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宣誓:我与我的同事,将尽全力把强加在国家头上的耻辱还给对方。上帝保佑美利坚!”美国民众从罗斯福的这些举措里看到这位身体残疾的总统竟是那样沉着、冷静与有力。他的老对手、共和党领袖查斯·麦克纳里听后,握着罗斯福的手说:“总统阁下,从现在起,我们的国家进入一个政治假期。在这个政治假期里,我们在政治上的敌意消失了,我们只有一个政党,这就是美国的荣誉与尊严!”
12月8日中午,罗斯福走进国会大厦,向国会发表宣战演说。他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代表全体美国人民的思想在此讲话。由于美国在昨天——12月7日——这个遗臭万年的日子里,遭到了日本军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我要求国会自日军进攻之时起,宣布国家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他的演说赢得了热烈掌声。最后,参议院以82票对零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通过了宣战决议。
就这样,罗斯福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了。
勇敢地面对“民意”的挑战(1)
大战略,是国家对全局性重大问题的总体筹划与指导。它是国家最高决策者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和各种战略态势,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出来的,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相应政策的基本依据。制定一个能够集中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大战略,反映着最高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罗斯福与希特勒没有见过面,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对方政治理念的了解。罗斯福与希特勒的各自经历、家庭出身与一切背景,简直有天地之差、云壤之别。罗斯福追求的是通过民主政治与美国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世界,他反对法西斯侵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他曾呼吁希特勒不要对他国进行侵略扩张。为此,他拟出了一份31个国家的名单,其中有波兰、捷克等。
然而,罗斯福的呼吁却遭到希特勒的嘲笑与讥讽。希特勒在国会发表讲话说:“罗斯福先生,我帮你问过你所开列名单上的31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说他们受到了德国的威胁。所以,我终于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了:不过是仗着你们国家幅员广大、财力雄厚,想充当世界的老大。而我,亲爱的先生,却处于一个比你的国家小得多,也逊色得多的地方。”希特勒把他要发动的战争,看做是一场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他说:“美国是富国,我们是穷国。我们是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我永远不能与你的那个世界取得和解。我们德国可以击败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国。”
罗斯福的呼吁得到的是嘲弄,这使得他更加明确了这样的判断:希特勒在欧洲日益坐大,对美国的根本利益威胁极大。当时,欧洲是美国资本和商品输出的主要目的地,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与大西洋相连的美国东海岸,又是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于是,罗斯福在美国没有参战前,甚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根据当时国际社会瞬息万变的局势,形成了将纳粹德国作为主要敌人的思想。
罗斯福是在1939年9月1日凌晨3时10分,被白宫官员叫醒,得知德国进攻波兰的消息的。当时,德军已深入波兰领土,战斗非常激烈。罗斯福立即打电话把国务卿等人叫来商讨对策。当时他就说:“我们不能再看着欧洲遭到毁灭了。”
然而,当时美国孤立主义十分盛行,民情的主流是“同情而不介入”。罗斯福不敢漠视民意,特别是那一年是罗斯福第二任期的第三年,他还想第三次连任总统,而这是美国政治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别说漠视民意,即便是顺应民意,要想竞选连任也是极为困难的。当时,用美国学者的话说,罗斯福是国家这艘航船的船长,但是许多水手都争着要去掌舵,而把帆的海员又各有异心。
在这种国内态势下,如何将自己的以希特勒为主要敌人的战略理念变成国家政策,是对罗斯福的一个关键考验。
然而,罗斯福的性格里的确有《圣经》里说的“蛇的机敏”,或者有西方近代政治思想鼻祖、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所说的君主应该具有的“狐狸一样的狡猾”。用他自己的话讲:“现在重要的不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是首先用现有的事实引导民情朝着接近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过去。”
罗斯福使出的第一招是“不参战,但要全力支援”。
“不参战”,是尊重民意;“全力支援”,是表明美国的利益要求。他利用美国民众对欧洲被侵略国家的同情,竭力说服美国人认识到希特勒对美国利益的威胁,进而逐步接受他的战略理念。
