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水师一日之内连折水师排名头甲的三员大将,丢失了几十艘征痕初染的战船,曾国藩怎能不痛心疾首!部队刚开出湖南,就吃了如此的败仗,攻克武昌的希望,变得渺茫起来。
第二天,水师副统帅杨载福回到岳州,请兵出战,以雪前日之耻。曾国藩心想,水师刚打了败仗,士气低落,岂能仓促再战?于是不肯出兵,对杨载福道:“等元气恢复了再说吧。” 。 想看书来
1854年,咸丰四年(18)
杨载福求战心切,争辩道:“长毛水师昨日大胜,谅我军已无还手之力,必然松懈。这时出击,正是大好时机,可获全胜。打仗靠的是勇气,我看各路部队士气都很低落,如果不把昨天的失败挽回来,湘军就会一蹶不振!”
曾国藩觉得此话有些道理,又怕再遭失败,湘军更是承受不起。他犹豫不决,拗不过杨载福再三请求,还是批准了他的提议。
杨载福集合所有战船,对水师将士们喊话鼓动:“两军相遇勇者胜,今日只有拼死一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黄翼升等将士也很想一雪昨日败仗的耻辱。他们和统帅一样,总结了教训,掌握了战船进退的规律,在杨载福的鼓动下,个个情绪高涨,立志要冒死冲杀,打败太平军。
太平军果然如杨载福所料,以为湘军水师新败,不敢来犯,因此未作任何准备。湘军水师猛然杀到,他们措手不及,立刻落了下风,很快就被冲散,战船七零八落。湘军的士气更加高涨,乘势追杀。
67
杨载福在湘军新败后敢于出击制胜,而湘军陆师也传来了捷报。
8月11日,塔齐布率领各路部队攻打城陵矶,太平军出动两万人迎战。这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湘军军士大声呼喊,冲锋陷阵,捣毁太平军的十三座营垒。
塔齐布临阵喜欢单枪匹马冲锋,不许随从跟随左右,其实随从们也无法赶上他的健马。他特别喜欢单骑逼近敌人营垒,侦探虚实。太平军每每出营追杀湘军的这位大将,使他陷入绝境。但他运气不错,每次都能逃脱追击。
湘军在这天获胜之后,塔齐布带着四名亲兵去擂鼓台侦察太平军兵营,突然遇到太平军劲旅。为首的太平军将领胡须奋张,怒目圆睁,直呼塔齐布的名字,大骂不绝,挺矛刺向塔齐布的坐骑,想把塔齐布生擒回营。
塔齐布还未还手,他的亲兵黄明魁一跃而起,挺矛刺向太平军将领,将他逼到马下。太平军将领挺矛回刺,正中黄明魁右胁。塔齐布举刀砍去,将太平军将领斩杀。
湘军夺得太平军将旗,一看上面所绣的字,才知道他是太平天国秋官丞相曾添养。
曾添养是广东人,骁悍善战,太平军当中,除杨秀清以外,以曾添养最会打仗。传说曾添养死后三天眼睛还能看人,武昌的太平军听了,为他吃斋祭奠六天。
太平军失去悍将,一军夺气,向武昌方向撤退。
湘军进占城陵矶以后,罗泽南升任从五品知府。
到此为止,湖南境内的太平军,已被湘军肃清。
湘军从衡州发兵以来,半年时间里,几败几胜,都出乎曾国藩意料以外。湘军的统帅谈不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胜仗没有预见,而吃了败仗又很沮丧。从表面看来,湘军作战,似乎没有章法。
但是,湘军的章法,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只是比较隐蔽而已。这个章法,就是曾国藩及其幕僚和部属的一种精神,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叫做实事求是。具体的表现,在于客观的观察,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
在得与失、胜与败的教训中,曾国藩更得益于失败的教训。对于曾国藩的军事生涯,人们总是用八个字来概括,叫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总结,一方面强调了湘军扎硬寨、打死仗的不服输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曾国藩的确善于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
如果一支军队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它就不可能屡败屡战,即便还能作战,也是毫无意义的,只会导致失败的无限延续,直至灭亡,而不会走向最后的胜利。惟有不断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形成足以制胜的战略战术。
