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朱元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黑白朱元璋-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伯颜不花守衢州,此人多智谋,不可轻敌;石抹宜孙守处州,此人善于笼络士人,颇得其助;绍兴为张士诚大将吕珍据守。这三个人皆强劲之敌,非等闲之辈,尔等万不可轻忽。尔要与常遇春等同心协力,把握时机,设法夺取。”
  胡大海拱手领命。
  朱元璋离开婺州后,常遇春出奇兵攻下衢州,获粮八千余石,擒宋伯颜不花等。
  胡大海则乘处州守敌松懈无斗志之时出击。胡深首先来降,并告以处州城内兵力薄弱易取。
  胡大海立即率兵进击,连破敌垒,进迫城下。
  守将石抹宜孙同叶琛、章溢弃城而逃。
  次年二月,他收集散兵游勇,欲夺回处州,扬言:
  “处州是吾镇守之城,现在被吾丢失,吾无处可去。今聚兵反攻,城可收复则收复它,若不能收复,吾就死。死后仍要回处州为鬼!”
  于是攻庆元县,知县曾寿被俘,不屈遇害。
  耿再成闻讯率兵来援,大破其军。
  石抹宜孙逃走时被乡民截击,力战而死,被其部将收葬于龙泉县。
  朱元璋在应天得知此情,立即派人赶到处州,表彰石抹宜孙为其主尽忠死节之精神,并下令修复处州百姓为他立的生祠,供他们作祭祀用。
  石抹宜孙在处州颇得民心,朱元璋仁义之举大受处州士人及百姓的赞扬,民心立即归附。
  常遇春、胡大海亦从表彰石抹宜孙看出朱元璋推崇忠心之人,越发对朱元璋忠贞不贰。
   。 想看书来

巧施离间计,杀了陈友谅一员悍将
朱元璋回到应天后,立即感受到陈友谅咄咄逼人的攻势,及对应天文武百官的压力。
  陈友谅的大将赵普胜曾乘朱元璋与张士诚激战时自池州南下略地,徐达、俞通海率兵迎敌,竟一举收复池州,夺回这一军事要地。
  但此后俞通海的攻势屡屡被赵普胜打退,朱部将领对赵普胜有谈虎色变之感。
  常遇春大败陈友谅的猛将赵普胜。
  朱元璋决定解决赵普胜。
  他派人多方侦缉,知道赵普胜虽然骁勇难敌,人称“双刀将”,却无甚谋略。而陈友谅以其势杀丞相倪文俊以自代,然后以势挟徐寿辉号令全军,以致内部相互猜忌,各怀鬼胎。
  他决定利用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赵普胜有个谋士,通天文地理,知兵法谋略,是赵普胜的左右臂,很受赵普胜的尊重。
  朱元璋便以他为目标,派人持重金去结交他,然后亲笔给他写了封离间之信,却使计谋让信落到赵普胜之手。赵普胜是个粗莽武夫,立即对他产生怀疑。
  谋士从赵普胜的言辞中察觉他已对自己有很深敌意,日夜惊恐不安。朱元璋派去的间谍立即去劝说那谋士赶紧离开,投奔朱元璋,以防不虞。
  朱元璋得知谋士来投,竟出应天十里迎接,言辞极为热情,那谋士被朱元璋弄得眼泪鼻涕俱下,把赵普胜的底细及其与陈友谅之间的不和全盘托出。
  朱元璋立即赏给谋士大批金银,派他到陈友谅的亲信处去离间陈友谅与赵普胜。
  陈友谅是个极为刚愎自用的人,他听亲信们说赵普胜倚仗功大而瞧不起自己的话,便信以为真,赵普胜还蒙在鼓里,不知底细。
  陈友谅立即派了个亲信去赵普胜军中去查访事实。赵普胜是个粗人,大大咧咧的,尽在那个亲信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大有不可一世之概。
  那亲信回去把赵普胜的言谈举止加油添醋地一说,使陈友谅疑忌日深。
  不久,赵普胜连失两城,朱元璋又在败兵中收买人到陈友谅处制造谣言,说赵普胜已与朱元璋私下交通,故意弃城不守,有叛变的打算。
  陈友谅再也不能忍受,便传令给赵普胜,欲至安庆巡查。赵普胜闻讯赶去迎接。他刚一踏上陈友谅的座船,即被拿下斩首,临死时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朱元璋闻报抚掌大笑,说:
  “赵普胜莽夫一个,陈友谅更是一个蠢材。”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次礼聘,方请出能掐会算的刘伯温(1)
这天胡大海来报,说处州攻陷后,他遵照朱元璋的叮嘱,去网罗名士,现已请到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青田刘基的行止也已探听明白。
  朱元璋闻报大喜。
  他久已闻知刘基刘伯温的大名,有一次同李善长闲聊,问起汉高祖是靠什么扫平天下的。
  李善长说:
  “汉高祖靠萧何、张良、韩信三杰,才夺得天下。”
  朱元璋思索半晌,说道:
  “先生是吾之萧何,徐达是吾之韩信,那张良该由谁来担当才合适呢?”
