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天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君临天龙-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临行前,官家亲自赐宴为赵佶送行,摆出的那个架势让赵佶感觉这一行若不去个十年八载都对不起人。只是他自己内心里清楚,如今已经将近九月初,而下个月他便又要回来汴梁,因为大相国寺的观云方丈跟两个和尚约定的日期是十月十五下元节。到时候赵佶一定要回汴梁城一次,瞧瞧这两个和尚的反应。这对赵佶而言也不算多为难的事情,悄悄回来一次就是。

    汴梁城里,赵佶唯一还有些担心的就是马夫人那里,在马夫人挂起那灯笼之后不久,对方就传递来了新的指令,要马夫人利用手中的密函,在明年端午之前挑动丐帮内乱,将乔峰驱出丐帮,并且言道丐帮当中会有人协助她。

    这指令又让赵佶感到疑惑起来,对方一定要拿乔峰身世来做文章已经让人感到奇怪,而且还限定一定要在端午之前,这个时间又有什么说法?事情越来越让人搞不明白了。还有,丐帮中会有人协助马夫人,那是谁?

    赵佶第一时间想到了那位执法长老白世镜,不过在他记忆中这位白长老虽然与马夫人勾搭成奸并且杀掉了马大元,但对携众反叛乔峰之事始终是持反对态度的,反倒是全冠清对此是热心得很。不过赵佶现在也明白,全冠清之所以会那么做,大半是权欲薰心,倒也并没有掺杂什么更深的阴谋,而且现下的形势,全冠清也不可能再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

    虽然诸多不解,但既然已经洞悉到对方的意图,赵佶心中也笃定许多。他现在手里掌握到的资源已经极为充沛,想要粉碎这个阴谋那也是轻而易举。即便不能完全杜绝乔峰的身世被泄密,但要把事情拖过明年端午之后,那也简单得很。

    于是,赵佶便叮嘱马夫人放心在家安住,且将这些人拖过一段时间,便要放手给马大元报仇。同时他也吩咐全冠清注意监察丐帮中人哪些在往后一段时间里举止异常,有主动接触马夫人的嫌疑。当然因为丐帮人数太多,所以这监视的范围也就只局限在舵主以上的领导层。至于下面的鱼虾,纵使有嫌疑,也不过是负责联络而已,对大局无甚影响。

    做好了这些后,赵佶才放心的离开了汴梁城。这一次,他把梁师成也带在了身边,一来是差遣使用惯了,二来则是打算用这一段时间在当下的情报组织中优中择优,抽调出一批精英出来,组建一个更加高效灵活的组织,交由梁师成主管打理,直接听命于自己,主动出击去搜罗打探各种情报。

    一行人出发前往云台山,到了地方上后,赵佶不免又要应付地方上官员们的应酬。热热闹闹过了几天,才总算得了闲,往云台山里去。修道观于他而言只是一桩借口,不过地方上官员们却准备的充分,不只一早便准备好了工匠,甚至还召集起一群道士来,有模有样的给赵佶提供了诸多意见。

    当然这是因为此次诸多银钱花项全是走的内帑账目还有端王府的私库,若真是伸手跟地方官府讨要的话,那赵佶要面对的应是另一番局面,只怕还没有出京就被百官给参了回去。如今既不需要给自己掏钱,又可以给地方上创收,须知这个年代土木工程的建设可是地方上官府济民赈灾相当重要的手段。惠而不费,地方官员们自是乐得锦上添花。

    赵佶可没有打算在云台山做一辈子道士的打算,因此对那些热情过剩的道士们递上来的方案看都不看就全都给否决了。那些方案,看着就让人发怵,单看言语描述和草图规模,自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至极,堪比仙境,可是要建成那也少不了几十万贯的花费。

    这些道士们打什么主意,赵佶没有心思去猜度,反正如果要打他钱袋子的主意,那是注定要失望了。虽然在汴梁城里打了几十天的秋风,收获颇丰,不过那些钱财绝大多数要留给即将开设的讲武堂运转用度,赵佶目下手里的活钱统共只有不到五万贯,而且其中一部分还要用来经营一个新的情报机构。说实话,如果不是这桩事闹得太沸腾了,官家那里总要有个交代,毕竟皇帝也是出了钱的金主,连这几万贯赵佶都不想拿出来。

    方案全都退回去之后,赵佶也没底气去面对那些大失所望的道士,索性让梁师成去跟这些道士们扯皮开会去。待到梁师成笑眯眯讲出来端王府能拿出两万多的“巨款”,那些道士们已经不是大失所望,而是脸色铁青了。

    亲王奉御旨出京营建道观,对于这些道士们而言,绝对是道门里一桩盛事,是道家要压过佛家的苗头。因此几乎整个北地道士们得知此事后都弹冠相庆,恨不能为这桩道门盛事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三清祖师一举压过那些佛陀。而得知端王爷为了道门这桩大事在汴梁城里访遍善户募资,道士们益发兴致高昂,暗道端王爷这绝逼准备大搞特搞,修道之心果然虔诚无比!于是在接下来口口相传中,云台山俨然已经成为了道家洞天,仙门圣地!

