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把工资提上去,那数据就好看得多了。
而实际上,物价也跟着上涨了。实际上在消耗性商品的购买力上,还是一样的。比如在每月6元的工资水平,能买300公斤的粮食,在每月收入30元的情况下,依旧是买这么多的粮食。
控制物价很简单,既控制朝鲜的商品渠道和进出口,以及农业产出。
商品要进城市进行销售,渠道上给控制了,通过这个渠道必然涨价。源头上,如粮食生产,********可以兼并大量土地,从而在源头上提高粮价。至于进口,别的国家的商品可以不进,就进高价的中国商品。即差别性关税,********出口的商品低关税进去,其他国家的商品却是要高关税,直接挡在外面。而从中国出口到朝鲜的商品要想享有低关税,只有财团有批文和资格。
土地兼并不可能兼并所有土地,这时候朝鲜政fu可以调高农业税,让种植成本低的粮食在交了农业税之后,成本就上升了,甚至是可以收到朝鲜地主没有利润,不得不向中国资本出卖他们的土地。
有了朝鲜政fu的政策倾斜,要向兼并土地就太简单了。
而在********,中国民族资本财团显然不敢这么做,因为波及面太广了。朝鲜是外部,自然不用考虑那么多,使劲压榨就是了,只要确保大部分普通朝鲜人还支持傀儡政fu,那些少部分的利益群体,宰光都没问题。
到时候朝鲜人生活依旧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但是数据在他们面前一摆,顿时非常自豪,原来朝鲜已经属于比较富裕的国家了。我们朝鲜老百姓的收入,在世界上已经是排得上号的了。
“提高朝鲜人的收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他们更够消费得起工业耐用品。可以增加我们的市场规模,而且这些工业品还是可以回收的。”沈凝云接着说道。
“是要让朝鲜人也有能力消费汽车这些耐用品吗?”孙绎龙困惑的问道,沈凝云点头道:“没错。”
孙绎龙想了一会,随即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在工业时代,商品分为消耗类和非消耗类两种。而对其他国家的殖民,本质上是让被殖民国家消耗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利益。
像电器、汽车,实际上并不消耗太多资源。因为这些产品耐用,加上用完了可以回收。而且通过向朝鲜出口这些商品,可以增加********的工业规模。而朝鲜人获得了这些商品后,生活节奏就变快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而且从表面上看去,朝鲜人非常富足,汽车都遍地跑了。
实际上,日子还是过得很苦逼。在高楼大厦和遍地汽车的表象之下,朝鲜人对消耗型商品的购买能力依旧拮据。
经济殖民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资源。
消耗性的东西,就如粮食,人没一天都要吃。多吃一点,就需要花更多的资源去生产。
矿产是一种资源,劳动力同样也是一种资源,土地也是一种资源。如朝鲜人吃多了,那么就得让更多的朝鲜人去生产粮食,去为朝鲜人供应粮食。那么即消耗了一部分土地资源,又消耗了一部分人力资源。
如果把这些资源省下来,为********制造廉价商品。那么这不就给********创造了殖民利益。
当然粮食这种消耗品可以让朝鲜人随便吃,因为粮食的生产较为简单,特别是有了机械化农业后。但是肉类生产所需的资源就比粮食要多得多了,因此肉类价格绝对要高,让朝鲜人能买得起汽车,却吃不起多少猪肉。
实际上这种殖民策略,正是日后美国在日本、韩国所使用的。日本还好,日本积极获取外部资源,到处囤积土地,大力发展捕捞业之类的,国民在吃肉上还不是那么困难。韩国就不一样了,韩国人看上去高楼大厦,电子产品一大堆,汽车满地跑,排骨竟然是奢侈品。窥一斑可见全豹,其他消耗性商品几乎都是如此。
而不明白的中国人一看,韩国好发达啊!韩国人收入好高啊!实际上同样苦逼得很,只是在那种低成本的娱乐方面,确实很发达。所谓低成本,也就是一些电子产品之类的东西。就如电脑,没钱人也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娱乐,上个网的所消耗的资源,也就是一些电力,不到几毛钱的东西,但却可以让**丝们沉迷一整天。
