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中日-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日本所进行的应对工作也表明,该国的外交工作也渐渐圆熟起来,一方面他们坚持不以朝廷名义与使团接触,另一方面又让地方官僚出面,保留了与唐朝进一步沟通的渠道。只从这一点来说,中大兄王子和中臣镰足已经表现出了7世纪优秀政治家的风范。
  公元666年冬,唐高宗任命名将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统率数道唐军出击高句丽。加上高句丽此时出现内讧,所以面对唐军的进攻,高句丽军队节节败退。
  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冬天,唐军彻底征服高句丽。
  征服高句丽之后,大唐朝廷在其旧地设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擢其酋帅有功者为都督、刺史、县令。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代理安东都护,总兵二万人驻扎当地。这个设于平壤的安东都护府不但管辖高句丽旧地,同时也管辖此前被平定的百济旧地。
  公元668年,中大兄王子从幕后走向台前,正式登基,成为日本新一代天皇——天智天皇。
  当年10月,大唐英国公李勣征服高句丽的消息传到日本列岛。
  唐军要修整战船攻打日本的传言再次不胫而走。为探听虚实,日本于公元669年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庆贺大唐平定高句丽。
  高句丽被唐军彻底征服之后,刘仁轨、刘仁愿两位将领班师回国,熊津都督在名义上仍旧是扶余隆,但他已经不愿离开大唐内地,执行具体事务的是原百济人。后来百济故土大多被新罗国吞并。薛仁贵时任鸡林道总管,协助熊津都督府同新罗作战,但始终未能成功驱逐新罗人。
  公元675年春天,新罗向日本派出一个规格很高的外交使团。此前,刘仁轨将军为遏制新罗对大唐熊津州领土的侵蚀,大破新罗军于七重城。朝鲜半岛再一次发生新的动向。但是,这一次日本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公元685年(唐垂拱元年),刘仁轨将军病逝,大唐朝廷给了他很高的政治荣誉,赐其陪葬乾陵(当时该陵地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武则天死后亦葬于此地)。在这一年,武则天将两只大熊猫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但是跟随刘仁轨作战的儿子刘浚却没有那么幸运,刘浚在父亲死后第二年就遭酷吏诬陷流放广州,于公元689年死于流放地,享年四十七岁。
  扶余丰在白江口之战后经由今天的黄海,逃至高句丽。高句丽被唐军平定之后,扶余丰被俘,后被大唐政府流放于岭南。
  由高宗亲自任命的熊津都督扶余隆,不愿再返回百济故土,在高宗身边过起了吟诗作赋的贵族生活,于公元682年(唐永淳元年)在逝于长安,享年六十八岁。
  唐朝方面于公元677年,将熊津都督府与建安州都督府合并,治所从泗沘迁至建安(今辽宁营口),共同隶属于安东都护府。
  失去了两位强有力竞争对手的新罗最终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公元68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全部领土,百济领土的全部以及高句丽南部被新罗兼并。
  公元735年,唐朝对这一现状予以承认,朝鲜半岛进入了所谓的“统一新罗时代”。
  安史之乱后,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此时,诸多边疆民族地方政权迅速崛起,新罗也进入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但是新罗与中国所确立的长期封贡关系仍继续存在着,新王即位都要接受唐朝中央政府册封。
  公元10世纪初王建取代新罗在韩半岛建立新的王国,出于种种考虑,王建将这个直接脱胎于新罗的王国命名为“高丽”,一般称其为“王氏高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 因为失败,所以虚心
白江口之战对日本的直接影响就是促其国内爆发“壬申之乱”。
  在其统治阶级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权力争斗再次进入白热化阶段。
  天智天皇于公元671年去世之后,其矛盾进一步升级。
  公元672年,日本爆发大规模内战,即“壬申之乱”,大海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后来登基为天武天皇打下了基础。这位执政者把主要精力用在内政改革之上,不再热衷于派遣遣唐使,但是与新罗的关系却变得微妙起来。
  天武天皇即位之后,受到大唐高宗皇帝自称“天皇”的影响,确定对内使用汉字“天皇”,另一方面,将国号正式改为“日本”。这个国号很可能源自圣德太子时期的 “日出处天子”,“日本天皇”正式登上日本历史舞台。