  李善长胸有成竹,马上说:
  “婺州宋濂可担此任。”
  朱元璋笑笑说:
  “此人诚不错,但不如刘伯温是个文武全才。”
  所以,他离开婺州回应天时叮嘱胡大海千万要将刘伯温寻访到。
  说起这个刘伯温,可真是个传奇人物,几百年来,人们都把他视为如张良、诸葛亮一流的人物。他那本《推背图》,在民间和预测卜算者中流传极广。
  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小有神童之称,十四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后到石门书院刻苦攻读,经史歌赋、医卜星相无所不通。
  他尤喜研读兵书。民间传说,一天,他在一石洞中读书,突然,右边石壁“隆隆”作响,现出个洞来。
  刘伯温满心疑异,便闯入洞中,只见前面有红光闪耀。他走过去一看有座石屋,屋壁上有斗大几个字:“此石为刘基所开。”
  刘伯温心中一动,在门上猛击一拳,那门打开,里头有一只石匣。他走过去打开石匣,那里头藏着四卷手写的兵书,里头写的尽是用兵妙策。
  刘伯温携了兵书返身疾走出洞。只听后头“轰隆”一声巨响,石壁依然紧合如故。
  刘伯温精研四卷古传兵书,深谙用兵之道。
  他记性奇好。元至正四年(1344年),刘基赴大都(今北京)会试,一日闲暇,逛进一家书铺,看见书架上摆着一部古色古香的书籍。
  他随手翻翻,知这是一部失传数百年的古兵书,如获至宝,便站在书架边,一目十行地将它读完,便璧送老板。
  那老板也是个有些学问的人,见他对此书感兴趣,便向他讲述此书的精妙,劝他将此书购下。
  刘伯温哈哈大笑起来,说:
  “不必了,此书在吾家乡乃寻常之物,随处可以见到,不足为奇,更不足为珍。”
  那老板有点生气,说:
  “客官,请看此书墨色、纸张,所钤印鉴至少是唐代钞本。小人虽不才,但对数百年书目流传掌故颇为了解,此书从五代即已失传。客官说贵乡随处可见,似为不实之词。”
  刘伯温又笑着说:
  “我自小即攻读此书,如今已烂熟于胸,你若不信,我可以背给你听。”
  说完,他便滔滔不绝地将那书从头至尾,包括书中夹注、批注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那老板虽对历代书目流播了如指掌,明知此书是稀世孤本,听他背诵得如此流畅,竟信以为真,以为刘伯温的家乡确有此书,否则怎能如此烂熟于胸。他长叹一口气,只得把赚笔大钱的念头咽了下去。
  刘伯温把老板的神色看在眼里,暗笑而去。
  刘伯温考中过进士,受元朝政府轻鄙汉人、蔑视儒生的政策影响,三年后才在江西当了个小县丞。他为人刚正不阿,又有才干,连连察访出几起豪强土霸为非作歹的案件,严加惩处,得罪了府县官员和豪族,无法立足,便挂冠而去。
  后来他又助石抹宜孙驻守台州,平定了处州的几股山寇,因无钱贿买上司,反两次被降职。他不由得心灰意懒,对朝廷彻底失望,便率领几个心腹将校,回乡隐居。
  朱元璋见了胡大海的荐书,本想亲自赴青田去礼聘刘伯温,被李善长劝住说:
  “主公如今已非昔日可比,刘伯温纵然重要,也不及主公之万一。故不宜劳动玉体,只须派一有身份的使者前去迎请足矣,岂宜主公亲往!”
  

三次礼聘,方请出能掐会算的刘伯温(2)
朱元璋虽然求贤之心如初,但随着地盘的日渐拓展,人才不断来投,尊卑之念也日渐深厚,李善长的话打动了他的心,便派樊观为使者持其亲笔聘书及重币前去迎请。
  刘伯温听说朱元璋派人来见,颇为踌躇。他自小即受忠君教育,国破臣尽节,这是经史中屡见不鲜的教言;君虽无道,臣不改节,这是自小所受教条。作为元朝臣子,旧主犹在,却去投奔新主子,这岂不是背叛?
  但不见使者,一旦得罪朱元璋,也非小事。此人乃雄才大略之士,他在婺州所为,自己已尽知。朱元璋在行营金牌上大书“九天日月开黄道,宋朝江山复宝图”两行大字,俨然以规复宋朝江山为己任,自己为元朝尽忠,岂会有好果果吃?
