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永乐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回永乐时代- 第2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长乐之后,自然是去澎湖,去夷州。

    夷州的建设真的把刘煮安给吓到了,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女婿在海外经营的这么好,居然折腾出这么大一份产业出来了。

    仅仅是在高雄,这里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就让人兴奋不已。与大明朝不同的是,这里的繁荣不只是汉人的功劳,还有更多的番民居住在这里。这些生番原本是蛮愚不知礼的,也是为汉人所鄙夷的。可在高雄就不一样了,一付民族大团结的样子。

    北上淡水基隆的时候,刘煮安更吃惊了,都知道王动长于经济,可淡水工业城的样子。还是让他意思外,特别是蒸汽机的使用。

    龙城地炼钢炼铁、机械制作加工已经远远的走到了大明朝的前面。刘大人真的没有想到,只是烧水而又,居然那水汽可以推得这么多纺车和流水线在跑。这些东西都是什么人设计出来的,不是说大明朝是天朝,西洋皆是野蛮落后之地,怎么这里所展现出的生产力,倒是大明朝没有的。且是闻所未闻的。

    刘煮安可是一位地出色的地方父母官,他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与王动原先手下地那帮商人不大一样,好在台湾这会都是管峻地影子。所以各种机构衙门还都蛮全的。这位管大人对王动岳父也是尊敬的很,毕竟,当初他当县长地时候。刘煮安已经是省长了。

    “静之,夷洲离福建这么近,如此大张旗鼓,叛逆,朝庭那边只可瞒一时。”

    “岳父。此地境遇也非静之筹画如此。早先只是让这里的番人种些水稻,能贴补郑大人的船队,后来现这里种稻倒是个好地方,风土水情也适合种蔗炼糖,至于造船也是为了方便行商。”

    “如此说来,夷州小打小闹就闹出了这么个天地,静之你可真的应该入仕才对了。”刘煮安哪里会信王动的鬼话。

    “刘老大人。管某过来地时候。也只是从帮着看看人做起的,只是想有集有市便可。林雷没想到短短几年,已是出州府很多。”管峻是死了一回的人,什么都不怕,自然是帮着王动说话。

    “呵呵,想做点事,但又需端的正,这倒合了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的断语,倒不是真想要逆反。朝庭方面,一时倒是没想这么多,只是想把生意做好,帮着郑大人把西洋都抚慰好。”王动自己都不知要怎么说。

    “行商本来就不是正道,只是今上用度太多,还真是缺银两,他日四海平定,再有人进言,怕是你那些生意就会被打压。”

    “到那时,商道一途已经竟入人心,怕是想打压也没那么容易了。”

    “不尽然,如今是皇商在经营,这已经犯了与民争利之大忌,好在朝贡贸易以久,不会有太多口舌,但依你在京城里的作为,皇上不可能不知如今三湘商行已经做大,富可敌国,这不见的是好事。”刘煮安也是听到了些风言***,“在京城,上至王公贵人,下至行商坐贾,你皆有交往,还收罗了这么多匠师,又与军部地那帮兵爷们走地那么近。隐隐的势头不少,想来也是落在皇上眼里了。”

    “正是因为生意做地大,小婿才四处交游,大把的洒银子,好叫皇上知道,静之只是个商人,好赚钱好使钱,穷极所有的去吃喝玩,但是守着规矩,不逾制。”

    “呵呵,怎么可能。且不说别的,这夷州没人上来还好,可四周还是有海船,虽然打的是龙城和琉球的旗号,可能骗到几时。”

    “所以我想慢慢把湖广那边的势力转去龙城。”

    “只是多个千里,大明朝的船只是在路上费些时日,且这些年,西洋诸国多有往来,修城筑堡的也是不少,避也只是避一时。”

    “城堡一事倒无需岳父担心,大明朝这边,小婿自然竭力配合,也不会伤到明朝的肤,只是希望皇上不要乱听谗言。小婿对造反做皇帝可是没有一丁点的兴趣,也没那本事。”

    “呵呵,你自是清白如雪,怕是别人不信。”

    “小婿还有一事相求,这夷州一地,与浙江不相上下,管大人虽然有大才,诸多事务,也是疲于应对。还忘岳父能出援手。”

    “把老夫哄到这南蛮之地,就知你安的不是好心。”

    自家的基业,怎可交于外人,刘大人自然会援手的。刘煮安一出手,果然又点不大一样了。他把管峻一帮人招来商议了之后,定下了几条,

    第一条就是安抚,要把夷州运作的象铁板一块,那就要上下团结,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制定些民族政策。在教育、医疗、参军、入仕方面,不仅是要与汉人相同的对待,更要有所照顾。

