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西金同意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同志,缓和边界紧张局势是我们由衷的真诚的愿望,我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做到。”
经讨论,双方商定于近期各派代表团举行中苏边界问题谈判。双方还讨论了有关保持和发展两国贸易、恢复互派大使等问题。
这次著名的机场会谈,就中苏双方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达成了谅解。正如周恩来所说:尽管我们有许多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有了个良好的开端,这次坦率会谈,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其实,这次会谈的结局,早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的预料之中。苏联方面想同中国缓和一下关系,借中国压美国。
苏联在摸中国的底,中国也在摸苏联的底。
在机场,周恩来友好地请柯西金吃了一顿饭。
中苏之间的总理级高层接触,很快被美国情报部门获悉。白宫的尼克松更坐不住了,他决定急起直追,不能让苏联抢先与中国改善关系。
通过机场会晤后,中苏边界谈判开始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运作。9月18日,周恩来致信柯西金,建议按照机场会晤中所提的临时措施开始中苏边界问题的谈判。并说:“这些临时措施,如能得到你来信确认,即作为中苏两国政府之间的协议,立即生效,并付诸实施。”“我相信,如果这个协议能够达成,将有助于两国边境局势的和缓和中苏边界谈判的举行。”
自周恩来与柯西金机场会晤以后,中苏边界的紧张局势相对缓和下来。不久,中苏边界问题的谈判在北京恢复。
中方缓和了北边的紧张局势后,西半球的美国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正在中苏高层开始接触的时候,在北京研究国际形势问题的4位老帅又写出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对目前局势的看法》。这份报告,由陈毅定稿后报送周恩来。陈毅还向周恩来提出了打开中美关系的设想。虽然这一设想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是“不合常规”的,但他向周恩来口头汇报后,得到了周恩来的赞同。
一个以巨人之手拨动东西两个半球转动的决策,在伟人之间酝酿开来。
就在中苏边界谈判进程开始的时候,大洋那边的尼克松也在寻找通向“古老中国”的渠道。11月份,美方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向中国驻巴大使张彤表示:尼克松总统想同中国领导人接触。
机敏的周恩来立即抓住了这一信息。
11月16日,中方的一份关于中苏边界谈判建议主要内容的文件拟出,其中说:一、两国总理达成的谅解是我们谈判的基础;二、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是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的必要保证;三、中苏边界谈判必须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进行。接到文件的周恩来立即送给毛泽东审阅,同时,他特意将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与中国驻巴大使张彤谈话的电文附上,并致函毛泽东:“尼克松、基辛格的动向可以注意”;“如何回答叶海亚·汗,待与外交部研究后再报。”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4)
周恩来的视线,随时关注着中美苏“大三角”。
一个星期以后,周恩来在接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凯瑟时表示:“请转告叶海亚·汗总统:尼克松如要同我接触,尽可利用官方渠道。”
周恩来的话,由巴基斯坦方面传给了白宫。
1970年3月21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急报国内外交部:巴总统叶海亚·汗向大使张彤转达尼克松口信——“准备开辟一条白宫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如果北京同意的话。这样一条渠道的存在,将不会被白宫以外的人知道,而且我们可以保证完全地自由决断。”
熟谙外交之道的周恩来立即在电报上批示:“尼克松想采取对巴黎谈判办法,由基辛格秘密接触”。
一个对世界保密(主要是对苏联保密)的“秘密接触”行动,在尼克松、基辛格和毛泽东、周恩来之间实施开来。
之后,尼克松又不断向中国方面传来信息:
——中美和解十分重要,美国绝不会与苏联共谋反对中国。白宫愿派一高级使节秘密访华。
——准备派其高级助手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与中国的相应代表对话。……
对尼克松的信息,周恩来采取了中国式的回答。1970年10月1日,是中国人民庆祝自己国庆节的重要日子。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夫妇被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站在毛泽东身边,检阅首都北京的国庆游行队伍。
在《人民日报》发表报道时,周恩来特意对版面作了精心安排,把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照片放在头版的显著位置。遗憾的是,美国总统和他的顾问们却未能理解这种中国式的含蓄。基辛格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和周恩来不幸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10月1日,中国国庆节那一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泽东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在意识形态上,中美之间显然有很大的差异。但它并不妨碍双方的接触。
1970年11月,就在尼克松再次托访华的叶海亚·汗总统转达口信的时候,周恩来对叶海亚·汗表示:因为尼克松通过阁下转告的是口信,我们也应该通过阁下口头回答尼克松总统。阁下清楚,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人干涉。美国武装力量占领台湾和台湾海峡,是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中国政府一直愿意以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谈了15年还没有结果。现在,尼克松总统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如果美方真有解决上述关键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美国总统派特使来北京商谈,时机可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商定。
周恩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们非常愿意解决中美关系,但是,美国领导人必须清楚,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紧张的症结,在台湾问题上。
为了进一步让美国人清楚这一点,周恩来不断地给尼克松传过去重申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一贯立场的口信,并说:
如果美方真有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尼克松的特使或尼克松本人来北京商谈。
尼克松在与中国接触的问题上采取了小心翼翼的方式。你来我往,中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大家都在试探和寻找时机。
1971年3、4月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美两国都派出代表队参赛。比赛期间,中美两国乒乓球队员进行了友好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美国乒乓球队向中方提出了访华的请求。
中国国家体委和外交部为此专门给周恩来写了请示报告,并认为美国队访华的时机还不成熟。
接到报告后,周恩来顿时认为,此事非同寻常,必须请毛泽东主席来定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5)
经过慎重考虑后,毛泽东亲自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
对毛泽东的这一决定的意义,周恩来深有体会: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的政治意义大于体育意义!
