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弹指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浪漫弹指间-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达官贵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兴致,但喜欢这样的历史感,喜欢历史以这种质感的方式出现。     
  在我看来,齐国故地的历史和文化,是和她的山山水水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已逝岁月的痕迹和记录,随时都会向我们讲述那些古老神奇的故事。我们必须有这种预设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你才可能进入齐国故地,读懂齐国故地。     
  二     
  很多雄伟的建筑在历史风尘中轰然倒塌,而文化却可以丝毫不受损伤地留存下来,而且随着时日的推移,会越来越丰富。我相信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也相信文化所带来的生命力。比如现今的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等等,大凡创建历史比较久远的,或者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大抵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的。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齐文化被遮蔽着。人们常常以〃一山一水一圣人〃来评价齐鲁大地。所谓〃一山一水〃,分别是指泰山和黄河;至于〃圣人〃,自然的就是孔子了。她被遮蔽着,但她是始终存在的,她的务实、开放、尚变、兼容的文化特质,已经越来越凸现了出来。     
  我相信齐国故地是有着一种〃场〃的。她穿越历史风尘,固执地留了下来。作为一个过客,在那些步履匆匆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她。当我试图用语言呈示她的时候,我感到了语言的苍白和无力。她本来就不属于言说。这样的一种〃场〃,既是一个浸透着历史意味的地域概念,更是一种超越历史、依托地域环境而坚持着的生存行为方式。我们忽略她已经很久了。当远行的背影越拉越长,一种带有童年属性的质地开始凸现。我们终于发现,多年来苦苦追寻着的,正是我们已经放弃了的童年。你的,我的,人类的童年。     
  其实,我们从来就不曾真正地离开过她。     
  她是源。生命之源。理念之源。梦想之源。假若,文化是一条河流,那么有的河流已作为支流汇入了其它更大的河流。在今天,循着齐的理念,逆历史潮流而上,我们寻到了一个源头。这个源头由泉而湖,水位越积越深,越来越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了。她不似河,她没有远行,她一直留在这里,等待我们终有一天的寻访。现实在遥远且熟悉的地方,念想着她的曾经的模样。比如开放性,比如改革性,比如包容性,这些飘荡在历史潮头的东西,这些如今常常被人提及的理念,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被她拥有。难怪有人说,寻寻觅觅,走了好久也走出好远,结果是终点又回到起点,我们又回到了这里。     
  那些曾经的理念,正在以现代的方式恢复并散发出新的光泽。我们通常所说的齐鲁文化,实质上是齐文化与鲁文化融合而成。如果说鲁文化更多地来自于阐释所赋予和拓展的意义,那么齐文化就是属于行动的,它在行动中发现意义、呈示意义。它不会因为自身年岁的久长而拒绝当代意识的渗入。她的开放性,注定了它的活力与新鲜。这片古老的土地,是有着年轻的品格的。当一个地方,可以同时用古老和年轻这两个字眼来形容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种别样的珍贵。     
  穿行在齐国故地的山水之间,我一次次想到了这样的四个字:途中的根。     
  是的,途中的根。时光在行走,世事在行走,人们在行走,而根一直留在了那里。她一定是在固守着什么。她相信那些远行的人终究还会寻找回来,意义将在寻找的过程中重新焕发。那些泥土的光泽,在阳光下沉静又安详。     
  在我看来,她更像我们当下的一个影子。在现实与影子之间,隔着2000多年的时光。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么些年来,这个影子其实一直在跟随着我们。     
  在齐国故地,一棵树与另一棵树之间,一片叶子与另一片叶子之间,可能都隔着上百年的距离。而它们的根纠缠着,一刻也不曾分离。那些树干,那些枝叶不管走出了多远,不管遭遇了怎样的境遇,它们把根一直都留在了这里。留下来,在这里。就这么简单。         
BOOK。←红←桥书←吧←  
第25节:浪漫弹指间(25)       
  有时想,齐国作为春秋首霸、战国七雄之一,在先秦的历史舞台上可谓举足轻重,但最后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中国而不是齐国?或者说,假若历史可以重演,假若当初统一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齐国,那么中国的历史进程又会是怎样?     
