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战神- 第2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明年对付美日联合舰队,沈凝云又增加了500架的制造订单。

    经济发展事态良好,农业方面尽管受北方干旱影响而小麦减产,但是粮食供应却依旧无比充足。中华民国的粮食战略储备仓库里就有大量的粮食储备,不用怕粮食减产的问题。

    全国的机械化农业面积,年末可以达到十三亿亩。中华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已经从土地中解放出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样的情况下,沈凝云的底气也足了。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要发动战争,随时可以进行全民动员。

    何况只是海军对付美日联合舰队。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有更多的口人比例,可以参与到战争当中去。

    ‘‘‘‘‘‘

    中日库页岛争夺战结束后,亚洲的局势看起来是比较稳定的,这样的情况让英国政fu比较满意。

    尽管平衡亚洲力量的计划没有完成,但是美日联盟对中华民国形成了足够的牵制,使得英国的殖民地现在是比较安全的。

    双方的贸易这一年也有了增长,英国人从中华民国这里进口了很多汽车和电器,以及许多低合金钢。而英国则向中华民国出口了大量的普通钢铁,光是上半年,英国向中华民国出口的钢铁就达到了400万吨。

    最后算下来,两国的贸易还是英国出口了价值更高的商品。这对英国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英国人尽管出口了更多的工业品到中华民国,但是他们出口的多是低级的工业品,而进口的则是高级的产品,被中华民国赚取了足够的附加值,所以这样的进出口对于中华民国来说实际上一点不亏。

    因为中华民国用更少的劳动力,换取到了更多的劳动成果,多进口的只是相当于用黄金购买了一些钢铁。

    黄金放在那里又不能吃,拿出来买点东西也划算。现在中华民国对钢铁需求量非常巨大,自然需要进口一些钢铁。

    而在法国、德国,中华民国的进出口也有很大的发展。

    法国和德国这个时候也都在向中华民国出口钢铁,并进口中华民国的商品,特别是德国,还向中华民国出口机械设备。

    中华民国这个时候的机械设备制造规模,以及制造技术都超过了德国,但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德国人制造的那些工业设备。德国人的那些工业设备一样是可以用的,尽管有些比中华民国的机械设备落后,但是中华民国高速发展,自己用不上也可以把这些机械设备放到经济殖民地去用。

    几个欧洲国家和中华民国的贸易有一个美国比不上的优势,那就是美国并不购买这些国家的钢铁。

    特别是英国和法国。

    德国情况最好,美国人大量的进口德国的机械设备,以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升级,所以德国人的经济开始快速恢复。而英法两国在战争过后日子就不是那么好过了,英法两国的商品出口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们如果进口美国的商品的话,美国人不会和他们商量什么贸易逆差问题。

    只有中华民国会和他们商讨贸易逆差,可以多进口一些英法的钢铁。

    以至于仅仅半年,中华民国就从欧洲进口的钢铁就暴涨到了上千万吨,这样的进口量,让欧美的钢铁冶炼有了起色,然而中华民国却通过这些钢铁,让自己的制造业更加庞大,积累下了更多的经验。

    而美国的高端商品,则有些悲哀的在欧洲市场有点卖不动了。

    再则,欧洲之外的市场,中华民国的高端商品也劲头十足,在质量上碾压了美国高端商品。

    最重要的是,中华民国有的商品,美国未必有。

    当美国的汽车、电器制造行业已经造出某种商品的时候,中华民国已经推出了更高级的商品,这些更高级的商品继续在市场上疯狂吸金。

    对于全球那些富豪们来说,那些高端商品贵一点不算贵,只要足够高端就是他们的首选。

    而在那些中端的商品方面,中华民国也有不少出口,更重要的中华民国将一些组装之类的工作交给朝鲜等附属国做,成本大幅度降低,在加上上对美国的商品又绝对的竞争优势。

    美国目前还能保住的,无非就是本土市场和日本市场,以及加拿大、南美一些市场,不过南美的市场现在也快便成筛子了,很多中华民国的各类商品横行市场。

    中华民国的商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打下了足够的名气,世界各国对于中华民国的商品的印象就是质量好,而且比较先进。有了这样的印象,使得中华民国的商品在卷土重来的时候,迅速的反攻海外市场。

