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连战的日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随访连战的日子-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前,我在人大作学生时,就经常来这里找同学玩,当时就觉得北大和人大属于两种风格。北大历史悠久、新思想多、有些自由主义的西化色彩。而我们人大是解放后为培养党的干部而建立的。据说当时希望仿照前苏联把人大建设成中国的“莫斯科大学”。人大似乎更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因为采访中央外事新闻的需要,我近几年也曾多次来北大采访外国要人的演讲活动,诸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法国总统希拉克、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等。安南来北大称赞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查韦斯这位当今少有的几位敢于对美国说“不”的领导人,则在讲台上大肆谴责美国的霸权主义行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北大演讲(2)
2006年10月,年过七旬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北大时,也是在这个礼堂发表演讲。这是希拉克作为总统第四次访华。谙熟中国文化的希拉克在北京大学讲中法文化交流,呼吁世界文化多元化,以抗衡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单边文化思想。从2002年随朱钅+容基总理到法国采访至今,我已经多次在巴黎和北京见到过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岁月不饶人,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已有些老态,但演讲起来依然思维敏捷。半年多以后的2007年5月,执政长达12年的希拉克结束总统任期,告别政治舞台。从此,法国结束了希拉克时代。
  外国政要到北大演讲都会受到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但外国领导人来的多了,人们就不感到稀奇了。而连战这次却显得与众不同,他毕竟是1949年以后,北大迎来的第一位中国国民党主席。
  

一次特别的演讲(1)
4月29日上午9点30分,连战抵达北京大学。9点57分,连战站到讲台上,开始发表演讲,题为《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北京大学的现址,刚才我了解到,就是当年燕京大学的校址,我的母亲在30年代在这里念书,所以今天来到这里可以说是倍感亲切。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想到我母亲在这儿年轻的岁月,在这个校园接受教育、进修成长,心里面实在是非常亲切。她老人家今年已经96岁了。我告诉她我要到这边来,她笑眯眯地很高兴。台湾的媒体说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报道。”
  连战几句漂亮的开场白,立刻引来场上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笑声。“我今天回‘母’校——母亲的学校,”连战一句幽默的话,使原本让人感觉有些敏感而有压力的演讲,在人们的掌声和笑声中变得轻松了许多。“母亲”、“母校”都是让人倍感亲切的字眼,转眼间,连战借助母亲与学校的渊源,悄悄地拉近了他自己和北大师生的距离。
  了解内情的台湾朋友后来告诉我,连战对这次演讲十分重视,经过充分的构思和准备,又亲自修改演讲稿。在长达40分钟的演讲中,连战从始至终没有看稿。一来,连战毕竟是大学教授和学者出身,和学校、学生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和谐。二来,连战记忆力惊人。后来,听他身边工作人员说,连战也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连战在演讲中说:
  “北京大学是我们大学里面的翘楚,也是中国现代新思潮的发源地。蔡元培先生有两句名言:循思想自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在这种自由包容的校风之下,长久之下北大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培育了很多精英分子。
  尤其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可以说都是能够挺身而出,各领风骚。不但为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感时、伤时、忧国的情怀。
  今天,北大已经107岁了。来到这里好像把我们带回到一个近代中国史的时光隧道里面去。因为在这里不但是人文荟萃,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很浓缩的整个的近代史。我看到大家,我就想到,各位今天除了各有专精之外,宏观的思维一定是跟各位在这个校园里面那些服务过的前辈先行们一样。
