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关于刘太公之生平活动情况,太史公载述也较为简略,主要集中在《高祖本纪》:
  其一:“刘媪,……梦与神遇”,……太公往视,亲眼见到蛟龙攀附其夫人身上,遂产高祖。这显然是神话渲染之说。
  其二:楚汉争霸战争中刘邦兵败彭城,太公被项羽俘获,在荥阳战场上几乎被项羽烹杀。
  其三:刘邦称帝后,封其父为“太上皇”。 对在世父亲封为“太上皇”,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是为刘邦所首创。具体细节据《高祖本纪》载: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在洛阳“五日一朝太公”,对自己的父亲尽人子之礼。这时太公的家令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一席话提醒了太公,后来刘邦再去朝见太公时,太公就恭恭敬敬地行人臣之礼。“太公拥篲,迎门却行”,使刘邦惊诧不已,赶忙“下扶太公”,太公却一本正经地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毕竟是仁义之人,为了在礼仪上维系父子名分,他便立即下诏尊老父为:“太上皇”。太上皇宫落成后,高祖又大朝诸侯群臣于未央宫南殿,为太上皇敬酒祝寿,父子群臣饮酒同乐,玩笑戏说,无拘无束,充分烘托出了汉朝初年瑞祥和谐的景象。
  另外,《韩信卢绾列传》载:卢绾父辈与太上皇相爱友善。反映了刘太公一家与邻里的融洽关系。
  还有,《楚元王世家》讲道:汉初,刘邦分封兄弟为亲王时,未封其长兄之子“信”。刘太公因之为信求情,刘邦便封信为“羹颉侯”。在涉及刘氏家事方面,司马迁进一步展示了太公与刘邦之间的父子亲情。
  刘太公的生平在本书其他章节亦有介绍,可参照阅读。此处不赘。
  关于刘太公之卒年,《高祖本纪》载:“高祖十年,七月(公元前197年)太上皇崩于栎阳宫,楚王、梁王皆来送葬,赦栎阳囚,更命郦邑曰:‘新丰’。”
  《高帝纪》亦载:“十年,……秋七月,太上皇崩,葬万年。”*
   。 想看书来

二、关于刘邦的母亲(1)
《高祖本纪》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坡,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帝纪》亦有相同记载。是说,刘邦的母亲曾经离开中阳里,来到距家四五里的城东北郊,因疲惫劳累便在土坡上睡着了,梦见与神灵相遇。突然雷电交加,就要下雨了,太公出门前往寻找,却见一蛟龙附在其夫人身上。过了一段时间,刘夫人有了身孕,接下来,高祖刘邦便出生了。
  此段文字是二位史家对刘邦生母在世活动的唯一记载,而且还是以神话故事形式登场的。这里,太史公称刘邦母亲为“刘媪”。 关于“媪” 字之含义。
  《集解》引文颖曰:“幽州及汉中皆谓老妪为媪”;引孟康曰:“长老尊称也,……《礼乐志》:‘地神曰媪’,媪,母别名也,音乌老反。”《索隐》引韦昭云:“媪,妇人长老之称”;引皇甫谧云:“媪,盖姓王氏。”又据《索隐》载:《春秋握成图》、《诗含神雾》甚至给刘母胡诌了一个“含始”的名字,曰:“含始即昭灵后也,游洛池,生刘季”;引无名氏云:“刘媪,姓温,刘媪即温氏。”《正义》则引《春秋握成图》云:“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
  1。养育了龙子的可怜母亲
  从《史记》记载之表面讲,刘邦乃其母与所谓蛟龙的神灵野合而生。以后人眼光看,这既像是刘邦乃真龙天子的神话,又像是在讥骂刘邦。在太史公笔下,可怜的母亲,就这样只是在风雨雷电中露了一面,以后便再也未见踪影。
  倒是后世人们出于崇敬之情,在“大泽之坡”( 故址在今江苏丰县县城东北郊复新河附近)修建了“龙雾桥”、“ 龙雾庙”, 时时祀之,竟###们乞求风调雨顺的场所。明、清《丰县志》对此均有记载。如明《丰县志》记云:宋代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丰县一杜姓县令,因大旱,率众祈祷于龙雾桥,以求蛟龙再现。大雨果然如期而至,迅速解除了旱情,百姓们欢欣鼓舞。于是杜县令便在桥北修建了“龙雾庙”。 至明代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有一孙知县,常以修复古迹为要务,当时正逢久旱不雨,孙知县亦率吏民祈祷于已破旧的龙雾桥和庙,他有感于前朝杜知县之善举,便对之进行了重修并刻石铭文《重修龙雾桥(庙)记》曰:
