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曲蜿蜒于大同境域的长城,非一堵土墙概念,乃一座由城墙、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勾连构筑的有机防御体系。内外长城虬龙盘曲,烽火燧台星罗棋布。
颇具独特意味的是,大同境内龙蛇般穿越的外长城,以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画出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及农牧两大文明的分野——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于此天然分界。
第10节,
明洪武五年(1372年),受命征虏大将军的徐达,率师北伐,征讨北元(元顺帝由元大都退往蒙古草原,仍以大元皇帝自居,时称北元),安营扎寨大同府。大同煌煌名气与眼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景象,在徐达心中反差激起一种神圣使命与责任。他徒步绕大同城走了一圈,又登上城南一壁墙垣,四顾半晌
月亮升起来了,静静地照在大地上,所有日光下的喧嚣都像一场梦飘散而去。树木不再摇曳,花朵睡得香沉,一窗窗的灯火闭上了眼睛,连狗的叫声也同古典打更声一样,好像都沉没在了唐诗宋词的韵辙里。只有月亮在天上走着,神态安详,闲身静影,仿佛世间压根就没有发生过什么。
是的,世界从来不乏这样的宁静,仿佛压根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宁静,是一缕美丽月光,灵巧穿过私密锁钥,荧荧然照亮人性的卧室与抽屉。0米0花0书0库0 ;www。7mihua。com
回到营帐的徐达,无意赏观朗月静夜,他需要宁静,他就是一片宁静——披衣伏案,勾画一幅修筑大同古城的草图。
大漠孤烟直,塞上旭日红。天亮了,徐达手搭凉棚,望了一眼东升的太阳。塞上端的是高天流云,一望无际。阳光如此干爽纯粹,晶然明灿。你来回走动,哗哗啦啦,仿佛就碰出了金属的响声。
徐达忽然想到了湿漉漉的江南,想到了江南的绵绵梅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想到《大雾垂江赋》里“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的句子。
说不清为什么,徐达竟独自笑了起来。徐达的笑声,也像塞上的阳光,洪亮、蓬勃、灿若金石。
《明太祖实录》: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筑大同城。”《读史方舆纪要》:大同府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土城增筑。万历八年增修,周十三里有奇。”明正德《大同府志》:大同府城,洪武五年,大将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门四: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上各建楼,角楼四座,敌台楼五十四座,窝铺九十六座——依唐、辽、金、元旧土城,从城墙南面截起,将原来长方形的大同城,裁成面积3。28平方公里的正方形。地方官员上阵,军队百姓联动。或增其旧制,或破土新筑,官署、知府、民居院落营造一时。
徐达(1332—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其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栉风沐雨,功爵苦辛。“席卷中原,克复大都(今北京)”;“声威所震,直达塞外”。完成了推翻元朝、统一北方的重任,为明王朝开创宏基伟业立下盖世功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授之以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
徐达统兵克营出奇制胜,筑关修城若有天赋,明代北京城版本,即为徐达所创意构图。
传说在黄帝时代,黄帝部落就在涿鹿建立了都邑,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即幽州,乃北京城最早称谓。
公元938年,辽太宗升幽州为南京,为四个陪都之一,奠定了其成为国都之基础。公元1234年,忽必烈一把大火烧灭了金王朝,在幽州破土兴建中都城;公元1272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
第11节,