  公元700年(日本文武天皇五年),由中臣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参与编纂的《大宝律令》完成,于公元701年(日本大宝元年)正式颁布。这部著名的法典计有律六卷、令十一卷。它的制定标志着日本封建制度的确立。就像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改革一样,日本大化改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由于旧势力的反扑,一度恢复了落后的部民制。
  大化改新是个逐步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大宝律令》,使改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得以巩固。
  《大宝律令》实施以唐制为框架的政治体制。
  针对唐朝中央政府所设有的三省六部,日本把中书省冠名为中务省,部门首长称为中务卿,如果是皇室亲王担当,则为中书王,但没有设置相当于门下省的部门,没有把敕书的立案和审议工作分开。而日本太政官则相当于尚书省,部门首长为太政大臣,下设左右大臣。唐朝尚书省下设六部,日本也设置了相应的政府部门(六省):
  中国唐朝   ?职?责      ?日  本
  兵  部   ?国防治安   ? 兵  部
  刑  部   ?司法刑讯  ?  刑  部
  工  部   ?建设营缮   ? 宫  内
  吏  部   ?官制人事    ?式  部
  户  部   ?度支财务    ?民  部
  礼  部   ?教育礼仪  ?  治  部
  御史台   ?纠察官员?    弹正台
  中务省、“六省”外加日本自主创制的大藏省(管理贡品出纳),并称中央八省。
  至此,唐、日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而消失了三十多年的“遣唐使”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当时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
  最具典型意义的第七次至第十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四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
  政治上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文化上积极吸取唐代的高度文明——这些策略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两国的使者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担负国家使命之外,还带着血缘亲情,他们就是唐日混血儿。
  在唐日两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结婚生子的还有许多,唐人也有在日本结婚生子的,混血儿这个群体应该也不小。有些人虽然没有加入到使者队伍中,却同样为两国交流做出了贡献。如公元734年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护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乐家袁晋卿、皇甫东朝及其女儿皇甫升女,后来都留居日本,他们的混血后代也热衷于传播唐朝文化。
  公元717年(唐开元五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入唐,在这一批使者中,就有中国人熟知的阿倍仲麻吕。此时正值盛唐高峰。
  第九批遣唐使回国之后,即公元718年(日本养老二年),大和朝廷进一步完善旧律令,形成《养老律令》。
  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段中日历史上真正友好的时期。
  参与编纂《大宝律令》的藤原不比等为中臣(藤原)镰足之子,他生于公元659年(日本齐明天皇五年),其兄为著名的遣唐使、学问僧定惠和尚。
  藤原不比等对日本历史的作用或许没有他的父亲中臣镰足那么大,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主持编定两部重要的唐式律令。但他在日本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程度,却远远大于其父中臣镰足。
  从藤原不比等开始,外戚势力开始严重影响日本朝政。在与政敌的冲突中,他之所以拥有如此优越的政治优势,除了父亲中臣镰足的余脉影响,更多的是因为他掌握了大唐王朝这个超级大国的发达秘诀,并且虚心学习。
  在这段和平发展的时代,日本仿大陆创造的“平安文明”繁花似锦,直追盛唐,影响至今。
  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日本再次出兵朝鲜半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元军东征