决定一经做出,周恩来迅速组织实施。4月8日,他在国家体委关于接待美国等国乒乓球队的另一份请示报告上作了这样的批注:
(邀请美国代表队访华的)电话传过去后,名古屋盛传这一震动世界的消息,超过3l届国际比赛的消息。
一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行动,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导演下有趣地开展起来。
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起到达北京的,还有加拿大、哥伦比亚、英格兰和尼日利亚的乒乓球代表团。为向美国政府传递信息,周恩来给美国代表团以特殊的优待,抽出时间亲自接见了这些初次进入“红色中国”的美国人。接见地点,选在了人民大会堂的东大厅。时间是1971年4月14日。这是一次精彩的会面。
周恩来:团长先生(注:指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格雷厄姆·斯廷霍文)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吧?
斯廷霍文:是的。我们代表团每个成员都是第一次到中国来。
周恩来:对中国有点生疏吧?
斯廷霍文:是的。对中国完全不熟悉,但对你们的好客很熟悉。
周恩来: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斯廷霍文:在美国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论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找到很好的朋友。我们欢迎中国朋友去美国访问。
周恩来:是啊,罗德里克先生(注:指《美联社》驻东京记者)就来过中国。我和他比较熟悉。我和你们国家的一些新闻记者比较熟悉,他们都要求来中国。当然一次不能都来,就分批来嘛。
斯廷霍文:我们很高兴你们让我们的记者来中国。
周恩来:他们可以来,你们也可以来嘛。
斯廷霍文:对你们这样安排,我们很高兴。他们来了以后我们才能更熟悉起来。
周恩来:不可能每个方面都熟悉。今天不仅美国记者、加拿大记者、路透社记者,还有别的国家的记者都来了。过去有很多美国朋友来过中国,以后还会有不少朋友来。
斯廷霍文:我想如果能够受到像我们这样的热情欢迎和款待,碰到这样好的中国朋友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美国人要到中国来访问。我们也希望中国朋友能够到美国去访问。
周恩来:是啊,中美两国人民以后会经常彼此友好来往的。对不对?
斯廷霍文:我们非常高兴听到这一点。我们希望能很快开始。
周恩来:我想不会慢的。
……
周恩来早已成竹在胸:既然中美两国人民都热切地盼望着经常彼此友好来往,作为领导人,理应加快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谈话中,妙趣横生,笑声不断。美国乒协副主席蒂姆·博根、美国《体育报》记者迪克·迈尔斯、美国乒乓球队领队杰克·霍华德等人都与周恩来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
最后,周恩来问:“没有问题了?”
突然一位披着长发的男青年起来提问题。在场的人一看,原来是美国队的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美国圣莫尼卡市立学院的学生格伦·科恩。美国人都知道,他就是美国正流行的“嬉皮士”运动中的一员。
科恩: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问,总理对目前在美国青年中流行很广泛的“嬉皮士”运动有什么评论?有什么看法?我很想了解这些。
这是一个难题,涉及思想、意识领域的不同态度和看法,也隐含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场上的气氛一时有些紧张,人们等着周恩来回答。
周恩来:第一,我对这个运动不很清楚。第二,如果要问的话,我只能说一点我的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可能现在世界青年对现状有点不满,想寻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但各种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的或固定的。因为,寻求真理的途径总要通过各种实践来证明是对还是不对,这在青年时代是许可的。各种思想都要通过实践检验一下。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我们懂得青年人的心理:特别好奇。别的国家的青年来访问时,我们发现他们不一定和你们同一派,但是我们看到也有这样的形式,比如留长头发,等等。我碰到过英国青年也有留长发的,碰到过日本青年也有这样情况的。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6)
科恩:对,总理先生。这些表现形式是许多日子思索的结果,它比表面上看到的更深刻。这是一种新的思想,没有很多人熟悉它,可能有少数人熟悉。
周恩来:按照人类发展来看,一个普遍真理最后总要被人们认识的,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我们赞成任何青年都有这种探讨的要求,这是好事。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认识。但是有一点,总要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这就可以使人类的大多数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得到幸福。我只回答这些了。
科恩:同意。
周恩来:补充一句话,如果自己通过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该改。正确的坚持,错误的改正,这是我们的认识。作为朋友,我们所以有这个建议。
科恩:我们有这样一个思想,即进步只能从变化和精神发展中得到。
周恩来:精神只有变成物质的力量才能前进,只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赞成才行,因为总是需要有大多数人赞成嘛。这是一个规律,我这是讲哲学了。
……
包括科恩在内,所有在场的美国人都被周恩来的坦诚打动。中国总理并不强加于人但却让你心悦诚服的谈吐,令美国队员们由衷地敬佩。一时间,从周恩来的外交风度和谈话艺术中,美国人对中国领导人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告别时,周恩来充满信心地对他们说:“我请你们回去把中国人民的问候转告美国人民。中美两国人民过去往来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
周恩来还断言:“中美关系,打开了新的一页。”
周恩来的举动和谈话很快通过美国人自己传到了白宫。这回尼克松和基辛格终于明白了中国式的外交艺术。基辛格认识到,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安排在人民大会堂,与不久前将斯诺安排在北京天安门相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后来作了这样的评论:“这整个事情是周恩来的代表作。”
中国人的“乒乓外交”,在美国朝野上下和公众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领导人对改善中美关系是持积极态度的。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同时感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外交巨擘。
继“乒乓球外交”之后,中国方面又向前走了一步。4月21日,周恩来通过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转告美国政府一份口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