    可是他们兴致勃勃凑过来,却要面对这样一个局面,所有人顿时全都傻了眼。两万贯虽然也算一项巨款,升斗小民之家穷尽一生都难积攒到,可问题是,若用来营建道观,能修出什么来?端王是打算盖几个草棚子把三清祖师供出来就算是道观了?这样的道观也配称作道家的新洞天胜地?

    这样应付的态度,那一群对三清祖师虔诚无比的道士们自然不会答应,一个个放弃了雍容淡雅的姿态,争辩得脸红脖子粗。可是不管他们怎么力陈,梁师成就是笑眯眯一句话“没钱”。

    两万贯自然建不起道士们心目中的道门殿堂,紧巴紧巴倒也能在山里建一所不大的道院,可问题是,声势已经闹起来了,大话也放出来了,末了这样一个结果,且不说三清祖师会不会怪责,单单佛门里那些和尚随之而来的讥讽,道士们想想就觉得难受!

    道士们连端王爷的面都见不到,更不要提讨要出银钱来了,每天跟个太监扯皮也实在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出来。左右牛皮吹出来了,这道家殿堂总得建,末了道士们商议一番,得了,既然端王爷那里摆明了是要坑他们,这次就认栽吧。反正声势已经营造出来,要花的银钱他们各家道观里自己凑一凑吧。反正各家道观也都颇有产业,又不要上税,只要在善男信女们心里营建起道门神仙要比佛门佛陀灵验的印象出来,往后的日子细水长流,多开几项业务总能把这亏空补回来。

    一待众人商议出这个方案出来,梁师成顿时来了精神,不只对待众人的态度热情了许多,而且对这桩事变得无比热情起来,大拍着胸口表示,只要众家肯出钱,剩下的事情全都交给端王府的人去做。只要款子到位,不要说修殿堂,搭天梯也能给搭出来。可问题是,随后他又抛出意见来,各家道观出的款项要集中到他这里来使用!

    听到这个要求,道士们险些背过气去,这是在为道门添砖加瓦?这分明是**裸的敲诈他们这群三清门徒,这端王爷果然心狠手辣得很,抛出这样一桩事情来,要大家蠢蠢欲动,结果是俗世、方外敛财,两手都硬得很啊!

    梁师成的意图自然没有达成,最终大家还是决定各家道观出财出力,款项交由大家集中监管使用。不过梁师成也不是没有收获,款子既然拿不到手里来,采买大权却还是给弄到手了。几十万贯的大工程,过手流油,指缝里也能洒出几万贯来。至于满天神仙会不会怪罪,梁师成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王爷要做的事情太多,王府的储蓄已是捉襟见肘,能有多捞一些的机会,那自是不能放过。

    当梁师成跟道士们开大会的时候,赵佶早躲进云台山里游荡起来,且还有了意外发现,这云台山里竟然还有江湖门派存在。
096 所谓江湖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赵佶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所谓的江湖人,跟普通人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江湖,最早应该出自《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大家相互扶持着等死,不如自由自在的徜徉在江河湖海中,彼此没有关联。可见江湖最初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美好的人生状态。

    而侠客,最早记载应该是太史公的《刺客列传》,讲的是王法衰败、诸侯分裂的春秋战国,一群在当时的年代身份并不显贵的平民,以生命为代价来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未必占据大义,未必身居高位,未必就心怀为国为民的宏伟愿望,卿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以一己之力,掀起列国风动。匹夫一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应该是最好的诠释。

    当然这些概念和情怀年代已经太远,已经并不足以述尽当下的江湖。如果说江湖就是一种人人身怀绝技,以暴制暴的一种手段,这其实也有一些牵强。普通人未必没有快意恩仇的事迹,而武功高手也未必全都漠视王道法度,比如周侗等他们一批御拳馆的教习,武功比大多数江湖人都要高明,可是仍然愿意为朝廷体制效力。