当消耗性物质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日韩也就出现了一些精神娱乐项目。日本的漫画、援、交、av。韩国的整容、疯狂造星。这些玩意的成本都很低,漫画所用的纸张加印刷,一半也就是几毛钱,可以让**丝看一整天。
领悟了经济殖民的核心价值观,孙绎龙很快便有了新的想法:“如果是我们按照这个路线对朝鲜进行经济殖民,未来甚至可以让朝鲜的工人收入和********只低一些。”
“没错,朝鲜是我们的第一块经济殖民第,我们要想殖民更多的国家,就必须先树立一个模范出来。让那些小国家相信我们,认为只要跟着我们********混,就能像朝鲜一样发达。”沈凝云点头道。
第203章 警告与威胁
不得不说的是,朝鲜第一个成为********的经济殖民地,一定程度上还是幸运的。{请在百度搜索哈,首发全文字阅读}因为********尽管在消耗性物质上会对朝鲜进行剥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鲜人还是可以有各种各样成本低廉的娱乐活动。这种娱乐会偏向于精神,当物质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如果有足够的精神满足,实际上也还是可以的。
沈凝云制定下的这种殖民核心理念,被后来的********很彻底的贯彻了下去。
‘‘‘‘‘
1915年,********整个国家都开始进入疯狂运转的状态,民族财团的投资随着出口的增加而一笔接着一笔向各省砸去。
李余盛是一名1913年移民到西域省的普通棉农,他在西域清池(伊塞克湖)边拥有一个主要用来种植棉花的小农场。
起初移民到这里的时候,遍地都没有人烟,听说都被国防军给杀光了。一开始日子过得很辛苦,开辟这块农场花了不少功夫。
为了经营这个农场,还掉银行的贷款,李余盛非常勤奋,不过上一年棉花价格一般般,虽然还是有不少的利润,但分期还了贷款后就不剩下多少了。
1915年,随着欧洲战争的爆发,棉花价格大涨。李余盛的农场全部种满了棉花,因为气候适宜,产出的棉花质量非常好,收购商都是抢着要。
这一年李余盛一家通过种植棉花,还掉银行贷款后,就赚到了将近三千银元,使李余盛一家迅速富有了起来。
像他这样在西域种植棉花的农场主非常多,因为战争的爆发,他们的腰包几乎都鼓了起来,几乎都赚到了钱。种植棉花,是一种很保险的行业。
西北政fu逐渐开始给棉农进行补贴,这个政策很快交给了中央政fu拨款实施,使这些棉农不会亏本,就算行情不好的年头,也只是赚得不多。
棉农是一种劳动比较繁琐的职业,此时民族财团在西域建立的棉花种植农场虽然使用了摘棉机,但是种植棉花依旧比较繁琐。如果棉农不赚钱了,那么就没有人去种棉花了。
这一年这些棉农赚到了一大笔钱,许多西域及西北各省的棉农都迅速成长为中产阶级。李余盛就是其中一员,今年赚到了钱,李余盛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买一辆小货车,方便农场的运输。
他还在农场里修个别墅,木构的别墅也不需要多少钱。如果还有剩下的钱,可以拿去投资买一些股票,可以获得长期分红。
‘‘‘‘‘‘‘
林庆喜原先则是一名乡下农民,如今在西北的工地上修铁路,对于林庆喜来说,这份工作虽然累,但是却感到非常满足了。以前在乡下当佃农,交租子就让一家人吃不饱饭,妻儿都得半饿着肚子。
如今在工地上做工,一个月的收入就高达40元,尽管交税后只剩下36元,但是却能够敞开的吃饱肚子了,而且工地上待遇很不错,经常能吃到肉,工地上还专门配备了医疗单位,修铁路的环境并不是那么艰苦,所以工地上死人的情况并不常见。
过去修铁路之所以死亡率高,主要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加上工程建设方为了尽快完工通车,让工人不停的干活。结果工人又吃不饱,也没有足够的睡眠和医疗,如果环境恶劣一些的地方,那么死亡率自然就很高了。
不过此时********的铁路修建并不是那样的,修建铁路的时候,后勤供应都是很充足的,而且还有医疗单位。后勤能够供应上,主要是有汽车运输队的存在。
林庆喜此时已经登记成为了工人户口,可以享有失业保险福利和养老福利,子女上学也有保障。
收入确实是增加了,不过开销相比农村自然也是增加了。子女要上学,家里要买房子。并没有出现钱多得可以不用干活的现象,不过日子却是好好得多了,解决温饱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子女可以上学,自己只要继续工作,还可以买一套房子,说不定还能买辆汽车。
