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秦时明月 第3章 门派】………
修仙者,修心修道修三生因缘。当上古仙人远离红尘地界后,这地界便成了修仙者的主宰。天道自有天道的走向,道祖让老子善后定下了四御约束这地界的修仙者。此四御分为东方太极天,御天下正道修仙者;南方离火天,御魔道诸人;西方无极天,镇西方诸邪;北方万木天;护天下散人。此四御,来往密切却默契的少有插手修仙者的纷争,不到万不得已基本不会出现于人前,就连老子当初用圣人之能为其开辟的四层天,外人也无所知其入口。四御之主在修仙者之间,各有各的身份,除了身边的亲信与他们本人基本没人会晓得他们的真实身份,唯一知道的便是他们四人本就是上古时期过来的人,是真正的仙人。至于是什么级别却无从所知。长桑道人便是当初老子钦点的无极天座,除了少数几人晓得其真实身份,外人所知道的另一个身份便是药王谷谷主。距昔日道祖移天时不过几百年光阴,在修仙者中或多或少,传下了上古仙人的道统,开门立宗的如雨后春笋多不胜数。以长桑对几个徒弟的一次酒后戏言说过:“这些门派,初立时还能克己卫道,但时间久了人性的另一面注定了他们互相之间的倾轧,到最后漫漫红尘剩下的又有几多?”
长桑道人遵从三皇旨意所创的药王谷位于巴山,面临阆水,西去便为黔中之地。自周朝分崩离析后,逃往西来的人不少,长桑道人也顺势收了不少孤儿,教其修仙之道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药王谷这个不大不小的门派。巴山有九峰,由北至南分别为:朝日峰、香炉峰、狮子峰、聚云峰、猿啸峰、莲花峰、宝塔峰、玉尖峰和夕照峰等九峰。沿山路至中峰猿啸峰峰顶,念动山门口诀便可打开幻境密境,看见巴山之后的另一座小山。此山便是药王谷所在地,名为浮生山,乃是当初长桑道人所命名,取浮生若梦,红尘难度之意。此山为孤峰,低于巴山九峰宛如为九峰所抱,是以门派便唤作药王谷。这浮生山禁制由长桑道人花了几百年时间不断完善,独成一方密境。唯一的进入方法便是由猿啸峰峰顶念动门派口诀,在由峰顶直飞到浮生山山脚方可进入。而这密境禁制,在其他修真门派也多可见,只是布界人法力高低,禁制也有高低的区别而已。
浮生山由山脚至山顶有一条石坡路所贯通,以其为主干在分了几条路通往此山的不同的地方。山顶乃是一块极广的空地,乃是诸门人聚集听道的地方。空地旁便是长桑居住的小院与通向山另一面的路,整个山通向后山的路只有这一条。前山除了山顶是空地与长桑的小院外,山腰处便是诸门人弟子居住修行的地方。在往上走向右便有一弯莲池,此池九曲九回命做九曲池,池间有几座巨石树立并用石桥相连,经长桑在石上刻了几个简单法阵后也是一派仙气氤氲另成洞天,乃是去藏书阁的必经之地,亦是为防外人入窃而设的迷阵。长桑道人收的门人不算多,入室弟子更少,除了凤凰小七之外便只有另外三个随其修行的徒弟,而这几个徒弟便住在藏书阁后面所依的巨石上修建的房屋,此屋以沉香木所制,辅以道法密阵,三层之数,里面住人不但有益修行对于起居来说也是不可多得,名为闻香楼,不过小七却颇为不喜这名字不止一次的说个这楼还是叫鸟笼的好。至于他不喜的原因在他看来是因为这楼比不上山脚那待人接客的楼宇大殿,这殿建起时,长桑道人看了一眼便说了句:“华而不实,唤作迎客厅便行了。”可见在他心里面这大殿的分量一点也不重。
可小七却不这么认为,在他心目中这个从山门上来几步,修在石坡道正中的迎客厅,朱门红墙,精雕细啄,是整个浮生山最显贵的地方,心里不止一次的编排过长桑:“整个浮生山除了这山脚装门面的大楼还行,大家住的地方就是随便找木头来拼凑,一点都没仙家胜景的感觉。”只是这种想法在很多年以后,在他心中却又是另外一方对待。这浮生山除了山脚的迎客厅外,往其左面的小道走另又建了几座稍微装潢了一下的楼阁用以接待客人住宿。长桑道人对于这样的布局看似无意间有意的将弟子和外人分的太开,以免外人对自己弟子的不利与诱惑,断了弟子们红尘向往。