  大家还要想一个问题,中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我们要选择的到底是哪一条路?当然,在找寻答案的时候,找寻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历经曲折,历经挑战,我们走了不少的冤枉路,我们得到了多少的惨痛的教训。这些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身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百折不回的决心和勇气。因为在各位的肩膀上,要担负的就是要为历史负起责任来,要为广大的人民来找出路,如何能够让整个的中华民族不要再走上战争和流血,如何能够让和平来实现,如何提升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准,如何维护不断提升我们国际的竞争力。这些重担都在各位的肩头上,一肩挑起来就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伟大的格局。
  用什么话来形容这样的格局和勇气,来带领我们到一个正确的历史方向和目标,我想了再想,把它归纳成12个字,那就是希望各位能够‘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用现代的话来讲,我想这12个字可以缩减成8个字,那就是大家一定要‘坚持和平’,我们大家一定要‘走向双赢’。
  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从宽。
  我认为这个基础在哪里呢?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民意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民意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一个勇气,能够来提出来。
  什么是历史的潮流?大家都知道,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都以中国的富强、康乐为目标,但是不幸的日本铁蹄的侵略阻碍了、中止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建设以及现代化的进程。
  

一次特别的演讲(2)
抗战胜利之后,国共两党对于国家所应该走的总路线又有不同的看法,它的结果是以内战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到今天,一个台湾海峡、一条海峡阻隔了两岸,不晓得阻隔了多少的家庭,造成了多少的不幸、哀怨,尤其还形成了若干民族之间的嫌隙,尤其到今天回荡不已。
  蒋经国先生晚年的时候讲,他说他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很多人愣了一下,但是事实上代表了一个内心的忧虑,他的忧虑是大陆和台湾共同的未来,要怎么走。
  小平先生讲到,改革开放的路线要管一百年,用他四川的话讲‘动摇不得’。没有动摇,今天大家看一看,大陆的经贸的发展,经济的成长,可以说样样都是名列前茅。
  我是59年前离开上海回到台湾的。那时候还是一个年轻人。今天来到大陆,所看的一切的情景跟我的回忆和记忆完全不吻合了。所以我是怀着一个祝福的心,一个持续不断期盼的心,希望这块土地能够更快速地来发展。
  当然,整个的政治改革,无论是脚步无论是范围,在大陆还有相当的空间来发展。但是我必须要讲,在过去这段时间里面,两岸所走的路、走的方向,已经使我们两岸无论是在差异还是在差距上,是越来越缩小。这是历史的潮流,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再谈谈所谓民意的驱动。我这一次到大陆来访问,我说‘来得不易’,因为有若干的人很迟疑,甚至于有一种批判,认为我到这里来,是为了进行所谓第三次的国共和谈,所以我的目的是要“联共制台”,那个“台”下面还是有个“独”字。
  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以善意为出发点,以信任为基础,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为依归,为民族的长远的利益为考虑呢?以人民为主,幸福优先,我想这是包括我们所有的台湾2300万、大陆13亿的人,我们所有的人民,大家会共同支持的一个方向。
  今天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人民所支持的。我们搭桥铺路,是人民所愿意看到的。他们不愿意再看到两岸的对峙、对抗、对立,甚至于对撞,他们愿意看到的是两岸的对话与和解,大家的相互合作。
  台湾走对路才有出路。我们认为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的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时间表来打破我们整个幸福的基础。
  我们不能一直在过去,就像丘吉尔讲的,永远地为了现在和过去在那里纠缠不清的话,那你很可能就失去未来。
  逝者已,来者俱,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结论。我认为我们的愿景要回到自由的思想发源地。今天来北大我们再谈一谈。这就是多元与包容,这就是互助与双赢,这就是现状的维护与和平的坚持。
  怎么样来了解有没有包容呢?检验有没有包容,很简单,理性地沟通,相互地尊重,取代所谓激情的谩骂跟批判,这就是包容,很简单。
  我们不能只喊口号,要落实,而维护提升竞争力唯一的就是一定要合作,唯一的就是一定要创新,合作、创新,才有机会。
  尤其在即将面临的未来,我要讲,我说两岸合作赚世界的钱有什么不对啊?我们一定能够来实现所谓如虎添翼的加乘的效果,这种加乘的效果不是双赢,实际上是多赢的。
  但是在实际的层次,今天两岸的情形,我们必须要来维持所谓的现状。现状的维护不是一个静态的,不是一个退缩的,不是一个消极的。现状的维护一方面当然要避免彼此的争议,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存异求同,凝聚善意,累积动力,开创一个崭新的靓丽的未来。这才是今天所代表的一个实际上的利益。
