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大家就起来了,事前美方老师叮嘱学生路上行走不要出声,以免影响路边熟睡的居民。Douglas(道格拉斯)和我并排走,走着走着,他忍不住想跟我说话,我们俩小声交谈起来。这时美方有位老师投过来一道严厉的目光,Douglas赶紧闭上了嘴。美国的孩子给我的印象是:活泼的时候,放得很开;但该遵守纪律时,也一是一、二是二。
夏令营的最后两天是游览山下的名胜。
首先参观了九江市古迹——烟水亭,随后去了郊区五里乡。美国客人对中国农村很好奇,他们忍不住走进农家小院,里里外外拍了个遍。他们还同留在家里的老人、孩子交谈并合影留念,叫我们中国人觉得他们的确是对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着迷。中餐是在乡里经营的一家饭店吃的,非常丰盛。客人完全没有料到一个普通的乡可以办这么好的饭店。接着去了九江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厂区如花园般美丽,车间一尘不染,工人们坐在电子机械的控制台前操作。
第二天上午去了被称为江湖钥匙的湖口石钟山和第四纪冰川的遗迹鞋山。登上浔庐一号游轮,船顺着长江劈波斩浪一路开去,大家心情好极了,又是唱又是笑的,一会儿手扶栏杆欣赏长江两岸的美丽风光,一会儿又涌向甲板嬉笑拍照。当他们看到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处一个宛如倒扣大钟的山头时,都非常亢奋,并对这座山命名为石钟山的多种解释很感兴趣。游轮进入宽阔的鄱阳湖口,远远地还看到一座小岛,像一只绣花鞋浮立在水中央,那就是鞋山。一到鞋山,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在山上追逐嬉闹,惊叹第四纪冰川的鬼斧神工,据说中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当年还在鞋山上找到了冰川的擦痕呢!
。。
中美少年庐山夏令营拾趣(2)
烛光会,乐中漾趣
下午从山下回来以后,中国和美国的孩子都被叫到一楼大厅,互相帮忙用手帕把对方的眼睛蒙上,真不知道又要搞什么名堂。
车子载着我们向植物园驶去,来到植物园深处的高大冷杉树下。蒙住学生眼睛的手帕被打开,然后老师叫他们指出出发地芦林饭店的方向。这下就有的瞧了,指什么方向的都有。直到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要学习辨认方向。
我们围成一个圆圈坐了下来,老师在每个人面前都点上一根蜡烛。在烛光的映衬下,大家倾诉着参加这次夏令营活动的感受。说到开心之处,大家就笑,笑,笑……烛光在一点点暗下去,惜别的心绪却一波高过一波涌上来。
我唱了一首略带悲伤的歌曲《昨天》,是披头士唱过的,有人小声跟着唱了起来……
最后,美国老师Pera(帕拉)拿出她的吉他;教大家唱她填词改编的歌:“庐山我永远记得你,庐山我永远想念你……”孩子们一遍又一遍深情地唱着,歌声穿过了山林,飞越了峡谷,一直飞呀飞,飞得很远、很远……
(侯强:庐山中学英语教师)
(本文照片由侯强提供)
庐山会议上;朱德手举一半高(1)
顾保孜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中央就《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进行举手表决时,按照惯例,大家都要高举膀臂,便于统计。而朱德虽说也举手了,但他弯曲着胳膊,手举到别人一半高的位置。那动作,一看就知道他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举的手。可见其内心的矛盾。
散会以后,毛泽东在散步时遇见朱德,他对朱德说:“你啊老总,举手举了半票!”
朱德不以为然,笑答道:“反正我举了手,至于手是怎么举的,我就不知道了。”
众所周知,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失误。在那个令人头脑发热的“大跃进”年代,小麦等粮食亩产不断“刷新”,美好的愿望取代了客观现实,喊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成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会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在全国城乡泛滥开来。
朱德元帅从3岁就步入农民的行列,上山拾柴,到地里拾麦穗和放羊,对于农村和农田,他太熟悉了。他不相信从农村报上来的数字,什么亩产超万斤,什么棉花超千斤,什么水稻密植,竟然密到禾苗上能放住鸡蛋!
朱德想把“卫星”现象弄个水落石出,他和妻子康克清不断下乡。
他们先去南方广州,到农村后,朱德不是光听汇报,他执意要亲自到田头去,还走进农民的家中,同农民直接对话。他从农民那里知道了农民对公社大食堂不满意,就对基层干部直言说,食堂不好就解散嘛!