现在到处都在建设,根本不怕没活干。而且林庆喜还把儿子送到学校,大儿子已经快中学毕业了,而且成绩很不错,明年就可以考大学了。如果考上个好大学,那么基本上林庆喜一家就可以成为中产阶级了。
这个时代缺乏人才,没有什么人才过剩的问题。所以大学生是非常吃香的,基本上到处都是抢着要的。
‘‘‘‘‘
王海东是个机床制造技工,他是西北最早的一批技工,凭着他的刻苦学习和钻研,上个月成功拿到了八级技工的证书,成为了一名顶级技工,收入顿时暴涨。作为一名精密制造行业的技工,普通精密制造业技工一个月的工资就有五十元,而达到他这种级别的技工,一个月的收入已经上千元了,比学校里的教授收入还要高。
王海东一家成功迈入顶级的中产阶级行列,他在兰州买了一栋别墅,家里还买了两辆家庭汽车,还安装了电话,并使用上了刚出现在市场上的洗衣机、吸尘器等电器。
最近王海东正忙于制造施工机械所需的精密机床,在西北,精密制造业技工从来都有干不完的活,不管经济是繁荣还是萧条。但是经济繁荣时期,制造任务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整个西北的精密制造业技工都忙得工作十二三个小时都算是正常的程度。
********的工业体系,基本上都是由他们这些精密制造技工在支撑着,没有他们工业就无法这么先进。
因为少帅沈凝云提出的各种先进公式及制造手法,王海东在吃透后,此时已是世界上顶级技工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精密制造业都无法与********相提并论了。此时的英法美这些列强,连狙击步枪的瞄准镜都造不出来。
‘‘‘‘‘
林宗成是江苏省的一名大地主,手上有上万亩土地。此前作为地主,并不是很有钱赚。因为粮价逐年降低,主要是列强输入粮食。再则生产力不够高,又是佃租制度。加之西北农业技术扩散时,各省粮食大幅度增产,导致粮价大跌。
不过好在西北见各省粮食产量大增后迅速减少了西北粮食产量,西北的土地开始增加饲用玉米的种植,以增加肉类产量,从而在各省购入粮食,终于使粮价稳定了下来。
林宗成敏锐的察觉到,传统的佃租制度已无任何前途了。中央已开始出台了佃租限制制度,坐在家里翘着脚收佃租的时代正在远去。
为此林宗成还专门跑到西北去考察,考察后发现,西北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化种植技术了,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大型农机生产的场面,当场让他震撼了。
机械化农业下,一名劳动力甚至可以忙完几千亩土地的劳动。这让林宗成意识到,如果跟不上西北农业的发展,必然将会被淘汰。
两条路摆在了他面前,一条路是用土地入股西北的农垦公司,到时候依旧可以坐在家里等分红。不过毕竟是别人在经营,盈亏还是别人说的算,让他感觉不靠谱。因此只剩下第二条路,那就是自己搞农业机械化。
林宗成1914年在西北购买了联合水稻收割机,以及插秧机、耕耘机等农机,同时在西北聘请了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开始在江苏发展起了第一个农业机械化水道种植点。为此林宗成砸入了十万元进去。
而原先的那些佃农,则被林宗成遣散了。遣送这些佃农现在也变得非常容易了,因为遣散的佃农可以转为工人户口,就算是失业了也饿不死。何况现在到处都在招工,到哪里随便做做工不比在农村租地种田要强啊?
到了1915年,林宗成的机械化水道种植基地算是搞出来了,在西北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了杂交水稻种子,以及化肥。并用农机进行耕作,到了秋收的时候,每亩竟然平均产出高达350公斤。
虽然杂交水稻的最高亩产可以达到700公斤,但是机械化种植并不是精耕细作,所以产量达到350公斤已经很高了。在以前,没有杂交水稻和化肥的情况下,一亩地能产出个200公斤就是逆天的高产了。
350公斤的产量,一亩地的水稻能卖3。5元,一万多亩土地,让他收入达到了3。5万元,刨除几个工人和农机烧的油钱,以及请货车运货的钱,以及种子、肥料的钱,还有3万元的盈利。
这让林宗成大喜过望,只要三年多时间,就可以收回农机的投资了。而三年后,农机则是自己的东西。
而且使用农机种植的土地,三年内是免税的。三年后,税收也不是很高。国家对于农业机械化是极力支持的。
初获成功的林宗成顿时看到了一个发财的路子。立即学着西北农业的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