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曾在澳大利亚每天打三份工,在荷兰的餐馆每天工作15个小时,生活艰难却充满挑战,他的“战绩”和许多出国的温州人一样棒。到了澳大利亚仅仅半年以后,大部分温州人,当然也包括陈坚就有了积蓄。但陈坚并不满足,他需要一个身份,他还要寻找一个人生的突破口。
  1992年,陈坚得知葡萄牙大赦,这意味着办绿卡会简单一些,于是他来到葡萄牙。  刚到葡萄牙的第一天,陈坚一下车就找到一位在温州时的邻居,那是陈小梅一个同事的儿子,当时在餐馆打工。但餐馆当时要关门了,他要陈坚先去玩玩,等餐馆再开门的时候,一定介绍他进去。因为没有居留许可,陈坚不敢上街乱逛,只好到电影院消磨时光。可是当时语言不通,只能傻乎乎地一坐两三个小时。陈坚就这样开始了在葡萄牙的生活。
  在葡萄牙的前8个月里,陈坚没有找到工作,在澳大利亚打工的积蓄即将消耗殆尽。而他请求长期居留的申请书仍没消息。总不能坐吃山空吧,有人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去练摊卖货。
  对于开过鞋厂的陈坚来说,摆摊着实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第一天他把摊子摆得很远,既怕人围过来看,又怕人不围过来,即使逛街的人凑过来;他也觉得很难为情。可是,生意不开张,今天、明天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陈坚没想到在异国的创业正是从摆地摊开始的。刚开始他只感受到了艰难,当时,陈坚每天拖着一百多斤的货物,挤长途汽车,乘火车追逐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坚几乎走遍了葡萄牙所有城镇的集市。他每天要把一百多斤的货拉到市场,到了晚上还要拉回去,那段路很辛苦,下雨天有时候会摔倒,一不小心连人带车都会滚下去。
  吃饭倒好解决,都是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五包方便面泡在一起就吃了。晚上七八点钟有一班火车,到了家都十点多了,匆匆忙忙洗个澡就睡了。跟他的父亲戴洁天一样,陈坚同样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渗入温州人骨髓里的是勤劳和坚韧,一年的练摊生活,更像是一堂商业启蒙课,让陈坚近距离地接触了葡萄牙的市场,知道了葡萄牙人的喜好。他发现葡萄牙人很喜欢手表、首饰、太阳镜、随身听之类的东西。对市场和顾客的把握让陈坚慢慢拥有了自己的积蓄。
  市场总是特别青睐那些触觉敏锐的人。练摊过程中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环节被陈坚捕捉到了,他把这个环节变成了自己人生的机遇。

市场经济破土生长(3)
那个时候,陈坚每个星期安排一天时间专门去印度人那边买中国人的商品,买回来再卖给葡萄牙人。在买卖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想,为什么中国人自己的产品一定要由印度人来经营,中国人难道真的连这点事情都做不成吗?
  1993年拿到了葡萄牙居留许可的陈坚迅速回国,他怀里揣着从大哥和温州老乡那里借来的80多万元人民币,回国的第一站就是义乌。
  义乌,中国的小商品之都。现在的国际商贸城气派而壮观,每天都有20多万来自国内外的客商汇集在这里。2007年,这里一年的市场成交总量达到了461亿元人民币。
  过去的义乌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困县,许多讨生计的农民挑着自家的扁担偷偷干着“鸡毛换糖”的营生。1982年,为了解决百姓的生活出路,义乌敢为天下先,首先开放了小商品批发市场。9月5日,第一个批发市场——稠城镇小商品市场诞生了。从那时起,义乌的小商品开始从马路边、从农民肩上的挑担里慢慢向一个大型市场里汇集。
  其后的20多年时间里,义乌小商品市场四迁其址,规模不断壮大。在陈坚回国的那个时候,义乌已被称为“小商品的王国”。
  在义乌,陈坚把80多万元人民币都变成了工艺品和首饰,上百种商品足足装满了两个集装箱。那是40尺的标准柜,一共上百个立方。那个时候,个体做外贸还不多,陈坚购买的东西中,有龙泉宝剑,他一张口就要50把。内贸那个时候一般批个10把、20把,顶多买一箱就了不得了。因此商家还以为听错了,又见他年轻,实在不敢相信,付了定金还是很怀疑。
  陈坚第一次进的货都放在老房子的天井里,半夜里发动全家人轮流看守这批货。晚上打包的时候,全家除了戴洁天,全体动手。陈小梅的手指头打包打得都变形了。
  就在那两个集装箱还在海上漂泊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商业计划已经在陈坚的脑海里成形了,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为什么不可以用中国的商品去开创或者掌控属于中国人的市场呢?