怎个浮生山山前的布置就差不多凡尔,至于后山,浮生山人亲切的唤作其百草园,长桑道人特意在后面用道法接了巴山的山脉开了一处院子用以种植一些珍惜的灵草,在加上平时有意无意间撒一些药植物的种子到后山,经过巴山地脉的孕育,几百年来这些药植物种类形成了一个惊人的数量。除了院子里的灵草外,门人都可随意采集药草,至于这院子里的灵草,长桑道人从未想过有内盗的可能。一则这院子下的有禁止,在则门人去后山采药必然经过自己的院子前,出于师门规矩也好还是对自己这个师傅的敬畏也好门人都不可能去做这受人唾弃的贼子。而后山的院子长桑道人为其取名为丹阁,除了养一些灵草外,这院子还被用作练丹及闭关之用。至于练的丹以及平日弟子或自己做的好药,长桑道人特意在自己院子腾了一间房子来储存,言简而意骇的唤作药房。至于平常丹药,则又在山腰诸弟子居住处命人建了一处楼阁,用以储存并设了药师一职专门看管这百药楼,不但要负责对草药的烘晒,还要定期对核避免门人粗心放错了草药,误了他人性命。这药师一职十年一换,乃是怎个浮生山不可多得的荣誉,凡居此位者必然是心性良好,做事耐心之辈。而浮生山这看似繁杂的建筑都是每个浮生山人亲手建筑的,在长桑道人收的门人中有几位工匠之后,在修行闲来时便集合众人建了这些建筑。
但是人的资质总有长短,有的人穷尽一辈子也达不到结丹境界,莫说长生不老就连延年益寿也只比凡人多活几度光阴而已。是以长桑道人从不反对门人之间的婚嫁,只要你情我愿便可。在他想来,这辈子他们无法完成的事倘若他们愿意,他们的孩子也可继续在这山里修行。倘若不愿意,在这孩子到了及冠年岁有了本事养活自己便放他们出山,自己开创自己的天地。但是这些要出去的孩子,长桑除了命人教一些养活自己的普通技艺外,严令禁止教其道家法术,就连山门口诀都不会教予他们,出了山一辈子也难有机会在见浮生山。所以,出去的孩子有但是大部分人却选择留下来,不管有没有天分也好,在他们看来这一生,在这浮生山内,活的安逸没有父辈所说的战乱便是一种福分。所以平时他们除了修行之外,一些没多大天分的便被安排去按各自兴趣学习自己喜欢的技艺,带到出师时便又投到这浮生山的建设中,于他们而言整个浮生山便是他们的家何乐而不为呢?为此长桑道人特意在以道法延伸了密境结界将这浮生山方圆一大片空地纳入密境,供其耕作养殖。久而久之山脚便形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唤作浮生村,村里几十户人家,男耕女织其乐融融。
闲暇时这些村民也会修行,在加上浮空山大门永远为其敞开,有什么不适都可去山上取药是以大都活的长寿,同时每年长桑道人都会派门人来接4岁以上幼童上山修行一段时间,看其资质与毅力在决定其修仙还是单纯的学习普通手艺。但凡修仙者便留在山腰处与门人处一段时间,在让年长一辈的有资格当师傅的收其为徒从此踏入修仙之道。而学普通技艺的,便在山脚石坡小道右边开了一条小道通往雅苑随先生识字,晚上归家,到了大一点之后在让专人来教其技艺。这雅苑乃是整个浮生山最大的地方,以此也可看出长桑道人对这些门人之后也是颇为上心。对长桑道人而言,这里倾注了他太多心血与不舍,尽管他还有无极天要去管,但是对他而言,他花到浮生山的精力远比无极天多。在他看来,只要天下无什么大事,这无极天就是虚设,况且这无极天还有不少老子大老爷亲命辅助于他的能人,是以不必太过担心。而这药王谷,这浮生山乃是他亲手开创的于私而言,这里更让他有感情。在他潜意识里面:“仙人也是人,这便是人性自私的一面。”
………【第一卷 秦时明月第4章 师徒】………
言归正传,长桑帮小七借尸还魂后一路西去,途径楚国时专门寻找到秦越人给了他一个锦囊嘱托他:“遇险时便可打开,依此锦囊便可找到我。”嘱托完毕,便驾云直奔巴山,几日后便到了巴山密境——浮生山。
回到自己的地方,总是有那么一种归属感。浮生山结界波动时,在外种地的几位村民便看见了,都很热情的打着招呼叫道:“师尊可回来了,此行是否顺利?”长桑都一一笑着回应道:“还行。”待望及他身边的小七时,都一副跃跃欲问的样子。小七瘪着一张嘴看向离自己最近的一位村民揶揄道:“张大毛,你哥哥我才随师傅出去一趟你就不认识我了?”众村民先是一愣,那被唤作张大民的村民率先反映过来,试探着问道:“你是小七哥?”小七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点了下头,笑着问道:“变了一副人样,是不是看不出来了?”众人都点着头直叹:“师尊仙家妙法端是神奇!”长桑笑了笑道:“你们忙你们的吧,我多日不曾回山门还是先回山门看一看在说。有什么难事直接来浮生山找我便可。”众人都忙应着,围着小七一副不让他走的样子,长桑看了看笑着独自抽身离去,自己这个徒弟什么都好就是太过于贪玩。想当年随着自己修行的几个徒弟一个个都长大懂事,唯独这个大徒弟还是一副孩子脾性,从当初自己收上山的门人在到这些门人的后人没有一个没受过他“欺负”的,初时大家还畏惧着这个浮生山的大师兄,到后来整个浮生山都习惯了他这种另类的存在,渐渐和他打成一片,大师兄也不叫了改喊小七哥了,当然像张大毛他爷爷叫他小七哥在到张大毛同样的亲切称呼,免不了被小七“调教”一番才会变成这个局面,对此钱乙——小七的三师弟直言不讳的说道:“恶寒!”