    美国的制造业受出口不太顺利的影响,已经没有了历史上那样的经济发展势头。不过美国内部市场依旧繁荣,战后的美国有大量的军人拿着钱消费,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积累,美国的经济不繁荣都不行。

    如今的世界,对立的也就是中美两个国家。

    中华民国和美国不对路,即有双方海外市场竞争,更主要的是日本问题。美国要为日本政fu撑腰,和中华民国的关系自然不会好。

    美国试图围堵中华民国,与其说是美国试图围堵中华民国,不如说是罗斯柴尔德财团想要围堵中华民国。美国的各个财团尽管也有野心要推翻罗斯柴尔德财团在欧美的霸主地位,不过还没什么底气。而对中华民国的围堵,美国财团也参与到了其中,毕竟美国的各个财团也意识到了中华民国所产生的巨大威胁。

    而向罗斯柴尔德财团妥协的德国容克财团,这个时候选择和美国财团合作,双方都想要推翻罗斯柴尔德财团的霸主地位。但是德国容克财团却是对围堵中华民国不甚感兴趣。尽管德国容克财团也意识到了中华民国多的崛起,可能对欧美对世界的支配地位产生威胁,但掌控世界的不是他们,他们也不会咸吃萝卜了淡操心。

    英法两国欠下罗斯柴尔德财团大笔的债务,如今英法两国都在想办法改善财政,一个是从德国身上剥削,通过德国的赔款让两国财每年都有一笔收入。另一边则希望和中华民国扩大进出口贸易,以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
第330章 中美世界市场竞争
    第330章 ;:中美世界市场竞争

    罗斯柴尔德财团尽管掌控英国和法国,但并不是完全的掌控,更多的是用金钱来操纵英法。

    此时英法掉进了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战争陷阱当中,背负了大量的债务,已经让两国的财政变得很不乐观。

    特别是英国,法国以财政不好为理由,拖延归还英国向法国提供的战争贷款,让英国的财政变得雪上加霜起来。

    英法两国被真正压制的是他们的民族资本,那些政客则和罗斯柴尔德财团勾结在一起,收取就好处。但是现在要把经济盘活,只能和中华民国进行进出口贸易,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改善财政的路线。

    特别是中华民国大方的多进口他们的钢铁。

    而罗斯柴尔德财团那边,如今也有点跟不上时代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英法两国的工业却还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水平,而罗斯柴尔德财团又醉心于金融,为了确保英镑能够继续作为世界主要货币,以盘剥世界,罗斯柴尔德财团让英国在稳定英镑上付出了不少财政开支。

    罗斯柴尔德财团本身在工业上没太大建树,而和中华民国进行贸易既然能够让欧洲经济走出困境,罗斯柴尔德财团自然也不会拒绝,所以也对此没多大的警惕。

    至于中华民国的军事威胁,离欧洲还远着呢!罗斯柴尔德财团也认为,现在通过扶持苏联,可以挡住中华民国向欧洲方向的扩张。

    罗斯柴尔德财团有多个分支,分布在英法德各个欧洲国家,他们醉心于金融运作,对工业这种赚辛苦钱、技术钱的行业罗斯柴尔德财团尽管有一些涉及,但技术却是德国容克财团提供,英法都是从德国进口机械设备。

    实际上德国的制造业能够发展,和当初罗斯柴尔德财团在德国的投资分不开关系。当初罗斯柴尔德财团制定的战略是平衡欧洲各国,从而对欧洲人进行持续的压制,所以在英国逐渐取得世界霸主地位后,就开始在最弱小的德国进行投资,本身德国又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区,是货币的集散地,向欧洲各国出口机械设备也最为方面。

    结果一着不慎,让德国容克财团抓住空档发动了普法战争。

    现在的罗斯柴尔德财团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了,但是罗斯柴尔德财团上下却没什么感觉,因为德国容克财团和美国财团都陆续臣服。

    但是罗斯柴尔德财团还在幻想着继续用过去的模式去压制德国容克财团和美国财团的时候,却依旧对工业比较忽略。

    这也是罗斯柴尔德财团衰弱的主要原因了,罗斯柴尔德财团这个时候的重心依旧是在欧洲,当欧洲被玩残后并未转移到美国去。

    欧洲经济能有起色,对于罗斯柴尔德财团是有利的。德国的经济恢复是肯定的,为了让德国人能够还得起钱,罗斯柴尔德财团同意由美国向德国提供资金,并出口大量的机械设备到美国。

