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包裹单交给了历史系中古史教研组党支部书记,表示拒收。
  1961年夏天吴宓教授从四川来中山大学看望老友陈寅恪的时候,他已经在陶铸等广东省委领导同志的目光注视中。吴宓在广州期间的日记有“鸡鱼等肴馔甚丰”、“肴馔丰美”等描述。可见陈寅恪一直受到照顾。
  l961年10月11日,广东省委文教领导小组特别批准给陈寅恪特殊供应。14日,中山大学的老校工梁彬,替陈寅恪买回了特批的副食品。10月16日,梁彬与总务处秘书将30斤面粉、10斤面条、4斤花生油、4斤水果和2斤白糖亲自送到陈宅。老校工对陈寅恪说,从昨天(15日)开始,政府每日专程从华南农学院为陈寅恪教授供应鲜奶3支,并询问“3支够不够”,陈寅恪高兴地回答够了。并说,他的身体“较适合吃牛奶、面包,面包因为发酵过,所以很松软。”
  老校工回忆,他为陈宅送东西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时才结束。
  从1961年11月份开始,广州粮食局特别为陈寅恪提供面粉、面条及食油的配额;广州第一商业局为陈寅恪提供穿与用的物品配额;广州第二商业局为陈寅恪提供副食品的配额。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陈寅格享受到无人能比拟的特殊照顾。 (引自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第343—345页) 。
  1963年陈寅恪腿伤治疗出院回家,4月14日,广东省委办公厅通过中山大学转交一函给他:“陈寅恪同志:遵照陶铸同志和省委指示,送上牡丹牌收音电唱两用机壹部、及唱片32张,供您使用,请收纳。”当天,这台两用机被送到陈寅恪家中。
  为了方便陈寅恪在门外散步,学校专门在他门前铺设了一条白色水泥路。为护理陈寅恪,派出了三个护士。
  广东省档案馆中藏有1963年2月18日中山大学向广东省委递交的一份报告,报告开列了每个月护理和照顾陈寅恪生活所需开支的费用和物品,请求省委拨出专款。报告说:
  l,考虑到附单所列药品和副食品不少是进口,请省委每月拨些专款作为购买食品和支付护士工资费用。 2,每月所需副食品亦请省委批转有关部门按月供应。
  陈教授每月所需副食品和费用 (附单)鸡:四只,估价32元,约一星期送一只。鸡蛋:5斤,10元,每天二只。水果:15斤,12元,每10天送一次。鱼:10斤,20元。蘑菇:15斤,15元。黄油:1斤,20元。护士:3人,(每人月薪51元)共153元。合计:262元。
  另:进口老人牌麦片1罐,进口可可粉1罐,进口陈教授需用药物(略)
  当时很多干部无法理解陈寅恪凭什么要享受诸如“住房、吃饭、穿衣”的照顾。当时在中山大学最典型的说法是:“我们都没有饭吃,为什么要这样优待他?” 1963年7月24日,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马肖云借向陶铸汇报学校工作的机会,反映了这种“群情”。没想到陶铸听后勃然大怒。根据当年的“谈话纪要”,陶铸的原话如下:
   。。

广州会议调整知识分子政策(2)
你们学校有人讲,省三级干部会上有人讲,远在“新会会议”亦有人不满。陈先生,74岁,腿断了,眼瞎了,还在一天天著书。他自己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像个不能独立活动的婴儿一样,难道不需要人照顾吗? 他虽然是资产阶级学者,但是他爱国,蒋介石用飞机接他他不去。(陶铸指马副书记) 你若像陈寅恪这个样子,眼睛看不见、腿又断了,又在著书立说,又有这样的水平,亦一定给你三个护士。
  (见《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390、391、394、395页)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生活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不断上涨
由于商品货源严重缺乏,不得不降低粮食、棉布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数量,其他许多消费品也实行凭证、凭票和限量供应的办法。由于农业大幅度减产,使农民的收入骤减,消费水平下降。据官方公布1959年和1960年农民的消费水平,分别比1957年下降和14 %,特别是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浮肿和饿死人等现象。
  1960年同1957年比较,重要商品的全国人均消费量,粮食下降20 %、食油下降23 %、猪肉下降70 %;由于“大跃进”的波折,工商企业效益低落,亏损增加,财政出现巨量赤字,不得不以大量增印广发钞票(通货膨胀)来弥补。
  1960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后,全国的农村集市贸易迅速恢复。由于农业连年减产,1961年上市的商品匮乏,集市价格在前两年上涨之后,又像脱弦之箭一样迅猛飞升。
