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些富人得到优待。面对这些情况,朝廷“不以为虑”,还不知道这是一件坏事,不发愁,不忧虑,而且在不断地增加官员的数量;“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纸币贬值,物价飞涨,当政者不但没有想办法改善,反倒改了钞法,发行新的纸币;“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元朝末年,朝廷发动了数十万百姓,修挖、治理黄河,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死者枕藉于道,一片一片地死下去了,“哭声上震天庭”。因为朝廷有这些弊政,很多百姓就要起来反抗朝廷,他们用什么来号召百姓、团结百姓呢?用的是白莲教,也就是明教。         

▲BOOK。▲虹桥▲书吧▲  

第44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3)         

  朱元璋接着说:“不幸小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他这一段是说因为百姓生活没有出路,他们不得不在白莲教、明教的周围团结起来,反抗朝廷,可是这些人是乌合之众,他们没有远大的志向,不是要济世安民,而是为了图一时生存,所以他们做了很多越轨的事情,包括“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做了很多违反纪律的事情,不但没有给天下带来太平,反而使更多的人遭到祸害。   

  元朝的执政者是什么态度呢?他们动员了天下兵马来讨伐起义军,可是各路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官军无法应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乘势而起,有的人假托为了朝廷,有的人假托为了红巾军,有的人则直接自立为王,这时候天下大乱。   

  他接下去说到他自己,“余本濠梁之民”,我不过是临濠的一个普通百姓,“初列行伍,渐至提兵”,开始不过就是在军队里一个当兵的,后来渐渐地也有了自己的一支人马,我看那些用妖言惑众,联络百姓组成军队,到处烧杀抢掠,是不可以成就大事的。又看到元朝统治者也不可以维持长久,于是我就引兵渡江,引兵渡江到哪里?最终控制了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他说,我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祖宗的保佑,控制了江东地区,然后进而控制了浙东地区。我的地盘上游是陈友谅,陈友谅虽然很强大,但是最终还是被我打败了,我现在已经把湖广一带全部收入我的版图。现在强敌已经被铲除了,只有你张士诚还在与我对抗。   

  张士诚是什么人?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揭露了他的老底,“为民则私贩盐货”,你当百姓的时候,就是一个卖私盐的。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盐是政府控制的物资,不得私自贩卖。贩卖私盐,在江湖上抢劫,这是你张士诚当百姓的时候所干的事情。你后来聚了兵,联络了一帮凶徒,“负固于海岛”,在海岛上称王称霸,这是你的第一宗大罪。   

  因为你考虑到你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暂时无法和元朝对抗,因此就假装投降元朝,你对上欺骗元朝,对下抢掠百姓,这是你的第二宗大罪。   

  后来你控制了浙西,有了一些军队,队伍的规模并不大,才多少人啊?不满数万。你的地盘不算大,不满千里。可是你却胆大包天,居然自己立了年号,称了王,叫什么王?吴王。号称东吴。所以当时有两个吴。一个是张士诚的东吴,一个是朱元璋的吴,号称西吴。张士诚也斗胆自立为王,这是第三宗大罪。   

  你千不该万不该,居然带领军队来攻打我的地盘,可是我一出马就把你的弟弟擒获了,你不死心,再次攻打我。因为你失败了,所以再次投降元朝,这是你的第四宗罪。   

  你表面上接受元朝之名,但实际上你在自己的地盘里发号施令,控制元朝派来的丞相,让他们听你指挥,以下犯上,这是你的第五宗大罪。   

  你“占据浙江钱粮,十年不贡”。表面上你要做元朝的官,投降元朝,可是浙江地区是天下财富集中的地方,这个地方相当富庶,堪称鱼米之乡,可是你十年不向朝廷不向国家交税、纳贡,这是你第六宗大罪。   

  此外,“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达失帖木儿,南台大夫普花帖木儿”,你是看着元朝的势力不行了,就把元朝派来的官员害死了,这是你的第七宗大罪。   

  “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你依仗着你的粮食给养充足,有天险做屏障,引诱我的部将投降你,抢掠我的边民,这是你的第八宗大罪。   

  贴士   

  朱元璋讨伐张士诚的檄文:   

  予闻伐罪救民,王者之师,考之往古,世代昭然。……   

  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台宪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不幸小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         