善于总结教训,是读书人的特长。湘军坚持用书生带兵,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曾国藩和他手下的书生们,不但考察湘军的失败,也考察清军和太平军的失败。从1851年开始,他们就启动了这种思维。最初的教训,是清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曾国藩的战略思想,便是起源于对清军一败涂地的反思。他提出淘汰腐兵、建立新军,以强大的水师控制江河湖泊的水路,争夺武昌作为东征的根本,都是为了扭转清军在战略上的颓势。
曾国藩也善于从失败的教训中创立湘军的战术。从各种兵器的合理使用,到水上作战的各种技法,这位湘军的大帅,都会在打了败仗后做无微不至的考求。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854年,咸丰四年(19)
曾国藩说,明白人有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高明,是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明白全局。精明,是用尺子去量,用秤去称,所以有精确的知识。曾国藩本人,可以说是高明和精明兼而有之,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有建树。
曾国藩从来不以知晓军事而自居。也就是说,他没有悉心钻研古代的兵法。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才没有成见,才不会照搬教条,而是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和思索。
曾国藩放手让部属去打仗,胜了败了,对他都是有益的。靖港和城陵矶的两次失败,换来了一个宝贵的教训。他发现了水师行军作战必须遵循的规律:逆风逆流,最有利于水师攻战;其次则是顺流逆风;顺风顺水则是大忌。
实战结果把道理摆在眼前,曾国藩恍然大悟。顺风顺水,战船前进固然疾驰如飞,但是有进无退,路线单一,稍有挫失,就陷入太平军重围,船炮发挥不出威力,兵力更形单弱,必致溃败。逆流逆风,则前进稍慢,但是方向、节奏和阵形的主动权,都可由自己把握,船炮的威力也能充分发挥。要退军的话,则变为顺风顺水,特制的战船跑得快,太平军改装的商船肯定追不上。
这样的摸索和总结,曾国藩还在实战中不断地进行。成稿于1855年的《水师得胜歌》和成稿于1856年的《陆师得胜歌》,都是曾国藩战争经验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得,也可比较集中地见于后人蔡锷所辑录的《曾胡治兵语录》。
68
太平军北撤以后,在长江流入湖北的入口,集结了大量兵力,防守得十分顽强。
曾国藩召集水陆各路将领,命令水师攻打武昌以南的金口,又令塔齐布和罗泽南率领陆师攻克崇阳和通城,然后赶赴金口,与水师会合,再商议攻打武昌的计划。
湘军中路的陆师为了向武昌推进,从临湘进兵,在湖北境内打了几场恶战。
8月15日,塔齐布所部深入湖北境内。诸殿元等人率领辰州、新化和宝庆的勇丁,遭到太平军伏击,湘军溃败,诸殿元和刘国庆阵亡。
辰州的苗族人诸殿元是一名武艺高强的将领,性格沉毅,喜爱研读兵法,足智多谋,对苗族武功有很深的研究。他从前与清廷作对,在1836年武冈龙华会揭竿起义时,他号称卫王。清廷派出部队攻打龙华会,诸殿元率领一百多名弟子增援。他翻山越岭,飞堑越墙,矫捷如猿猴飞鸟。他的部队都使用藤牌和竹剑,身披穿山鳞甲,号称“穿山军”。在武冈战役中,他出奇兵制胜,穿山军名声大振。后来他被清廷招抚。在加入湘军时,他当到了清军的六品千总。
诸殿元等人阵亡时,塔齐布在后面督阵,身边只带着几十名军士,不肯撤退。杨名声带领宜章勇丁前往增援,命令各营回到前线,于是溃散的勇丁们掉转头来,与太平军厮杀,部队才得以保全。
塔齐布率部追击太平军,直到几里之外,斩杀几十人,湘军伤亡人数也为几十人。
长沙人彭三元率领宝庆勇丁,沿岸截击,斩杀一名太平军首领,俘获四十多名太平军。
8月25日,湘军水师得知太平军将要北撤,杨载福等人便出兵拦截太平军的船只。太平军都乘小船顺水而逃,湘军将缴获的拖罟船凿沉,沉没在江水中。
8月27日,河南人李孟群率领水师,从擂鼓台顺荆河穷追二百里,将太平军在两岸的炮台全部扫平,搜索螺山、倒口和六溪口,进入黄盖湖。太平军将领韦俊率领余部撤回武昌。
曾国藩的指挥船驶出省界,推进到湖北螺山。官文派魁玉和杨昌泗前来迎接。湘军水师南返时,攻克嘉鱼和蒲圻,与湖北清军会师。
湘军水师进抵嘉鱼后,萧捷三因功复职,授永绥协守备。曾国藩慧眼识珠,萧捷三更加感念曾国藩的知遇之恩。
8月30日,湘军东路陆师在江忠淑等人率领下,攻克了湖北通城。
