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永乐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回永乐时代- 第3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利算是惯例,一成五可是多了五分。大掌柜刚才还说租用人手,也就是说,吃喝在船上的钱船主出,这个自然,还有工钱拿,生意做成还有红利分,这个条件蛮不错。

    “彭舵主,此事王某不日将知会商行其他东家,人手方面,还请彭舵主多多照顾。”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话谈的很顺利,酒自然也就多喝了几杯,等王动回到自家府宅的时候,都蛮晚了,不过让王动吃惊的是,两位夫人都还没睡。

    开始王动以为住在狮子山下不算偏,这几日来回一跑才知道,放在明朝这地方真是的农村乡下了,且不说回家路上经过连绵几里路兵营,关键是晚上那会没路灯,若不是巡逻的兵丁手上的灯笼和兵营的灯火,在这夜路上走,还是很吓人的,路虽然有近十丈宽,也就四个车道的样子,关键是路边没什么人气,不是小山包,就是灌木野草。

    两位夫人这两天也是在家忙碌着,自长沙带过来的丫头要帮忙着整理收拾,新买的丫头要调教,还要进城一次去买生活用品,不过倒也没什么责怪王动买房子买的偏远。古人真好,夫为妻纲,倒真准备嫁过来做牛做马一样。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十节 京城风云 三】………

    王动一直不清楚,自己回到明朝后,对历史会有多大影响,但从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潇湘记一一实现,并达到了他预期的目标后,他的胆子开始大了。

    隔天要会解缙,王动回到家里又开始翻书,在他有限的资料中寻找解缙的资料,和一般的小人物打交道,王动已经应付自如了,但遇到个历史名人,王动还是不放心,毕竟中国历史纵横几千年,能留下名字的就那么些人,能让一般中国人记住名字的更少,所以这些让人记住名字的人,绝对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不可小看。

    结果一找之后,更让他吃惊,历史上的解缙此时正在倒霉着。永乐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解缙,故即改贬交趾,命督饷化州。而从张科嘴里得到的信息,解缙这会还是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怎么回事,历史改变了?还是张科没说清楚。

    张科是没说清楚,解缙的确是被贬过,至于为什么被贬,这个政治上较为幼稚的大才子并不知道。他不知自己被贬的根本原因是汉王,一直以为是李至刚的构陷,但经历了两次谪贬之后,他嘴巴还真是稍稍紧了一点点。而张科没有说,只是因为朝中大臣的升贬,不是他一个商人能懂的,有人到这对他牢骚,他就知道一点内幕,没人说,他自然也就不知,解缙被贬,以他来讲就是朝中可能有小人吧,哪个朝代朝庭里没有小人的呢,正常。至于解缙被复用,从张科的角度来看,也是正常,升升降降,他看的多了,常事。关键是,升迁过来办酒,谪贬过来办酒就行了。

    第二日王动早早就到了潇湘记,问张科解缙被贬一事,果然,张科一点都不在意,回他,郑大人只是被人构陷,不过去年秋天,交趾战事,因为他被贬化州,算是个知情的,和一帮广西的官员一些进京议事,他又神奇的被点进了京城。结果后来又复官,听人言是举荐有功,还有就是献计有功。解缙自己得意之中,对着张科这个好朋友,倒没说,张科也是神会,你不说,我也不多问,毕竟那是政事。

    这下王动心里一紧,解缙被贬后,唯一一次进宫就成了他的催命符,那也应该在几年之后,皇上北伐,解大人没有见到皇上却去会了太子,结果又被人陷害,于是入了诏狱,一关五年,然后被冻死。看来,解缙去年秋天,去年秋天,王动一拍脑袋,这不是自己穿越的时候吗,这下搞大了,很多事,有自己主观的作用在变,居然还有一些事,看似与自己不相关的,也在变呀,这可要小心了。

    王动是在潇湘记等解缙的,因为按着计划,张科对解缙说,王动自此进京是和焦玉这个伯爵大人一起过来的,进京后,便和焦大人忙在一起。焦大人是干什么的,解缙当然知道,那一定与兵器军械有关,这种事,还是不要过问较好。尽管如此,张科还是说了,请解缙过来试试新酒,于是解大人也就真的过来了。

    王动第一个等到的不是解缙,而是李真,锦衣卫百户李真。李真现在的任务就是盯着解缙,纪纲算是很满意李真的表现,按正常情况,这种事情,安排总旗小旗就办就行了,结果李真这个百户,亲自出马。这在纪纲眼是李真很懂办事,而在李真心里,这事可不能让手下的瞎掺乎。