  不久,两个集装箱到达葡萄牙波尔图,全部货品在一周内一售而空。陈坚赚取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桶金,他再次将收益变成了中国商品运到葡萄牙,如此几个来回之后,物美价廉的中国货帮助陈坚动摇了印度商人的垄断地位。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从2000年开始中国制造的小商品开始大规模出口到了国外。而中国小商品的丰富多样,也就成为了陈坚从事国际贸易最好的助推剂。
  2000年世纪之交,陈坚占领了整个葡萄牙的小商品市场。陈小梅曾骄傲地说:“那时候,讲得难听点,葡萄牙是我们的天下。”
  陈坚的企业规模发生了质的飞跃。从零售店、仓储超市起步的陈坚在里斯本开办了他在葡萄牙的第一个中国城。这个占地1 000多平方米,共分两层的中国城,成为当时中国和葡萄牙民间贸易最为重要的一个市场。
  中国城的开业典礼非常隆重,里斯本市长和中国大使,以及葡萄牙很多政界人士都应邀而来。里斯本市长很惊奇,因为他10天前就曾来过,那时中国城还是空的,当时他希望由市政府把中国城作为旅游文化的载体来推广。可仅仅10天之后,45家商店居然同时开张了,而且环境干净、漂亮、整齐。市长觉得中国人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距离葡萄牙首都里斯本40公里,有一座小镇叫波尔图奥图。葡萄牙国内贯穿东西、南北的两条交通大动脉在这里交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市场经济破土生长(4)
波尔图奥图拥有西方城镇所有的典型元素:教堂、广场、古老的街道。
  在贯穿小镇的公路旁,耸立着一座高大的中华门。鲜艳的色彩,独具东方气质的建筑造型,明白准确地告诉路过的每一个人,这里有中国人的身影。
  2002年,陈坚看准了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将自己的中国城二期商城建在了这里。中国城二期的面积达到了4 800平方米,拥有80家商铺,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来自中国的各式各样的商品。
  生意好极了,每天人来人往。一到周末,里边全是黑压压的人群,陈坚后来没办法了,只好在门口安排四个人看着,只要顾客不直接把货物拿出去,就任人进进出出。
  随着陈坚这样的中国商人的出现,中国商品开始进入广阔的世界市场,而中国商人也伴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走得更远。陈坚曾自豪地说,现在只要是4 000人以上的村庄,都有中国人的商店,除了大型的零售业,比如家乐福这些公司以外,小型的零售店几乎被中国人垄断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现在在葡萄牙的零售店大概有3 000多家。
  戴洁天的家庭也成为全球化链条上的一个小小的但又不可或缺的环节。地中海、太平洋的波涛直接连通了中国东海边的瓯江。陈坚的货物早已发展到海陆空立体运输了,有时候从宁波港出港,有时候从温州港出港,有时候干脆从广州直接空运。
  戴洁天的老伴陈小梅现在成了家庭的主角,一家人有着明确的分工。陈坚在国外了解市场需求、组织销售,母亲和大姐负责在国内采购,形成了一道别具中国特色的“生产线”。 一个温州普通家庭,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焕发出了无限的活力。
  为了让陈坚更好地看到样品,陈小梅在1997年时成了温州市第7个登记上网的人,那一年她64岁。陈小梅开始学习电脑,甚至学会了使用电脑视频,让陈坚通过网络看货。只是那时的网速还很慢,只要鼠标一动,画面就一格一格的,不太连贯。但这足以让许多人都竖起大拇指,“这个老太太了不起呀,居然会用电脑”。
  陈坚说:“我妈妈那个时候是温州最时髦的一个老太太,她有一个司机,有一辆汽车,有个大哥大,所以不管她去哪里,大家都说你这个老太婆在温州是最时髦的。”
  在中国义乌,一栋普通的写字楼里,隐藏着陈坚商业链条上最为细小、最为敏锐的一只触角。一头联系着中国大地上几乎所有的制造工厂,另一头延伸到了万里之遥的欧洲大陆,中国的商品随着浩瀚的波涛涌到地中海、欧洲。就像一幅写意的画卷,描绘了中国与世界最本质的联系。
  陈坚属于回国频率最高的一群华侨,每年起码五次以上,但即使回国如此频繁,还是觉得国内变化很快,每次回国都有新发现。特别是那些工厂,如今的规模、员工素质、设计能力一年比一年强。陈坚感到如今欧洲市场想要什么东西,在国内随时都能找到,要想生产什么东西也都能生产。
  在世界的另一端,陈坚同样有自己的商业触角。每次当装满中国商品的集装箱到达葡萄牙,陈坚都会亲自开箱验货,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这样严谨的商业态度不仅让陈坚一次次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也赢得了合作者的尊重。
