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⒌诹醯模骸爸矣诰薄ⅰ叭视诿瘛被褂械谒奶醯囊蟆耙岳裎尽薄⒌�5条的“明辨诉讼”、第15条的“背私向公”和“使民以时”等等。
  圣德太子对朝廷的改革正好适应了日本当时由豪族联合政权向统一国家过渡的需要,并且打击了豪族的势力,强化了天皇的权力,“大王”的称号据说就是在当时被天皇所代替的。
  可惜的是,圣德太子实施的改革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效果。不过,改革激起了日本人学习中国文化的强烈欲望,也算得上意外的收获。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明显有所加强。圣德太子在公元607年时,派遣小野妹子以遣隋使的身份出使隋朝。根据《隋书》记载显示,使者向中国皇帝递交的国书和过去日本使者递交的国书是不同的。在过去是以臣属的身份,而这次却是以对等的身份,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希望拥有和中国相同的地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5)
不过,日本人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削弱日本人对中国的崇拜。而统一的隋朝使日本人的崇拜之心更加强烈,日本人学习中国的速度逐渐加快。第二年,圣德太子再次派遣了很多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这些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在中国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习了很多中国的文化,而中国的隋炀帝也派了一些使者东渡日本,当作对日本遣隋使的回礼。
  纵览整个世界,像日本这样大规模地引进先进文化的行动非常少见,西方世界从未发生过。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就是因为日本民族好学的精神以及日本统治者的卓越眼光。
  当然,外部的条件也不可忽视,若不是中国文明拥有强大魅力,日本人也不会对中国无比崇拜。如果没有中国这个优秀的老师,日本也不会成为如今优秀的学生。
  中华文明非常看重政治的团结,直到今天都是如此,而古代的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东亚人也对中国这种“政治高于一切”的观念表示认同。日本在接受了这个观念之后,还希望把他们神化的领袖变成中国式的世俗统治者。日本的天皇神化就是深受中国影响的表现,天皇这个称号就来源于中国。
  天皇称号来自道教,是由中国道教的“天皇大帝”简化而来的,另外天皇执掌天下的象征—铜镜和剑也恰好是道教作法时使用的神器。在中国,“皇”和“帝”都是上帝的称呼,而秦始皇把二者合而为一,当作了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至高无上的地位。
  道教中的“天皇大帝”或“玉皇大帝”只是给皇帝加上了一个形容词,不过是为了把天上和人间的两个皇帝区分开来,道教这样的称呼和秦始皇的本意并不一样。
  秦始皇称自己为皇帝,就是为了要成为人间和天上的统治者。日本人没有用皇帝而用了天皇,则可能是因为他们明白皇帝不能一身二任,皇帝只能统治世间,没有神秘性存在,但日本的统治者不仅是世俗领袖,同时还是宗教的领袖,必须拥有神秘性,因此日本就采用了具有神圣含义的天皇称号。
  天皇大帝在道教中是神仙的领袖、上帝。日本的天皇在日本人的心中就是日本的神,传说中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是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直系后裔。
  日本的天皇要比中国的皇帝更为神圣,中国的皇帝是轮流继承,而日本的天皇则是万世一系。祭祀在中国虽然也受到皇帝的重视,但是儒家是不妄言鬼神的,皇帝统治的是世俗,他并不是宗教的领袖。而日本的天皇则既是宗教的领袖,也是日本神道教的大祭司。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才实行了政教分离,所以日本天皇的神圣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这也是日本不像中国经常出现人民起义的原因。由于日本人比较老实,所以除了皇室成员,并没有人觊觎天皇的位置。
  另外,日本还模仿了中国都城的模样建立了日本的都城。日本原本并没有都城,日本的第一座都城就是大化革新之后在大和地区建立的平城,也就是如今的奈良。在这个城市中无论是布局还是房屋都是模仿中国唐朝长安城建设的,由于在公元710年至784年之间,平城一直是都城,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称这个时期为奈良时期。
  公元794年,日本人在大和北边的一个小平原上,建立了名叫平安的都城,即日本第二个首都。平安都城之后改名为京都,这里城市的布局和奈良城基本一样,都以皇宫和政府机关为中心,都采取了棋盘式格局。
  日本的天皇制几乎把唐朝的东西全都学过了,不论政治、经济制度,甚至法律典章也模仿过来。日本原本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但是由于看到中国法律的完备,日本于是制订了抄自唐律的长达1500条的成文法体系。