  历史拒绝假如,但对历史的反思与追问是不能没有假如的,这决定着反思历史的深度。当然,追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弄个所谓的水落石出,更多地为了汲取历史的教训,少走弯路。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是有影子的。影子的存在让我们心安。不必凡事都要重新开始。影子早就在那里提醒我们了。     
  我喜欢这个有文化积淀的城。她的文化积淀,在看得到的景观中,在感觉到的气息中,厚重但不沉重,宽容并且包容。她可以同时容得下历史的真实和蒲松龄鬼神故事的虚构,可以同时拥有作为陶瓷的土与火的缠绵。在博山,我看到了基督教教堂,王母娘娘庙,甚至毛主席纪念堂,等等,各种教会、民间信仰不同而并处。这个并不算大的地方,为不同的信仰提供了可能。不同的信仰汇聚此地,没有太多的所谓纯净讲究,又丝毫不影响其信仰的虔诚。这让我想起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起与此相关的齐文化的遭遇。     
  三     
  历史在当代讲述了什么?     
  古人寄情山水,活得比我们滋润多了。我们把时间大都用在了那些所谓正确的、重要的事情上,仅仅是在节假日集中出游,来去匆匆,浮光掠影,这种突击式地会晤山水,又会有多少、多深的快感和理解呢?况且,物质的发达不但没能有效地解决心灵问题,反而让心灵问题更为严重了。这是现代科技的悖谬。人们越来越成为一个技术主义者,人文情怀不断地在不屑中被淡漠和疏远。当人们蓦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时,才发觉一切为时已晚。     
  我一直感觉,山水是有生命的。而且,山水的生命是丰富和常新的。山水的丰富,在于你可以对它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解释。它会为你的解释预备了很多的理由,让你不至于尴尬不至于茫然。所谓山水,更准确地说是〃我〃的眼中的山水。你的高兴会让它染上亮色,你的忧郁同样会让它蒙上暗色,你的丰富会让它更为丰富。山水以自己的方式养育了人,人则以自己的方式赋予了山水内蕴。山水和人互为阐释着,互为理解和丰富着。我们常常更多看到的,是人对山水命运的操控,而忽略了山水对人的灵魂和生命的滋养。为什么南方人灵性,北方人强悍,这与当地的山水和气候都是不无关系的。纵观齐国八百年历史,可谓明君贤相、能人名士辈出。有政治开明、宏图大略的君王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等;有德才兼备、辅弼贤相管仲、晏婴、邹忌等;还有淳于髡、荀子、邹衍等一千多名稷下学士。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或几个名人不足奇怪,但若成批地出现名士,则必然地有其深层次原因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重要学术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农家、名家、兵家等,都在稷下学宫存在过。各种学说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以及种种时代热点问题,在学宫中争鸣辩难,既为治理国家献计献策,又促进了各种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百家争鸣〃的发源地。那个时代的性格,在后来的西方哲学思想界我们也见到了,各种思想流派不同而并立,只需〃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大家互不防碍对方成为大师,高峰与高峰共同存在,共同支撑起了一片结实的天空。即便是在今天看来,那也是一个值得向往的话语环境。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稷下学宫〃已成为一个传统,一个向别处蔓延也被别处阻遏的传统。它似光。不管怎么样的阻遏,它都存在着,集聚着。它的在别处的存在,没有什么盛况,也不需要什么盛况。只要它存在着,就意味着若干的新的可能。是希望也是梦想的可能。〃稷下学宫〃的存在让我相信了,本来我们是可以拥有群星璀璨的夜晚的。     
  或者说,我们曾经拥有过群星璀璨的一瞬。它很短暂,短暂得难以支撑起一个阳光明媚的白天。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忽略了这种拥有。         
虹←桥←书←吧←。←  
第26节:浪漫弹指间(26)       
  在一片纷扰声中,我想象着一个须发冉冉的长者,他端坐在山水之间,一言不语地打量着这个世界。纷扰声中,他淡淡地转身,只留下一个背影,留下一片氤氲的山水。这世界于是很快地安静下来。     
