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一天,行星将会出现一个极为奇特的排列形式,奇特到“45200年才可能发生一次……这种极不寻常的排列可能会产生极不寻常的效果。”(11)
凡是神经正常的人都不会听风就是雨,真把这种预言当回事。但是,不可否认,多种影响力,其中还有许多是我们尚不十分了解的,似乎都在我们的太阳系内起作用。在这些影响力中,最强大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卫星——月亮。例如,地震就通常发生在满月时,或者是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的时候;新月时,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时候;月亮穿过地震发生地区的子午线的时候;月亮在轨道运行离地球最近的时候。(12)实际上,当月亮到达这个最近点的时候(天文学术语叫做“近地点”),它的引力增强大约6﹪。这种情况每27 天发生一次。这时候,月亮引力造成的潮汐作用不仅影响到地球海洋的运动,而且影响到禁锢在脆弱的地壳内的炙热的岩浆的活动。有人描述我们这个地壳,好比“一个装满了蜂蜜或者糖浆的纸袋,以赤道上1000英里时速旋转着,晃晃悠悠地在绕日轨道上以每小时66000英里的速度狂奔”。(13)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颗变形的行星的摆动
所有这些圆周运动当然都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而这些离心力,如牛顿在17世纪就已经证明的,使地球的“纸袋”在赤道处向外膨胀,其必然结果是地球的两极变得扁平。这样一来,我们的地球就有点不那么圆了,说得准确点就是个“扁球”。地球在赤道的半径(英里)比两极的半径(英里)要多出14英里左右。(14)
亿万年以来,地球扁平的两极和鼓胀的赤道一直与引力的奇妙的影响进行着悄悄的确定无疑的互动。“因为地球是扁平的,”一位权威专家解释说,“月亮的引力就会使地轴发生倾斜以使它垂直于月亮的轨道,太阳也有类似的作用,只是程度要小些。”(15)
而与此同时,赤道的膨胀,即赤道周围增加的体积,却起着陀螺仪的轮辋的作用,使地轴保持原位。(16)
年复一年,在星际运动中,正是这种陀螺仪效应使地球没有在月亮和太阳的拔河赛中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自转轴的方向。然而,这两大星体的巨大拉力的共同作用,还是会使地轴“按岁差向前运行”。也就是说,地轴要非常缓慢地向顺时针方向做摆动,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相反。
这个重要的运动是我们的星球在太阳系中独具特色的专利。凡是玩过陀螺游戏的人都不难理解其中的道理。陀螺其实就是个简单的陀螺仪。当不间断地旋转时,它保持直立。但是,只要它的轴一斜,陀螺就开始它的第二种动作:环绕一个大圈,缓慢地、顽固地做反向摆动。这种摆动就是“岁差”,它改变地球的轴所指的方向,同时使地球按照更改过后的角度继续它的运转。
我们再换个比喻的办法来讲,以便大家看得更明白一点。
1。想像地球漂浮在太空中,与垂线成约°角,每24小时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一周。
2。把这个轴想象成一个极为结实的枢轴或者轮轴。它穿过地球的中心,两端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伸出。
3。想像你是个巨人,肩负着特殊使命,迈步走进太阳系。
4。想像你走近了倾斜的地球,由于你身材高大,现在它看起来和水车的轮子差不多大小。
5。想像你伸手抓住了轮轴伸出的两端。
6。 想像你开始慢慢地在里面转动轴的两头,一手推,一手拉。
7。你走到的时候,地球已经在转动了。
8。你的使命并不是干扰地球围绕自己的轴自转,只是赋予它另一个运动而已:缓慢的、顺时针方向的摆动,即所谓“岁差”。
9。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你务必一手抓紧北极的轴端往上推,让它绕着北半球转一大圈,同时另一只手拉住南极的轴端,让它绕着南半球转同样大的一个圈。
10。不过还是得提醒你一下,这个地球“水车轮”比看上去的要重得多。实际上,你得花25776年的时间才能板住这个轴的两头让它们转完这一个“岁差周期”。(17)任务完成时,轴的两端在地球中所指的方向与你刚走到时完全一样。
11。哦,顺便说一句,既然你已经开始干这个活了,我们就得跟你讲清楚,你从此就别想离开了。一个“岁差周期”完成后,另一个马上开始。一个,一个,又一个……永无休止。
12。如果你愿意,可以把这当作太阳系的基本机制,也可以当作神的旨意,随你便。
