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故事:关于中国梦的十个样本-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戴洁天仿佛看到了整个温州。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办厂的温州人达160多万,侨居在世界81个国家和地区的温州人也达50多万。200余万温州人在全国、在世界各地建起了众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温州的对外贸易出口达到了100多亿美元。
  温州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符号,“温州模式”成为各地争相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戴洁天对于眼前的一切再没有遗憾,曾经的苦难已是过眼云烟。“现在国家中兴在望,千家万户都富裕起来了,我前天晚上想到了两句诗:喜看千家仓廪实。千家万户都富裕起来了,农民的仓里头粮食也多了。安心老病卧残阳。现在是老病,太阳也下山了,没有什么遗憾了。20年如一日,两字值千金,就是‘###’两个字,其实都算了,一笔勾销了。”
  陈小梅同样很知足:“事实证明我们当时做的是对的,你反过来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牺牲了多少战友,他们得到了什么补偿?都没有嘛。所以说我们也是这样的,无怨无悔。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就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家人平平安安的,这就是幸福,不求什么。”
  对陈坚来说,一切都是刚刚开始,欧洲的风云和波涛已经重新打磨了他,但他有一点没变;那就是敢为天下先。“温州人总是喜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喜欢不停地开拓,总是以拓荒者的姿态出现在商品市场的大潮中。是我父亲,我家里,我们出生的那个地方,使我们养成了这种习惯。”
  如今父亲退休在家,更多时候他是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而在万里之遥的地球的那一端,儿子正沿着父亲曾经梦想开辟的市场之路续写传奇。
  罗卡角,整个欧洲大陆的最西端,距离陈坚的第二个中国城70公里,距离温州14 000多公里。这里是500多年前欧洲航海家起航探寻新大陆的地方,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起点,这座巨大的石碑上镌刻着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的名句:陆地在此结束,海洋由此延伸。
  

“人不能和历史赌气。”
2008年6月26日上午11时10分,奥运圣火在太原传递的最后一位火炬手点燃了圣火盆,在她身后的背景墙上写着“点燃激情,传递梦想”。她对记者说:“这是一项神圣而重要的使命,我代表农民承担起这个使命,就要代表农民跑好这一棒。”
  在她六十余年的岁月里,几番逐浪沉浮,几度如花开谢,不变的是中国农民的激情和梦想,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上放声高歌,也曾经失意地待在家中闭门苦思,如今她正沉着练达地驰骋于商海。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的一生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她所经历的光荣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实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心灵旅程。
  不过,在历史汹涌的潮流中,她从没失落过肩上的责任感和心中创业的激情,那是使她重生的力量。三十年沧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辉煌诞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昨天的故事随风远去。
  她说“人不能和历史赌气”,她不愿生活在历史的辉煌中,却也无法割舍历史的记忆。她叫郭凤莲,她的村庄叫大寨。
   。 想看书来