第一步罗斯福成功了。美国在没有参战的情况下,先后出台了《中立法修正案》、《租借法》等法令,并且采取偏袒遭到德国侵略的国家的政策。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发动了进攻西欧的战争。这时也是罗斯福竞选连任的最关键时刻。罗斯福表现出了对待危机的优良素质:镇静、自信、警醒与热情。他成功地把欧洲发生的战争与美国的安全联系在一起,使大多数美国人相信:如果不对希特勒暴政的受害者给予支援,法西斯暴政将成为未来的浪潮。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勇敢地面对“民意”的挑战(2)
当时,在罗斯福的办公桌上有4个战略选择方案:一是美国将主要军事力量放在美洲,而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实施战略防御;二是在英国与荷兰的支持下,在远东向日本实施进攻,而在大西洋实施防御;三是同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实施战略进攻;四是集中力量于大西洋和欧洲,而在太平洋和亚洲实施防御。
第一个方案最符合孤立主义政治理念,可以称为“闭门自保”战略;第二个方案可以称为“先亚后欧”战略,实施这一方案等于将日本作为主要敌人,而把希特勒放在次要地位;第三个方案为“欧亚并重”战略,实施这一方案,会使美国陷于两线作战;第四个方案为“先欧后亚”战略,实施这一方案等于把德国作为主要敌人,而在太平洋暂时实施防御。
罗斯福选择了第四套方案,因为这个方案最符合他一贯的战略理念,即以希特勒为主要的敌人,只有打败德国,才能最有效地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在1941年举行的著名的ABC会议,即美英会谈(英文缩写)上,罗斯福“先欧后亚”的大战略得以确定——先打败欧洲的德国与意大利,然后再解决远东和太平洋的问题。
然而,这一大战略很快遇上了严重挑战。“先欧后亚”战略敲定时,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反对的人有,但并不激烈。但是,珍珠港一战,使得美国遭受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损失——整个一个太平洋舰队被歼灭在基地里,死伤了3000多人。这些数字犹如重磅炸弹,把美国民众的心态弄炸了。连一些高级官员都要求把日本作为美国的主要敌人,他们抨击政府的“先欧后亚”战略,指责罗斯福是想讨英国佬的好。麦克阿瑟就直接说:“华盛顿的那群政客是在把国家利益作为廉价的商品拿到日本人面前去吆喝叫卖。”
美国《圣路易邮报》发表文章,抨击罗斯福的“先欧后亚”战略是在做“历史上所有不动产交易中最糟糕的一笔买卖”。
所有这些指责,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求政府放弃“先欧后亚”战略,采取“先亚后欧”战略。
这是对罗斯福战略理念的一次最大的挑战!但是,罗斯福战胜了挑战,说服了那些主张“日本第一”的人们执行国家大战略——在打败欧洲的轴心国集团后,再对付亚洲和太平洋上的日本人。
“先欧后亚”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始终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历史证明,这个战略为美国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这是与罗斯福的努力分不开的。罗斯福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审时度势,正确判断情况,最终制定出一个正确的战略,反映了突出的政治智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国俱乐部”之梦(1)
有时,朋友关系要比敌人关系难处理。面对比希特勒还让他头痛的朋友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的狐狸性格又一次发挥了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最大的联盟战争,这次战争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反法西斯国家联盟一方战略行动的联合要比法西斯集团大。在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大西洋与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印缅战场以及中国战场上,反法西斯一方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无疑比法西斯集团好,因为反法西斯一方有着共同的敌人,他们的战争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有共同的敌人并不等于说反法西斯一方没有矛盾。恰恰相反,由于国家利益的不同,反法西斯一方各国不仅有矛盾,有时矛盾还非常尖锐。比如在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上、在未来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上、在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上,美国、苏联和英国的矛盾就非常尖锐。
有矛盾怎么办?不能因为有矛盾就负气而去,不对付共同的敌人,甚至单方面与德国妥协。这一点是各国的共识。
可是,反法西斯一方又不像中国春秋时交战那样有什么盟主,也不像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那样有什么总司令,有了矛盾,有人最后拍板敲定。
