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自己的目标,将4个房间的敌人全部干掉。这次行动共杀死13名敌人和1名翻译,缴长、短枪6支、手表和怀表100多块。
1941年6月,铁道游击队又进行了一次奇袭阎团、临城行动,并取得了胜利。阎团即由阎成田任团长的一个伪军团。当时,该团由太安调至临城一带驻防,其中一个营驻在微山岛上。这个团与日本人一起在周围地区犯下了滔天罪行,并直接威胁到在湖区活动的抗日武装。因此,铁道游击队与其他兄弟部队决定歼灭敌驻岛的那个营。在一天夜里,铁道游击队与其他部队一同登上了微山岛,铁道游击队直捣敌营部,击毙敌营长,俘虏敌副团长,全歼该营,缴获轻重武器200余件。后来,铁道游击队又化装成阎成田团的伪军,袭击了临城车站,并成功地把此事嫁祸于阎成田。日军把阎成田团的300余人押解到东北煤矿做苦工,阎成田及其主要副手,则被绑在电线杆上用刺刀捅死。
1941年11月,鲁南军区被服厂遭日军破坏,部队穿衣成了问题。铁道游击队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从日军手中搞一批布。他们在沙沟车站找到内线,并了解到不久将有一批布南运。内线在火车停在沙沟的时候,将沙子放进了火车的油壶里,迫使列车在临城站修理,拖延列车开出的时间。到了晚上,列车终于开动了,但内线又准时拔掉风管和销子,使两节运布的车厢停在了沙沟南面的塘湖附近。两三个小时后,布大部被卸下,没卸下来的被放火点燃。就在这时,又从对面开来一辆满载日本兵的军列,还没等军列靠近,铁道游击队就对敌进行射击。军列不但没停,反而加速,结果与燃烧的运布车厢相撞,日本兵死30余人,重伤不计其数。这次行动共缴获布万多匹,日军军服800余套,还有部分毛毯、药品等。
铁道游击队还时常担负安全护送高级干部过铁路的重大任务。由于铁道游击队十分活跃,敌人加强了对铁道两侧的保护,沿线碉堡林立,探照灯彻夜不灭,并且还在铁道两侧挖了与铁道平行的深沟或筑起封锁线,以限制铁道游击队的活动。因此,护送干部过铁路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但铁道游击队依靠自己的忠诚、勇敢和高超技术,多次把从华中新四军根据地到延安或从延安来华中的干部安全护送过铁路线。仅1943年,便护送了300余名干部,均未遭受损失。1943年5月陈毅由苏北去延安,就是由铁道游击队护送越过津浦铁路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威名远扬的铁道游击队(2)
此外,铁道游击队还参与和单独实施了多次其他作战行动,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根据地内到处传颂着铁道游击队的传奇故事,而且在日本人当中也有了相当的“知名度”。1945年10月,新四军第19旅要求鲁南津浦铁路沿线及临(城)枣(庄)支线上部署的一个日军铁路联队投降,但遭日军拒绝。日军的大队长声称只向“飞虎队”交武器,“飞虎队”就是铁道游击队的别称。
水上神兵雁翎队
水上游击战主要是在华中水网地带进行。千万军民利用河湖港汊的复杂地形,采用拦河筑坝、设置水下障碍等办法,使日军汽艇难以行驶,而敌后军民的小木船则可以在广阔水域里出没自如,寻找机会狠狠打击日、伪军。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它是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一片水泊,连接着大青河和海河,是天津和保定之间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
在白洋淀,习惯于水上生活的游击队员们摇着小木船,在一丛丛芦苇、一片片荷塘的掩护下,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因为游击队在胜利返航时,常把几十条小船排成“人”字形,宛如大雁在高空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所以乡亲们亲切地把游击队叫做“雁翎队”。
1941年初夏,日军对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根据地变成了一片焦土,白洋淀也未能幸免。敌人在沿岸修了许多碉堡据点,又调来100多艘汽船,企图封锁和消灭游击队。雁翎队员们隐蔽在星罗棋布的苇丛中,忽东忽酉,忽聚忽散;饿了,就抓些鱼虾填肚;渴了,就捧起淀水润嗓。夜晚,衣服被露水湿透,白天,靠体温和太阳再把衣服烘干……就这样,整整过了两个月的水上“原始生活”。直到敌人“扫荡”过后,他们才从苇丛中钻出来。
炎热的夏天到了。这天拂晓,雁翎队员头上顶着荷叶,轻舟快桨地划进茂密的苇丛和荷塘中。远远望去,芦苇葱绿,荷花盛开,湖面平静如常,只有一两个渔翁悠闲地撒网捕鱼。原来,雁翎队接到情报,敌人的一艘汽船将要路过这里,他们决定在途中打一次伏击,那两个“渔翁”,就是担任望任务的侦察员。太阳偏西时,敌人的汽船开了过来。两个“渔翁”急忙躲进了芦苇丛中,队员们知道敌船来了。等敌船驶近雁翎队的埋伏点时,队长一枪打死了掌舵兵,敌船立即在水中打起转来。雁翎队一齐冲出苇塘,包围了敌船,有的射击,有的投手榴弹,船上的几十名伪军都丧了命,汽船渐渐地沉入了水底。
郭里口伪军队长佟文祥是个死心塌地的汉奸,作恶多端。 1942年的一天,佟文祥在一大群“保镖”的簇拥下,乘船到新安城开会。雁翎队得到情报,决定乘佟文祥返回时除掉他。侦察员赵 船。佟文祥在哪只船上呢?待船儿走近,赵波发现第一只船上只有两个渔民装扮的人,佟文祥的打手都在第二只船上,便放过第一只船,向第二只船发起攻击。步枪,手榴弹一阵猛打后,队员们冲上敌船,才发现佟文祥不在这只船上。藏在第一只船上的佟文祥听到后面的枪声,正以为得计,不料迎面又有一只船拦住去路。这时后面赵波的船又紧迫了上采,佟文祥忙跳入水中逃命。赵波手急眼快,砰砰两枪,佟文祥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1943年,根据地形势好转,雁翎队也发展壮大了。中秋节前夕,敌人满载军火物资的船队由天津开往保定。船队由100多只运输船、3只押运船组成,还有100多名日伪军护送。敌人以为这样一来,定能万无一失。岂知雁翎队已在赵北口布下了天罗地网。这天早晨,朝霞映红了半边天,雁翎队员们隐蔽在芦苇丛中,心情格外兴奋,因为他们正要迎接建队以来的最大一次战斗。
敌人的船队过来了,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队员们默默地数着:一、二、三……等到100多只运输船走过去,队长的枪声就响了。队员们按照分工一齐向3只押运船开火,敌人一下被打得纷纷落水,再想组织抵抗已来不及了。雁翎队员们驾着轻舟,飞速冲了过去,很快登上了敌船。敌河防大队长秦风祥见大势已去,只好举手投降。这次战斗只打了半个小时,干脆利落,歼敌100多人,缴枪100多支,那100多只船上的军火物资,也成了敌人送给雁翎队的“中秋礼物”!
