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永乐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回永乐时代- 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唬的那些北方人摇头不已。不过这种现象等到沐国公的军队过来之后,大家就懂了,沐公爷的士兵大多在广西云南时间久了,对这种东西习以为常了,特别是看到槟榔酒,个个趋之若鹜。另一种酒是用大名鼎鼎的占城稻酿制的米酒,“造酒以米和药丸干持入瓮中,封固如法收藏,曰久其糟生蛆为佳酝。”这够吓人了吧,居然要等到酒里生蛆才是佳酿,这里又有段说词了。

    军队里的士兵大多是粗人,带兵的将军有文化的也不多,若是让解缙这种角色,当然不一定要劳动他这么份量重的,普通的举人也就可以了。这些文化人就十分清楚,这所谓的蛆酒是怎么回事。原来酒本身有很多名字,蛆酒,蚊酒在酒史上早有记载,这里的蛆蚁并不是真正指酒里有蛆有蚁,而是指那酒糟未尽,一粒粒的白米,似蛆虫似蚁蛋,于是文人就以蚁酒蛆酒代称,指的是漕未去尽的新酒。

    但听这名字,蛆酒,这些亲卫已经有点怪了,再看那坛里,真是有一粒一粒白白胖胖的东西在飘着,心里更是毛,而开坛之后,没有酒杯酒盅酒碗倒酒出来让你看个明白,而是团团围坐在酒坛边上,人手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或是芦苇棒,直接把那竿棒**酒坛里,大家一起吸。这种喝法是要有点内力的,这吸管长了点,你要是内力不够吸的就少就慢,要是几粒“死蛆”一起堵在了管中,更是会让人毛,这种酒吸了上来,真要感觉到嘴里有一粒粒的东西,个个都是只吞下去,没一个敢去用牙齿磨动几下,不过只要这些亲卫鼓起勇气吸到酒水之后,个个神色大异,“这蛆酒味道非常不错”。

    不过还有一个让这些亲卫们感到搞笑的是,刚开了坛的酒很浓,占城人居然视围坐在酒坛边的人数决定兑水的量,然后大家一起喝,喝一段时间,再兑水,等到没酒味了,就算是结束了,如果还有酒味,且喝够了,那就再用泥封住,留到下回有什么喜事大事再喝。

    新港这帮明朝和占城的士兵正在举行着酒会,大家吸的不亦乐乎,明朝的这些士兵到了占城在这里都是上宾,也没啥娱乐,也就大家一起喝喝酒,吃吃水果,吃吃海鲜,这些玩亦算起来都不大值钱,但却对军人的胃口,当然吃多了拉肚子的也是有,那要另说了。护卫头目张卫,是张辅的家将,现已经军功累升为偏将军,这时间他已经和占城国王的侄子称兄道弟了,那个时代,东南亚很多小国有语言但没文字,真正有点身家背景的人,都以懂汉文为荣,国王本身也懂,他的侄子还到过中国也是懂汉文,交流倒不是问题。大家正喝在热头上,有士兵飞快的过来报信,“外海正东方五十里,已经看到天朝使船前哨船队”,如果算来,再过两三个时辰,可能郑和大人就要到了。

    郑和船队前哨斥候也现了在占城的船只,已经接上头,新港方面会有领航船过来,同时安排好船队的泊位。而王动这会正带着马欢和他请的医生道士在船队的另一条特殊的船上,医船,这是条大的马船改制的,这条船上存放了很多的草药,住着船队十多个郞中,这些随行的郎中以苏州人为主,王动过来,是想和他们多亲近亲近,以便上岸后,能哄着他们去占城考察这里的中草药,然后借这个名义,在当地收集动植物及矿物资料。

    王动这个建议得到了所有医官医士的一致赞同,当然这会这帮人在王动的《本草纲目》的诱惑下,个个都已经热血沸腾,只等着上岸后,能有新的现,能与当地的土医巫医多交流,能提高自己的医术,增加经验。在王动所处的明朝,各行各业同行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家传的也好自己摸索出来的也好,都是安身活命的根基,绝对不能外传的。王动的《本草纲目》不旦是打破了这一界限,更重要的是,这个家伙居然动不动就送人一本,这可是上百两银子一本的宝书,很多地方都是有价无市,一共就印了这么多本,分到各个行省的都不多,州府这一级能摊到个一两本就很不错了。

    占城有什么动植物资源,王动心里有底,要在这弄稻和甘蔗的良种,然后送去台湾,这是排在第一位的。其他的东西,别人不知,可能交趾和占城人都不知,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块宝地有什么资源,但这会王动知道的清清楚楚。

