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佩纶率先逃得无影无踪。  〃清流党〃人物后来几乎都没有好结果。宝廷终于因为和妓女的关系问题被免官,陈宝琛请 假为父亲办理丧事后再也没被启用,而张佩纶因为在前线临战脱逃而被革职,从此在帝国的 官场上销声匿迹。只有张之洞是个〃清流党〃的异类,他不但没有遭到不幸,反而连续升迁 ,由巡抚至总督,官场十分得意,这就是有人说他〃巧宦热衷〃的来由。其实,张之洞的幸 运来自于慈禧对他的特别恩宠。当年,他在参加朝廷殿试的时候,由于他的文章慈禧特别喜 欢,于是做主把他从原定的〃三甲〃一下子提升到〃一甲三名〃。为此张之洞对慈禧感恩不 尽。即使他在〃清流党〃中活跃的时候,也始终不忘一条原则:慈禧不喜欢的事情,坚决不 做。〃清流党〃最得罪人的事情是攻击朝廷大员,而在这群青年激进派官吏中,只有张之洞 深刻理解和坚决落实了中国〃为政不得罪巨室〃这句官场格言。后来有人查阅考证当时的档 案,发现张之洞当时所上奏的39件针砭时弊的奏折中,没有一件涉及攻击某一个人的, 尤其是慈禧所依靠的人物他更是坚决回避,奏折中全部都是洋溢着青春热情的内政外交上的 建议,这是他成为〃清流党〃中一个〃异类〃的最重要的原因。  最能够说明张之洞为官为人风格的,就算是他所写的流传后世的《劝学篇》了。这部在〃戊 戌变法〃进行到最紧要的关头出笼的作品,其中心主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著 名的、具有创见性的见解曾经轰动一时,它似乎是为处在国门到底是关上还是打开的尴尬时 刻的帝国寻找的一剂救世良方。张之洞不是一个保守人物,他是最早支持康有为变法的官员 之一。当时在湖广总督的位置上的他不但有和康有为坐在一起〃谈学说禅〃的经历,而且还 是康有为的〃强学会〃最积极的赞助人,〃强学会〃的1500两银子的〃开办费〃就是张 之洞慷慨解囊给予的。但是,张之洞与康有为在政治上采取的是一种〃不结盟〃的政策,个 人关系上也永远采取着不即不离的态度……适当的距离就是安全的距离。当康有为等人邀请 他加入〃强学会〃的时候,这个赞助人却回电说:〃群才荟集,不烦我,请除名,捐费必寄 。〃他不会让自己的名字白纸黑字地出现在有政治企图的组织名单上。为了给世人留下他对 变法所持态度的见证,他〃白纸黑字〃地精心撰写了《劝学篇》。这是一篇最典型的不偏不 倚、立场中立的政治声明,其妙处在于:一方面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以强我中华国力〃;而另一方面,呼吁大力弘扬帝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主张全民以伦理道 德之准则坚守思想的防线,特别鲜明地反对西方的〃民权〃思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 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一句话,既要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是为〃用〃; 又要坚决维护千百年来的帝制古训,是为〃体〃……张之洞之说滴水不漏。无论是光绪皇帝 和康有为,还是慈禧太后和她的〃后党〃们,谁能说出此说有一点政治问题?  

