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读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门外读论语-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引申为大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说这句话不必咬牙切齿觉得压力太大,有多少人死的时候通晓了大道?就好像说跟西施*,第二天早上死了都值,痴心妄想。蜉蝣早上出生,不到晚上就死,典型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它生过,爱过,交尾产卵过,繁衍了,就是掌握了蜉蝣的大道,朝生暮死可也。“君子谋道不谋食”(2),那当然喽,掌握了大道还会饿死吗,路面等级越高,收费越贵。“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不掌握大道,小人就会乱套。“文武之道”()是道的最高境界,文王积蓄人民和粮食,武王厉兵秣马,在哪条路上走不是无往而不胜,先礼后兵才能前恭后倨。但做起来很难,孔子的道比东海还深,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指的不是一般人;至于《子罕》篇里那一章里的道就比太平洋还深了,“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翻译过来是:能一起学习,不一定能一起信从大道;能一起信从大道,不一定能一起坚守不移;能一起坚守不移,不一定能一起通权达变。我可以说得通俗一些:同学,不一定是同志;同志,不一定是战友;战友,不一定一起掉队、投降、叛逃。

  现在的“道”的含义变迁了,也可以说是缩小了,降格了。“道义”一词还保留着,但偏重于“义”;“道理”一词频繁使用,但偏重于理;至于“大道”,转化成美好的前景,而其本意用“真理”来代替,有过犹不及的唯物主义倾向。

3、两点之间的直

  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人能被社会接纳是由于正直,欺罔而能混得下去是幸免。

  直该怎么表现出来?恩怨分明是一种直,与你有仇的人,你还隐匿怨恨邀结他,孔子是觉得很可耻的(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无以复加表现出的直是张弓射箭那般,如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他多次向卫君进言,均未被接受,他在去世前嘱咐儿子以不给他办丧事的方式再次向国君劝谏,终于达到了目的。后人因而赞曰: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孔子赞赏史鱼的正直,但并不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因为要避免无畏的牺牲。

  比干是直谏而死的;柳下惠直行直言,多次被罢免,没有惹来杀身之祸是侥幸。孔子最著名的数学理论是直的相对论。

  叶公跟孔子讲了一个故事:我们乡里有个正直的人,他爸爸把别处走到自己家里来的羊占为己有,他做儿子的去官府告发。(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说:我们乡里正直的人不会这样做。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体现在其中了。(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意那位叶公,就是成语词典里好龙的叶公沈诸梁,楚国人,因此孔子觉得他讲故事的目的是宣扬楚文化。但山东人认为楚是南蛮,是敌对势力,敌人宣扬的东西尤其是形而上的,我们都要抵触,楚文化就是落后文化,所以要贬低它。用这样的国情论来理解倒未尝不可。

  帝国时代的前辈们则认为孔子所谓的正直,是这样的意思:儿子如果有过失,父亲为他隐瞒,是慈;父亲如果有过失,儿子为他隐瞒,是孝。孝慈就是忠,忠就是正直(《疏》)。朱熹又补充说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极点,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观点鲜明,论证过程很费解。我来把它们通俗化。美术上说,直有正的意思,你把球画成方,不正,也就是不直。数学上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物理上说,远程飞机绕地球飞行的轨迹是测地线,是两点之间最短(或最长)的路径,但在数学上不是最短,因为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面,要最短,得挖隧道,显然行不通。行不通的直线只是假设,画出来是虚线。

  因为万有引力,地球上的箭道也从来就不是直线;因为空间是弯曲的,光线也不是沿着直线走,而必须沿着时空的测地线走(《时间简史》)。行不通的直线只是假设,画出来是虚线。因为一只羊,儿子告发父亲,就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就是废了长幼之节(),家将不家,国将不国。行不通的。孔子认为,百善孝为先,这里相当于一个密度极大的黑洞,一切都不能逃逸,哪怕是最直的光线;甚至是一个密度无穷大的大爆炸瞬间的奇点,一切已知的科学定律都在此失效。这就是孔子关于直的相对论。