    后世的越南被形象的比喻成“一根扁担挑着两筐稻谷”和“金山银海”。“一根扁担”是指越南中部的狭长地带,它挑起的“两筐稻谷”是指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这两个著名的“粮仓”。越南西部和北部山区,覆盖着大面积的森林,盛产贵重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活动着多种珍禽异兽,地下则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和铁矿,因而被冠以“金山”;而越南江湖河海又因有着各种各样的水产资源获得了“银海”的美誉。

    当然这些东西,这会只能王动一人yy,不过他相信,这些会变成他的钱,会变成他的实力,会支持起他心里的梦想,而所有的这些,是第一步。如果说潇湘记是王动在长沙迹的第一步,那么三湘商行则是王动在明朝崛起的第一步,那么占城的开,将是王动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对于新洲港的居民来说,郑和船队的到来绝对是这里的一大盛事。本来六七百人的地方一下子有上万人涌了进来,那场面是很惊人的,不过郑和的船队和随行人员,带来的不只是惊人更多的是震撼。

    船有多么大多么精美就不用说了,而郑和本人在当地人眼中也是个谜,就象后世外国领导造访一个国家,车队路线,路先是被有意的封锁了,街边高楼上的窗户都清查过,居民只是知道某时会有大人物经过,大人物真的来,车队过了,他在哪辆车上,他长什么样,不知。郑和对当地居民来说,是威严是神人是天朝上使,在普通的番民眼中,他是能腾云驾雾不食人间烟火的。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的普通的郑和随行人员,已经带给了他们太多太多的惊奇。

    毫无疑问,这次郑和的到来,新洲港的这些人基本上也没见到郑和,只是看到长长的马队车队带着几千人上岸后,便往占城去了。居民们离郑和太远了,但对郑和船队带来的生意和生活上的实惠却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前些天存下的野味有地方卖了,家里存的稻米也有人有兴趣,埋在地底下的酒可以挖出来了,还有就是马上动所有可以动的人,到林子里去采摘各种各样的水果,这些郑和大人的随从们都要,而且他们是用大明朝的铜钱来换的。占城国没有货币,在这里,你可以见到中国各朝各代曾经行的铜钱,这些加上金银,算是硬通货,但这些只有王族和部落酋长才有,而普通人之间的交易计货值的东西是米。

    占城国只有新洲港的普通居民手中都有钱币和金银,这些是与大明朝的人换来的,所以当得知郑和的船队又要到新洲港时,此前十多天,就不时的有周围数十里的占城人过来打听大明朝的船队什么时候到,新洲港前两次与郑和船队交易还来的财富落在了所有占城人的眼里,官员们且不提了,小老百姓对于这种事传的比什么都快,郑和的船队在他们眼中就意味着财富。

    第三次船队抵达新洲港时,新洲港的几百号当地居民现很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们全都不请自到,周围州的占城人也拥了过来,不过他们也现,大明朝上岸的人更多了,而这些人对于在新洲港能看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有极大的兴趣。自前两次打破了初次接触的生硬和羞涩之后,第三回,大家仿佛都知道要怎么交往,也都知道了,对方需要什么。

    设比奈的酋长与国王的侄子一起陪着郑和去占城了,但临走之时,已经划出了块地方,让郑和的人临时上岸扎寨,这块地方,他们以为已经很大了,结果没想到的是,郑和手下的人只用了一天,就把那两三千亩地诺大的一个山谷搞的比设比奈还热闹,当然这是后话,是几天后回到设比奈才现的。



………【第三节 占城路上】………

    永乐帝征夷将军朱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于是朱棣临阵提拨了左将军张辅,而另一位副将右将军沐晟则没能转正。要论张辅和沐晟,这两人无论家世还自身能力,都是非常出众的。

    张辅,字文弼,看到没有表字,历史上张辅还算是个文人,但更出名的是他的武功。建文元年(1399年),24岁的张辅随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张玉不必多说了,燕王手下排第一的将军,第二年张玉战死后,张辅嗣升指挥同知,这里有安慰奖的意思,在当时燕王朱棣的眼中,张玉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张辅袭了他老子的官位,但后来在战场上的表现就完全是他自己的自由挥了。张辅先后参与夹河、藁城、彰德、灵璧诸地之战;为朱棣夺得帝位屡立战功。建文四年,封信安伯,禄千宕,予世袭,永乐三年封新城候,加禄三百宕。其实按着朱棣的意思,还要再封高的爵位,因为张辅还是朱棣的大舅子,他妹妹是皇妃,因为这一点,朱棣手下有人进言,不可因此而厚待张辅,进言的有两人,一是丘福,此人觉得靖难第一将应该是他,而不是死了的张玉;而另一人则是朱能,朱能喊张辅为小弟,不想他成为出差椽子,故此劝他年少务必不可居功自傲。