上海道起舞与张之洞劝学(4)
滑头绝顶的张之洞之所以在1900年成为帝国南方官员中主张〃剿灭拳匪〃的大员之一, 原因很简单:他不希望帝国###。至少他不希望他管辖的地方发生###。他和帝国其他的南 方大员一样,正在兴办企业发展经济的兴头上。他是积极推行洋务的著名官员之一,他对拓 展企业的兴趣甚至在任何官员之上,武汉著名的汉阳铁厂就是他的杰作。在开办炼铁厂的 时 候,他以一个实业家的〃身份〃替帝国朝廷算了一笔经济账,强调了铁在国防民生中的重要 作用,列举国家每年出口〃土铁〃和进口〃洋铁〃的比例关系,指出了〃洋铁〃的进口和国 内〃土铁〃滞销的原因,口气简直是个冶金工程师和市场调查专家:  查洋铁畅销之故,以其向用机器,锻炼精良,工省价廉。察华民习用之物,按其长短大小厚 薄,预制各种料件,如铁板、铁条、铁片、铁针之类,凡有所需,各适其用。若土铁则工本 既重,熔铸欠精。生铁价值虽轻,一经炼为熟铁,反形昂贵。是以民间竞用洋铁,而土铁遂 至滞销。《张之洞奏议》卷二十七,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所上奏折《筹设炼铁 厂折》。  很难想像这是一百年前中华帝国的一位高级文官写给帝国朝廷的一份奏折。庞大的帝国在 它即将走向崩溃的时候,其国土南方的官员却具有了可以使一个国家富强的市场经济的思维 方式,这也许是大清帝国的不幸,但却是自那以后整个中华民族的幸事。虽然张之洞花了巨 大的精力和银子把汉阳铁厂建起来了,但从一开始就赔了个一塌糊涂,原因是管理落后,产 品成本太高,引进的外国冶炼设备不适应中国的矿石品种。但在贫穷落后的中国究竟是有人 在试图使国家强盛了。张之洞开办的工商企业很多,包括铁路、军工、纺织、铸造、皮革、 制药、印刷等等,他自称为〃经营八表〃,说在他地盘上的各种工商设施无人可比。史书都 说张之洞有〃好大喜功〃之嫌,但这个批评所指不是他的官场钻营而是经济〃建设〃,那么 对于一百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来讲这无异于历史性的颂扬。  张之洞不仅反对义和团灭洋,还反对其他一切破坏经济发展的社会动荡。这使得他对发生在 他的地盘上的由孙中山策划的暴动毫不留情。那次暴动的主角是一个叫做唐才常的人。唐才 常,湖南人,〃戊戌变法〃中的骨干分子,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成为〃兴中会〃成员。当 义和团在北方兴起并且酿成大乱,接着各国联军借机侵入北京,帝国政府开始逃亡之际,秘 密回国的唐才常在海外孙中山、康有为等人的策划下,率领〃五路自卫军〃〃同时起事〃。 这是一次纲领混乱的暴动,唐才常既喊〃不承认满清对中国的统治〃,又喊〃支持光绪皇帝 复辟〃……显然前者是孙中山的主张,后者是康有为的感情,两者互相矛盾地被合二为一了 。暴动指挥部设在汉口,汉口就在张之洞的眼皮底下,这是张之洞绝对不能容忍的。结果〃 起事的同志们〃在等待〃海外军饷〃到达好购买军械的时候,张之洞不动声色地派人包围了 这些〃暴徒〃,包括唐才常在内的二十多名暴动领导人被捕,当晚全部被杀。  虽然也是要变革国家,但只要选择的方式是造反……没有任何权力的人只能先造权力的反… …不要说审问,同样在变革帝国的张之洞都没让他们活到天亮。   。。

昂贵的船票和姓刘的脑袋(1)
1900年,在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张之洞时刻预感着长江上将要出现的异常,他在给驻英 国的大使发去电报后,又给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古纳发了一封电报:〃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 长江内地各国商民产业,均归督抚保护,本部堂与两江总督刘制台(刘坤一)意见相同,合 力任之,已饬上海道与各国领事迅速妥议办法矣,请尊处转致各国领事。〃  张之洞之所以让上海道具体操作这件事,因为帝国朝廷任命的上海道余联沅现在已是具有帝 国官员和实业家双重身份的人物了。20世纪初,在中华帝国的南方,无论官场还是生意场 ,其运转缺了这种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个在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联络一气,以保疆土〃的盛宣怀就是那时上海〃十里洋场〃 中的一个著名的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晚年又号止叟,江苏常州武进人,祖父曾官至浙江海宁知州。父 盛康,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进士,这一年盛宣怀出生。盛宣怀没有继承他父亲读书取仕的道 路,他仅仅考了个秀才。但由于他父亲和李鸿章的〃金兰之交〃,就有野史记载他曾经拜李 鸿章为义父,因此得以在李鸿章的保荐下仕途依旧得意。盛怀宣27岁时进入李鸿章幕府, 从候补知县开始,最后被保荐至布政使候补道,论级别已是帝国的二品高官了。同治十二年 ,李鸿章派他去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从此他开始以官员和工商界人士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帝 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创办招商局是李鸿章规模巨大的洋务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因于海 运漕粮。大清帝国中期以后,由于京杭运河的淤塞,每年政府调拨的粮食开始部分改为海路 运输,这是一笔营业额巨大的买卖。善于抓住时机赚取利润的盛宣怀刚到上海便与人合伙买 了两艘海船参与运输,然后逐渐将规模扩大,最后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成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家民营轮船公司,这就是在1949年以前依旧在运营的、在中国民族资本运输业中占有 重要地位的〃招商局轮船公司〃。  