  孔子的理论在当时很流行。《左传》记载前502年,齐鲁在阳洲交战,鲁军败退,勇士冉猛假装腿伤离开队伍掉在后面,开小差之心战友皆知,他的哥哥冉会故意大声说:“冉猛在后面压阵。”冉猛不好意思做逃兵了。

  孔子的理论也被后人接受。东汉时著名的烈女乐羊子妻死的光荣,生时也有先进事迹。她婆婆曾经杀了别人家误入的鸡来吃,她为婆婆隐瞒,并且不吃盗来之美食,感化了她婆婆(见《搜神记》11卷:尝有他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食而泣……姑竟弃之)。——占有谬入之鸡,跟攘羊性质相似,不是主动去偷。

  但相对论不要滥用,古今皆然。风行水流的狂放不是直(),过犹不及的偏激不是直(),不依不饶的攻讦不是直(),特征是要用礼来节制,达到和谐。

4、郁郁葱葱的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的是典章制度,孔子说君子要“博学于文”(),推荐周代的,因为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典制,非常丰富(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两朝的典章制度,被周人辩证地继承,并且大大地发展了。注意“借鉴”一词,它不是文化革命,自古以来,文武相对,文是想像、创造,武是掠夺、破坏。

  要现在的人博学于历代典章制度,得废寝忘食地扎进图书馆,五十年后出来一身古铜色,眼冒铜锈的绿光,呼出一股墓穴里的阴气,说:“周礼吾能言之!”吐出一口油墨而死,解剖他的尸体,发现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墨水,胃里还有不曾完全消化的纸和线。推测孔子精力旺盛,学习效率奇高,因为他居然还嫌夏商的“文献不足”(),至于周的典制,他很自信地说:“文王去世,典制不在我这里吗?”(文王既没,文不在斯乎?)——之后有谁敢说:“孔子既没,文不在斯乎?!”孟子、荀子够格,后来的二程一朱够格,当今很多人也够格,问题是,“斯”仅仅是“我一个”,或者是少数的“我们几个”,而不是“我们大家”,即当“斯”不成为有一定量的复数时,它很单薄,就意味着华夏传统文化已经不在中国了。

  共和国前期,把一切原始信仰、传统风俗、民间祭祀、祠堂家谱和道德礼节通通定义为封建迷信,当“四旧”给破了。后来回头一看,丧失得太多了,不能修复了,才心急火燎地要保护,跟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环境一样,一切都从功利出发,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端午节被韩国人注册了,不知道有多少汉人视为国耻,但第二天照样过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愚人节,第三天照样不把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当回事。电视台没料了,走遍中国把鞑靼人的原始巫术当文化来拯救。

  我有一个论题,城里人没有文化,乡下人才有文化。城里人有的是政治、经济、科技,但文化积淀薄。我们的城市文化在哪里?我所在的城市,号称宋城,仅仅是因为保留了宋时的几段城墙而已,宋时的繁华、悠闲、商业便利土崩瓦解了。是土崩瓦解,老字号的店铺被拆除了,原来的店铺是家家门前都有走廊,连成一体,客人把所有的商铺逛个遍,烈日下晒不着,暴雨下淋不着;现在就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了,哪里肯这么“浪费”土地,下雨的时候,商场就做秀送伞。前年在城郊建了一座客家文化城,里面展示的物品、表演的项目(如擂茶、竹竿舞)没有一样是城里人会使、会用。国家没有文化,八荣八耻是国家意志;行业没有文化,团结奋斗之类的是空洞无物的口号;企业没有文化,诚信务实之类的是贴在宣传墙上的标语。没有底蕴的宣传不是文化,是文件。

  孔门里把孔子传授的典制学得最好的,当属“闻一知十”()的颜回,他说夫子“博我以文”,但仍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他人只能退而求次,学点夫子的文章了。“闻一知二”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里的文就仅仅是学问的意思。聪明的子贡都不敢妄谈典制,迟钝的曾子(参也鲁)只好说:“君子以学问来结交朋友。”(:君子以文会友)

  把文再降一格,则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指六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古代贵族的必修课,不毕业是不能办身份证印名片的,推想也不能打结婚证。