    第二就是建立起一个安全机制,不只是目前的夷州的部队。更要有对内对外地安全机制。这个就是王动一时没有想到的,大明朝目前还有锦衣卫呢,过几年还有东厂,后世还有警察国安之类的,暴力机构要加强。这里最最重要的就是,谁来负责这个机构了,这个人选问题就交给王动自己去定了。

    第三才到一省之治一市之治,在古人心里。王德教化,臣民愚从,是天经地义的。能做到夜不闭户。府库里的钱绳都烂去,那是太平之治。而是实上,大明朝的父母官们。不是应付这个灾那个险,就是贫困问题。在夷州倒是好多了,与大明朝的旱涝不同地是,这里日的自然灾害不是大风雨就是地震,而贫困问题好象没有。相对而言。这方面的事务较少。

    第四就是刘煮安很意外地问题了。大明朝地小农经济,政府的种种政策只是愚民驱民,展少,而在夷州,很多官府要做的事,都是围绕着经济展地,不管是种水稻种棉花种水果也好。还是造船制兵器煮晒盐煮盐。都是官府主导着在做,当然有的是三湘商行。可这会商行很多时候,代表了官府。刘煮安的意思是,商行的官方性质可以有,而很多商行的重要成员,又是治理地方地官员,这一现象要改变一下。至于这个经济问题怎么走,王动的建议是成立一个商部,内外有分,直接处理夷州的商务,这倒是得到了刘煮安的同意。

    由第四条引的第五条就是夷洲的政治改革了。王动完全要建立一套与现在大明朝不一样的系统,至少是名称上不一样。户部改库财政部,兵部改为防卫部,礼部改外交部,吏部改为组织人事部,工部改为生产部,下面又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刑部改为安全部,分对内对外两大类,另设商务部,管理内外贸易,设教育部、卫生部和民政部。主事之人,都叫部长,而不是尚书侍郎。这些方面,熟悉机关事务地王动,玩起来得心应手。

    新设商务部很多人没多大意见,因为夷州也好,王动本人地事业也好,就是靠着做生意起家的。但这个教育卫和卫生部给大家地感觉是,抬的太高了,没那个必要吧,不过王动一再坚持,只能附议。民政部是个新生事务,考虑到这会小小的夷州民族成分就已经很麻烦了,这里的民族问题不比大明朝简单,所以,这个提议,倒是得到了刘煮安管峻的一致同意。

    夷州就由着老爷子试点,王动的意思反正大家都清楚了,试的好的话,就把这套政治体制引到龙城,引到苏门达腊去。

    刘煮安老爷子,自然是当上省长了,管峻也弄了个常务副省长的干干,接下来就是大派别官员了,而这些官员中,大多又是以原来王动的周边的人为主,这下子,王动想要干什么,好象更明显了。

    财政部长,这会是王动兼的;防卫部长先由刘鹰主事,毕竟军队都是他搞起来的。礼部的位置,王动想留给那个还在澳大利亚的王厉,此人在朝鲜、日本和琉球的表现非常不错;组织人事部可是就由管峻兼着,他在夷州多年了,这里人事,他最清楚。安全部长是李真,这个锦衣卫的千户,终于想开了,要跟着王动好好干了。生产部的部长不用多说,给了郑六使,教育部部长给了王铸,卫生部部长给了一个叫慧智的和尚,此人是张定边的师弟,跟着张定边到夷州之后,就一直扎根于医疗卫生事业,是排在张定边之后最受少数民族欢迎的大师。民政部由刘煮安老爷子自己兼着,与少数民族打交道,老爷子那长胡子有用,一看就是个稳重的长。张定边在福建的时候,王动还真的没有机会去拜访他,不过开始倒是让小六子找人送了酒上去,后来,张定边在福建游历的时候,又跟着小六子,到夷州走走,这一走就没的回了。接下来,又不只他一人,他的师弟徒弟们慢慢的,很多被接到了夷州,这倒是王动的主意了。

    一来,张定边本人真是一个杏林高手,真的能解决夷州缺医少药的问题,二来,夷州还在原始的部落信仰时候,有很必要引进一点宗教。跟着王动下西洋的道长们,在这里设了道观,张定边这边过来的佛门弟子,则开始建庙修佛,自然,这些都是由王动出钱。接下来,西洋的民族或苏门达腊、古里人的注入,王动又开始命人等时机成熟修清真寺,修长印度教佛堂。有了教宗的帮忙,社会就容易治理,毕竟宗教是劝人向善的。

    教育部主要就是修学校请老师,这个相对容易,但教材就是个事了,长沙学堂那边的课本内容一定是要加入到这边的教材里的。卫生部主要就是建医馆收集药材,这个倒也容易。管峻要做的只是把几个产业部理一下,一直是他在管的事,也不难。刘老爷子则是一个部落一个族群的上门拜访,顺便把贤长弄到民政部做官。王动的财政部其实是交给陈机在打理,这个资历看似浅了点,虽然已经市长的资历了。