    沐晟这个人论家世,那要比张辅显赫的多,主要是他的老子的后台老板是张辅老子后台老板的老子。他是沐英的儿子,沐英就不用多说了,朱元璋的义子呀,打小父母双亡,由朱元璋夫妇抚养大的,且深得马皇后的喜欢,后来赐他恢复本姓(就象郑和住的宅子叫马府一样)。沐英是文武全才,老朱当年的意思是让自己的儿子镇守明朝各个重要的位置,沐英这个义子被派镇守云南,这一守就是守了两百多年,南明最后一个皇帝远逃缅甸时,身边都有沐家子弟守着。不过搞笑的是,沐晟的老子沐英居然因为建文帝的老子(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去世而过度悲伤,随之而去给难过死了。四年之后,他的儿子却为抢了建文帝的江山的朱棣效命,想来他们只是定位于服务朱家人,并没有规定哪个是正统。沐晟其实是沐英的三个儿子中的老二,他大哥死后无子,他世袭了黔国公的位置。

    所以相对而言,张辅和朱棣的关系似乎更近一点,更象是自家人。事实证明,朱棣的眼光是很准的。张辅入南安之后,完全是一派儒将的作风,不是一味的猛搞。事事以攻心为上,先是将讨伐檄文顺水而下,列举胡氏的罪状,又鼓动忠于陈姓国王的地方势力起兵打击胡氏,这些举措大大削弱了胡氏将士的士气,且把胡氏的军队拖入了人民战争的沼泽之中。特别是后来在面对安南战象的时候,张辅的火牛阵力克庞然大物,而取得全胜。

    不过这会,新城候征夷将军交趾总兵官张辅与工部尚书交趾布政司兼按察司使黄福正和占城国王一起把酒言欢。张辅这人看上去不似个将军,为人儒雅,说话温文有礼,而黄福这人看上去丰姿修整,不拘言笑,还是装出来的,有点古板,两人若是换身衣服,还真能让人把身份完全掉换过来,文臣扮武将更象些,而武将反倒似个文人。

    占城国王见过张辅这位年青的将军(33岁),很难想象是这位将军打败了号称有七百万军队的安南人,这个七百万当然太过夸张了,胡氏把安南国户口本上的人几乎都充作兵源,才编出这么一个吓人的数字,但这又有什么用,一年不到的时候,灰飞烟灭。上次张辅借道,将战俘由新洲港交由郑和的舰队带回国时,他们就见过面,不过这次,国王感兴趣的是黄福。

    黄福,字如锡,洪武年间,由太学生历任金吾前卫经历,位小但心怀国是,上书论国家大计,得到了太祖的赏识,越级升为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期,他深受信任和倚重。于是他很自然的荣登成祖列出“逆臣录”,上榜奸党二十九人,黄福是其中之一。不过燕王入南京后,黄福还是迎接并归附。当时第一软包兼奸臣李景隆指责黄福是奸党,黄福说:“臣固然应该死,但被看为奸党,则臣心中不服”。永乐听了这话后立刻把黄福的名字从逆臣录中剔了出来,且给他恢复了官职,不久,他任为工部尚书。

    安南平定后,在其地设置郡县,永乐帝命黄福以尚书衔掌交趾布政司、按察司事务。这时的安南正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四方初定,军旅未息,事务繁杂。黄福因事制宜,非常有条理,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设置驻军,他多次召见当地父老宣谕德治之意,告诫属吏不要侵扰人民,很快的,交趾行省境内就安静了下来。

    六月初一永乐在南京布诏书,收安南为交趾,并任命了一批主事的官员,黄福等人领旨南下,到交趾后四个月,“一切治之以静,上下安然”。这让占城国王佩服不已,当然心里也有隐忧。对于安南人,占城国王太了解了,那是什么样的一帮暴民呀,自从立国后就没安稳过。国内内斗,内斗稍安就喜欢四处挑衅,就这样的一个国家,居然会被汉人这么几下就制服了。唉!世道变了。

    占城国王到过南京见过朱元璋,懂明朝的文化,所以酒宴上,大家还能谈的来。从开始的今天天气之类没有营养的话题,慢慢转入了酒令杯战之中,席上坐的大多是有点墨水的,所以还能玩的起来。当然了,其实大家都在等,只是聚在一起等而已,等郑和大人的到来。

    新洲港距占城约有百里,作为占城国唯一的通商和外交口岸,占城与新洲港之间的路还算是不错的,两头大象并行,不是问题。这一路的风景,让王动有在桂林游玩的感觉,郑和、王景弘、候显还有几位将军被安排坐到大象上面去了,而王动这种角色,只能坐在马上随行,不过在王动的眼里,这种坐在马上慢慢悠悠的行进,感觉更好。

    十二月的占城已经进入了雨季,不过还好不是江南那种接连下个不停的大雨,而是阵雨。且明显能看到,在他们上路之前,这路上下过雨。十二月的南京城已经很冷了,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