湘军的战果震撼了湖北。这里的清军借着湘军的攻势,在武汉周边取得了战果。林天植的荆州军攻克武汉西南方的沔阳,进占仙桃镇。副将刘富城攻克了武汉西北边的安陆府。总兵双保攻克武汉西边的天门。知县李殿华攻克武汉西北边的孝感和东北边的麻城。黄州和汉阳所辖的城镇,依次被清军占领。
1854年,咸丰四年(20)
9月19日,李孟群和杨载福的水师进驻武昌西南方的金口,距武昌不到一百里。王明山因功升任游击,黄翼升擢升守备。
9月24日,罗泽南率部进驻长安驿。太平军兵分四路,前来攻击。罗泽南命令部队偃旗息鼓,看准时机,突然出击,将太平军击溃。
接着,罗泽南率部进攻羊楼峒,击败太平军,追赶到百花岭,在佛岭再战,再次击败太平军。然后接连攻破桂口大沙坪的太平军壁垒,进逼崇阳。
在武昌以东,鄂军攻克了蕲水、广济和罗田。
同一天,湘潭人王明山率水师向武昌推进,以长沙人谢濬畲的战船为先锋,袭扰盐关。太平军水陆两路围攻,湘军六只舢板,抵抗太平军的几十艘战船,突围出来,只有两人受伤。
9月25日,塔齐布和罗泽南的陆师攻克崇阳。武昌的太平军派部队从金牛进入咸宁。罗泽南率部向东北面推进一百里,将太平军从咸宁击退。随后追赶到官步桥,在金牛再战,将太平军击败。
随后,塔齐布和罗泽南两部一起驻扎在江夏的纸坊。
9月29日,杨载福从金口乘船顺流而下,巡视距武昌三十里的沌口。
到此为止,湘军的此次北征,已在湘北吃掉了太平军的一些有生力量,把其余的太平军部队挤压到了湖北境内。湘军水师与陆师,以及湖北的清军,相继攻克武昌周边的城市。杨霈指挥的各路部队控制了武昌以北,官文所部杨昌泗和魁玉的部队,控制了长江西岸。湘军和清军,已经形成了对武昌的合围,马上就要发起总攻。
太平军在岳州一带屡次战败,人心浮动。曾国藩派人在渡口和大路上张贴告示,还把刻了字的木牌扔到江水中,进一步瓦解太平军的军心,号召太平军战士离队回家。结果,有四千多人向湘军领取路票回家。
从此以后,曾国藩经常采取这种办法来瓦解太平军,并且着手制定对待太平军俘虏和逃兵的政策,具体的办法,在他于1861年所写的《解散歌》中做了详细的规定。
69
广东花县人骆秉章在1854年已经活到六十一岁了。他在第二次担任湖南的巡抚以后,已为湘军的建设和作战做了一年的贡献。清廷的这位老官僚,为官做人不以干练和善于创新而著称,但他自有几种品质,使他成为湘军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骆秉章善于从自己的宦海沉浮中吸取教训。他在太平军第一次进入湖南以后被革去了湖南巡抚的职务,于是他明白了在他的辖区内防堵太平军的重要性。当他再次就任湖南巡抚以后,不仅全力配合湘军抵抗太平军对本省的进攻,而且在湘军尾随太平军进入湖北以后,他看到湖南的良将健卒大部分随军而去,立刻感到了湖南防御力量的空虚,为此而惴惴不安。
骆秉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办事善于把握火候,没有把握的事情,他决不会贸然动手。因此,当曾国藩在靖港遭到惨败以后,他一直在谨慎观察上面的意图,没有听从下级官员的唆使去向清廷弹劾这位湘军大帅,因此而稳住了湖南官场的大局。
此外,骆秉章还是个从善如流的老人,愿意借鉴别人现成的成功经验。他知道张亮基从自己手上接任湖南巡抚之后,立刻请来左宗棠到幕府中做高参,左宗棠很快就替张亮基募来了十来万两银子做应急的军饷,对于长沙的城防也多有筹划,使张亮基挺过了难关。骆秉章愿意效仿张亮基,也把左宗棠这位高人,延聘到自己的帐下。
但是,左宗棠心高气傲,是众所周知的。骆秉章能不能请他再次出山呢?
老巡抚想起前年张亮基想请左宗棠出山,破费周折,担心这位以文章和经济自负的举人,不肯屈就自己的幕府。他想仿效刘备三顾茅庐,但实在抽不出身。他左思右想,想出一个奇招。
他派人给左宗棠的女婿陶桄送去一封信,声称长沙危急,官绅应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陶家世受国恩,又是富户,理应为省城的官民做出榜样。他要求陶桄五日之内筹集十万两银子,交给官府,以供军需。陶家哪里拿得出十万两银子?于是连忙派人去湘阴,向岳父左宗棠求助。
左宗棠一听,怒不可遏,立即赶赴长沙。到了陶府,得知巡抚早己派兵把陶桄抓去了。左宗棠更加气愤,赶到巡抚衙门讲理。骆秉章把他迎住,笑道:“本官担心先生不肯来赞襄公务,只好用计把先生赚来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1854年,咸丰四年(21)
左宗棠感激巡抚的诚意,于是答应做他的师爷。
骆秉章虚心下气,请左宗棠出来主持湖南的军政事务。
后人说,如果骆秉章不听任左宗棠主持湖南大计,那么湖南恐怕很快就会被太平军占领。而清廷一旦失去湖南,曾国藩和胡林翼的湘军,最终也会困顿溃散,无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