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两宋帝王大臣的精神世界:大宋朝的妙人们-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视察完儿子的居所,徐温打消了这一疑虑,因为在徐知训家的一面墙上,他看到了一幅画,画面上老态龙钟的徐温戴着枷锁,站在一边候审,他身边跪着的,是除了徐知训之外的几个儿子,一个个都被打得血肉模糊,没有人样。徐知训则衣冠楚楚坐在他们面前充当法官,一脸的得意忘形,歪着嘴狞笑。

很明显,这幅画是徐知训内心潜意识的一种表达,他急切希望干掉几个弟弟,然后威逼父亲交出权力,自己好早登大宝。

这幅画令徐温看清了亲儿子的嘴脸,转身对徐知诰说:“这个逆子恶贯满盈,死有余辜,多亏你当机立断出兵控制局面,否则老夫一生辛苦经营的家业就要毁在他手上了。”

面对徐知诰已经坐大的既成事实,徐温也无可奈何,只好顺水推舟,奏请吴王,让徐知诰在扬州辅佐。直到此时,父子两个貌合神离的###才正式拉开了帷幕!

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名正言顺地“摄政”,公元919年,徐温做主,让杨渭宣布独立建国。

徐温此举,并不是为了杨氏考虑,而是包藏自己的祸心,他对杨渭说:“现在大王您和诸将都是节度使,虽然有都统之名,但是不足以相临制!”一旦建国,吴国就成了一个上下级关系明确的政权机构,这一切都有利于徐温展开篡权工作。

建国之后,徐温被封为大丞相,掌管所有军事,徐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

徐温想当皇帝,徐知诰又何尝不想呢?但是老爷子徐温横在他面前,徐知诰的危机感与日俱增,试想,如果让徐温捷足先登当了皇帝,自己的处境就会大大不妙,永远没有机会翻身了。

所以徐知诰拉起“尊王”这面大旗作虎皮,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吴王的地位不受威胁,阻止徐温抢在自己前面篡位。
第五章 那些叱咤的旧日英雄(8)
    徐温喜欢穿白袍,每年过生日,徐知诰总要给他进献一袭白袍。有一次,恰好有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幕僚在一旁,一语双关地说:“白袍不如黄袍好!”潜台词就是:“当丞相不如当皇帝好。”

徐温默默不语,他也想借机试探一下徐知诰的态度。徐知诰反应甚为敏捷,当即呵斥那个幕僚:“天下人都知道丞相忠于杨氏,你这样信口胡说,传出去对丞相的名声大大有损!”徐温看出了徐知诰的态度,也只好讪讪地道:“我儿子说得有道理,你以后不要这样了。”

没过多久杨渭重病,因为历朝历代不乏武人持械逼宫夺权的例子,所以徐知诰趁机向吴王进言,要求武人觐见时不得携带任何兵器。这样,徐知诰又巧妙地断绝了徐温宫闱兵变的可能性。

杨渭的病越来越重,在他弥留之际,召徐温觐见,这时又有人动员徐温废嗣自立,徐温再次去试探徐知诰,又被徐知诰用一番大道理顶了回去,而且徐知诰还软硬兼施地说:“丞相不要忘了张颢的前车之鉴!”

徐温一听这话脊背不由发寒,当初张颢杀死吴王杨渥,自己以“弑君”之罪把他除掉,现在如果自己谋国篡位,徐知诰很有可能扮演###者的角色!于是言不由衷地说:“我要是想自立,哪需要等到今天,当时张颢被干掉时,机会多好!我怎么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吴王的嘱托?”

徐温没有说实话,他当初之所以有所顾忌,不敢明目张胆自立为王,主要是害怕杨行密的老部下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因为徐温没什么战功,所以诸将根本就不服他,特别是宣州观察使李遇,听说徐温掌国,放出话来说:“徐温是什么玩意,我都没见过他,竟然当国掌权了!”

基于这个原因,徐温甚至不敢自己留下来辅佐杨渭,而把儿子徐知训推到了前台。

现在面临皇权交替,父子两个实力差不多,都有所顾忌,那么只好便宜了“第三方”:杨渭死后,他的幼弟杨溥继承王位。

同时,为了让朝中那些身居要职的老臣更加倚重信服自己,徐知诰不惜自我摧残,吞服下催老的药物,令自己的髯发在一夜之间变白,造成一种皓首老成、德高望重的印象,换取大家的信任。

他的心血没有白费,徐温熬到死都没有登上皇位,机会当然留给了徐知诰,正如现代人所总结的:“年龄是个宝。”“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之后,徐知诰就显示出了他惊人的人格魅力,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经常利用宴会的机会来召集各方豪杰之士,一旦有什么好的建议,立刻加以采用,所以各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纷纷前来投奔,团结了大批才智之士在身边。

这批人中间,最有名的当属宋齐丘和韩熙载,前者长期跟随着他,在关键时刻拿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颇得徐知诰的器重。