    不用多说,王动一进潇湘记,李真便得了消息,很自然的,他就过来了。果然,王动见了李真非常高兴,拉进了包房喝酒。

    “王兄弟几时到的京城,居然不通知哥哥一声,见外了,见外了呀!”李真佯怒。

    “家里尚未安顿好,本想过几日打探李大哥的住处,登门拜访的。”王动告罪。

    “呵呵,初到京城,很多地方要去走动,自家兄弟,晚些无妨。”李真这话,让王动心里有点宽慰,看来这个李真人还不错。

    “小弟一个商人,有什么走动不走动的。”王动打哈哈。

    “呵呵,静之,李真可是把你当个兄弟,你可是随着焦大人一起进京的,旁人不知,锦衣卫若也不知,那可就是天大的笑话了。”李真说的半真半假,言者有意,听者亦是有心。

    “大哥有话明讲。”王动心里一紧。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大哥我虽然不及王兄弟你万一,湖广之行,与王兄弟你性格相投,相谈甚欢,自视年长,喊你作小弟,想来你也不会在意。”李真顿了一下,“王兄弟,大哥我此话可有半点水分。”

    “大哥说笑,小弟心里也真是喊你一声李大哥的。”王动正色相回。

    “那就好。”下面的话李真就压低了嗓子了,“实不相瞒,皇上曾命纪大人调查王兄弟,纪大人的样子,看似很在意此事,早就命人四处查探王兄弟你的情况,因与你在湖广偶遇,你哥哥我正好督办此事。”

    “啊――”王动听了大骇,该来的终于来了,早就告诫自己要低调要低调,但要行大事,有时很难低调,终于被锦衣卫盯上了。如此说来,刘鹰所说在湘西调查他的人里,必定有一个是锦衣卫的人。

    “昨日你去会了漕帮的人,漕帮近来与三湘商行有点买卖是吧。”李真问王动。

    “是,漕帮在商会里有点股份,也算是个东家。”王动说的是实话。

    “王兄弟,京城里的水浑呀,一举一动皆需三思而后行。”李真良言相劝,“漕帮这些年进贡了不少,但还是为朝庭所犯忌,人多船多,尾大不掉,不是好事。”

    “噢!”王动懂李真的意思。

    “一起做生意无妨,切切不可有军械上的往来,稍有差池可是灭九族的罪。”李真这可算是说的很直白了,王动也是知道,很多事是瞒不过锦衣卫的,不是人家真不知你,而是当初你还不够级别,锦衣卫对你没兴趣,现在不一样了,自己那边在制军械,军械加人就是兵丁,扣你个谋反,只要有帽子就行,这种罪名历来都是宁可杀错,不可漏过的。

    “王兄弟你放心,纪大人那边,旬余一报,正是大哥我主事,不过还是要防。王兄弟你现在还在浅水,他日入了深潭,跃出水面之时,怕就不是大哥我能看的住了,换作别人,那就麻烦了。”这话说的让王动有点感动了。

    “王大哥,这杯酒小弟敬大哥。”

    不需要多话,喝就行了,这就是男人间的交往……

    王动与李真这个说的心惊肉跳的时候,张科在听涛居里面和解缙说话,张科经过王动问了几次,慢慢也开始成了个大问号了,开始言谈间探听私密的问题。借着新酒,张科先是捧解缙,看成酒下去不少了,又开始与解缙一起笑骂,这一骂骂出了解缙心里的了些积怨,话也就说开了,解缙倒还是本份,没涉及其他,只是感叹自己,他这一感叹,把张科又听的心里毛。



………【第三章 金陵烟雨 第十一节 京城风云 四】………

    解缙被贬过几次,只有他自己清楚,反正明朝历三朝,三位皇帝都贬过他,永乐这次贬解缙,开始他有些灰心,到广西后,畅游名胜古迹,桂林、阳朔、柳州、梧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过玩归玩,心灰但还没死。他觉得自己不只是能编书,还有更大的治世的才华,心有不甘呀。张科心里毛的是,解缙能新得到皇上的信赖,但他似乎还象王动说的那样,真的不知,自己的死敌是汉王,还以为是自己是才华太盛为人所妒忌,所以张科越听越毛,开始赞同王动的论断,想来这个解大学士可能还会有起落,下次起落不知是何时,也不知会有什么样的际遇。

    趁着解缙还清醒,张科让人把王动叫了过来。

    解缙这会脸已经红了,这个解大人,在王动眼里一看就是个很精细的人,眼睛不大,胡子倒是修的不错。

    解缙早早的倒向了燕王,算他有政治眼光。靖难时,燕王朱棣即将率师进京。当时解缙与几位同乡胡广、王艮、李贯(此三人为建文二年的状元、榜眼、探花)聚集在吴溥家中商议,谈到国家兴亡时,几人悲痛流泪,愤激慷慨,表示理应舍生取义。