在这个过程中,当你慢慢地推着这根轴环绕着天空转动时,它的两端会各自依次指向南天极的不同星宿(当然有时候是虚空)和北天极的不同星宿。我们在这里讲的好像是围绕天极的群星的抢座位游戏。而使这一切不断移动的就是地球的轴向“岁差”——一种在巨大的引力和回旋力双重作用下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是规律的、可预测的、在现代设备帮助下相对而言不难计算出来的。比方说,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星座的α星,但是通过电脑计算,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到公元3000年,占据北极星位置的将是天龙座的α星。古希腊时代的北极星是小熊星座的β星,到公元14000年,它将变成织女星。(18)
往昔的秘密(1)
重温一下地球在太空中运行及其定位的一些最重要的数据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 它与垂直方向约有°的倾斜,在41000年的周期中,这个角度的两边各有°的改变。
● 每25776年,地球完成一个“岁差周期”。(19)
● 它365天环绕太阳一周(精确地讲应该是天)。
● 对地球的季节影响最大的是它在绕日轨道不同的点上接受的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
我们还必须记住,一年有四个关键的天文时刻,正式宣告四季的光临。这些时刻对古人而言极为重要。它们就是:冬至、夏至以及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冬至,白昼最短的一天,是12月21日;夏至,白昼最长的一天,是6月21日。南半球正好倒个个儿,他们的冬天从6月21日开始,夏天在12月21 日到来。
春分和秋分则是一年中全球各地都昼夜平分的日子。与冬至、夏至一样,在北半球标志春天来临的春分(3月20日);在南半球则是秋天的开始;而北半球的秋天来临日(9月22日)在南半球标志着春天到了。
与季节的微妙变化一样,这一切都是地球的倾斜带来的福分。北半球的夏至到来时,地球在轨道点的位置是北极最朝向太阳的时候;六个月过去后,冬至标志的是北极偏离太阳最远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全球平分昼夜的原因,是这两天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使它的自转轴正好侧向太阳。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天体机制的美丽而奇妙的现象。
这个现象叫做“岁差”。它循规蹈矩、周而复始、精确无误,可以被分析和准确地预测。然而,想观察到它极其困难,如果没有精密的仪器,准确的测定就更难。
但偏偏就在这个“岁差”里面,可能隐藏着解开往昔的一大秘密的线索。
第二十九章 古代密码的第一道裂缝
地球绕日轨道面向外投射,在天球中形成一个大圆,就是黄道。黄道向南北方向各延伸大约7°,形成一条群星密布的黄道带。它们就是黄道带十二宫: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和双鱼座。这些星座的大小、形状和范围都不尽相同,然而它们在黄道周边的分布却相当均匀,赋予每天的日出日落一种宇宙秩序的感觉。
为了更清晰形象地说明我们在此要讲解的问题,请按下面的办法做:(1)在白纸的中间点一个圆点;(2)环绕圆点画一个圆,半径约为半英寸;(3)环绕这个圆圈,在外面画一个更大的圆。
圆点代表太阳。小同心圆代表地球的轨道。大同心圆代表黄道的边沿。现在,将这个大圆等分为十二格,代表黄道带十二宫。一个圆为360°,因此,每个星座各在黄道带占30°空间。圆点是太阳,同心圆的内圈是地球的轨道。我们知道,地球在这个轨道上以反时针方向,从西向东运行,而且每二十四小时围绕自己的轴转一圈(也是从西向东)。
上述两个运动,会让人产生两个幻觉:
1。每天,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看起来却像太阳自东向西“走过”天空,而实际上它是个固定的点。
2。当旋转的地球沿着它的轨道环绕太阳运动时,好像是太阳在慢慢地依次“通过”黄道带十二宫(它们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大约每三十天走过一宫,而且也像是从东向西的方向。
换言之,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对应我们图上代表地球轨道上的任何一个点),太阳都会位于地球上的观测者与某一个星座之间。在那一天,只要在黎明之前起床,这个观测者就能看到太阳从哪个星座占据的天空升起。
不难想像,人类在古代世界清澈明净、没有污染的天空下,看到日月星辰如此井然有序地运转;心中该是多么踏实。也不难想像为什么四个基点——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在各地都那么受到重视,尤其受重视的是这些点与黄道带星座的关系。但是最受关注的是春分那天清晨日出时所在的星座。由于地球的轴向岁差,古人们发现,这个星座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由黄道带的所有星座轮流在春分的那一日“接待”或者说“迎送”日出的大驾,虽然这种轮流非常非常慢。
按桑提拉纳教授的话说,“春分那天太阳在十二星座中的位置是一个表示岁差周期‘时刻’的指针。这个‘时刻’实在太长了。春分的日出在每个星座呆的时间都差不多有2200年。”(1)