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率军攻克元大都,“满城尽带黄金甲”,元大都遂改名为北平府。随即,徐达揭开修城复都的宏大篇章。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改年号永乐,称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建北京宫殿,再度大修城垣;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由南京迁都北京。清朝皇都北京二百多年,明代京城原貌依旧,未作大举改动。
北京以京都之尊,辉耀元、明、清三代千百年,其建筑风格以一条中轴线最为昭著。此中轴线将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珍珠般穿连成串。紫禁城即宫城,所谓皇宫,其名取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将环绕北极星周围的十五颗星星统称为“紫宫”,或“紫微宫”、“紫微垣”。北京城中建筑纷呈错落,却环绕中轴线铺陈排列,形成东西对称呼应的古雅格局,博得一些外国专家学者跷着大拇指夸赞: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Ж米Ж花Ж书Ж库Ж ;www。7mihua。com
环绕北京城始建尚有一段美丽传说:
燕王朱棣削藩称帝南京城,心却时常念着北平,打算派人重建一座北京城,刘伯温便向他举荐了大将徐达。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以北平为大本营,以大同为前线指挥所,频频出击,扫剿元朝残余势力,故而对北平和大同两城了如指掌。
刘伯温来到北平对徐达说:“请将军任射一箭,箭落之处,便是北京城开工营建之所。”
徐达一声“遵命”,即弯弓向北,箭矢若飞。
刘伯温带人登船,顺了大运河一路追踪。
徐达神箭穿云破雾,飞落如今北京城南20多里的南苑。当地几位大财主先是被这突来的一箭吓了一跳,后知悉事情原委,便拔出神箭,偷偷插到现今后门桥处。
后门桥跨什刹海而入玉河,始建于元代,初名万宁桥,后改为单孔石拱桥,俗称海子桥。因建自俗称后门的地安门之北,故得名后门桥。
刘伯温掐指一算,追至南苑,却不见箭镞,便找来那些财主质询。财主们晓得刘伯温的厉害,岂敢瞒哄,赶忙异口同声说:只要不在我们这里建京城,您开什么条件都成。
刘伯温一思忖,随机应变道:京城可以不在这里建,但建城银两须由你们来出。
从西直门城楼开建,直到整座都城竣工,所用银两皆哗哗啦啦,出自南苑及其他北京当地财主之库。
攻克元大都之后,映入徐达眼帘的城邑呈长方形,版筑夯土墙的城垣豁豁残破,衣衫褴褛。
第12节,
徐达当即下令重整北平城垣及其防御设施,并禁约士卒:凡典籍、建筑诸物,皆护之若宝;维稳城中秩序,不得侵扰百姓。
修建大都城垣,徐达一是对原夯土做包砖灌浆,强基固体,彰显宏威与观瞻;二是废掉北面原光熙、肃清两门,并在原大都北城墙以南五里,高筑一道新城墙,强化防范逃往塞北蒙元势力的可能骚扰。新修城垣仍开两门,将原安贞门、建德门分别改称安定门、德胜门;又改东边的崇仁门为东直门,西边的和义门为西直门。
朱元璋曾以“万里长城”溢美徐达,非空穴来风。攻克大都后,徐达即奉命主持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关城。“发燕山等卫屯兵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洪武六年(1373年),徐达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永平一带。洪武十一年(1378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使其成为拱卫北平的重要屏障”;“创建山海关,内设山海卫,领十千户所,属北平都指挥使司”。1米1花1书1库1 ;http://www。7mihua。com
高筑墙、广积粮的明朝,集历代长城修建之大成。整个明朝历史,即为一部长城贯穿的历史。明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长达数千公里,呈拱卫北京态势。居庸关长城属长城重要关隘,为燕京八景之一。为防元顺帝卷土重来,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每一关门建有瓮城;慕田峪长城传说是徐达大败元兵之处;山海关乃长城的起点,且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明洪武十四年(1381),因其倚山傍海,徐达起名山海关。山海关长城聚集萃显中国古长城之精华,且为卫佑北京之人造屏障。
“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从赵国、秦朝到明代,修筑长城皆出于防御心理,防御对象便是游牧民族及其坐骑——马。这里的马,不像“楚河汉界”在中国古代象棋里的马,设个障碍便可绊住马腿,使之无法前行。马背民族长鞭一甩,万马奔腾,盘亘于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跃若小桥流水。康熙就看出了其中破绽,跺了跺脚说:修筑长城,实属无益。