  同1960年比较,1961年集市价格上涨的幅度为倍。一些减产更严重的地区,上涨幅度高达三四倍以上。它同计划价格的差距比1960年又更加扩大,一般农副产品比计划价格高四五倍,粮油和肉禽蛋类产品高七八倍,有的高达十多倍。
  例如一斤猪肉国家牌价为6角左右,集市价格大体在5—8元;一斤粮食,国家牌价为1角1分左右,集市价格大多在1元以上,有的地方高达2元以上。这样高的价格,虽对农民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对经济恢复和发展非常不利。特别是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对人心的安定影响极大。
  1958年农贸市场上一只鸡卖1元多钱。到1960年,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汪振华的妻子生了孩子,想补一下身子,花48元买了一只鸡。过去3分、5分钱一斤胡萝卜,要1元2角一斤。每月工资68元,只能买50多斤胡萝卜。能维持活命,全靠国家保证平价供应每月26斤口粮、三两平价油(北京半斤),还有半斤平价肉。
  三年“大跃进”引发了严重通货膨胀,财政出现了巨额赤字。1960年增印人民币亿元,比上年多倍;到12月底人民币流通量达亿元,比1959年多出;1961年初通货膨胀达120亿元。而当时商品货源异常不足,预计1961年的社会购买力大于商品可供量的差额,高达85亿元人民币。
  政府对部分必需品实行凭票、凭证限量供应,以保证居民低标准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对少数商品实行高价政策。
  

1960…1965年的高价商品出台(1)
对少数商品实行高价政策,是从高级糕点、糖果开始的,扩大到饭馆、商店等许多方面。它的出台,是为了回笼货币,安抚人心。
  当时采取高价措施,虽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做法,但多数是结合我国现实的独创。“高级饭馆”出台之前,国务院财贸办公室专门组织人到北京王府井著名的老字号“萃华楼”饭庄,调查炒肉片的成本和价格;还把这个问题提交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研究。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李先念亲自出面,负责具体安排。
  1961年1月19日国务院副总经理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安排市场要网开一面》的讲话:“现在什么东西都凭证供应,每个人买一份,有钱也不能多买,闲话就来了。江苏有个资本家讲:‘现在人民币不挂帅了。’上海有一个医生对党委书记说:‘我和老婆两个人每月工资四百多块钱,但是什么东西都买不到,发给我们没有意思,还不如把工资送还给公家。’按人口凭证分配,这是一个办法。……现在供应紧张,应该‘两条腿走路’,即有些商品可以实行凭证分配的办法,有些商品应该是只要有钞票就可以买。”“我们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我看,一是可以缓和人心,二是可以增加点营养,三是可以回笼货币。在供应紧张的时候,总要网开一面。外国也是这样的。我问了一些同志,伦敦在战时实行粮食配给的,但饭馆还是开的,一个人只能吃一份,不要粮票。总之,网开一面好办事,不能搞平均主义。这样,既可以使人们能吃到一些东西,增加一点热量,又可以多收回一点钞票,用这个办法回笼货币,实在是打了一个大主意。”可见,当时中共中央是借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艰苦的岁月中,英国的战时非常政策。
  1960年8月以前,饮食业(中西餐厅、饭馆、点心铺、小吃店)是不收粮票的。粮食供应紧张后,一些地方报经中共中央同意,对饮食业实行收粮票供应,同时又保留少数高级饭馆不收粮票,实行高价销售。后来在一些大城市,对高级糕点、糖果实行高价销售;1961年1月,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高价糕点和糖果,仅30多天,累计销售高价糕点、高价糖果1800万斤,回笼货币8300万元。
  中共中央决定在1961年3月底以前,把高价糕点的供应范围扩大到全国一切大中小城镇,亿人口的地区。同时各地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积极举办了高级饭馆,高价销售荤菜品种零杯名酒。4月份,全国高级饭馆在200个城市中开设了841家。