忽必烈时代曾对日本发动两次远征,这很可能是中国正统王朝唯一一次远距离、大规模、以征服他国为目的的跨海军事行动,这也是古代日本经历的唯一一次大规模外来入侵。这两场战争给后人留下诸多疑问:蒙古铁骑兵锋所指,席卷欧亚,为何日本这个蕞尔小国能够挫其锐气?难道真如许多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神风”相助?这两场战争又给中日两国历史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时间:
  公元1274年(中国元朝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日本文永十一年)
  公元1281年(中国元朝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
  战争发生地:
  日本对马岛、壹岐岛、博多湾以及附近海域
  牵涉国家及区域:
  中国(大元帝国);日本(镰仓幕府、京都朝廷);高丽(元朝属国)
  

一 “幕府”是怎样炼成的?(1)
藤原氏,可以说是古代日本最著名的巨族大姓。
  曾实际主导日本大和朝廷干涉百济事务,并开启大化改新的中大兄王子后来正式成为日本天皇,是为天智天皇。在他正式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669年,一代重臣中臣镰足去世,在中臣镰足去世的前一天,天智天皇以其参与大化改革有大功勋,赐姓藤原朝臣,这便是藤原氏的最初发端。
  这一年,在朝鲜半岛,唐朝与新罗的争端开始明朗化。
  藤原镰足之后,其子藤原不比等(659~720年)又被朝廷倚为肱股大臣,成为日本奈良时代的著名公卿,藤原不比等为巩固大化改新成果立下汗马功劳。该家族从藤原冬嗣(775~826年)以后,一直以外戚身份辅佐天皇,从而得以把持政局,由大臣进而为摄政,继而为关白。“关白”这一古代日本官职,其本意来源于中国,本为“陈述、禀告”之意,最初出自《汉书?霍光金日磾传》中的“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一句,是说国家事务皆先禀报给霍光,然后才上奏皇帝。
  中国典籍经遣唐使引入日本之后,“关白”逐渐成为辅助天皇总理万机的重要职位。有权势的大臣在天皇年幼主持政事称为“摄政”,天皇亲政后改称“关白”。后至平安时代,摄政与关白合称“摄关”,藤原氏及其直属后裔即称为“摄关家”。史家则将该政治运作模式称之为“摄关政治”。
  历代关白不但擅权主政,世俗权势甚至凌驾于天皇之上,有权决定天皇的废立。与中国汉朝霍光靠个人威权干政相比较,日本“摄关政治”更具体制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自从宇多天皇(887年~897年在位)即位之后,在一百七十年之间的所有日本天皇,没有一位不是藤原家的女婿或外孙。此后“幕府”成立,武家力量主导日本政坛,藤原氏被分割为五家,被迫轮替出任“摄关”职,被称为藤原“五摄家”——直至德川家康所开创的江户幕府末期,即日本明治维新前夜。但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摄关”职位已与实际政治权力没有大的关系,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最高政治荣誉。
  但即使到明治维新之后,藤原“五摄家”依然被列为华族之首,荣获公爵称号。藤原氏一族在日本政坛上活跃了近千年。以至于到今天,日本人数最多的佐藤氏,很可能就是担任过藤原家族家臣的人的后裔——他们希望自己家族兴旺,可以达到藤原家族那样的程度——因此而创立的姓氏。在其他日本姓氏中但凡带有“藤”字的,也都寄托了其祖先类似的希望。
  最能体现藤原家族权力的人物是后来的藤原道长(966~1027年),他在公元995年成为藤原家族的首领。
  公元1017年,即北宋各地发生严重饥荒、大辽发兵远征高丽的那一年,藤原道长正式担任“太政大臣”一职,虽然这一职位是日本模仿中国宰相制度而设,但在藤原道长任该职位的时代,日本一切朝政均由他的“政所”所决定。期间先后有四任天皇与其女儿婚配。
  藤原道长在三十余年的主政时间里享尽人间荣华,据说其官邸比天皇宫殿更要豪奢富丽。日本著名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所依托的背景有许多就是藤原道长的现实生活。
  在藤原家族兴盛时代,在日本出现了最初的专业武士。各地大小首领为经营、维护本庄园利益,纷纷养护武士。因为所有的庄园均能获得国家免税特权,替庄园耕作的佃户,除了必须缴纳的部分农产品之外,不再另缴税赋。一般的百姓为逃避苛捐杂税,纷纷寄居于权臣庄园名下,以至于大的庄园连州并郡。。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 “幕府”是怎样炼成的?(2)
公元1027年,藤原道长病故。其后,藤原家族盛极而衰。这一时间在中国是北宋仁宗当朝。此后的日本便是源、平二氏争天下的历史。
  日本天皇没有姓名,目的在于彰显其尊贵无贰。此前,在相当于中国唐朝中后期的时间,桓武天皇(781~806年在位)的后代被赐姓平,嵯峨天皇(809~823年在位)的后代被赐姓源,以后历代天皇则不能随便再赐姓,所以一般就以平、源二姓为日本皇室后裔的标志。平、源家族也都养护武士。为争夺金字塔最高端的统治权,平、源两大武士集团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