  今天我来到这里,就让我回忆到以色列特拉维夫犹太人博物馆前面写的那段话,它说‘全世界的犹太人对于彼此都负有责任’。我们虽然曾经彼此有过战争,有过流血,今天要谈沟通、和平,有的时候就觉得谈何容易,但是犹太人的那句话让我感触良深。我相信有智慧、有能力的中华儿女,都可以理解,化刀剑为犁锄,化干戈为玉帛,点滴的心血累积而成我们长长久久的和平关系。
  

一次特别的演讲(3)
各位亲爱的年轻朋友,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各位都知道,年轻就是希望,年轻就是机会。在这个时候,大家回想一下前辈用鲜血曾经负起了他们应该负起的扭转时代的历史的责任,现在又轮到大家了。
  大家都是将来国家社会乃至于民族的领航员,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又想到,以前美国的里根总统提到的那句很好的话,他说‘假如我们不做,谁来做’。假如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做。我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来到这里。
  让我们大家共同坚持,互惠双赢,坚持和平,这是我们可以说自我的期许,也是向历史负责。唯有达到这样的目的,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我相信这是中华民族为万世所称赞的最重要的成就,也是面对炎黄子孙共同的光荣。谢谢大家。
  “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互惠双赢、坚持和平”、“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连战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大厅里响起,并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台、网站的现场直播传遍海峡两岸、传向世界。
  连战的演讲赢得了一遍又一遍的掌声,以至于演讲经常被掌声打断。后来有媒体统计说共有19次掌声。按照40分钟的演讲计算,平均2分钟就响起一次掌声。我在镜头中发现,包括国民党几位副主席都听得十分动情,眼里含着激动的泪光,他们有时禁不住带头为自己主席使劲地鼓掌。现场也有人为此激动地流下眼泪。
  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身临这种重要的新闻采访现场,作为摄影记者,我不敢在采访拍摄时走神。可在紧张的拍摄之余,听到连战精彩的演讲内容时,我又不得不走神。在禁不住被演讲感动时,我只得一边抱着相机拍摄,一边为连战鼓掌叫好。
  如今,每次遇到重要的新闻采访,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经常进行现场直播。报纸和通讯社记者也都采用现场发稿的方式,第一时间将稿件发出。为了争抢时效,确保新华网等新闻网站的需要,我每拍摄三四分钟,就赶紧趴在地上用随身携带的电脑发稿。拍一会儿,发一会儿,边拍摄边发稿。经常是正趴在电脑上编辑处理稿件,突然发现连战情绪高昂、动作有力,于是赶紧丢下电脑、举起相机拍摄。情急之中,真希望自己再多长出几只手和眼。
  现场气氛越热烈,我的心里越急。心里越急,身上越出汗。眼见着自己头上的汗水“滴答、滴答”地落在电脑的键盘和屏幕上,我却顾不上擦一把。
  外界对连战的演讲给予很高的评价。有的说他颇具政治家风范,讲得实在、感人、幽默。有观点认为,过去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连战不会说话,不善演讲,缺少个性化的思想。然而,连战在北京大学的精彩演讲和表现,一改过去的形象,大大提升了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刚刚听过演讲的同学议论说:“没想到,连战的演讲这么精彩感人,他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同学说:“连战反对‘###’,承认一个中国,让人感觉就亲切。”学生们还在校园里打出了“连哥,你让中国人感动”的横幅。
  “连战了不起!”经过这次演讲之后,连战在我心中形象更是彻底改观。说实话,听过那么多名人和政治家的演讲,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动。以至于后来,我逢人就讲亲历北大演讲的感受,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变成了连战的“追星族”和“宣传员”,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对连战演讲的良好评价。正是从这时起,我开始欣赏和敬重连战。
  如果说,连战的演讲给了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话,接下来的一幕,又同样给连战来了一个没想到。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原本互赠礼物,不过是个程序化的仪式。然而这个程序竟然又给了连战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他收到北京大学向他赠送的一件特殊礼物,那就是当年他母亲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的学籍档案和照片。76年前,20岁的赵兰坤从东北来到燕京大学学习。北京大学特别复制了赵兰坤女士当时的学籍档案和照片,请连战先生转给他的母亲,并转达北大师生对赵兰坤校友的诚挚问候,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