    却不知道,德国容克财团和美国财团正在暗地里作者技术交换的勾当。德国人将技术交给美国人,美国人也发展出了更先进的技术后,又交给德国人。

    双方正在想办法推翻罗斯柴尔德财团的掌控。

    所以这个时候罗斯柴尔德财团最要命的问题出现了,罗斯柴尔德财团手里没有先进的工业技术。

    尽管罗斯柴尔德财团手里有大量的工业设备,但那都是德国人制造的。制造源头在德国,英法的精密制造业非常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甚至是连狙击步枪的瞄准镜都让英法两国感觉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是和平时期,英法还能买到德国的设备,但是战争时期,英法就咋地了。特别是法国,农业比较好的法国,已经跟不上德国的发展频率。

    美国财团想将中华民国的商品排挤出欧洲,但是美国又不进口欧洲的钢铁,让美国的意图直接破产。

    再则英国和中华民国保持贸易,让中华民国赚一点附加值,对英国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印度等殖民地也能保住。

    这样双方中华民国也不会和英国撕破脸皮,法国则纯粹是为了赚钱。与其进口美国的商品,美国又不买法国的东西,还不如买中华民国的商品。

    德国那边尽管很不爽中华民国最后没有参战,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国还是给德国不少帮助的。当然,中华民国也在向英法出口物资。

    所以德国对于中华民国的感觉很复杂,这既是盟友,不像是靠谱的盟友。

    购买中华民国的商品是没问题的,中华民国也在购买德国的机械设备,双方都是出口比较高端的商品,贸易方面,中华民国和德国的贸易比较公平。档次差不多,都有附加值,所以谈不上什么劳动力成果的损失和赚头。

    至于那些欧洲小国,看到那些欧洲大国都在进口中华民国的商品,他们自然也在进口,他们本身就没有那些产业,既然中华民国的商品更高级,价格甚至更便宜,他们为什么花冤枉钱去买美国人的商品,那就是脑子有问题吗?

    所以中华民国的商品在这样的局势下,在欧洲与美国的商品展开了一次比较公平的竞争,这场竞争很快也就以让中华民国的商品大获全胜。不过美国倒是有不少商品可以在欧洲卖得动,那就是那些中低端的商品。

    然而那些中低端的商品却严重冲击了英法的就业率,让英法两国甚至出现要提高美国商品关税的声音。

    毕竟英法的工业以前算是高级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英法的产业已经落后了,他们的产品此时已经沦为中低端的商品,高端的商品也有,但是不成太大的规模。

    所以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了这样的怪情况,美国商品反倒不怎么受欢迎,而中华民国的商品却是比较受欧洲人的欢迎。

    中华民国通过进口欧洲的钢铁,也为中华民国的各个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应,普通钢铁这个玩意这个时候在中华民国也已经算是一种原材料了。中华民国则把钢铁炼成大量的低合金钢,造出载重量更高的汽车之类的生产工具,以及用低合金钢建设桥梁等设施,这种低合金钢虽然成本更贵,但长期来看,用来建设一些基础设施更加节省成本。

    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上半年已经突破5000万吨,这一年妥妥要突破1亿吨的规模。加上进口钢铁估计会有两千万吨左右,中华民国可以拥有1。2亿吨的钢铁。

    中华民国的钢铁生产总量,比欧洲和美国加起来还要多,甚至是全世界其他各国的钢铁产量加在一起,都没有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高。

    这样的情况太正常了。

    其他国家生产出了那么多的钢铁也用不掉,因为他们的市场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多,能消费的钢铁商品有一定数量,而能建设的基础设施也不如中华民国庞大,本身钢铁用不掉的话,生产太多也就是要亏本的。

    另外,欧美各国的钢铁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现在还是平炉钢。中华民国的钢铁则是转炉钢,除了之前发展出来的顶吹技术外,现在又出现了底吹技术,而中华民国的钢铁生产公司,正在研发顶部、底部复合吹氧技术。

    美国最大的炼钢炉,这个时候才刚刚突破一千吨的程度,而中华民国的转炉已经发展到了三千五百吨了,正在研究四千吨级的炼钢炉。

    所以中华民国的钢铁价格,实际上是比欧美要低得多的,钢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