到北京后,他在中央会议上提出公共食堂可以因地制宜和对家庭制度要巩固等意见。后来朱德将这些意见和建议带上了庐山,原本作为纠“左”的重点发言,随着会议风向的转变,朱德批判“左”倾的发言也成了“右”的根源。朱德当时并不认为自己的发言是错的,他列举了在全国许多地方的考察资料,说明大食堂种种弊端,以致朱德最后因同情彭德怀而遭受了冷落。
朱德在庐山开会时,住在359号别墅里,几乎每天都有部下来拜望他。朱德曾经统帅过千军万马,部属们分布在全国各地。这次大家从四面八方相聚庐山,都想来看看当年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与老总叙叙旧。
有一天午饭时,卫士向朱德报告:“董老夫人何莲芝同志上午曾来看望康大姐,大姐不在。她曾问到您,我告诉她您正在楼上办公,她就回去了。”
朱德听后不高兴了,对卫士说:“你这个同志啊,怎么能这样子待客呢?周公离现在已经几千年了,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又是宰相,很谦虚。周公有次在洗头当中,三次握着头发接见来访的人。有时在吃一顿饭当中,三次吐掉口里的食物来接见来访的人,这叫作‘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古人都讲谦虚,不搞官僚主义,你不让客人见我,就给打发走了。这样做,多不好呵!”朱德那种心平气和、循循善诱的态度和对来访者的谦虚诚恳、平等待人的精神,使卫兵深受教育,深为感动。
从那以后,卫兵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可是朱德无心和来访者叙旧寒暄,他一张口就是“大跃进”问题。不管谁来,朱德总是用他慢条斯理的四川口音谈论大炼钢铁和大食堂。
庐山会议并没有因为大家一致反冒进而改变毛泽东的态度。朱德依然没有注意会场上明显的情绪变化,还是按照自己想的说。等他发现会议大势所趋的气氛,才闷闷不再吭气。
说什么呢?有什么好说!中央高级领导中,有几个没有种过地?谁没有看见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竟然现在连地里能长多少斤粮食也搞不清了!朱德心里能平静吗,情绪能不受压抑吗?
他们中间讲话最耿直、脾气最大、惟一敢直闯毛泽东床前,把毛泽东从梦乡中叫醒的彭德怀,在这次会议上遭受了严厉的批判,朱德心里更加不安。朱德不是那种见风使舵、会用艺术语言开脱自己的人。惟一的办法,只要是他发言,他只谈自己的问题,尽量把问题往自己身上拉,这与会上一些人形成鲜明对比。有些一直反冒进的中央委员一见会议气氛不对头了,马上改变自己的发言,甚至将自己所说的话都推卸到彭德怀等人身上。
朱德知道他无法改变毛泽东的决定,但他可以不改变自己为人的原则。他在会议后期基本保持缄默,用无言表达他的满腹意见。
在会议最紧张的时候,朱德和毛泽东谈过一次话,可见朱德那种无私无畏正直的品格。他对毛泽东直言指出会议不足之处:“我觉得这次会议发言民主风气不够。”
毛泽东听朱德这么一说,先是一愣,然后想了一会说:“你对一半,我对一半。”
朱德听懂了毛泽东的话意,不再说什么了。毛泽东的各对一半,是指会议前期还是发扬了民主,大家都发言很充分,这是毛泽东对的一半,会议后期,大家都开始沉默,没有什么民主风气了,这指朱德对了的一半。
从庐山回来,朱德常去玉泉山居住,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贬的彭德怀居住在附近一处叫吴家花园的农庄里。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倒霉后,正好朱德也闲居在家,就经常去郊区的吴家花园和彭德怀下棋。
庐山会议上;朱德手举一半高(2)
朱德只要在玉泉山,就经常去彭德怀的院子里,没有别的事情,就是下棋。他们几乎不谈政治话题,一个政治倒霉的元帅,一个政治外围的元帅,一个软禁,一个赋闲,刚好,棋盘能为他们增添一点生活色彩。他们坐到棋盘前,顿时有了两军对垒的厮杀快感。被压抑的情绪,通过咫尺的棋盘猛烈地宣泄。这对战场上的正副司令,一尺见方的棋盘成了二人继续施展军事才能的用武之地。只要一开战,和善的表情全没了,拼命要将对方的军。
(顾保孜: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
(本文照片由黄健、周蔚霞提供)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庐山军官训练团创办缘起(1)
郭必强
定点庐山
1926年冬,蒋介石从浔莲公路走下汽车,伫立山麓莲花洞坪场,昂首庐山叠翠的群峦,心境顿觉开朗。他摆了摆手,示意不坐备好的凉轿,率领警卫、副官等一干人等,从莲花洞出发经好汉坡上山。
这是蒋介石第一次上庐山。北伐军节节胜利,已经攻入江西,准备与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决战。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率部下上庐山并不是游山玩水。踌躇满志的蒋总司令,心中早已有了更宏伟的计划,他要承传中山先生“遗志”,统一全中国。
早在广东时期,他主持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这次北伐,真正能打硬仗的还都是他校长麾下的学生军。他曾在多种场合赞扬、嘉奖勇猛善战的黄埔子弟。可随着北伐的推进,蒋介石欲定都南京,偏于一隅的广东不再适合为大本营。以黄埔军校起家的蒋介石,此时面对此景,他不禁被这秀美的景色、险峻的山峦、宜人的气候深深吸引住了。后来他在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时就坦承:“早在我第一次上庐山时,就看中了这个训练、培养军事人才的好地方!”