这种事历史上也有过,但确实少(1)
也许是因为山西这片贫瘠的土地无法养育太多的人口,历朝历代都有大批的山西人走出太行山,西迁陕西,东行河南。更有无数山西农民北出西口,唱着《走西口》的悲怆歌谣,向北方寻找一片果腹之地。也就是这些原本赤贫的人,在走向荒凉而广阔的草原之后,迅速发现了无数的商机,原来世间还有如许安身立命之道,他们用自己被贫寒困苦磨砺出的坚韧和智慧,成为古老中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晋商。
  1824年,晋中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以此为代表的山西票号从此“汇通天下”。在晋商繁盛的时代,大寨所在的这片土地,被明清两代命名为乐平。1914年,改名叫昔阳,一直延续至今。大寨这个地方出名很晚,直到20世纪初的县志上,还没有书面记载。但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大寨以农闻名天下,后又用工商业另写篇章,走上了与先辈相仿的路径。几起几落,别有传奇。这一切,都与一位女子有关,她是见证者,是参与者,还是领导者。
  故事要从1950年的某一天说起,那天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一眼窑洞里,一个3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打量着眼前的一切。
  窑洞,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千百年来安居乐业的住所,是从山体里挖出来一个空间,有钱的人家会用砖石砌柱,没钱的人家会在门口用石头碹那么一层,看起来像是砖石式的窑洞,其实还是土窑洞。更贫穷的人家,连这个形式都没有。
  在这个小女孩眼中的陌生窑洞就是一个中等水平的窑洞,其实那眼窑洞,不过在里面有一个通道,在里面放着些许玉米棒子之类的杂物。光线很暗,将那些杂物涂上了一层可怖的阴影。小女孩甚至不敢向那里多看,仿佛多看两眼,她的魂魄就会被牵走似的。窑洞里还有一台织布机,一种老式的手工织布机,那个年代的许多中国农民就是穿着在这种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粗布衣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最吸引小女孩目光的是两幅挂在最醒目位置的画像,上面是两位戴着军帽的男子,笑容含蓄而温暖(她将在十几年后见到这两位伟人)。当时幼小的她还很难明白,历史的机缘就像风一样,明知道它的存在,却很难看到它的形迹。
  就在这个小女孩打量着眼前陌生的一切的时候,一位老妇人也在打量着她,眼里充满了泪水。一个小伙子擦着汗水说着情况。
  小女孩的母亲刚刚去世,年仅31岁。这个在今天来说还很年轻的年龄,在那个年代却意味着已经饱尝人间苦难。这是一个艰难的家庭,就像中国一样多灾多难;这也是一个顽强的家庭,像中国一样从未在艰难中弯下腰杆。
  小女孩的父亲是邻村——武家坪村的一个农民,子女众多,当时已有四子二女。小女孩的大哥在太原总机厂当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被选派到苏联学习技术,归国后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后来当上了车间主任和工会主席。二哥很早就参军,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先后跟日本人和美国人在战场上拼杀,堪称百战余生的老兵。三哥、四哥也都通过自己的学习成长起来。在1950年,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无力抚养这么多孩子,所以安葬完母亲后,让哥哥背着小女孩把她送到外祖母家。由此开始,这个外村来的小女孩一生都与大寨联系在一起,和大寨一起辉煌,一起失落,一起奋起。

这种事历史上也有过,但确实少(2)
她的外祖母年轻的时候是给地主家做饭的烧火丫头,后来嫁给了一位非常贫寒的农民,育有四子一女,四个男孩子饿死了两个,病死了一个,最小的一个战死在抗日战场上。她的外祖父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只剩下了她的外祖母和母亲。如今,她的母亲去世后,外祖母家门户萧条,一家7口就剩下她一个人,守着最小的儿子留给她的“光荣烈属”的牌子和每月几块钱的救济金,以及两眼解放后从地主家分得的土窑洞。
  对外祖母来说,眼前的外孙女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将把这个小女孩抚养###,并在她长大之后接受她的赡养。从小女孩到大寨的那一天起,大寨人的视野中就出现了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俩。老人是小脚,颤颤巍巍地走在前面;小女孩拽着她的衣襟,跟在后面。老人走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就好像一个怕丢了姥姥,另一个更怕丢了小外孙女似的,那是真正的相依为命。
  周围的人们对祖孙俩比较照顾,一方面是感叹她们的艰辛与苦难,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怜悯心;另一方面则是认为她们的亲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在那个年代,军烈属的身份在人们的心中还是沉甸甸的。
  人们迅速接受了这个出现在大寨的外村人,只有在小女孩和小伙伴的嬉戏中,偶然产生一点小争吵,才会口无遮掩地斥责她是外村人。童言童语宛若山间的风,只是吹过而已,留不下什么痕迹,大人们也只当是一句玩笑。但对这个小女孩来说,这种偶尔的小冲突让她十分谨慎小心,显得比一些同龄的孩子更加成熟。她不会向外祖母撒娇,不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她常常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外祖母做针线活。好多次当外祖母去给她做饭的时候,她就接着干起来。一会儿,外祖母回来一看,总是微笑着拆掉重做,没有训斥,也没有赞赏。
  小女孩从来不问为什么,她知道肯定是没干好。但当她看着年纪越来越大的外祖母踮着一双小脚,费力地为两个人的生活操劳着,心里总不是滋味。终于有一天,她对外祖母说:“你现在教会我做针线活吧,等我长大了我给你做,万一你眼睛看不见了,花了,我给你做。”从那一天起,外祖母开始教她做衣衲鞋,做饭炒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难的生活给了她最大的财富——生活的技能和面对苦难的忍耐力,这将对这个小女孩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这个小女孩来说,另一个重大的影响来自邻居家经常彻夜不熄的灯火。她家住东窑,有一户邻居住北窑。男主人叫贾进才,是大寨的党支部书记;女主人叫宋立英,与小女孩的外祖母有些亲戚关系。
  贾进才和宋立英两口子堪称患难夫妻,贾进才本为同村富户贾登元之侄,因为家贫寄养在贾登元家。他7岁干农活,14岁就成了田里的行家。名为贾家的侄儿,实为贾家的长工。35岁时,贾登元以150斤玉米替贾进才买宋立英为童养媳,宋立英同时也是贾登元家的佣人。1945年9月,昔阳解放,实行土地改革,大寨35户农民分得土地400多亩和一些生产用具,贾宋二人才有了立锥之地,开始独立生活。一年之后,贾进才加入共产党,并迅速成为大寨的首任党支部书记。他在大寨组织互助组进行生产,支援解放战争。
  宋立英成为大寨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堪称大寨第一个“妇女运动”的领导者。她挣脱传统“三台”(灶台、磨台、炕台)的束缚,走出家门,演新戏、做军鞋,办托儿所和幼儿园,解除妇女后顾之忧。这个小女孩称宋立英为“姨姨”。

