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措施都以普及为主,大众生活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大众也是教育的主体(广请老农作教师,以替代「那些对战争和生产劳动无知识也无兴趣的教师」'23'),教育形式更是采取大众化的形式。延安时期普遍创办的冬学、夜校、识字班、民办小学,以后成为党领导的社会办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改造的延安教育实现了毛泽东对教育的要求,以阶级论为中心的教育起到了统一干部思想,统一群众思想的作用。广大党员和干部经过不同形式的干部学校学习或在职学习,已经充分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教育界更是完全确立了阶级论教育观的指导地位,从而在几个基本问题上达到了思想的高度一致:
(1)教育应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
(2)知识分子应该长期改造思想,必须彻底批判「教师是自由职业」、「教师清高」的旧观念。
(3)旧教育必须彻底改造,必须坚决反对盲目追求正规化的错误。
(4)党应该领导教育。
经过不断的思想改造,边区和其它根据地的教师也都从「自由职业者」转变为「毛主席的教育战士」。
从实际效果看,延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在边区和其它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适合其现实需要的人才,边区人民的文化和卫生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农民生活得到相应的改善。
然而延安教育也存在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阶级论教育观的贯彻和实践中,五四教育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遭到过分打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学制和学校管理方面均有所体现,从而有损教育的全面性。即使是社会教育,也始终强调突出政治,苏中根据地的冬学教育就明确规定「明理第一,识字第二」,即将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24'。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有时会因突出政治思想的训练而冲击和取代其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战时环境下,一味追求正规化和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固然会产生偏差,但若走向另一极端,一切仅从眼前需要出发,也会造成教育的短视和片面性。延安时期将普通教育列为教育等级上的第三层地位,明确宣布,在目前根据地,不发生升学问题,甚至将普教的出路归结为培养不从事生产的「二流子」,正面鼓吹教育只限于培养「能读会算」,「认识路条」即可,所谓「能写会算即毕业」'25'。这种“需要第一」的教育在当时情况下或许适应现实斗争和生产的需要,但作为一种革命教育的经验,以后被加以神圣化,则对未来的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延安教育忽视受教育者兴趣,个性、天才的发展和培养,在今天看来,也是失之偏颇的。由于认定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斗争,生产斗争的实际需要」,进而认为教育注重兴趣、个性等是「失去了分寸」,从这个观点引申下来,一些教育工作领导者反对将儿童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其理由是重视儿童教育是欧美和「中国封建的办法」'26',而且批评重视儿童教育「完全是本末倒置的现象」,即认为儿童年龄太小,不能马上参加社会和生产斗争,不如干部教育那样,可以马上「立竿见影」'27'。这种过分急功近利的思想及其措施,事实上是有碍于边区教育的全面发展和青少年的长期成长。
延安教育十分强调「学用结合」、「学中学」、「干中学」,在实际操作中又经常流于只重视生产劳动而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在那几年,「百年树人」、「培养建国人才」的观点,被斥之为「空洞」'28',讲授自然科学诸如太阳系、人的神经系统被批评为教条主义'29'。延安对国统区的教育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责大后方的「别有用心的教育家」鼓励青年埋头在物理、化学、教育等等书库里'30'。这种风气一开,在一段时期内,学校教育几乎被完全否定,据有关资料披露,1943年下半年延安的普教系统的知识学习已经完全终止,而转变为参加生产劳动,这就从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走向了取消学校教育的地步。
延安时期党对从事教育的知识分子采取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吸引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教育工作,在严重缺乏师资的边区和其它根据地,这些教师为发展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那时的流行观点认为,这些教师旧的教条知识多,解决新问题的实际知识少'31',因此对知识分子「教育、改造」有余,重视、团结不够,不少知识分子在「抢救运动」中遭受严重打击,阻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并且给许多人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这对以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
近代以来教育改革与国家现代化紧密联系,五四时代,一批先贤先哲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作了很大努力,使中国教育面貌发生重大改变,对国家的进步起了促进作用,教育自身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中共致力于社会改造,坚持走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从瑞金时代的照搬苏联,到延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教育,逐渐探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中共对五四教育遗产作了重大选择,对其有利于革命的一面作了继承、改造和转换,同时也抛弃了很重要的内容。延安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教育改造的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亦有负面性,这就是教育的泛政治化和极端功利化,这些都对1949年后的教育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然而,延安教育又是二十世纪中国教育遗产的重要部分,它留给人们丰富的启示,给中国教育未来的变革提供了某些重要经验。
本文为“五四与中国现代教育”(香港)会议论文,香港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1'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页418…420。
'2'〈湘赣省苏维埃政府训令抚字第十九号〉(1933年1月26日于永新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页95。
'3''4''5''6'〈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问题决议案〉(1931年9月23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页103、101。
'7'〈湘赣省苏文化部关于识字运动的又一指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页278…279。
'8'毛泽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育资料》(一),页18…19。
'9'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39年1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页4。
'10''15'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41年11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19。
'11'〈反对教育工作中的急性病〉,《解放日报》,延安,1942年4月17日。
'12'吴天石:〈苏中四分区的教育改进会〉(1943年12月),《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页3。
'13'〈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指示各县关于1943年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943年2月14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91。
'14''25'李鼎铭:〈文教工作的方向〉(1944年12月6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45、44。
'16'〈本年教育中心工作〉,《解放日报》,延安,1942年1月5日。
'17' 亦敏:〈冀中教育建设概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159。
'18''20'〈打破旧的一套〉,《解放日报》,延安,1941年9月11日。
'19''31'刘季平:〈论抗日民主立场学用一致精神〉(1944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56、71。
'21''26''27'〈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解放日报》,延安,1944年5月27日。
'22'罗迈(李维汉):〈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1944年11月15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34。
'23'〈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解放日报》,延安,1944年4月7日。
'24'张正屿:〈苏中抗日根据地冬学回忆〉,载《老解放区教育工作回忆录》,页97。
'28'〈中共冀鲁豫分局关于普通教育改革的指示〉(1944年10月27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103。
'29'周而复:〈人民文化的时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页141…142。
'30'〈提倡自然科学〉,《解放日报》,延安,1941年6月12日。
8。高华:民族主义乎?国际主义乎?
