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2007年,北京市政府向全市家庭分发了“控盐勺”,其容量刚好是2克盐。经过科学论证后表明,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其中包括通过各种途径(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也就是说,每天每个人摄入的食盐量不应该超过3小勺。为什么政府会采取这样的行动呢?因为当时的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每天的食盐摄入量高达13。 4克,而农村地区为16。 5克,均远远超过了推荐的适宜量。虽然各类报刊杂志对过多摄取盐分所造成的危害予以报道、说明,可多数人却为追求口感而将忠告抛诸脑后,每日仍摄取8克乃至10克以上的盐分,而且炒菜所用的盐量,单靠肉眼确实难以控制。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高盐分的饮食习惯可谓是罪魁祸首。中医认为咸味入肾脏,能软坚润下。虽然咸味有它的药用,但同时《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素问?五味篇》也记载:“血与咸相得则凝。”这恰恰与高盐饮食和血瘀症密切相关的现代研究完全吻合。
大家都知道,盐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它能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压平衡及水盐代谢,可增强体力和食欲,防止痉挛。但摄入盐分过多、吃得过咸,却容易引发高血压,使人缺钙、肥胖。这是因为,盐(NaCl)主要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过量食盐会使钠和氯离子大量增加,过量的钠离子进入体内,首先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同时,由于钠离子与钙离子在人体内互相拮抗,盐的摄入量越多,从尿中排出的钙也就越多,不仅会加重肾脏负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要求慢性肾炎病人“禁盐”的原因之一),也使得钙的吸收率降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根本不必花钱去购买补钙产品,调整一下口味就能轻松补钙)。由于水、钠的滞留,血压便直线上升,长此以往,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并影响水肿的消退。
第二律 宜清淡(6)
不单如此,对爱美的女性来说,减肥也许是永远的话题。但当菜肴的味道较咸时,你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吃进更多的米饭,体形也就渐渐发生你所不愿看到的变化了。
另外,淡不仅与咸相对应,还与重相对应,即指饮食中的口味过重。喜酸、喜甜、喜辛辣,这都是口味的偏好,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偏好,就会导致五味中某一味摄入过多,反而伤及五脏。这个道理在上一章《合五味》中已经做过详细讲解,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3。 低级含义说饮食,高级含义说情志
“清淡二字其实有两层含义,简单地说是饮食养生原则。少油少盐,您现在的身体营养过剩,缺少运动,导致痰湿郁积,日久会有血压和心脏的问题,应尽量少在外面应酬,多回家吃饭……”我边*方边继续说道,他认真地听着并思考着。
“而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情志,中医讲七情致病为内因,情志问题会导致许多疾病。而在情志上,清与淡分别代表着清心寡欲和淡泊名利,说白了就是欲望不要太多,不要把挫折看得过重。正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养心为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让他凝神思索起来,想必很有感触吧。
话是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我的祖父程莘农院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
在我幼年的印象里,祖父是一个非常忙碌的人,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每天清晨6点就去诊室给病人看病,待到8点钟别的大夫正式上班的时间,他已经给几拨病人看完病。那时候,他每个上午的门诊量就能达到80多人次。直到我也投身于针灸临床工作后,才深深体会到半天80多人次的门诊量是多么的辛劳,即便对于开药方的大夫,其工作量也是惊人的,更何况是针灸大夫,每天在病床与病床之间的奔波里程可达到几公里!而回到家的祖父也不闲着,会客、带学生、看书、看稿和改稿,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
后来,我从父亲那里才弄明白祖父这样拼命工作的原因。原来,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脾气耿直的祖父在“*”时期,由于拒不承认自己的“滔天罪行”,作为“牛鬼蛇神”被剥夺了看病、教书的权利,到河南南阳等地接受再教育长达6年多。1973年他回到北京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一病就是3年。面对这样的境遇,祖父并没有埋怨,也没有要求什么。为了挽回“*”带来的9年的损失,他蓄须铭志,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损失的时间全补回来,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6点就开始给病人看病。祖父的这种习惯和性情深深影响了父亲和我,成为了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祖父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累积的病例单摞起来和他的身高差不多高,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血崩(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咽炎、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效果尤佳。例如:曾治疗印度一位纳拉雅南女士,该女士患17年三叉神经痛。她自己开设三个医院,拥有不少国际教授,然而用任何西药都不能为其止痛。祖父为其针刺20次即完全痛止。惊于其神技,三年后纳拉雅南女士特邀祖父去印度为其训练了12名针灸医师。巴西大使夫人因患急性坐骨神经痛而不能起床,服任何止痛药仍疼痛不止,遂邀祖父为其治疗。祖父为其针治三次而痛止,下床自如。又治一七八岁小女孩,患时常摇头,并无它症,其母邀医治疗,均无效,而祖父为其连针三次而摇头遂止,并不复发……学校老师、医院同事均惊叹祖父的针灸效果,但祖父却很谦虚,仍然虚心向别人求教。一针一师,一穴一师,一德一师,不断吸取他人长处,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对首诊力求精准,治疗力求准确,在他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他不擅长治疗的病种他总是推荐让别的专家治疗。 。 想看书来
第二律 宜清淡(7)
祖父的病人很多,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到他门诊,门口都挤满了病人。然而他的收费却少得可怜,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作为工程院院士、*前就晋升正高职称的主任医师,却和普通大夫收一样的挂号费和治疗费。有时候病人远道前来求医,生活困难,他就分文不取,颇有医侠之风、大医之范。
当我考入北京中医学院这所神圣的中医教育殿堂的时候,祖父已被尊称为中医针灸界的学术泰斗。然而他淡泊名利,从不居功自傲,特别告诫我在学校里不要提他的名字,不要提与他的关系。这使我在以高出基础分数线50余分的全校第一高分考上本校研究生时,我的导师耿恩广教授十分惊诧:他与祖父相识多年,竟然不知道我已经在这所大学里学习生活了整整五年!