。 想看书来
驰名中外的地道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
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地处保定市西南30千米的冀中大平原上,位于京、津、石、沧之间。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最初,冉庄人民为了躲避敌人的残害,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一发明,成了敌占区,尤其是近敌区的干部民兵坚持斗争的重要依托,也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但因汉奸特务告密,有的洞被敌人发现,受到极大的损坏。冉庄人民总结经验教训,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无论单口洞还是双口洞,毕竟只能隐蔽和防御,不能打击敌人,有时难免流血牺牲。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民兵和群众把原先的双口洞继续加宽加长,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连一家,一户连一户,双口洞变成了多口洞。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4条,长千米。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长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内高约1米~米,宽约米~1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为了充分发挥地道的优势,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在抗日战争中,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创出了辉煌战绩,为抗击侵略者,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冉庄地道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领导抗日斗争的冀中区党委,很快发现并总结了冉庄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于1942年1月发出文件,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紧接着,又发出一系列的文件,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地道战从此诞生。华北平原地区军民先在道路上挖沟,使日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行进,而根据地军民的转移却有了掩护。随着环境的恶化,敌后军民在一家一户所挖的土洞、地窖的基础上,建成户户相通的地道。后来,地道由村内相通,发展成村村相连、能打、能藏、能机动转移的巨大地道网,日军用烟熏水灌,或施放毒气,都无济于事。据统计,冀中根据地地道总长度到1944年底达12500公里,几乎比万里长城还要多一倍。 军民依托地道,人自为战,村自为战,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地道战从此也中外驰名 。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威震敌胆的地雷战
地雷战始于胶东,并逐渐普及到其他根据地。其中以大泽山区的地雷战最为著名。
从1938年开始,这里就开始建立民兵组织进行游击战。起初,民兵只使用上级发下来的地雷打击敌人,后来他们又自己动手制造地雷,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日军变得狡猾了,在每次行动时,总是让伪军打头阵,并使用探雷器探雷,民兵埋设的很多地雷被敌人起了出来,铁地雷不太发挥作用了。到1942年,敌人在军事上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封锁,上级很少能把地雷发下来。想自己铸造,又缺生铁。没办法,民兵们想到了大泽山区满山遍野的石头。他们就开始制造并使用石雷。
石雷的制作很简单。先找一块圆石头,在上面凿好一个口小底大的窝儿,装好炸药,然后安上拉火管。埋设时,绊线的一端系着拉火管,另一端固定起来就行了。开始时石雷的绊线多使用麻绳之类的粗线,容易被敌人发现。后来,民兵采用马尾或头发作绊线,进而又发展到利用“卡子”或胶皮的弹力把地雷拉响。
民兵创造了石雷,日军的探雷器不管用了。民兵经常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设绊雷,敌人被石雷炸怕了,不敢再走大路,民兵们就在敌人可能走的小路上埋石雷。有一天民兵在高家村西大路边的河滩上布下了石雷阵。拂晓,侦察员报告说敌人进山了,民兵赶紧挂好雷弦,便上了四周山头,打冷枪,引敌人上钩。敌人好像听民兵们的调遣,没走大路,专沿河滩往前走。这样一来,正好陷入民兵布下的石雷阵,给日伪军造成极大死伤。
小路上也有地雷,敌人便专走地堰、田野,有时甚至从河水里走。根据敌人行动的变化,民兵便把石雷设在地堰和田野里,还把拉火管用蜡封起来,把石雷布在河里。
在游击战的实践中,民兵逐步创造出石雷的多种用法。从拉雷、绊雷开始,逐步发展到连环雷、子母雷、前踏后响雷、水雷、胶皮雷、竹筲雷和滚雷等40余种。
地雷的埋设也有很多花样。门上设门雷,锅里设锅灶雷,鸡窝里设鸡窝雷,甚至桌子的抽屉里也布下地雷。敌人进村后,推门门炸,捉鸡鸡窝炸,翻箱倒柜也都有被炸的危险,整个大泽山区成了石雷的世界。在对敌作战时,民兵把石雷由防御武器变为进攻武器,带着地雷袭击敌人,进行飞行爆炸。有时还把地雷埋到敌人的据点里,送到敌人的操场上、饭堂里,搞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