虹←桥书←吧←。←  

第45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4)         

  元以天下钱粮兵马大势而讨之,略无功效,愈见猖獗。然事终不能济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乡军为号,或以孤军自立,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余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渐至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遂引兵渡江。赖天地祖宗之灵及将相之力,一鼓而有江左,再战而定浙东。陈氏称号,据我上游,爰兴问罪之师。彭蠡交兵,元恶授首,父兄子弟面缚舆榇,既待以不死,又列以封爵,将相皆置于朝班,民庶各安于田里。荆襄湖广,尽入版图,虽德化未及,而政令颇修。   

  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兴兵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全势,诈降于元,……其罪二也。其后掩袭浙西,兵不满数万,地不足千里,僭号改元,其罪三也。初寇我边,一战生擒其亲弟,再犯浙省,扬矛直捣其近郊,首尾畏缩,又乃诈降于元,其罪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丞,其罪五也。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其罪六也。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达失帖木儿,南台大夫普花帖木儿,其罪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其罪八也。凡此八罪,……理宜征讨,以靖天下,以济斯民。   

  爰命中书左相国徐达总率马步舟师,分道并进,攻取浙西诸处城池。已行戒饬军将,征讨所至,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备有条章。凡我逋逃臣民,被陷军士,悔悟来归,咸宥其罪。其尔张氏臣僚,果能明识天时,或全城附顺,或弃刃投降,名爵赏赐,予所不吝。凡尔百姓,安业不动,即我良民,旧有田产房舍,仍前为主,依额纳粮,以供军储,余无科取,使汝等永保乡里,以全其家,此兴师之故也。敢有千百相聚,旅拒王师者,即当移兵剿灭,……凡予之言,信如皎日,咨尔臣庶,毋或自疑。   

  —(明)陆深《平吴录》   

  朱元璋罗列了张士诚的八宗大罪,是昭示天下人,我朱元璋是在替天行道,为天为民来除害。其实这些罪状不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他所列的八项罪,逻辑上极为混乱,一会说他投降了元朝,但是一会又批评他不给元朝交纳贡赋,他是替元朝讨伐张士诚呢,还是替百姓讨伐张士诚呢?朱元璋反元,张士诚也反元,照理说他们是战友才对,而此时朱元璋却对张士诚不忠于元朝提出批评,所以说这通檄文的逻辑是混乱的。然而,这通檄文有一个核心意思,核心是什么呢?一句话,因为张士诚占有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地盘,拥有相当的势力,对北不臣服于元朝,对南威胁到朱元璋,所以必须要彻底消灭他。   

  大家要注意一点,这时候元朝还没有灭亡,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还没有被攻克,所以这时候元朝还是一个“合法”政府,是当时中国土地上最名正言顺的统治者。朱元璋提出张士诚的八大罪状,其中好几条都是说他背叛元朝,欺骗元朝,杀害元朝的官,这几句话给谁听啊?是说给元朝的当政者听,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元朝君臣对于朱元璋的疑虑和压力,他们会认为朱元璋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是替元朝来办事。认为他和扩廓帖木儿、李思齐这些人差不多。   

  朱元璋很狡猾,他只说了一句话:张士诚,你倚仗势力,侵扰我的边民,夺我的地盘,所以我要打你。这是他讨伐张士诚的真正目的。其余的大部分话是说给元朝君臣和天下臣民听,现在攻打张士诚是师出有名。朱元璋的策略就在这儿,我们看这通檄文逻辑混乱,实际上朱元璋有他自己的小算盘。   

  他公布了张士诚的八大罪状之后,接着就派徐达总率马步舟师,分道并进,攻打浙西各路城池,而且宣告,凡是能够放下武器、投诚自首的敌方将士,“咸宥其罪”,都可以赦免。如果百姓安业不动,也就是说这时候你不要添乱,不要帮助敌兵,安业不动,即我良民,原来归谁所有的田地和房子还归谁所有,如果敢于“千百相聚,旅拒王师”,如果你们敢抵挡我,那么我就消灭你。         

。←虹←桥书←吧←  

第46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5)         