我能考入导师耿恩广教授的门下,也离不开祖父的谆谆教导。本科的最后一年,我下决心考研究生,当时很自然的一个想法就是报考祖父的研究生,然而他却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学海无涯,医者要博采众家之长。祖父向我推荐了耿恩广教授。耿老师师从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在腧穴定位和临床应用方面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另外一个推荐理由,则是因为耿老师人品好,不争名夺利。祖父说了这样一句话:“医者,当以患者为本,不求名利。”这句话,后来我的确从导师耿恩广教授身上深深地体会到。在导师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副患者送的中堂,仔细看来却是两句藏了导师名字的诗:恩泽无回报,广播有爱心。这也许正是老一辈中医人的人生准则吧。
祖父一生清贫,却具有清雅高洁的品行和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在养生中,他强调对内在精神的调养,既要注意意志的锻炼、情绪的稳定,又要心胸开朗、清心寡欲,方能减少和防止情志的刺激,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一代针灸大家,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已近九十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针灸学界中,在各种场合都不遗余力地为中医事业、为针灸事业鼓与呼,为针灸的发展喜与忧。
也许有人会说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避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庸庸碌碌,什么都不求,又有什么意思?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可能许多人会说:淡泊表现的只是一种情怀而已。我可以修养身心、不计名利与得失;但是没有名利、没有金钱这类普遍的衡量工具,社会上的其他人又拿什么来评判我生命的意义呢?这样看来,碌碌无为的一生和轰轰烈烈的一生,没有什么不同吧?不如就放低点自我要求,平平淡淡,不争不求地过一辈子算了。
其实,要求人们不追名逐利、不贪享安乐,这仅仅是它表面的含义。“淡泊”,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品性和理想,是为实现宏大抱负服务的,并非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春秋时的齐国丞相晏婴,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一处非常简陋的老宅子里。齐景公过意不去,多次要求晏婴迁入新居,都被他谢绝了。最后,齐景公把晏婴以出使晋国为名调出齐国,而后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扩建了新宅。等晏婴回国后,又漂亮又大气的新居已经落成了。谁料,晏婴在谢过景公后,拆了新居,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住房,让邻居重新搬了回来……
第二律 宜清淡(8)
从古至今,“淡泊以明志”的人层出不穷,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他们不计名利得失,心里装着国家和民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赢得了后人的歌颂、景仰。
“养心莫善于寡欲”。适当抑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淡泊、知足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无尽的人生乐趣,否则一旦“过”了,恐怕就不是“乐趣”了。
清淡二字,不仅仅是指口味上的清淡,思想上的“清淡”更为重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浮名、权利、钱财都乃身外之物,过度追求反而影响健康,得不偿失。
4。 七情可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感情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无论喜、怒、哀、乐,抒发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疏泄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那将对你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甚至会引起疾病。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此时的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中医讲“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的七情致病,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更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红楼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便没读过原著,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也早已深入人心。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有着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不夸张地说,“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都比她而不及。这样一位绝代佳人,最后却因体弱多病败给薛宝钗,含恨魂归离恨天,不少读者为此扼腕,叹其“命薄”。
还记得黛玉罹患的疾病吗?小说中诊病的大夫说“六脉皆弦,因平日郁结所致”。林黛玉幼时父母双亡,只能住在贾府,寄人篱下。虽然外祖母疼惜她,但贾府之内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复杂环境使她不得一刻安宁。“心高气傲”又不得不面对自己寄人篱下的事实,与宝玉的爱情看似美丽,实则不知能否如愿。随着年龄愈长,她的抑郁也在不断加重,长期处于压抑郁闷的情绪中,导致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中医辨证,其病应该属郁症,当抑郁情绪出现时,受影响最大的当属肝。在中医理论中,肝主要负责藏血和疏泄。藏血是储存身体的养分,疏泄则是指身体的疏通调节(新陈代谢)功能。我们可以把肝理解为一个物流控制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
有人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黛玉得的是肺病,和肝又有何干?这里就必须要提到五行生克规律了。
按五行生克乘侮规律,金本来是克木,但肝木抑郁,化生为内火,灼烧于肺金,呈木火刑金、木反克金的状态,所以才会出现咳嗽、咳痰,甚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的肺病症状,即呈反克(相侮)之势,《难经》称为“逆传”表明其病深重。
七情之中,“怒忧思悲恐惊”六情属恶性刺激,只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它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故《儒门事亲》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
情绪引发的疾病可急可缓,临床所见因情志剧变而导致心阳暴脱而猝死(西医病名:急性心梗)、肝阳化风而猝中(西医病名:脑淤血、脑血栓、脑梗),以及暴聋、暴盲、发狂等情况,大多与喜、怒、恐、惊等急性情志刺激有关。也有一部分情志刺激是在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引发疾病的,如紧张、焦虑、悲伤等,这类情志刺激伤人精气。《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持续的忧、思、悲情绪,最容易积久而成疾。
第二律 宜清淡(9)
一次,在接受北京广播电台《午夜收音机》节目的直播采访时,主持人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情况:“以前我有一个朋友,父亲去世了。她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体质很弱,经常感冒,经常生病,什么原因呢?”
听罢他的描述,我说:“你刚才提到的案例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案例,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医认为人体的情绪与脏腑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刚才你提的这个病例呢,发病的情况是感冒,而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部邪气(我们称之为六淫)在伤人时首先侵袭肺脏,或者换句话说,肺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而中医里面讲的肺,它的情志表现是悲和忧,也就是说如果过多担心或者是忧虑,或者是悲伤就会伤及肺脏。你朋友的父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