  高价商品价格的掌握原则是:卖得出,摆得住。其价格水平,比平价糕点、糖果高4—5倍;各地有所差别,全国平均,糕点每斤约元,比平价(元1斤)高倍左右,糖果每斤约元,比平价(元1斤)高倍左右。这样的价格,是为了从当时高货币持有者(主要是高价出售农产品的农民、拿定息的工商业者、高级知识分子)的手里以五分之一的代价回笼货币,或者说,实际上是将超额发行的人民币购买力贬值到20 % 的水平回收。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1961年高价糖果、高价糕点,高价饭菜和零杯名酒共回笼货币38亿元,其中高价利润26亿元。
  高价商品的扩大
  1961年的货币投放又比上年扩大,1962年末的货币流通量达到亿元,比上年末增加,但社会商品购买力仍有亿元差额。同时,这一年的集市贸易价格大幅度上涨(比上年上涨倍),城市货币大量向农村转移。
  1962年2月,李先念副总理在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去年已经有几种商品实行高价,今年要继续实行。”并且要“搞几种新的高价商品”。讲话指出:“实行少数商品的高价供应有四个原则:1、东西要适合群众需要,要实用。2、品种要少,见效要快。3、去年侧重在城市,今年侧重在农村。4、不是所有的农村都搞,而是哪个地方票子多,就在那个地方多卖高价商品”。
  1962年的高价商品,扩大品种。除了西藏云南外,全国都推开。2月推出高价自行车。当时的平价车,每辆约160元左右;河北定价为每辆650元,广东定价为每辆590元。河北按此价格推销十多天,共售出4292辆。因此中央决定从4月起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同时在城市停止平价销售。从6月起城乡均销售高价自行车。
  3月推出高价钟表。钟表由于生产量少,原是采取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办法销售,群众很有意见。钟的高价比平价平均提高倍,表的高价比平价平均提高倍。
  4月推出了以下品种:高价茶叶,比平价提高3倍左右。高价针织品,比平价高倍。提高酒类销售价格,目的在于回笼货币和促进节约粮食酿酒。从4月20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对外宾、外侨设专门商品议价供应。提价的幅度,名酒(包括全国名酒和地方名酒)提得高些,大体比平价增加4—倍,如贵州茅台,原价每斤元,提高为16元,增加倍;辽宁千山白酒,原价每斤元,提高为8元,增加倍。露酒次之,大体提高—倍,如山东金奖白兰地,原价每瓶3元,提高为15元,增加倍;吉林通化葡萄酒,原价每瓶元,提高为3元,增加倍;啤酒再次之,大体提高倍,如青岛熟啤酒,原价每瓶元,提高为9元。高价卷烟,比平价高4倍左右。
  

1960…1965年的高价商品出台(2)
5月推出:照相和照相材料价格。因为农民在集市上高价卖了农产品以后,拥向照相馆,使原来农民在照相营业额中的比重由10 % 骤升为50 % ;照相提价50 % ,印照片提价100 % ,胶卷提价75 % —125 % ,胶片提价150 % ;不分城乡一律按此价格执行。高价砂糖,每斤元,主要是在县城和农村推开,目的是为了回笼农村中的货币。
  此外,扩大高价饭馆。从5月10日起,全国大中城市和工矿区都开设高价饭馆。已经开设的还可适当增加一些网点。在完成猪、禽、鱼上调任务后的县城,也可开设一二家高级饭馆。其价格一般为原料成本的3倍左右。
  1962年上半年,以上高价商品共销售近22亿元,相当于1961年全年高价商品销售额的;到1962年6月,高价品种的数量、供应的范围和价格都已达到最大限度。
  高价商品略微降价
  从1962年下半年起,国家的高价政策逐步回落。1962年8月5日,第一次调整高价商品的价格:高价糖果,平均回落15 % ,其中大中城市,每斤由5元调整为元;县城和农村,由3元调整为元。高价砂糖,回落15 % ,由每斤4元回落为元。高价酒,回落25…30 % ,啤酒自定价格。高价自行车,回落40 % 左右,如飞鸽牌男车,每辆由600元左右回落为350元。高价针织品,原来比平价高3倍左右,回落为高2倍左右。
  1962年11月1日,政府第二次调整高价商品的价格。高价糖果,大中城市每斤由元调整为元,回落24 % ,县城和农村回落幅度由各地自行决定。高价糕点,大中城市每斤由元调整为2元,回落20 % ;县城以下,每斤由元调整为元,降低;酒类,白酒降低1/3左右(如茅台酒,每斤由12元降为8元),露酒降低30 % 左右(如金奖白兰地,每瓶由9元减为元)。高价针织品,平均降低25 % 左右,由平价的3倍调整为倍。手表,国产的降低45 % 左右(如上海牌半纲手表,由每只180元降为100元),进口的降价10—33 % ;此外,从11月29日起,降低照相和照相材料价格。照相价格调整到只比原定平价高20 % 左右。照相材料的降价幅度为35 …40 % ,其中135胶卷恢复平价。
  1963年3月,政府根据高价商品的销售情况及其原材料货源的供应情况,又作了一次全面安排。大致情况是:调低高价饭馆及酒价格10 % …25 % 左右。自行车调低15 % 左右,如飞鸽牌男车,每辆由350元调整为300元。高价针织品、国产手表、高价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