  朱元璋在吴元年,也就是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派徐达带兵大举进攻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实力雄厚,储备充足,朱军围困平江五个多月,没有攻打下来。于是朱元璋派使者送信给张士诚劝降,可是张士诚根本看不起朱元璋,不予回答。最后,张士诚准备突围,可是平江被围得水泄不通,最终突围失败。张士诚亲在突围的军队中殿后,坐骑几次受惊,最后连人带马掉在了水里,差一点毙命。   

  但是张士诚却仍然不肯投降,带领士兵巷战。徐达的兵太强了,张士诚被迫跑回自己的府中,打算自缢而死。也该着他倒霉,连自杀也没有成功,被朱元璋的将士救了起来。   

  张士诚被押解到应天府的中书省,由李善长来审判。张士诚也是和朱元璋同时起兵,各据一方的豪杰,如今失败了,自然无话可说。所以张士诚兀立帐前,沉默不语。李善长对张士诚大声呵斥,张士诚十分藐视李善长,说你狗仗人势。李善长也不示弱,说你一个盐贩子在这里逞什么威风?   

  张士诚拒不服输,李善长只得带他去见朱元璋。张士诚闭着眼睛不说话。朱元璋说,你有什么话现在说出来还不迟。忽然张士诚开口说话了:“天日照尔不照我。”什么意思?你命好,我命不好。战场上风云瞬息万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还说什么。   

  朱元璋下令将张士诚处死。怎么处死呢?命令武士用弓弦把他勒死。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处死方式很残酷。实际上这在古代的死刑当中应该是一种优待了。古代的死刑很多,砍掉头、剁成肉酱、五马分尸……各种各样的极刑数不胜数。用弓弦勒死,保留一个全尸,算是一种优待。张士诚死的时候47岁。   

  在通往皇帝宝座的路上,朱元璋又消灭了一个对手。“先汉后周”的策略至此完全实现了。   

  小明王在瓜步翻了船   

  朱元璋消灭了吴王张士诚,自己的王位算坐稳了,但是仅仅当王并不是朱元璋的最终目的,他一直想要改变吴王的身份,以便进一步向皇帝宝座的道路推进。条件越来越成熟了,可是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并不是来自敌方,而是来自自己的营垒,就是那个空头皇帝,压在他头上的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   

  我们说过,朱元璋做了吴王,谁的吴王?尽管势力很大,但他还是大宋皇帝韩林儿部下的吴王,用的是大宋龙凤年号。如果头上有一个大宋皇帝,朱元璋如何能名正言顺地去做皇帝呢?老百姓也不答应啊,这么做不顺乎民意。   

  朱元璋长期使用小明王的旗号,是因为自己的势力不够,必须用小明王来号召天下,加强自己的权威;也因为时机未到,要用小明王这块挡箭牌来隐蔽自己的野心。   

  刘基早就劝朱元璋摆脱小明王,举起自己的旗号,以利于争夺天下。现在羽翼丰满了,小明王对他已经没有用了,可以除掉了。不过,怎样除掉为妥呢?不能够公然发兵去攻打,又不能够公开刺杀、废掉他。如果直接除掉韩林儿,就会如同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杀死义帝一样留下千古骂名,而且给刘邦一个吊民伐罪的口实,朱元璋没有这么傻。最好的办法是假他人之手。   

  朱元璋决定以优待的方式来对待小明王。既然小明王是皇帝,就理应把他供起来,不能让他再待在安丰小城受委屈了,还是把他接到应天为好。至正二十六年年底,朱元璋认为时机成熟了,派大将廖永忠,前往安丰迎接小明王来应天府。应天是天下重镇,朱元璋根据地的核心,小明王当然应该到这里来。迎接礼仪也必须十分隆重,虽然现在小明王没有什么实力,是来投靠朱元璋,但是还有皇帝的身份。朱元璋要做个样子给天下百姓看,看我朱元璋多么大仁大义。廖永忠带着兵马护送韩林儿一家老小,前往应天。小明王的仪仗浩浩荡荡一路而来。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想不到走到长江的瓜步渡口,韩林儿所坐的船被风浪掀翻了,韩林儿和他部下的很多大臣不幸溺江而死。         

。▲虹桥▲书吧▲  

第47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16)         

  这是天大的事啊!廖永忠把这件事报告朱元璋,当然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