  丰邑东去五里许,有石桥,名曰:“龙雾桥”, 北去三十步有庙,曰“龙雾庙”。 然庙无额,桥无碑,当时,侯孙莅政于兹,拳拳以修举废坠为务。景泰二年间,兹土久旱,斯民遑遑,……于是率僚庶以修之。于桥旁地掘尺余,得一字碑,破裂不完。详观,乃知为宋绍圣三年,邑令杜因桥祷雨,以安岁事。而杜乃立庙于桥北,奉神加恭,冕服以享,撰碑文用垂久远。至今丰人因之以有庆焉。侯得是文,即日命工重修桥祠。未几,大雨方千里而来。侯等踊跃而喜,遂立石以记之。……桥祠去古已远,沉埋湮郁,几经隆替矣。嗟乎,桥祠一物,固有终穷,而其有灵气者,钟于神物,虽久而不衰,况其龙也,雾也,乃天地阴阳之全,变化聚散,皆不可测。是以龙兴雾滃,理势必然。而取以为斯桥之名,断自汉高初生,母遇蛟龙而得。后基四百年帝业,岂偶然哉!至今丰人尚仰龙德。既生汉高以显斯土于前;复赖桥祠以流惠泽于后,万古一日,何其幸哉!然非特丰人之庆,实后人之幸也!继今以往,……尚有如今日之继杜令者?是为记。①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关于刘邦的母亲(2)
又据新版《丰县志》记载:
  县城东北郊有龙雾桥、祠及龙雾桥遗迹,龙雾桥在丰县城东北五六里地方,《史记》所记刘邦母在此遇龙有孕而生刘邦,因名之。1981年,在龙雾桥附近开河挖渠,得龙雾桥记文石碑二块。一是明代景泰元年之《重修龙雾桥庙记》,一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之《重修龙雾桥庙记》。②
  汉高祖刘邦出生之神话故事的出笼,肯定与汉家皇室宣传的皇权神授有关。既是神话故事,当然不可能全是真的。然而,后世许多人还居然当了真,“方志”、“史书”、“演义”、“戏说”也争相收录渲染。自然,这只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已,表达了人们对开国明主之再生及其太平盛世的企盼。
  2。高帝之母,不声不响地去了
  史家再一次提到刘邦之母,则是在刘邦登基称帝之时了。《高帝纪》仅作了如下记载:“汉五年,……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就这样,这位养育了一代伟大帝王的母亲,未见其他任何事功存世,便不声不响地离去了,她是卒于何时,又是如何亡故的呢?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因大意,兵败彭城,项羽派兵去丰沛,搜捕刘邦家人做人质。刘太公、刘媪与吕后及子女等落荒而逃,中途不幸走散,太公、吕后等被楚军掳去。此后在荥阳前线,刘太公几乎被项羽烹杀,却不见刘媪之面。再之后楚汉双方签订了鸿沟停战协议,项羽归还了太公和吕后,亦未见刘老太还归汉营。看来,刘老太恐怕是悲惨地死于战乱之中了。或许由于刘母是一位生育了龙子的神灵,而神仙的生死活动,凡人是无法了解的,当然汉家史官便无从记录了。对此,
  《补注》引:三国时魏人如淳曰:“《王陵传》云:楚军取太上皇、吕后为人质,又项羽归还太公、吕后,不见归还刘媪也,又上(指高祖)五年,追尊母(亲)媪为昭灵夫人,高后时追尊为昭灵后耳。”
  《正义》引:《汉仪注》云:“高帝母,起兵时死于小黄城,后于小黄立陵庙。(先媪已葬陈留小黄)”追述了这一事实。
  《正义》还引:“《陈留风俗传》曰:‘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宫招幽魂,谥曰昭灵夫人’;引括地志云:‘小黄故城在汴州陈留县(今河南开封附近)东北三十三里’。”
  令人困惑的是,太上皇刘太公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于“新丰宫”,死后葬在万年陵,而刘邦之母却葬在“陈留小黄城”,未见与其父合葬于万年陵的记载,亦未有回归于故里老家——“丰”之坟地的记载。③而陈留就在魏国故都大梁附近,当年刘邦祖父丰公便是自大梁率全家迁来丰地的。大梁自然也应是刘邦祖籍之所在,那么小黄城可能就是刘邦祖辈之陵园所在地了。或许这也是刘邦之母在战争中命丧陈留,葬于小黄城的重要原因之一,刘母未能与刘太公合葬的原因,便只能有待考证了。至于传说中所谓“刘媪为刘太公之妾”的说法则无从考证。
  

一、初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1)
诚然,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却以义军统帅身份,顺应民心和历史潮流,高举“伐无道,诛暴逆”旗帜,率军入关灭秦,剪除倒行逆施的项羽旧贵族复辟势力,在世界上建立起雄踞东方的大汉王朝,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无可争议地被史学界公认为“开创了中国社会历史前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奠定了二千余年封建社会制度繁荣发展的雄厚基础”。如此卓著功业,较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有过之而无不及。
  1。不公正的历史错觉
  遗憾的是,千百年来,因为种种原因,对刘邦的评价未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度。直至今天,人们所能了解的刘邦人品之正面形象,主要依据《史记·高祖本纪》(以下称《高祖本纪》,类同)载:“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注意,太史公用了“仁而爱人”这一儒家道德核心之词。)司马迁还通过义帝怀王和老臣之口赞曰:“独沛公素宽大长者。” 应该说,其对于刘邦的评价本来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其所述沛公至高帝之丰功伟业,更是令历代人民钦佩赞叹。