  除了天皇制度,古代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也同样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日本人最早信仰的是祖先和自然,他们当时的信仰和其他民族的信仰基本一样,但是后来由于日本吸收了儒、释、道的一些教义,于是日本就出现了神道观念。即使在今天,神道教的很多活动也依然出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
  日本人的敬神和崇祖是结合在一起的,日本人崇拜自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十分相似。神道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而祭祀主要有两项内容:一个是感谢自然和神的赐予,另一个是祈求神的保佑。其中春祭和秋祭是最重要的祭祀,早期的祭祀活动并没有固定场所,更没有神殿,但是后来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于是日本建立了固定的祭祀神社。
  在日本祭祀神社的正殿上,也会有神像盘坐,这个和佛教是一样的。日本在佛教传入之后,把祭祀活动时间的集中在了盂兰节上。日本的神道和中国的宗教观念是一样的,没有排他性。日本人现在正努力把自己变得西方化,不过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依然是传统的,神道和佛教并存。
  日本的佛教也是从中国学来的,虽然佛教产生于印度,但是日本却没有机会向印度人学习。在日本被派遣到中国的留学生中,有些人就是专门去学习中国佛法的。而中国对佛教的态度也深深影响着对中国无比崇拜的日本人,日本人看到中国人信佛,所以他们也要效仿。特别是日本上层社会的人,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还兴起了一股迷恋佛教的热潮。
  圣德太子在日本的佛教传播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些人甚至夸张地把他和希腊的泰勒斯、中国的孔子放在同等地位。其实,圣德太子不过就是佛教的信徒,他在佛教的造诣和普通人不同,很多日本人对于佛教的理解都没有圣德太子的理解透彻。
  圣德太子在当上摄政之后,一度大力宣扬佛教,他亲自评注佛经,修建佛寺。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就是圣德太子修建的,这座寺庙是如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里面有大量的精美佛像。
  在奈良时期,日本出现了到中国学习的热潮,而学习中国的佛教则是最重要的一项。汉译佛典大成《大藏经》几乎都被日本人带回了日本,很多都是如今在中国已经见不到的经文。日本的僧侣也相继来到中国求经学法,唐代佛教的重要流派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日本,变成了日本的“奈良六宗”或“南部六宗”。
  由于日本的僧侣恪守中国佛教的原旨,因此在教相判释、教义戒法等方面并没有什么进步,和中国的基本一样。在公元742年时,很多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僧侣都感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入”。
  日本的僧侣到中国学习佛教的时候,还会受到皇帝的接见,甚至他们的衣食住行也都被中国政府安排得妥妥当当。日本的僧侣都具有强烈的求学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他们不仅自己省吃俭用,还将唐政府给他们的生活费用也尽量节省下来,做到“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归”。在这些僧侣中就有一些开宗立派的大师,还出现了有名的“入唐八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最澄和空海,这两位大师开创了“平安二宗”,也就是日本天台宗和真言宗。他们开创的宗派就是建立在中国佛教基础上的、新的佛教思想体系。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6)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也反映了日本人学习外来文化的某些特点。日本在学习外国文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从上层先开始,逐渐往下的。可是说日本是一个特别能兼收并蓄的民族,他们先把外国的文化全都拿走,然后再慢慢吸收,改造成自己的东西。日本和西方的民族不一样,他们不会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打击别人的宗教信仰,所以佛教的传入不但没有被排斥,反而丰富了神道的内容。
  文字在日本出现的时间较晚,中国的汉字是日本文字的起源,日本人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才创造出了日本的文字。其实,日本的文字不过就是中国汉字的变异。如果将日本比作一棵植物,那么中国文化就是让日本迅速成长的养分。
  美国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汉字对于日本人来说不但难写,而且难认。日本人只使用了汉字而不使用拼音文字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中国的文字是由比较特殊的符号,也就是由方块字组成的。而在数以千计的中国文字之中,每一个文字都是特殊的符号。对于日本这种变音比较多的日语来说,采用这种符号十分困难。