  佩德罗是一位葡萄牙商人,陈坚的商业伙伴,他从陈坚身上了解了中国和中国商人。“陈坚先生人非常好,而且很能干,很有人情味,令所有的员工十分尊敬,是个非常懂得做生意的人,在技术层面来说,我从来没遇到过如此谨慎又富有经验的人。”
  陈坚不仅赢得了佩德罗的尊敬,他在葡萄牙华人社会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还成为葡萄牙华人商会的副会长,进入了葡萄牙主流社会。如今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出席各类社会活动,为华人的利益奔走呼吁,人们对于这个成功的中国商人印象很好。
  家里人认为是商人就好好做生意,不要参与政治。但已经完全从童年阴影中走出来的陈坚有了自己的思量:“我觉得一棵树长得多高,完全在于它的根有多深。根不深的话,这棵树也长不大。我觉得假如想在葡萄牙好好发展,或者说想在任何一个地方好好发展,必须很好很深入地融入当地的社会,只有跟当地社会融入好了以后,才有大发展的可能。”
  就这样,戴洁天那一代人撒播的市场种子,在陈坚这一代以不可阻挡之势破土生长。
  

陆地在此结束,海洋由此延伸
在里斯本郊区的一座高档别墅区里,住户皆是银行经理、律师、政府官员,陈坚的家就在这聚集了葡萄牙精英的小区里。
  2008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陈坚要为大哥大姐准备一桌好菜。对于曾在澳大利亚和荷兰餐馆打过工的陈坚,这并不算一桩难事。陈坚的大哥13岁时就随戴洁天在农村做农活,如今在中国城二期经营自己的服装商店。大姐陈明丽曾经是一名乡村教师,如今在中国城一期拥有一家手表商店。
  在夜幕降临之前,陈坚还要做一件最重要的事,给远在温州的二老报平安。
  戴洁天和陈小梅牵挂着异国他乡的儿女们,尤其是那个“不听话”的陈坚。直到今天,戴洁天也很少谈起陈坚的生意,夫妻俩都认为做生意总是会有风险的,宁可陈坚做事稳一点,不要跨大步。
  偶尔的只言片语,还是掩盖不住一个父亲的忧虑。或许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子关系。
  53年前首创包产到户的戴洁天已经步入晚年,岁月慢慢改变了他的容颜和心境,儿女们的平安成为他最大的愿望。他和陈小梅安静地生活在温州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每天养养花、闲时写几篇毛笔字,仿佛这个家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安逸和平静。
  2008年7月的一天,86岁的戴洁天和75岁的陈小梅来到了温州永嘉县的燎原社纪念馆。
  老两口每年都会回来看一看,因为这里还有许多老朋友,这里存留着他们太多的人生记忆。隔着半个多世纪的距离,他们已经能够平静地回味那些曾经的风雨了。
  那一天,陈小梅还笑着读出了纪念馆里的文字:“戴洁天,由于包产到户问题,划为右派分子,开除政籍、团籍。1958年10月11日,永嘉县人民法院永刑字1255号刑事判决,利用职权,首创包产到户。”
  戴洁天则念出了当年写下了诗句,“忍将心血埋深土,为待他年人问津。甘为苍生受苦难,五十年后识斯人”。
  戴洁天的诗句很有预见性,2008年距离1958年他戴上那两顶帽子,正好是50年。如今,历史已经证明他是对的,但是最为此感到自豪的人还不是他,而是陈坚。
  母亲一直是儿子温暖的支持,父亲则一直深藏在儿子心里。
  燎原社纪念馆,作为戴洁天和老朋友们回忆历史的家园,有关戴洁天的内容和说明文字,是陈坚专门回国来整理撰写的。
  父亲曾经是他童年时代的陌生人,是他少年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青年时代试图飞翔时的反对者,但父亲更是他心中的英雄。
  对包产到户和温州经济的研究,凝聚了戴洁天一生的心血。陈坚默默出资把父亲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出版发行。在他看来,包产到户影响了父亲和自己,甚至还推动着温州人走向了世界。
  书的名字叫《燎原火种》。陈坚把书带到了欧洲,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们。那是一段后人应该铭记的历史,它记录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实践和思考,也记录了一个国家进步的历程。对于陈坚来说,这是他的力量之源。
  2008年8月,戴洁天和陈小梅回到了阔别54年的老宅,眼前的一切都如此熟悉。
  54年过去了,一切物是人非,现在的老宅里住着一群在温州打工的外地人,这里成了他们温暖的家。在这里,戴洁天仿佛看到了整个温州。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的温州人达160多万,侨居在世界81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