这些奉行*主义理论的领导人的继承者*却是个实用主义者,他搁置了不实用的理论上的争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有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实用主义倾向使中国社会迅速转型,从一个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逐步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尽管政府还保留了相当强大的经济控制能力,但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国度了。市场经济意味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逐渐显现,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下一篇我们来看看现代西方经济学。
工业革命的扩散(二十三)
上一篇我们介绍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并指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我们下面来看看这方面的情况。
早在实用主义理论没有成型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家们就注意到了人们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里说:“在文明社会里,任何人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助,而他一辈子也只能获得几个朋友。几乎所有其他动物,当个体长到成熟的时候是完全独立的。在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其他同类的帮助。可是人几乎离不开他的同类的帮助,而仅仅依靠人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些帮助的。假如他能诉诸对方的自利心,向对方说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对他们自身有好处,他反而更有可能达到目的。任何一个想同他做交易的人都是这样做的。给我那个我想要的东西,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交易的意义。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双方才得到了绝大部分自己所需要的帮助。我们的晚饭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只谈论对他们的利益。除了乞丐之外,没有人主要靠他人的慈悲来生活。”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是这么说的:“事实上,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互相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昌盛,然而,即使这种必要的帮助不是出于大公无私的动机,即使人们之间缺乏爱和温情,即使社会没有多少幸福安乐的气氛,它也不一定消亡。就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依靠大家的共识,社会仍然可以由一种类似商人之间的关系来维持。虽然这种社会中,人没有必要对别人表示感谢,但社会仍然有一种普遍的共识,可以依靠彻底的功利主义的互惠行为维持下去。”
而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条件是:“合乎理性的人。”在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性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
但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却不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尽管*认为人类“利他”行为的普世化必须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所以他提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但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不可能做到完美的按劳分配,也不能作到完美的按需分配,这一点苏联和中国还有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高度的中央集权意味着制度化的管理,而这种管理往往对个性化的需求视而不见,也无法准确的计算个人的劳动量,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加上国家对财富的需求没有止境,因为需要不断的投入发展工业和国防,社会主义的实践却变成国家为了达到他的目标而牺牲个人利益,这一点凡是老一点的中国人都深有体会。我们的教育体制也是这样,要求人们无条件的为国家付出。尽管社会主义国家鼓励人们利他,遏制利己行为,并把经济理论建立在有道德的人的基础之上,这个有道德的人首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而且是绝对忠于国家的,要求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一颗螺丝钉,完全抹杀个性化的需求,试图将整个社会整合成为一部大机器。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迅猛的工业化进程,一大批农民成为了工人,反过来工业化将机器送下乡,农业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从总体上来讲,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所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非常积极,这一点在苏联的30年代,中国的50年代表现的非常明显,人们生活在一种非常亢奋的环境中,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也非常高涨。在当时的西方人看来,社会主义是非常优秀的,所以他们也喊出要向社会主义学习,但平民毕竟是实用主义的(见工业革命的扩散(二十一))有道德的人这样的观点被抛在一边,尽管所有的平民都在高喊支持社会主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们却不能做到。面对物质匮乏,人们想方设法占公家的便宜。斯大林有一次在听取部下关于人们生活贫困的时候说:“不用担心,他们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因为他知道人们是如何将公家的东西变为私有的。”在中国同样如此,食堂的厨师把食物带回家,商店的售货员将商品变为己有,以至于这两个职业非常热门,连姑娘嫁人都会优先选择。今天的中国依然如此,在国企里的人们对此习以为常。由于高度中央集权,人们的生活待遇完全由国家来决定,而国家出于自己的需要(比如发展军事工业)占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导致返还给他的雇员(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国家看成是一个巨型垄断企业,而人们是她的雇员)报酬太少,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顿巴斯煤矿的矿工斯达汉偌夫在一个工作班6小时用风镐挖煤102吨,超过原定额的13倍。