    最最忙的是李真,公安、国安、武警的工作全交给这个部门了,好在李真有过部队的经历,又混锦衣卫多年,加上在暹罗的玩的大战役,能力经验是有了。但这算是个新生事物,还真的让他有点为难。

    一个是利用原来的衙役,二是从逃来的灾民和乱民中选人,三是从军队中选人,四是从夷州的少数民族中选人。这帮人大多对大明朝的感情不会很深,思想工作容易做。而且这安全部长不只是要普通警察,还要有特警,还要有水上警察,门类还蛮齐,手下人蛮多。呵呵,说实话,王动就是用这个打动李真的,不然,他才不会动心呢。刚刚在暹罗玩了把大的,对锦衣卫这种工作已经没多大兴趣了。



………【第二十节 琉球方略】………

    王动没有去过琉球,后世那个地方已经归日本了。该章节由网友上传,特此申明可惜噢,二战结束的时候,当地民意是要美国人把琉球还给中国,回归中国,毕竟琉球作为中国的属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日本这个二楞子夺了琉球后,并不把那的人当人看。可惜,那会的老蒋好象不大在意,于是,琉球被日本拿去了,结果慢慢的真的成了日本领土了,当地人也完全日本化了。

    陈贵可以说是琉球三国最尊贵的客人,他不只是得到了三国王室的尊重,更得到了当地商家的拥戴,呵呵,主要就是因为商会的船队,还有他本人的低调的谦恭。

    如今,夷州的盐的产量已经慢慢降下来了,而琉球这里盐场四起,成了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陈贵把盐运到哪里去,琉球人不清楚,自从有苏门达腊和暹罗的番人跟着陈贵到过琉球之后,琉球三国就知道,陈老板的生意做的真的很大很大。

    在这世上的大国中,琉球人只知道有大明朝,当然了,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但只是知道有那么一个大世界存在,有多大他们并不清楚,有哪些国家,他们也不大在意。他们只知道,人总是要吃盐的,而陈老板有本事把这里出产的盐贩卖到极西极北之处,至于那里是什么国家,是什么样的人,这不是琉球人关心的东西。陈贵陪着王动一行人到琉球的时候,并没有去拜访什么达官贵人,王动本来就是抱着过来走走看看的心思来的。

    在他眼里,这只是一个岛国,与热带的岛国风情不大一样。这会陈贵带着他们去看盐田,白茫茫一片,万亩盐田。场面很大。海水已经蒸的差不多了,已经看到盐硝了。

    “大掌柜,这里出的是粗盐,这些粗盐会运到花莲去加工。制成精盐、青盐等。”

    “噢。那精盐我也看了。下回分装好,用硬纸糊些盒子,一盒一斤分装好,那样价钱可以卖高些。这粗盐北边市场怎么样?”王动抓了一把黑乎乎脏兮兮地粗盐,大粒的盐,看着倒象是细石子一般。

    “若不是掌柜你提这个粗盐在北边有市场,还真就少了不少生意了。女真人用这腌皮子,量不少呢。”

    “那漱口的青盐量要加大,若有一天,大明朝百姓家家户户都能以青盐漱口,那这生意就真的做大了。”

    “静之说笑了。家家户户都用青盐漱口,呵呵,汉唐盛世怕是都没有这种事情。”陈泽知道青盐地价钱,一般地地主老财都用不起,别说普通百姓了。

    “材栋莫笑,按静之计划,不出五年。可让大明朝地盐铁专营的祖制废弃。”王动信心满满。

    “如何废止。加大盐田产出?降低盐的价钱。这在他国行之容易,要在大明朝。如何办理。琉球的盐主要还是销往东北,要想进明朝的市场,那可是难上加难。”

    “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把这生意交由官府去做了,自然也就容易了。”

    王动想的不想,大量的生产盐,然后直接把这个消息递到盐铁监,让盐铁监指导明龙商会做盐地生意。官府赚的剪刀差,通过对盐商的税款来补足,这样一来,不用担心政府收不到钱,也不用想盐的价格会不会失控,更不用去怕老百姓吃不起盐。

    晚上,几人聚在一个盐场边上的渔村吃东西,海边吃东西有时真地很简单的,海里的鱼货弄上来,只接煮蒸就行了,调料不用多说,王动的船到哪都会带着这些东西。

    “琉球国与大明朝往来甚多,在此地做生意要注意,不可太过张狂。”

    “我看这琉球国的船也不差呢,怎么没有船到夷州或是日本的吗?”

    “大掌柜,琉球的船可都是大明朝送地,如今虽然自己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