  想想自己既在家中,无法躲避,还是见见为好,于是向家人传话道:
  “请使者进来。”
  樊观也是一饱学之士,且干练精明,一进门,即笑嘻嘻地施礼,呈上朱元璋亲笔聘札,说:
  “在下樊观,乃受我家大元帅所派,诚请先生出山。我家元帅聚兵起义,意在兴汉灭元,且处处招贤纳士,礼下士人,实乃大贤大德、大仁大义之人,因闻先生学富五车,智深谋广,且同系我炎黄后裔,故特派在下前来,请先生即往应天,与我家元帅相见,以解仰慕之情。”
  刘伯温婉言谢绝道:
  “你家元帅厚意,吾已尽领。只是吾年老体衰,不堪重任。勉为其难,必将贻误大元帅之伟业,天下贤士如云,且皆胜于刘基,有劳你向大元帅表示歉意,另请高明。”
  说完,便将礼物及朱元璋的亲笔聘札退回。
  樊观没想到会碰个软钉子,便又耐着性子反复劝说,少不得说些举义的道理,对前景做番预测,没想到,这更触到刘伯温的痛处。
  刘伯温虽对元朝的腐败极为不满,但反对聚众举事,称兵作乱,弄得天下骚然。
  方国珍起事时,他在家聚众练兵,结寨自保,有人曾劝他趁机举事,说:
  “先生既拥有如此武勇之部伍,又有盖世智谋,何不趁时称兵起事,依据括苍,攻占婺州,进兵集庆,然后划江而守,图谋大业,却只满足于眼下的一隅之安呢?”
  他却笑笑说:
  “吾素来痛恨方国珍之辈所做的劫掠勾当,如今若也去割据天下,祸害百姓,与方国珍之辈何异?世事虽乱,天下终将有主,我辈莫存非分之想,吾且等待天命攸归吧!”
  原来他当年与友人在杭州西湖泛舟,突然看到西北方向升起一片彩云,外赤内黄,滚动不息。他一看便知这是天子之气,他剖析天文分野,当在淮西地区,他是真心相信天命的,故坐待真龙天子出世来收拾残局,而不愿自己起兵割据。
  樊观虽能言善辩,却也说不转守志不贰的刘伯温,只得满心不乐地回转应天,向朱元璋复命。
  朱元璋自派出使者后,满以为刘伯温会立即相偕而来,没想到樊观却带来刘伯温不愿出山的消息,心中不免恼怒。
  自起兵以来,天下贤士闻风来投,趋之若鹜,岂曾见过礼请不来者。他刚想发作,令人将他绑来,忽又转念道: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到诸葛亮,这刘伯温也是张良、孔明一流才士,如今吾只派人去请过一次,人家不肯来,便要无礼,这岂是招贤之道?”
  想到这里火气顿然冰释,又吩咐樊观道:
  “汝再去请他一次,告诉他,吾本要亲自前去,只是军务紧迫,分身无术,请他见谅。”
  他又想了想,樊观与刘伯温素昧平生,那处州总制孙炎与刘伯温是投契好友,又多智术,叫他去请,保准成功,便给孙炎写了封信,叫樊观带去:
  晓谕处州总制孙:
  青田名士刘伯温,系尔之好友。吾欲请他出山,他却执意不从,令吾失望。
  吾爱才如命,求贤若渴,欲尽揽天下贤才于吾帐中,共襄大业。今令尔前去礼请,如若他不愿来,汝须好生劝说,不得延误。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次礼聘,方请出能掐会算的刘伯温(3)
切切此谕。
  那孙炎年虽只三十出头,且面皮漆黑,还跛了一条腿,却学富五车,才高北斗,且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亦是江南不可多得的一个名士,故朱元璋对他颇为赏识。
  他奉到朱元璋谕旨后,岂敢延误,立即赶赴青田武阳村,去拜访刘伯温。
  谁知刘伯温并不顾念旧交,自甘忠元,耻为他人所用。他躲入山中,叫家人称他出外访友,拒而不见。
  孙炎却也好耐性,在刘伯温院墙外搭起一个帐篷,住在那儿,要等他回家。
  拖延了几日,刘伯温心中过意不去,只得叫家人将祖传宝剑相赠,劝他打道回城。
  孙炎将宝剑璧还,并写信作答:
  “某以为宝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能私,封还之。”
  至于是否还要请刘伯温出山之事,不再提及。
  刘伯温收到孙炎的信和退回的宝剑,不觉大吃一惊。孙炎不是在明白告诉他,如若继续坚拒,当个“不顺命者”,岂不是有杀身之祸?
  这时,他又收到好友陶安、宋濂等人的规劝信,力主他出山辅佐新主,建功立业。
  陶安还在信中陈述朱元璋神武不杀,奉行仁义的种种事迹,特别给他描述了朱元璋五岳朝天、奇骨贯顶的奇特面相,以及在濠州钟离出生时的种种奇异状况。
  刘伯温的心被打动了。
  他想起在西湖上见到的天子气,想起朱元璋在浙西的种种传闻:不爱财货,不近女色,求贤若渴,有类汉高祖、唐太宗扫平六合时的举动。
  难道天子气会应在此人身上?假若如此,自己若不应时出山辅佐,岂不辜负了这满腹的经纶,十载寒窗的刻苦攻读?想念及此,便吟诗一首:
  结发事远游,
  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
  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
  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
  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
  安得凌风翔。
  吟毕,匆匆下山,与孙炎握手言欢。
  不久,樊观又衔朱元璋之命赶来。他转致了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