他成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的偶像,他获得的物质奖励包括一套包括家具和电话的技术人员的住房,一个家庭疗养证,两个电影院永久专座。而更多忘我工作的人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无条件的为国家服务得到的回报太少,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加上社会主义平均分配的原则(由于物质匮乏,基本生活物质必须平均分配,不然社会会出现*。)没有任何激励机制。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赢得人们尊敬的唯一渠道是当官,在这里,实用主义者驱逐了原来的持有*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理想主义者,依靠裙带关系和阿谀奉承爬上来的官僚逐渐腐蚀了社会主义的官僚体系,以至于苏联解体之后,那些共产党员摇身一变变成了支持资本主义的领头人,这种变化之快,只能证明他们是些为了利益的实用主义者。在经历了那一段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后,人们的积极性没有了,而国家的花费却越来越大,战后的苏联在军事上的花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中国则维持了600万大军。由于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不足,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物质匮乏。从1988年到1989年,苏联基本消费品的短缺更加严重了,苏联公民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无尽的排队中购买食物和其他家庭必需品。越来越多的食物要定量配给。商品一上市,马上就被抢购一空。这种生活物质的匮乏导致了持有实用主义色彩的平民阶层的不满,苏联就此解体。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了问题,大跃进的失败导致随后而来的物质短缺,继而引发*,*实际上是一场*。*也没有带来更好的结果,以至于持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毛泽东在晚年陷入哲学的泥潭中。而第二代领导人*是个实用主义者,他搁置了不实用的理论上的争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用主义倾向使中国社会迅速转型,从一个完全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逐步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尽管政府还保留了相当强大的经济控制能力,但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国度了。市场经济意味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逐渐显现。中国经济体系的实质是政府控制下的市场经济。而西方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逐步加入了政府控制,而这个理论的提出则源于约翰&;#8226;梅纳德&;#8226;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下面我们来看看凯恩斯。。 最好的txt下载网
工业革命的扩散(二十四)
在说道凯恩斯之前,我们要先看一看当时的世界经济形势,我在工业革命的扩散(八)中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了新的一轮生产力的暴涨,化学方面的突破使人们建立了一大批化工厂(石油化工、煤化工、化肥、医药等)比如美孚、壳牌,内燃机的发现造就一大批汽车、飞机厂(比如福特、奔驰),电力的广泛使用造就了通用电气、西屋电气这样的巨头。这些领域的突破有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公路、铁路、钢铁、航空、房地产等产业也出现暴涨,在19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增长中,尽管出现一些经济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没有产生根本的危害。美国的大城市开始成型,高楼大量的建设起来,比世界任何地方都要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世界财富向美国转移的步伐,在这个背景下,美国金融资本成长了起来,逐渐取代了英国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美资开始向全世界渗透并取得了一些国家的金融控制权,比如德国。同时世界各地的资本也在向美国转移,比如一战时期的全球性资本为了避免风险从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来自全球的资本集中在纽约博弈,产生大量的投机行为,股票市场暴涨,从而形成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金融泡沫。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券市场股票呈价跌量增的背离之势,各个技术支撑点均无力抵抗先后被击穿。至1930年,25种有代表性的工业股票价格由1929年平均每股最后成交价格的美元降为美元。这次股灾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金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沉重的打击了美国经济,1930年有26400家公司和934家银行倒闭,1931年是28300家公司和1440家银行,1932年增加到31300家公司和1453家银行,33年则是20300家公司和1783家银行。1933年初全美银行业基本瘫痪,美国经济开始崩溃。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一半,重工业下降了近80%。失业大量涌现,33年的时候失业1700万人接近美国全国劳动力的三分之一。失业者因为还不起银行贷款失去住房,靠政府救济维持生命,流浪街头。
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加拿大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英国失业率为22%,德国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二分之一的工人失业,日本爆发抢米风潮,300万人失业,工厂开工率为30%。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大同小异,到处是流浪汉,很多人只能靠救济生存。国家大量破产,拒绝支付外债。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坚持古典经济学的美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以及商人们都认为市场会自动复原,无须政府干预,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但危机并没有象人们想象的那样自动复原,萧条似乎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