宋齐丘这个人性格古怪,尤其是恃才傲物,言谈之间一言不合,即刻拂袖而去,就算对徐知诰也毫不客气。但是徐知诰毫不介怀,每次都谦恭有礼地请他回来,为此宋齐丘感激涕零,横下一条心来为徐知诰出谋划策。

两人经常在后院四面环水的孤亭里密谈,为了防止泄密,他们进去后就将吊桥升起,以防隔墙有耳。冬天的时候,两人于炉火边上用铁筷子在炉灰上写字,密谈国事,写完后即刻抹掉。

很多重要的决策和计划,都是这样形成的。

第六章 江南臣子的个案分析(1)
    在这里,我们必须对顾闳中的严肃写实画技表示适当的敬佩,因为他的作品确实刻画了韩熙载精神上的苦闷。韩熙载对南唐感情深厚,但是缺乏勇气去力挽狂澜,听到同僚在议论说李煜想让自己出任宰相,急忙就开始“堕落”,他害怕了!

除了宋齐丘之外,南唐第二个著名臣子就是韩熙载,之所以把他重点拿出来讲一下,主要是本人认为此人可以作为南唐臣子的典型个案,他人生轨迹的嬗变过程,可以看作南唐国祚的人格投影。

韩熙载这个人之所以留名于世,并非因为什么重大事件或者过人才智,更主要靠的是顾闳中的那幅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之所以要画这幅长卷作品,是因为李煜曾想要任命韩熙载为宰相,但是听说他帷薄不修——生活作风比较混乱,那时候没有照相机,就派了两个写实绘画高手到韩府,要他们记录下韩熙载的生活情形。

这一次政治偷窥,却造就了一幅千古名画,也使得本该籍籍无名的韩熙载名满天下。

·0··0·长卷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听琵琶”,韩熙载头戴轻纱高帽,趺坐床榻,面前弹琵琶的女子梳高髻,头簪花,长裙彩帔,抱着琵琶在专注弹奏。客人们要么在专注倾听,要么神情投入,似乎在回味什么,只有韩熙载表情淡然,漫不经心,似乎心里有什么事情化解不开。

接下来是“赏舞”。身材纤巧的王屋山正在娴熟地起舞,韩熙载站了起来,双眉紧锁,亲自击鼓伴奏,身边的客人和着拍子抚掌。这部分匪夷所思地出现了一个低头沉思的和尚,他和韩熙载的表情,彻底冲淡了喜庆轻松的气氛。

接下来的“小憩”后,是“清吹”。韩熙载身穿白色单衣,袒胸露乳盘坐在椅子上,手摇纨扇,面色肃穆,似乎想起了什么遥远的事情。

最后一幕,曲终人散,客人或者作别离开,或者留下来和侍女大胆调笑……

与众人的放荡轻佻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韩熙载独立当庭,怅然所失地遥望着远方……

在这幅长卷里,南唐官员奢靡安逸的生活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画面里的主人公似乎和整个气氛格格不入,表情始终“烟笼寒水”,有一种淡淡的忧愁……晚年的韩熙载,正如南唐后期,壮志湮灭无影,纵有金戈铁马万卷韬略,也唯有沉醉于夜夜笙歌。

在奢侈的纸醉金迷之下,是一个敏感迷茫的乃至于沧桑沮丧的灵魂。

年轻时候的韩熙载不是这样的,那会他和所有自以为身怀利器的年轻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怀抱奇志,行有异操”。因为父亲涉嫌造反,他只好流窜江南,出发之前,与好朋友李谷比赛自吹自擂,韩熙载说:“如果江东用我做宰相,我一定可以长驱直取中原!”李谷毫不示弱:“如果中原用我做宰相,取江南易如反掌!”

两个年轻人吹完牛皮就匆匆作别,不料到了江南,韩熙载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礼遇。当时还是杨溥当政,韩熙载就给杨溥写了一封求职信,写得气势磅礴锋芒毕露,完全没有求职者应该具备的正常谦逊,简单来说,重点是讲述了人才的重要,然后表示自己就是个大大的人才:“某爰思幼稚,便异诸童。竹马蒿弓,固罔亲于好弄;杏坛槐里,宁不倦于修身。但励志以为文,每栖身而学武。得麟经于泗水,宁怪异图;授豹略于邳垠,方酣勇战。”

韩熙载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个文武双全的天才少年。
第六章 江南臣子的个案分析(2)
    实权人物徐知诰为人谨慎隐忍,所以很不看好这个北方来的年轻人,认为他除了夸夸其谈之外,没什么真才实学,再加上韩熙载颇为自负,为人狂放不羁,不能团结大多数同志,所以一直很不得志。

而在此之前的吴乾贞元年(公元927年),死不瞑目的徐温,终于还是死了!徐温的次子徐知询奔赴金陵,承袭了父亲的职位。次年徐知诰设计诱捕,将徐知询软禁起来,然后令自己儿子李景通(就是后来的中主李璟)留在扬州辅佐,自己则学习徐温,到金陵遥控指挥。