徐达与大同别有一番情缘,其女儿后来在大同代王府里做了贵妃。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记:“大同府为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封国,又纳中山王徐达之女为妃。”徐达将修建北京城的做法用之于大同,甚至大同城与北京城的修筑互为参照,一枝两花。
大同城墙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分段逐层夯成。城墙折角,雄立四座角楼,西北八角楼起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曰“乾楼”或“八角楼”,因其高峻拔萃,亦称“镇城之楼”。人们常常登楼览胜,遂名云中八景之一“镇楼秋爽”。
“塞晚浮烟重,天空岁月闲;山云低薄暮,楼日压重阴。”公元1507年春天,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从南国泉州来大同拜会时任大同巡抚的好友梅国桢,以《乾楼晚眺》五言律诗三首,登楼抒怀。
第13节,
秋风吹楼千声漫,白云洗空一碧鲜。大同乾楼媲美于“秋风楼”、“滕王阁”、“岳阳楼”。“秋风楼”因汉武帝《秋风辞》得名:“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四望河山连朔漠,一天风露倚清秋”;“半壁夕阳红影瘦,一钩山色翠眉纤。我非能画王摩诘,谁是先忧范仲淹?遥想滕王旧时阁,潇潇暮雨卷珠帘。”“滕王阁”与“岳阳楼”同为中国名楼,尤借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翼而飞,盛名传世。
乾楼之东的望楼——洪字楼,结构与造型甚为精美,属望楼之最。望楼为中国古城墙之鲜见,乃研究中国城垣建筑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大同城池方正若砚,光风霁月,现存文峰雁塔,恰如一支古笔,插于其上。文峰塔竣工于明代天启年间,高约14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秀然端庄,玲珑雅致。宝塔下部每面石碣上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以资奖掖,雅称“功名碑”。如其上所刻:李殿林,内阁中书,同治辛未二甲进士,钦点翰林云云。
说到进士,不可忽略的是东汉明帝时,一个叫卫暠的读书人,来自代郡(今大同阳高县,古称高柳,曾为东汉代郡治所),被举荐为进士,可惜从代郡至洛阳拜见皇帝途中,竟客死于安邑(今山西夏县)。汉明帝闻知,扼腕下诏,令厚葬安邑之地。
“千柯繁茂,万叶云兴。”卫暠后代因荣及茂,遂成名门望族,尤以书道名世传代,如曹魏时的卫觊、卫瓘,两晋的卫恒、卫宣、卫庭兄弟,以及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
卫夫人卫铄,东晋初年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卫瓘的族孙女。其上承钟繇,门出王羲之。卫夫人书法或如“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或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其所著《笔阵图》书论,阐发“多力丰筋”之创见,并分别以“横”如千里阵云、“点”若高峰坠石、“撇”似陆断犀象、“努”像百钧弩发、“竖”以万岁枯藤、“捺”状崩浪奔雷、“钩”显劲弩筋节,释论汉字偏旁书写法度与技巧,被后世尊崇为千古法度。
春秋四载,大同府衙率先落成揭幕。门楼气派,耸然入云,“三晋名邦”巨匾赫然悬挂其上。门前三座牌坊,分别为正坊“云中郡坊”,迤东“师帅坊”,迤西“承宣坊”。另有一座照壁,雕镂画刻,雄矗正南。府门左为银亿库,牌坊门之右为迎宾馆。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14节,
大门内正中大堂“牧爱堂”匾额,壮观中显平和,庄严里有暖情。尤是动词“牧”,画龙点睛,生动传神。拳拳爱民之心,跃然其上。既切合大同游牧农耕交汇之特征,又使其后的宾语“爱”活然有形,可感可触,可谓用心良苦。
重修大同城竣工后,为壮军威,彰耀功德,徐达特令在城中心四条大街交会处,建起一座木式东西南北四个正面的牌坊。其结构精巧,势态宏美,民间称四牌楼,有坊额赫然。环而抱之,十字街东名和阳街、西名清远街、南名永泰街、北名武定街。四大街每条中段十字路口处,各建一楼:太平楼与钟楼东西相望,鼓楼与魁星楼南北呼应。四条大街连通四座城门,每门之外是瓮城;瓮城之外,有一道弧形城墙,将瓮城圈拢在内,谓之“月城”。瓮城旁设城门,城门上建“箭楼”,或称“匾楼”。∑米∑花∑书∑库∑ ;http://www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