    解缙则认为:建文帝虽心慈仁厚,但是与燕王相校,极为不成熟,优柔寡断,朝令夕改,使臣僚无所适从,不是个千秋万载的的皇帝。胡广顾虑的是,燕王凶悍怕难容旧臣。解缙开导说:太祖创业,惨淡经营三十载,好不容易才出现中兴统一的局面。燕王志大,智勇双全,能屈能伸,非一般公侯所能及。只要天下得安,国运强富,我等前程不必过虑。随后,解缙连夜赶至金川门燕军大营,“驰谒,成祖大喜。明日荐胡广,召至,叩头谢,李贯亦迎附”。

    就因为这个掌故,后世之人对解缙有所病诟。

    不过就王动而言,从气节的角度上讲,王动并不是很喜欢解缙,但也不反感,识事务者为俊杰。

    “小民王动,见过解大人。”王动施礼。

    “哈哈哈哈,好你个王动,王静之,为何看到本大人,不下跪?”

    “地硬,跪着脚疼。”

    “哈哈哈哈,治平,静之说你这地很硬!”

    “呵呵,解大人,与长沙府潇湘记的装饰比,我这还真的输一些。”张科回解缙……

    解缙能很平等的看待王动,还是因为王动的才情和与张科的关系,接下来,大家言谈甚欢,王动不愿早早过来,主要还是怕解缙要与他对对子,或是写诗填词。面对着解缙这个大才子,王动心里绝对没底,当然了,就算是普通的学人,他也没底,但这会已经学会打太极了,不怕了。

    “静之,我听治平说,你在长沙府办学堂?”

    “是。”

    “教的全是格物等淫巧之事?”

    “也不尽然,只是想授寒门子弟活命之技。”

    “也好,寒窗十年求科考,跃入龙门有几人。”……

    解缙此人在朱元璋时期便脱颖而出,他的万言书足显其才,后来的《太平十策》,提出参用井田、均田之法,兼行封建郡县之制,主张兴礼乐、兴学校、薄税敛、劝农桑、禁阉寺、绝娼优、免屠戮、省株连,可见他对国是还是颇有见的,只是不对朱元璋的路子。当然,从王动的角度来看,这会好象也不对永乐的路子。

    解缙的这次重新启用对王动来说是个迷,不应该只是安南战事那么简单。汉王对解缙可算是深恶痛绝,永乐也不喜欢,那怎么又会被重用的呢?至于《太平十策》王动也只知道个名字和简条,很多地方还要向解缙讨教,虽然皇上不喜欢,但王动知道,这是个好东西。永乐只是这会不喜欢,假以时日,那就难说了,可能真能成了治国良策而被重用。

    “安南,化外小邦,历代皆为中原属国,于今朝,收为省卫为宜。”解缙不知不觉的又开始纵论时事了,不过,这会他是有意的,他想试探一下王动。

    “文治教化为主,以蛮治蛮才是上策。”王动笑着回。

    “噢!愿闻其详。”解缙问王动。

    “以武功,可得其地,以文治,可得人心,以蛮治蛮,尽谙其道,又可避其锋芒。”

    “啊!”解缙的表现有点夸张,按理讲这些是不难理解的东西。

    “收为省卫,易于管制,但施政还需因地制宜,其人财物,理因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如此可保百年之治。”

    “静之所言极是,不以蛮夷而怠之,安南之政,人与制,二者并重。”

    “解大人大明之制度,放之安南,不可动根本,但要有所便宜。另一紧要之处便是用人,用人不善,安南必乱。”

    “静之所说,取之于斯,用之于斯,此言大善。安南一国多木,亦有异兽,然别无他物。收为省卫,怕是舍多于取。”

    “解大人此言差亦,安南地处大明之南,多雨多河,土地肥美,其稻米一年可三熟,辽东之地稻米一年才一熟,以其地广植稻米则绝粮患。”

    “一年三熟悉?辽东植稻米?”如果历史上细数博览群书的人,解缙绝对算的上是一位,王动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解缙看的书,一百个王动加起来,也看不完。但这会,解缙眼里,王动这个人,看的书,怕是比自己也少不了多少。要命的是,王动看过的书,解缙本人可能听都没听过,潇湘书局的书,解缙也看了,说实话,有些真的看不大懂。

    “辽东可植稻米?一年一熟?安南三熟?为何?”这此解缙是真不知不懂。

    “稻米喜水喜热,辽东河网不少,且其黑土土力最佳,因其地较寒,若植稻米,生长期长于江南,只可一熟。江南稻米亦是一熟,琼州则可两熟,无他,琼州偏南地热,如今安南更南更热,雨水更多,三熟悉寻常事尔。”

    解缙非常的诧意,关于安南可种大米一说,其实他不是第一次听到,但一年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