从此,徐知诰开始了他翻云覆雨的权臣生涯。当他达到一个臣子荣誉和权力的顶峰之后,有一天对着镜子,手抚白须叹息道:“真乃时不我待,此物无情,功业成而吾老矣!”手下那帮人收到信号后,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制造舆论。

正如在前面所说的,自古以来说服老百姓最好的方法就是散布一些神神鬼鬼的小道消息,而且你还要遮遮掩掩,这样他们的兴趣就更大,义务担当起了宣传员。于是,“江北杨花作雪飞,江南李树玉团枝。李花结子可怜在,不似杨花无了期”成了十大金曲榜首,被满街传唱到烂了大街。这首歌预示了朝气蓬勃的“李”将要替代没有结果的“杨”。

显然,此处的“杨”指的是吴王杨溥,“李”是哪一位呢?

这就是徐知诰的如意算盘,他确实眼热金灿灿的皇位,但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纯正“血统”,他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自己是“龙种”。于是,他瞄上了刚刚灭亡的大唐,认定自己是唐室吴王李恪的后代,所以后来扔掉“徐”姓,改名“李昇”。

此“李”就是“江南李树玉团枝”的那个“李”。

与此同时,街上出现了一个头戴黄冠、束发蓄须的疯癫道人,手举一把钓竿,钓着一只肥大的木头鲤鱼,反复唱着:“……盟津鲤鱼死欲尽,濠梁鲤鱼始惊人……为甚竿头挑着走?世间难寻识鱼人。”

还记得吧,李昇当初就是濠州开元寺里的一个小沙弥,所以,他就是“始惊人”的那条“濠梁鲤鱼”。凡事有一有二一般就会有三,很快,一个老和尚夜半不知何故忽然疯狂撞钟,搞得全城人民失眠,几乎引起###。

把和尚找来一问,和尚说,晚上没事干,忽然灵机一动,得到一首好诗。《毛诗》序里说:心里有想法就会形成语言,语言如果说不清楚,就要叹息感慨,如果感慨还不能表达,就唱歌,唱歌不得劲,就只能跳舞了。我这首诗实在是太彪悍了,所以我就跳舞来表达,于是就撞钟了。和尚一板一眼,很严肃地回答。徐知诰(当时还没有改名,但已经有预案了)看老人家一把年纪了,也不是刻意恶搞,就问:“你作的什么诗?读来听听。”

和尚吟道:

徐徐东海出,渐渐入天衢。

此夕一轮满,何处清光无?

徐知诰一听皱了眉头,批评和尚说,如此平常一首顺口溜,你至于如此得意?你是不是扫盲班刚毕业?

····和尚摆手说你别急,然后将诗里深刻的意思讲解了一下,这里头隐含着一个“昇”字,徐知诰一听这和流行歌曲《东海鲤鱼飞上天》主题思想很相似啊,所以非常高兴,也不埋怨和尚扰民了,重重赏赐后送了回去。

后来,就连徐知诰做梦自己摔倒在地,都被谋士解释为:“可喜可贺之兆,梦中摔倒,日中必然有人拥立。”说完,这个谋士就撩袍下拜。
第六章 江南臣子的个案分析(3)
    舆论兴起之后,徐知诰觉得再推辞就有点过了,甚至会弄巧成拙,于是在公元937年,杨溥下诏“禅让”皇位给徐知诰,南唐就此建立。过了一年,徐知诰按照计划改姓为李,同时将儿子改名为李璟。

这时候的愤青韩熙载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所以混得不怎么样。李昇安排他做秘书郎,辅佐太子李璟。当时和他一起来南方的人,大部分得到了重用,唯有他郁郁不得志。

对此韩熙载有自己的看法,他后来告诉李璟:“先帝知道我却不重用,是因为我是幕府后人。”韩熙载的父亲曾经担任过观察支使,所以他才有此一说。其实李昇之所以不重用他,大部分原因是他的性格所致,这一点他却难以认识到。

直到李昇驾崩之后,李璟即位,才慢慢开始重视韩熙载。韩熙载这才数次上章进谏,都得到了李璟的采纳,他改进了南唐很多不规范的礼仪,在朝中的地位日渐显赫。同时,却也引起了宋齐丘、冯延巳的嫉恨。

后来李璟自觉强大,好大喜功的毛病犯了,就想要欺负一下邻居。

其实,在李昇的时代,确实想过要养精蓄锐,趁着群龙无首之际经略中原,但是他壮志未酬,就猝然死掉。知子莫如父,李昇知道儿子善文而不习武,所以弥留之际,握着李璟的手说,一定要固守成业,和兄弟国家搞好关系,千万不要随便寻衅滋事,成为流氓国家。

然后李昇使劲一咬牙,将儿子的指头咬破,狠声喘息道:“勿忘吾言!”

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李璟随后改元“保大”,也就是说,保守父辈的伟大基业。最初的一段时间,他确实闭口不谈兵戈,从善如流。但是,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架不住周围一些别有用心的臣子的煽动。

公元944至947年,趁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