招商局轮船公司是典型的〃官商〃企业,无论主持商业业务的盛宣怀还是公司的后台李鸿章 ,都是帝国级别很高的政府大员。招商局轮船公司一成立,立即成为外国公司强有力的竞争 对手,因为它有垄断的优势。帝国政府规定,政府的所有〃官物〃必须由这家公司承担运输 。而那时的帝国政府仅每年从南方运往北方的漕米就有四百多万石,即使海运只承担其中 一半的运量,每年的运费收入也在30万两白银以上。同时,由于中国乘客乘坐外国轮船经 常受到洋人的侮辱,自招商局轮船公司开展客运业务后,中国乘客大都只买招商局的船票, 这是洋人公司所无法左右的。英美合资的旗昌公司不服气,用降价的方式和盛宣怀斗,但是 洋人没有考虑到,招商局轮船公司不但每年从运输政府物资中能够获得固定的收入,而且当 时的两江总督还划拨了100万两银子给盛宣怀当做〃官本〃,结果盛宣怀的公司不但没被 挤垮,反而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把旗昌公司的轮船甚至连同旗昌公司所拥有的仓库码头全部买 下来。  盛宣怀一生创办的第二大实业是中国的电报业。电报这项当时还属于〃高科技〃范畴的营业 ,于光绪六年由洋人牵头开始在中国的上海起步。电报刚一在帝国的生活中出现便遭到了北 方官员的严厉抵制。工部的一个官员为此特给朝廷呈递了一封奏折,认为电报的铺设断绝了 〃地脉〃,以至最终要动摇中国人〃尊君亲上〃的道德传统。说严重一点就是电报线一铺, 忠臣就出不来了,国家也就危险了……乍听起来这个官员的推断实在有些离奇,但其观点和 1900年义和团农民们的观点如出一辙……此奏折值得节录:  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 俗不同,天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本主 。中国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 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 之门。〃即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邱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光绪 元年九月,工部给事中陈彝奏折。转引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台)苏 同炳著,百花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830~831页。  同样是帝国的官员,南方的盛宣怀们可不管什么〃地脉〃不〃地脉〃,他们只看中了这玩意 儿肯定能赚大把的银子。还是李鸿章支持了他。李鸿章的支持方式带有帝国重臣大员的蛮横 :当洋人们要求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以中国为一大古国存有深厚古风为由坚 决不许,他不允许从香港铺设而来的海底电报电缆在帝国的海岸上上岸,洋人们只有把电缆 盘在船上在海边痛苦地徘徊。等帝国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无奈之下瓦解的时候,李鸿章不 失时机地首先从大沽口炮台铺设了一条通向天津城的电报电缆线,这是中华帝国的第一根电 报电缆线,李鸿章的理由是:为了军事指挥上的便利。作为帝国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 的军政大员,李鸿章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价值和民用价值,于是决定开设以赢利为 目的的电报公司。这个依旧由盛宣怀主持业务的公司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商〃,它的全 部投入资金都是由帝国政府出的银子,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盛宣怀在上海电报局 督办的位置上一坐长达22年之久,电报局的营业额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其攫取的利润 可想而知。  帝国〃官商〃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包揽官方的买卖。比如帝国海军要向外国造船厂订购兵舰, 这样的巨额业务只有盛宣怀有路子拿到手,而每笔这样的业务所得回扣是惊人的。帝国政府 为组建北洋海军上就动用了数千万两银子,估计其中流失的回扣并不会比买一艘军舰的银子 少。而当盛宣怀把洋人的客运业务挤垮了之后,独家经营的招商局轮船公司的客票价钱便贵 得吓人了:从汉口乘招商局的轮船到上海,一张客票白银75两,当时帝国的白银还很值钱 ,一两银子约合30美元,那么这张船票就值2200美元,即使按照100年后的标准也 足可以买张飞机票飞到美国去了。同时,电报局在〃官督商办〃名目下吸收了大量民间的商 业股份,然后这些资金被投入到同样是由帝国官方垄断的铁路等项目的开发中去,盛宣怀在 其中所得的收益之巨大几乎无法确切地计算。有了钱就可以大量地再投资,同时可以大量地 贿赂的官员,以至财源滚滚,官运亨通,〃又得银子,又红顶子〃。盛宣怀的官越当越大, 钱越赚越多,成为大清帝国的历史上最大的〃大款〃。  有人粗略地计算过,不包括他家人妻妾的财产,仅仅是他个人拥有的股份、证券、房产和私 人商号,就价值两千多万两白银,而当时帝国政府的全年财政收入才为八千多万两 ,盛宣怀真可谓富可敌国了。他的义父李鸿章自然也就是帝国最富有的大员了……虽然他的 财产才不过一千多万两,而且其中还包括盛宣怀大量〃孝敬〃的。李鸿章的发财致富与 帝国商品经济的初期发展和帝国皇权专制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1900年,他理所 当然地成为帝国南方官员联合抗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李鸿章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南方发生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