//。fyjs/viewarticle。php?id=101334
1948年6月,斯大林与铁托闹翻,以苏共为首的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指控铁托为民族主义者、孟什维克和反苏分子,宣布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情报局。东欧各国纷纷跟上,齐声谴责南斯拉夫和铁托,不久也纷纷挖出本国领导集团中的“铁托分子”,大多都被推上了断头台,个别“铁托分子”如波共的哥穆尔卡则被打入黑牢。远在东方的中共,虽没有跟着莫斯科的指挥棒在中共党内大挖“铁托分子”,但也对斯大林作出了回应。
1948年11月7日,中共第二号人物刘少奇在《人民日报》发表《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一文,表示完全同意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对南斯拉夫的谴责。刘少奇重申,中共忠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拥护斯大林领导的苏共和伟大的苏联。
刘少奇的这番话并非只是一种作给斯大林看的政治性的表态,而是实实在在见诸于具体行动的。1948年,新华社派往考察东欧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记者,本来正准备从布拉格前往贝尔格莱德采访,在情报局决定颁布后,马上取消了访问计划。而早在1947年11月1日,在驻旅大的苏联军政当局的强烈要求下,中共在东北的领导机关将中共旅大地委第二书记兼关东行政公署副主席刘顺元、旅大总工会主席唐韵超等几位领导干部调离出旅大,公开的罪名虽然没有正式宣布,但彼等犯了“反苏”错误,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这些行动初看起来很有些费解,中共并非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成员,也与南共素无来往,谈不上对铁托有什么深仇大恨;毛泽东甚至还从不同渠道对铁托领导的南共革命略知一二,“铁托是靠自己的武装打下南斯拉夫的”,这就是当时毛泽东对铁托与南共的基本判断。毛虽然对斯大林与铁托冲突的内情不甚清楚,但他对铁托领导的南共抱有同情,却是事实。既如此,刘少奇又为何急于在苏南冲突中匆忙表态?中共又为何不声不响地将被苏联人指称为“反苏分子”的自己的干部调离出原有的工作岗位?
刘少奇的文章当然代表毛。此时毛向斯大林作出这番举动就是要向莫斯科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共忠实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中共坚决与民族主义划清界限。而在那个时代,忠实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就是忠实于苏联和斯大林的代名词。
毛的这番举动是符合现实政治逻辑的,却与其思想逻辑并不一致,因为就在这前几年,毛在延安领导开展了一场以肃清斯大林在中共代理人为目标的思想和组织重建的工程。在那几年,毛并不那么在乎斯大林,也不看其眼色,硬是在全党刷清了积存多年的苏联崇拜情结,并把党内的“国际主义”代表人物赶下了台。但是,1948年的情况已大不同于1942…1945年,现在中共正急需争取苏联的支持,尤其在东北。
与王明等人相比,毛是可以将感情与理智完全分开的人,这一点并不像他在1959年庐山和彭德怀等人谈话时所称的那样,他是感情与理智相统一者。正因毛有这种政治风格,以至外界在颇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毛有些迷惑不解,甚至还误以为毛是苏联在中国的“代理人”。
就在莫斯科宣布开除南斯拉夫的时候,中国的第三大党──民主同盟的领袖张澜老先生竟然也对此作出了反应。张澜在接受西方记者访谈时表示,希望毛泽东也做铁托。张澜还请即将前往解放区的马寅初代转几句话:共产主义外,还要加一点民族主义,“共”字上必须有一个“中”,才能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共。
美国人呢?他们当然对毛的复杂性知道一些,但在1948年冷战的大格局下,美国人还是情不自禁将毛划到了苏联阵营一边。深谙中国文化的美国司徒雷登大使竟也告诫民盟的罗隆基和叶笃义说:中共是国际主义,你们应保留中国的爱国主义。
从以后的事实看,毛泽东对张澜老先生的拳拳爱国心还是领情的,毛并没有因张澜说的这番话就将其打成“反苏分子”,相反,一直对张澜礼遇有加。对于司徒雷登,毛就没有那么客气了,毛不仅写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还旗帜鲜明地宣布新中国就是要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国策。司徒雷登虽然在华几十年,还长期担任燕京大学校长,却不能真正明白毛──毛毕竟不是王明,不是那么容易一眼就能看得清楚的。
一直被苏联人称为是“国际主义者”的王明等人在对苏联的态度上,始终是感情与理智相统一者,说的、做的倒是完全一致。
在30年代初期的中央苏区,确实是全面、真诚地贯彻了全盘俄化的路线。苏区有列宁师范、列宁小学,各单位还辟有宣传鼓动栏──列宁角;在党的教育系统,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红军系统有少共国际师和郝西诗红军大学(郝西诗为参加广州暴动而牺牲的苏联驻穗副领事);在文化系统,有苏维埃剧团,即蓝衫剧团(十月革命后苏联工人业余剧团);在肃反系统,有国家政治保卫局;在青年系统,不仅有共青团,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