待和浮生村热情的村民续完旧已是夕阳西下,婉拒了村民们共聚晚餐的邀请,小七心情愉悦的迈向了浮生山。走到山门处脑袋却远远的被从天而降的石子砸了个包,小七寻找石头飞来的方向往上看去,石破道旁林立的树上一个二十来岁青衣道袍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的一副戏谑样惹得小七没来由得就是一阵气闷。他摸着头上的包,不满的对着来人说道:“你个挨千刀的钱乙,下手这么重想把我往死里整啊。”钱乙笑道:“师傅回来时给我们说过你换了个身体,修为下降到连结丹境界都没到,我只是来看看是否属实而已,没想到还真是这样。”小七憋着张嘴说道:“你摆明了就是来看热闹的。”钱乙从树下跳下来把小七抗在肩上笑道:“哪有看热闹,小七哥你这幅小孩子的样子我看到就喜欢的不得了。修为不高咱们慢慢来过,反正师傅说了毕竟你以前修为在那里,从头来过亲车熟路会很快练到以前的境界。”
小七不语,钱乙继续喋喋不休的道:“师傅还说呀,以后我们几个要开始学《内经》修涨医术,而你先把修为补回来才能开始学。”小七继续不语,钱乙惊诧的问道:“小七哥不会是受到这么重的打击一时无法接受吧?”少许,空幽的山里一声嚎叫惊起了一群白鹤:“钱乙!放我下来!”两人一路嬉戏,一路上惹得不少门人驻足观望。待走到山顶长桑的居处,比平时要多用了不少时间,门口一个三十岁的白衣男子看到两人,眼前先是一亮随后又冷着一张脸说道:“大师兄,三师兄师傅等你们很久了。”小七歪了歪嘴说道:“顺子,我都说了几百遍了别老是叫的我们这么生疏,叫声七哥来听听。”被唤作顺子的男人转过身边朝里走边答道:“师傅说了要知书达理,恪守礼仪。”里正中的蒲团之上多时,下两边各有两个蒲团供四位弟子坐。此时屋里除了长桑和顺子外,左边的第二个蒲团还端坐着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正是长桑的二弟子卫峰。等到小七和钱乙都坐好后,长桑才缓缓开口道:“今日为师先将你们要学的本门典籍《皇帝内外经》大概向你们说一下,你们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也方便以后自己修行。”钱乙问道:“既然贵为本门典籍难道师父就打算让我们自我修行?”长桑点了点头道:“昔日黄帝留下这无上典籍与我时,连为师我也只是读懂内经,而对于外经也有多处不懂。我游历四方时曾收秦越人为徒传于内经与他习读,他也只是有几处不懂,你们四个,最小的弟子随我也有三百年,除了这《黄帝内外经》本门的另两本典籍《神农本草经》、《伏羲密录》你们都以熟读,于道家修行上除了小七因为肉身原因要重修外,你们三个都是元婴以上的修为,可谓天资纵横。于药理而言,你们熟读《神农本草经》为师也竭尽所能将书中所记药材带给你们亲眼相见。由内置外你们都是时候习读三皇最后一位——轩辕黄帝的心血之作,但成就如何却是靠你们自己了,为师也帮不了多大忙。”四个徒弟齐齐应了声:“是”
长桑看着这四个徒弟,心里面甚是欣慰。这四个徒弟虽然性格不同,但好在都互相扶持,情谊深厚。大徒弟小七跟自己最久;二弟子卫峰正是当初周朝战乱初时所收的弟子,随然资质不算太好,但胜在心性稳重老实憨厚,毅力坚定;而三徒弟钱乙却是自幼生在浮生山内,比卫峰小一辈但资质却极好;四徒弟则是自己外出游历时见其小小年纪被奸人所迫害,一时动了恻隐之心救了下来收为弟子。这几百年来,自己门人也不少,算上浮生村的村民,几百人的山门都是这四个徒弟在帮忙打理,与公与私在沧桑心里对他们都有着一股父子的感情在,凡是总是有意无意间对他们都多些照顾。而四人也是如亲生父子一般看待这位师傅。等到师徒五人把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讨论完一遍后,已是第二天黎明。几个弟子告别师傅相继走出房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