办法总比问题多!这个办法首先是罗斯福找到的,这就是:各国技术部门谈起来,最高元首或首脑开会最后拍板定下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盟国召开的最高元首或首脑会议,称为“三巨头会议”。这样的会议一共召开了3次。一次是1943年11月28日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一次是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一次是1945年7月召开的波茨坦会议。罗斯福总统参加了前两次会议。波茨坦会议时罗斯福已因病去世,是杜鲁门总统参加的。所以,我在这里只讲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攻守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明眼人已经看出,轴心国侵略集团败局已定。无论是罗斯福、丘吉尔,还是斯大林,都意识到了安排战后世界事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于美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利益分歧相对不大,在“三巨头会议”以前,罗斯福与丘吉尔至少会晤了3次以上,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但从没有和斯大林见过面。然而,罗斯福非常清楚,苏联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在战后世界中也必定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有关战后世界安排的问题,如果不与苏联协商,即便蓝图设计得再好,也无法成为现实。
而苏联和美英国家矛盾很大。除了旧有的矛盾外,斯大林还对美英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十分恼火。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在欧洲大陆,只有苏联军民在和德军作战。斯大林为了减轻自己面临的压力,一再要求美英两国尽快在法国北部开辟打击纳粹德国的“第二战场”。所以,“第二战场”是指欧洲在苏德战场以外的打击德军的战场。
对于斯大林的要求,美英答应得很爽快,但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付诸实施。斯大林对此非常不满,认为美英是在有意拖延,目的在于让苏联单独顶在抗德第一线,以便苏联与德国两败俱伤,他们好在最后关头收拾残局。这反映出苏联对美英仍然抱有极度的不信任。
1943年夏天,苏联与美英之间基本处于僵局之中。
罗斯福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最不明智的政策是把苏联排除在世界之外,这种做法必须终结。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打破美英与苏联之间的僵局。只有这样,才能把他所设计的战后世界的蓝图变成现实。于是,他写信给斯大林,提出要和他见见面。
斯大林也在寻找机会使西方大国承认苏联强大起来的现实,并参与对战后世界事务的安排。于是,他同意见面。后来,罗斯福考虑到如果没有丘吉尔的参与,一些事情还是定不下来,又建议把丘吉尔拉进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次三巨头会议——德黑兰会议。
。 想看书来
“大国俱乐部”之梦(2)
首次三巨头会议召开的地点究竟定在哪里,三国还有一番争论。美国提出在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德斯;英国提出在苏格兰;苏联则提出在阿拉木图。三国都要求在本土召开,以便提高自己国家的地位。这说明三国都十分重视这次会议。他们争论了三个回合,最后斯大林提出在德黑兰举行。为了不让一般性的问题影响反法西斯战争和战后世界事务安排的大局,罗斯福做出了让步,并说服丘吉尔也同意了苏联的建议。
1943年11月28日16时,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终于首次见面了,德黑兰会议召开。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4个问题,一个是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一个是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一个是波兰边界的划分问题。斯大林来开会的主要目的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是争论激烈的,英国与苏联差一点因之闹翻了。
斯大林坚持要美英在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罗斯福理解苏联的立场,问题出在丘吉尔身上。丘吉尔认为,纳粹德国是一只鳄鱼,鳄鱼最薄弱的地方是其柔软的下腹部,要想战胜鳄鱼,最好的方法是打其柔软的下腹部。德国的下腹部就在地中海。所以,他坚持要在地中海采取军事行动。丘吉尔这个战略有一个隐深的目的,就是如果从地中海进攻德国,将在战胜德国的同时,把苏联向欧洲扩张的势力挡在本土以内。
斯大林对丘吉尔的战略坚决反对,因为他的目的除了战胜德国外,还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一定限度内在邻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于是,这两个人顶起牛来。
罗斯福见他们两个人弄僵了,斯大林表情严肃,一点笑容也没有,他想了一夜,决定以西方式的幽默先缓和一下气氛。第二天,他们三个人一坐下来,罗斯福就开始拿丘吉尔说事。他随意说到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不无赞扬地说英国人是头约翰牛,性情倔强,但干起活来毫不逊色。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