    赵佶在云台山里发现的这个江湖门派,名字就叫做云台派,除了掌门并几位执事的长老之外,门下统共有大约五十名的弟子,人数算不上多,但规模也并不算小。

    赵佶想要观察一下这些江湖中人的日常生活,交际往来,还有为人处事的态度。因此这一段时间以来,每每都在这门派左近游荡,他的凌波微步如今已经小成,若在这山林间存心避开这些门派弟子不被看见,那也简单得很。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赵佶对这门派的来历种种也有了一些了解。

    这个门派成立于几十年前,初代的掌门原本是郑州城里士绅家的一位公子,后来家境衰落,富家子弟沦为了落难公子,不过仗着过往的生活阅历,做另外一些富家子弟的帮闲玩伴,生计也能维持。后来侍奉的主子跟酒楼人打架斗殴,失手打死了一个人,那主子恐担了责任,索性给了这落难公子一笔银钱,让他将罪责全都担下来,然后放他跑路。

    那落难公子于是便背井离乡,在外厮混了许多年,阅历越发丰富,竟在这过程中东拼西凑学成了一身不错的武功。终究故土难离,几十年后回到家乡,当年的血案已然被人淡忘,由此才放心在家乡安居下来。只是当年的家业已经败尽,总须得谋些生计。恰逢有一年城里一家商户财货被盗匪劫去,这人便用多年厮混经营的人脉将失物帮忙讨要回来,那户人家自是感激,于是便将云台山附近一座别院相赠。

    其后此人又帮忙处理了几桩此类事件,名声也渐渐传扬出去,有了些侠名。以往江湖上那些落魄老朋友来投,而当地也有一些少年子弟想要学些防身技法手段,两下一合计,便在这云台山里开山立宗,有了这个云台派,不温不火的传承到了现在。

    这云台派的弟子们身份也都不尽相同,有与那开派祖师身世相仿的破落户,也有当地安分守己的农户猎户子弟,还有一些背井离乡的难民。门派里传授的武技除了一门打熬内息的吐纳法门之外,还有统共四五种的招式套路,虽然算不得上乘,不过年纪火候到了,也能打熬出一身不错的武功。

    诸多弟子当中,比较受重视的是一些当地乡绅家的子弟。这些弟子们学武的禀赋算不上太高,不过逢年过节家里总少不了给门派馈赠一些财货之类,而且由此也能跟那些家有恒产的士绅们联系起来,是门派日常花销等维持下去最主要的进项。其次受重视的就是一些真正有禀赋的弟子,作为门派的柱石被培养武功,而且偶尔也被派遣出去处理一些江湖上的人际往来,算是门面的存在。

    至于更多的普通弟子,更像是杂役的存在,负责门派的吃穿用度诸多琐事,打理田产,偶尔也被派去附近村庄里教训一些闲汉恶霸。

    赵佶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门派在江湖中名气虽然并不甚大,但其实事务却也不少。有时候要协助官府缉拿流窜过境的惯犯,有时候要帮当地乡绅富户押运财货或者保护出游,有时候还要接待过境拜访的江湖朋友,事情虽然多,但也处理的井然有序。

    在赵佶看来,这个云台派虽然只是江湖中并不出色的许多小门派之一,但正因为如此,诸多特质反倒有普遍代表性。随着他的观察,对这江湖门派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也大概有了一个印象。

    首先,这是一个有制度、能够稳健运作维持的一个组织,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传承下来,武功其实所占的比重其实很小,更重要的是它能承担起作为地方官府职权补充,帮助当地人们处理一些官府顾及不到或者不方面出面的事情。而武功传承的意义是,传承的武学越高明,这个门派在它所负担的职责上能够发挥出来的效用就越大。

    所谓的江湖,其实就是人们日常的交际往来,比如后世有一段时间传得很开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来往,有来往就会有利弊权衡,会有利益碰撞,而所谓的江湖规矩,就是处理这些人际往来的不成文约定。那么江湖门派,就是以信义和武功为后盾,作为处理这些往来的仲裁机构而存在的。

    由此,赵佶对此前乔峰所说所谓武功,其实跟百工技艺没有区别,除了强身健体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的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江湖并不是快意恩仇,漠视王道法度的地方。江湖跟主流社会的区别是,主流社会有明文规定的条令法律,但江湖所使用的却是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对王法的补充。王法如天上煌煌日光照耀整个天下,而江湖就是那日光照耀不到阴暗面,一明一暗合起来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世道。

    赵佶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有的武林人一直汲汲于做称霸武林的美梦,有这个闲工夫,直接寒窗苦读中个进士,这不是更好?如今对江湖有了一个认识后,才渐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