  不过,日本觉得中国的汉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汉字也是最先进的文字。日本人学习外来文化就是为了赶上世界潮流,所以他们需要选择最好的学习对象。美国人觉得日本人不采用拼音的方式是错误的,但是日本人并不觉得,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历史也证明了,中国的文字并没有妨碍日本文化的发展,相反还促进了日本的进步。
  日本人在使用了中国文字之后,能够更方便地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都对汉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日本人在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之后,还坚持使用汉字。
  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比较早,在日本公元1—2世纪的出土文物上,就能够发现汉字,例如汉赐倭奴国王金印。当时的日本人并不认识这些汉字,汉字在他们眼里只是图案而已。到了公元5—6世纪的时候,汉字和朝鲜半岛的先进技术一起传入了日本。日本人最初学习汉字的时候,都是使用纯体汉字表达日本语,日文也使用汉字写。逐渐地,日本人采取了“训读”的方法,就是使用日本的语言去读汉字,使用的只是汉字的形与义,不用汉字的音。
  日本从奈良时期到平安时期,无论是日本宫廷还是贵族,都就出现了学习汉文化的热潮,在这些人中,有些人写的汉诗文,水平并不比中国人差,而且写出来的字也十分好看,这些人之中还出现了很多知名的书法家。上流人士对汉字的迷恋使日本大众很容易接受了汉字,使用汉字写日文。在日本人使用汉字写日文的时期,汉诗文在日本的文学中也起到了主导作用。
  日本人除了训读外,还创造了“假名”,就是不使用拼音,而只把汉字当作没有意义的音标文字使用。最早的假名叫“万叶假名”,这个名称来源于诗歌集《万叶集》。不过,日本在使用万叶假名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汉字的复杂笔画带来的不便,于是又逐渐创造出了突破汉字原形的新字形“片假名”,就是用汉字的一部分代替原来的文字。片假名又称简体假名,另外还有一种“平假名”,就是把整个汉字都写成草体加以简化。例如,“安”字草写成“南”、“礼”字写成“札”等等。
  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汉字的同时,还创造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字,日本人这种勇于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不仅仅是汉字,就连日本的教育也是和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
  古代日本人对教育十分重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日本的很多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学习、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才而建的。在这些学校读书,学生必须付出大量精力放在钻研儒家经典上。
  日本的大学寮相当于唐朝的国子监,最初只设两门课程—明经道(儒学科)和算道(数学科),后来又陆续增加了文章道(教习诗文、史籍)和明法道(教习法律)。日本大学寮的规模要比唐朝国子监的规模小,学生的来源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普通人家出身的人,只要通过了考核,也可以到国子监读书,但是日本大学寮却只有贵族孩子才能就读。
  古代天皇制国家是以天命观、“王土王民”、“德治”、“仁政”等等儒家思想作为政治理念的,日本学校学习儒家也是为了适应天皇制国家对行政的需要。
  公元9世纪,大学寮随着“唐风文化”达到鼎盛而进入了繁盛时期。恒武天皇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下令增加大学寮学生数量,以扩大大学寮的财源。平城天皇和醇和天皇也下令,亲王和贵族子弟到要去大学寮学习儒家经典。于是,在天皇的控制下,逐渐形成了儒学流行和大学寮、国学兴盛的局面。天皇对儒家的崇拜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另外也是日本统治者对中国文化的敬佩。
  不久之后,由于天皇的失势、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儒家教育很快就开始衰败,其政治功能和作用也渐渐消失。不过,儒学的影响却没有消失,儒学教育依然存在。直到现在,日本的大学仍然设有儒学经典课程,而选修儒学的学生还需要背诵类似《论语》之类的儒学经典。
  日本的统治者在提倡儒学的同时,还把儒学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孝道”带到了日本。最初日本人是没有孝顺观念的,孝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之后在日本统治者倡导下,才开始被日本人接受。日本朝廷颁布的《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中,都有劝奖官吏和一般市民要奉行孝道的条文,同时也有惩罚不孝的规定。这些都说明日本统治者已经把不孝定为了犯罪,而且是不能饶恕的罪行。如今,日本人对父母的孝顺丝毫不比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