  然而,司马氏对其开国皇帝的记述上的突出特点是详近略远,而且记述时间集中在刘邦号为“沛公”(前209年)之后至高帝(卒于前194年)的15年;对于沛公以远情况,即刘邦四十多年之平民经历,则极少提及,并冠以神秘色彩。
  另外,由于《高祖本纪》之表面文字中,确实记有高祖“为泗水亭长,素易诸吏,廷中吏无不狎侮,好酒及色……”一句,还有刘邦称帝后,在与其父太上皇和众大臣饮酒欢乐时亦曾戏言“始大人曾以臣‘无赖’”。以致后世对“布衣刘邦”臆测纷纭。再加上复杂的历史原因,使司马迁无奈略写的平民刘邦的人生历程,竟被传世诸多演义、评话、剧本、杂曲等恣意戏辱。其平民模样,常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笑料而被涂画得污浊不堪;其形象在许多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个事出偶然,鸡犬升天,“不读书”的“流氓皇帝”。
  此情此景,已足令司马迁费尽心血记述的汉高祖的辉煌历史黯然失色。对当前人们热情弘扬的两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显然是非常不公正的历史错觉。
  2。“流氓”等说出自……
  尤其是“流氓”、“游手好闲”、“从不读书” 之说,几乎成了布衣刘邦的标志性烙印,非独民间,就连一些学者之著作中也载之切切。
  其中,“从不读书”之说流传较为久远,最闻名者见于唐代章碣之诗中“刘项从来不读书” 一句*。
  逮至近代,国民革命风起云涌,“铲除封建,打倒帝王”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一段时间里,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甚至“圣人”孔子也被打翻在地,封建皇帝刘邦自然难逃其厄运,以其为豪强地主,称之为“流氓皇帝” 者渐多。如民国###、孙中山的顾问章太炎先生谓刘邦为“草莽之人”;鲁迅先生说刘邦是“无赖出身”;史家吴晗教授在其著述《论皇权》中曰:“流氓刘邦”;费孝通先生之《皇权与神权》,谓刘邦为“幸运的流氓”;毛泽东主席于上世纪20年代,在论及阶级斗争史时亦谈及:汉高祖是“流氓”,“起来革命,……也是无产阶级推倒贵族阶级的革命”。①
  其实,我们完全应该想到,上述历史风云人物和革命史家之评述,本来也离不开那特定年代的影响。而且他们后来对刘邦的历史功业也皆是赞誉有加,具体评述文字也均是正面慎重的。如毛泽东主席便多次称颂刘邦:“是封建皇帝中最厉害的一个”,“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有气魄,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②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初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2)
时至今日,传统“阶级斗争”学说已逐步被边缘淡化,我国早已拨乱反正并成功实现了历史大治。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像孔老夫子,还有曹操、雍正皇帝、曾国藩等,均重新获得了客观的评判,并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大汉王朝对我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伟大功勋和无法磨灭的印记,已被时代重新认识。人们热情弘扬光大的两汉文化事业,也赢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只是,许多同志对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人品的认识至今仍处在尴尬的境地。
  有的教授甚至在庄严肃穆的课堂、讲台乃至主流媒体,不负责任地对所谓“无赖流氓刘邦” 之人生历程,尤其是平民经历恣意渲染、评述。还说是用现代语言普及真实历史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善良的学生、读者、听众还真以为他们的讲述是源自太史公,是取自学界对《史记》等著作的近期研究成果。其误导、扭曲历史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相信吴晗教授等若能再世,一定也会支持对刘邦进行重新公正评价的工作。
  3。斯人无口以辩
  新近易中天先生在电视、书刊上便随意品说,大讲刘邦生性流氓,从不读书,还煞有介事地探索所谓“无赖刘邦崛起之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