二将进言
真正使蒋介石决定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是源自其部下两位军事将领的提议。
1932年冬,蒋介石调集30多个师约50万人的兵力,任何应钦为赣粤闽边区“剿共”总司令,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以歼灭国民党军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炮万余门的赫赫战果,获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6月,蒋介石在南昌行辕召开军事会议,研究第五次“围剿”的新战术。
这次军事会议上,两位为蒋介石东征西讨的川军旅长柳维垣、独立36旅旅长戴岳,先后向蒋介石建议采用“碉堡推进、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这与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第一是筑堡,第二是筑堡,第三还是筑堡”的主张不谋而合。蒋介石采纳了柳、戴两将军的建议。
采用筑堡围剿新战术,第一要旨是训练军事指挥官。蒋介石眼前一亮,脑海中迅速闪动着庐山,谋划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对“围剿”红军的军官进行政治教化和军事训练。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亦谈及国民党二将的建议,以及蒋介石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的起因,这又可为印证。
亲临选址
蒋介石“围剿”红军求胜心切,立即致电原江西省政府主席、当时主管军训的国民政府军事训练总监部总监朱培德,命其在南京负责筹划庐山训练、聘请教官、划拨经费等项事宜,自己则从南昌行辕径直上山,亲自视察选址。
20世纪30年代的庐山,已形成以牯岭镇为中心的山城。蒋介石计划中的军官训练团的规模,牯岭显然不能容纳。第五次“围剿”在即,首期军官训练,就暂时先以简易建筑临时充之。同时责成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迅速筹办,选定庐山东谷掷笔峰下谷地,规划构筑以传习学舍、大礼堂和图书馆为主体的庐山军官训练团三大建筑,以作学员住宿、开会、学习之所。
开学典礼
1933年7月18日,庐山军官训练团举行首期受训军官学员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庄严而又隆重。身着戎装的中央军各级军官,在牯岭南坡黑鸦鸦地站立了一大片,个个满脸虔诚,肃立着聆听蒋总司令的训诫。
首期受训帷幕刚刚拉开,一切事务接踵而来。庐山军官训练团的种种筹办事宜,均是在蒋介石亲自过问下紧锣密鼓地进行,从庐山发往南京、南昌的电报一日数封。他一面亲自催办临时训练营地选址、施工,一面电告朱培德,以其名义邀约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杨杰校长、张治中教育长及骑、炮、工兵各校校长,并遴选其部下中最优秀的教官,随同朱培德和军事训练总监部各兵监官长速至牯岭,蒋介石召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军事专家,共拟训练团教学计划,开设各类军事与政治训练课程。
旨在“剿共”
创办庐山军官训练团的目的就是“剿共”。
蒋介石发布命令,责成南昌行辕选调在江西“剿共”的各级军官,从1933年7月起分三期轮流参加训练。每期训练时间为14天,每期2 500人,共计训练中下级军官7 500余人。给这批###军事骨干上训练课程的教官,均是军事训练总监部从各级各类军事学校抽调的优秀的射击、通信、工兵、炮兵教官,对受训学员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山地战术和步炮联合演习。蒋介石还亲自聘请了德国、意大利和美国的军事顾问,研究了德国顾问提出的“步步为营、步步推进、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