  把文引申一下,是文采(其实这才是文的本意),孔子提倡文采和质朴兼备,写史要这样,做人也要这样,这就是现代成语“文质彬彬”的出处()。在老师的教导下,子贡懂得了在生意场上,虎豹皮比牛羊皮更值钱,是因为老虎豹子的毛斑斓有文采()。

  把文借用一下,是大夫死后国君赐予的谥号,如卫国大夫仲叔圉成了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齐国大夫须无成了陈文子(),“三思而后行”的鲁国大夫孙行父成了季文子,举贤的卫公子拔成了公叔文子,孔子说:符合文的条件啊(可以为文矣)。后来唐张守节在《史记正义&;#8226;谥法解》里总结说:经天纬地曰文,勤学好问曰文。

  文,最要不得的盗用是文过饰非(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包装甚至整容,比如狼批羊皮,小人穿老虎皮耍威风,粉饰粪土之墙。

  现在的“文”,跟人无关的时候含义扩展了很多,比如文化一词,真的包罗万象。跟人有关的时候又含义缩小了很多,有懦弱、阴柔倾向,真是斯文扫地,文人之痛。

5、山高水长的德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指德行,德是什么?惪是德的繁体字,心直为德,所以很容易理解孔子说德的最高标准是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中和之为用”的意思,《礼记&;#8226;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说这是最高尚的一种德行,但是了解它的人太少了,世间多狂狷之人,狂者激进,狷者有些事情不肯做(),以至发出感慨:“亲爱的由,知德者鲜矣。”()还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中庸后来被人曲解为“不偏不倚”,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往“恰到好处”方向去理解就行,但理解成“骑墙两可”就大错特错了。现在河南人还会说“中”,安徽人说“管”,相当于北京人说“行”,南方人说“好”,两者之间还有互补性。“中”是正中、正好的意思,中庸为德,故河南多古都;“管”是管用的意思,管用就是“庸”,侧重功用,故安徽多商,所谓儒商的说法,绝不是聊以*。正中管用,先是中用,然后中庸,河南安徽,是民间传承中原文化的代表。

  当时缺德的情况很严重,这可不是孔子一个人说的,请听楚国的狂士接舆先生唱歌:凤凰啊凤凰,你的德行为何衰微(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要是连凤凰的德行都衰微了,野鸡就更不用说了。

  百善德为首,所以君子要修德,因为德行比田宅还重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即使是现在,评价一个能人,德才兼备;君子谦虚,说我何德何能;年终考评,德能勤绩廉五项全能;三好学生,德智体;骂人,德性!政治,*。德,永远都排在第一!为什么要*?孔子说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者圆桌会议躬行天下就是德。为政者崇尚德行,当可以拯救日下的世风,不古的人心,过去不能挽回,未来还能补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为政者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武力侵占是有勇无德,要长治久安,得修文德以安定团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统治者为富不仁不是德(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治国如此,当家也可以类比,厚葬父母,追念远祖,就是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后辈看榜样,他们也就孝悌,这家庭能不和睦,这社会能不和谐吗?

  看人看品德,看畜生也一样。“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马是跑得快,牛是有耐力,但如果好吃懒做养来就没什么用处。所以斑马无德,家马有德;野牛无德,耕牛有德;猫偷鱼吃是天性,狗捉老鼠才是德。经过驯化的动物才通人性;德,是社会属性。

  孔子跟弟子们讲学的时候就文雅多了,但绝对是深入浅出,对子张说:忠诚守信,顺从大义,就提高了德行(10),对樊迟说:先去从事,然后获得,就提高了德行()。德行要时刻修炼(德之不修……是吾忧也),终生保持,否则就可能招致羞辱(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要做损害德行的事,比如老好人的“乡愿”(),弃权实际上是助长恶行,抑制善行;小人的“道听途说”(),是无知而信。要珍惜德,不要乱施舍,不要“以德报怨”,否则何以报德呢,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后来的人提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虽然说率直,但远离德行了,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所以君子至少要做到次一点的德的标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就是古代君子的“五美”, 尽管没有出现“德”的字样,立此砺志。这样,考核干部的时候就更好计量,个个接近一百分,孔子早预料到后人鉴赏力的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