地球缓慢的轴向岁差是顺时针方向(即从东往西)的,与它的绕日运行的方向相反。相对于黄道带十二宫(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春分点“固执地朝着与太阳运行相反的方向沿着黄道移动。也就是说,逆黄道带十二宫“正确”顺序而行(金牛座→白羊座→双鱼座→宝瓶座,而不是宝瓶座→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2)
这就是“(分点)岁差”总的含意。音乐喜剧《秀发》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宝瓶座的黎明已经到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表明一个事实,在过去的两千来年里,每年春分,太阳都是从双鱼座升起。但是,现在双鱼座的时代快走到尽头了,春天的太阳很快就要走出“鱼”宫,在宝瓶座的崭新的背景下升起。
25776年的岁差周期是驱动这个壮丽的天文现象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沿着它的没有尽头的天际行程前进的发动机。但是岁差到底怎样推动春分点从双鱼座进入宝瓶座,然后沿着黄道带一路前行,也都是值得注意的。
大家还记得;每年的昼夜平分日只有在地球倾斜的轴正对太阳的那两天。这两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全世界的白昼与夜晚的长度都相等。由于地轴缓慢地然而不断地按岁差向前运行,方向与它自己的轨道正好相反,它在轨道上正对太阳的那个点每年都必定要提早那么一点点。这种年度变化小得难以觉察——在黄道上一度的位移(相当于举起你的小手指伸向地平线的那么点儿宽度),要走72年。然而,正如桑提拉纳指出的那样,正是这点微不足道的改变逐年相加,在不到2200年的时间里可以累计到30°,正好走完黄道带上的一宫,在将近26000年的时间里,完成360°的全部行程,即一个岁差周期。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古人什么时候算出岁差(1)
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一个人类历史的大秘密,也是一个大谜团。在解开这个谜团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官方”有些什么说道。《不列颠百科全书》堪称集传统历史知识之大成的博物馆。下面就是它告诉我们的有关大学者喜帕恰斯,岁差的发现者的内容。
喜帕恰斯,名字也拼写为HIPPARCHOS (出生于古比希尼亚王国尼西亚城,约在公元前127年之后去世于罗德斯岛),希腊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发现了岁差……这一重大发现是一个敏锐的头脑辛勤观察的结果。喜帕恰斯观察星辰的位置,然后将他的观察结果与150年前亚历山大的学者提摩卡利斯以及更早的古巴比伦人的观察结果相比较。他发现他们观察的黄经出现了差异,而且这种重大的差异绝非观察误差所造成。他据此提出了岁差的概念以说明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他提出的年度岁差值为45′或者46′(秒)。这个数据非常接近现在公认的′……(3)
首先解释一个术语。秒是最小的划分弧度的单位。1分有60秒,1度有60分。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是360°。每年改变的这′所代表的距离就是连六十分之一度都不到,因此,春分这一天的日出在黄道上挪一度都要72年(差不多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正因为测定这种蜗牛速度之难,喜帕恰斯在公元前一百多年计算出的数据才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重大发现”。
但是,如果这项发现最后被证实为重新发现,它还有那么重大吗?如果我们能证明,早在喜帕恰斯之前几千年,测定岁差的艰巨工作就已经完成了,希腊人的数学及天文成就还会那么灿烂夺目吗?如果这个长达几乎26000年的天文周期早在所谓科学思想的黎明来临之前很久很久就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目标,人们会怎么想?
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有很多相关的、但任何法院都不会当作确凿证据的东西。我们也不采信这些东西。我们已经知道喜帕恰斯提出的一年的岁差值为45′或46′。因此,除非能够在有效的、更为古老的资料记载中找到有效的、更为精确的数据,否则我们绝不能动摇这位希腊天文学家,岁差发现者的受人尊敬的地位。
当然有很多潜在的资料来源。不过,为了简明起见,我们的查询只限于世界各地的神话。我们已经详细地探讨过一组神话了(第四部中的洪水和其他大灾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