这种事历史上也有过,但确实少(3)
就是这对夫妻让这个小女孩感到神秘和好奇。那是一个月色如水的晚上,她从梦中醒来,月光很亮,不经意间她发现宋立英家里泛出隐隐的灯光,几个模糊的剪影印在窗户上。
  小女孩问:为什么姨姨家这么晚还点着油灯?还这么多人?
  外祖母说:他们是大寨的干部,他们在研究工作,比方明天都干点什么。
  小女孩问:当干部就那么辛苦,晚上就不睡觉?
  外祖母说:他们经常通宵开会。
  小女孩问:为什么?
  外祖母说:他们是共产党员。
  小女孩问:什么是共产党?
  外祖母说:共产党就是解放咱们穷人的,跟着毛主席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后来他们又当了八路军,你舅舅就是参加八路军牺牲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日本鬼子也经常来咱们大寨村扫荡。天不明,狗就开始叫唤了,村里头的人就赶紧藏身,都得赶紧躲起来,要不日本鬼子进来了以后,把男人都抓走,抓走以后,逼着他们干活,你不给他干活,他就把你活埋了,光在大寨村就残害了12个青壮年劳动力。如果听到小孩儿哭,把小孩儿抓起来都一劈两半,太残忍了。我带你妈妈抱着你哥哥一块儿跑,都藏起身来,要不被鬼子逮到就被害了。你姨姨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她是后方,后方就是给前方送粮食,送物资,还送一些军鞋,像你姨姨都是做军鞋,这么整整折腾了八年。现在咱解放了,平安了,谁解放的?都是毛主席带着共产党解放的。
  故事常常会讲到大半夜。对今天的人来说,这样的故事也许缺乏吸引力,但对那些从战乱和饥饿中活过来的人们来说,却是最真切的情感表达。虽然那个时代还不富裕,但他们至少已经从100多年的屈辱中走了出来。对于一个从无数苦难中挺过来并无数次地用生命来维护尊严的民族来说,他们可以送丈夫、父亲、儿女、兄弟走上战场,即使明知他们会一去不回,也在所不惜。
  1950年,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最重大的事莫过于6月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该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到了1953年春天,中国大陆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之外,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分到了7亿多亩土地,并免除了以前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地租负担。中国农民因为这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激情。
  土地改革时担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后来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没有办不成的。”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约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
  当中国农民开始为属于自己的土地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大寨却因为恶劣的生存条件,摸索着自己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探索与当时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思考一致。这也为十余年后,大寨执掌中国农村建设大旗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1946年,大寨刚刚解放不久,人们在喜悦之余突然发现,贫瘠的土地、生产工具的极度简陋,使分散耕种变得很困难,贾进才将15户农民组织在一起,以“变工组”的名义组织生产,实际上就是互助组。农闲时各干各的,农忙时便采用换工互助的方式,互相帮忙,共同劳作,提高效率,成效明显,人称“好汉组”。

这种事历史上也有过,但确实少(4)
但这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好汉组”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