  这里的山水与别处并无异样。它们是一种忠实的存在。没有花俏没有太浓的商业气息。它们安静地存在着。〃南山、北水、东古、西商、中文化〃,这是淄博资源组合的形象表述。博山、沂源的山、林、水、泉、洞,桓台的〃北国江南〃风光,临淄的东周殉马和丰富的古齐文化,周村彰显着浓厚商业文化的千年大街古商城,还有淄川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的聊斋文化。这些山山水水各具有情态。或山高林密、奇峰异石,或飞瀑流水、山色湖光,或秋染霜林、雁灵鸟瞰,或洞古泉清,谷深林幽……若干年前,这片山水滋养了那段历史;若干年后,那段历史又让这山水在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中,在世人的匆匆步履和单调生活中有了别样的意义。它是一抹无声的召唤。它召唤的是一个人的心灵,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作为旅游的行走。它是它自己,不可替代,具有永远的解释性和生命力。     
  这个城市的街头,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法桐树。粗壮,沉稳,很是经历了一些风雨的样子。成群的灰喜鹊栖息在树身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与车辆,完全是一副城市主人的神态。阳光透过树叶筛落在街道上,斑驳中居然渐渐有了绚烂的感觉。这些树如同一个个充满智慧的长者,它们不动声色地存在着,它们心里装着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它们牵连成了这个城市的底蕴。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倘若缺少了粗壮的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多年以来,我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对那些有着大树的城市心存好感,我相信一个城市只要能够容纳得下这样的一些大树,应该与短视无缘,这本身就是一个城市的品格。高楼是容易盖的,可以不顾质量违背建设规律而拼命地缩短工期,这在时下已经屡见不鲜。而树的〃年轮〃是无法捏造的,那些风风雨雨是要亲历的,无法略过也无法逾越,容不得时下的那种急功近利。树在考验着人的耐性,在对人的素养和城市的品格做出无声的评判。在齐国故地,我看到了那些粗壮繁茂的法桐,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阔大的广场。那是一些很是有了一些年月的树,她们正在吐出新绿,焕发新的生机。就像这个城市,一片古老的土地上,随处可见的新意。行走在这样的街头,那些现代气息与这样的树木,成为一种和谐的存在,让你的心变得宁静久远。     
  在我更为熟悉的另一个城市,是宽阔气派的〃双向八车道〃,整天车水马龙的样子。我与那个城市的最初相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刀削一样干净利落的街面,是以老家的逼窄胡同和崎岖山路为背景的。城与乡的巨大落差,在让人神志恍惚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个难以言说的情结。它与梦想相关。它牵引着我,一步一个天涯,曾经的惊诧很快就习以为常了。激醒我的这种麻木记忆的,是一幅老照片:并不宽敞的街面,一排粗壮笔直的树立在中央,两侧是零星的楼房,不高,但很庄重。车辆像饰品一样点缀着街面。没有广告牌,没有霓虹灯,甚至没有太多的行人。仅仅是一条街,一条单线条的、青涩的街道。在它的上空,若有若无地漾着海的气息。这幅老照片所保存下来的,恰是90年代初期我所见过的那个城市。它简单得令人珍视,简洁得让人心安,特别是那一排长长的古树,让人心里忍不住地激动。时隔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些树已了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的空阔,以及这空阔上无时不填充着的来来往往的车辆。我怀念那些树。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树。在城市的所谓丰富里,何以偏偏缺少了那样一种让人心安的东西?      
  齐国故地留下了那些经年的树,留下了阔大的绿地和广场。他们给自己保存了一方余地,地域的和心灵的余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