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倾听。
唯有桃花依旧笑春风。
也许,你们的人生中,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形下遇到某种美好的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寻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这就是初恋。
在那情窦初开的青春年华,谁又没有过美丽的邂逅呢?在那意醉神迷的疯狂岁月,谁又没有过刻骨铭心的青涩初恋呢?多情的崔公子以寥寥二十八个字,把你我心中那挥之不去的落寞与惆怅定格成千年的经典。每次读到这首诗,往昔的青春面影就俨然在“人面桃花”底下跳跃,就连内心深处那莫名的感动和惆怅也依然一如往昔,仿佛在三月的春风中摇曳。
初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灵弥满的状态,一种感情成长的状态,一种生命开花的状态。正是这异样而又纯真的美的浇灌滋润,使得我们年轻的心智日渐丰穰、成熟。
然而,初恋却是一首没有来得及完成的诗。
“曾经,我是多么多么地爱你,我的初恋情人。尽管我并不知道能否与你白头偕老,尽管我并不知道能够为你做点什么,但是,那时候,我的心是真的。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那时候,我也还很年轻,我却什么都不曾懂得,什么都没有做好。”
最渴望得到的,永远是最美的。“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得太早,也过于匆匆。”我没有能够,也没有来得及,好好地为这一切画上一个句号。就像一个梦一样,我在梦中努力使得结局更圆满一些,却挣醒了。就这样,我连梦也丢失了,再也找不回来。
有人说,在初恋者的心中,恋人的美好意愿会将对方置于舞台的中心,给它罩上夺目的光环,痴迷、亢奋,对美好前景遐想瞻望。
是的,曾经,你是我的全部。你使我相信,我什么都办得到!而现在,你却龟缩到了我心中一个小小的角落,遥远而又模糊,支离破碎。
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残酷无情的岁月面影就已经步步紧逼,一点点侵蚀我的容颜。现在,我的容颜是被摧毁了。但是,直到现在,我才懂得,初恋是一首永远也不会完结的诗。那根弦一直埋在心底,它穿越了整整半个世纪,我却不愿,也不敢轻易地将它拨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与永恒拔河(1)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这首著名的怀古诗所要咏叹的那段历史,只要稍稍读过一点《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不陌生。如果读得再仔细一点,就会进一步知道,罗贯中在叙述完这段历史后,竟然直接引用了刘禹锡的这首诗!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明白一点,不妨先引一段《三国演义》的原文:
时龙骧将军王濬率水兵顺流而下。前哨报说:“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又以铁锥置于水中为准备。”濬大笑,遂造大筏数十方,上缚草为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见之,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两路从大江而来。所到之处,无不克胜。
接着,王濬势如破竹,直取金陵,吴国不战而降。“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皆归大晋。”“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所描写的这段历史,发生在公元280年。这个时间,距离东吴孙权在南京称帝,不过短短的58年。谁能料到,不旋踵之间,他那不肖的子孙孙皓就把孙权创下的基业全部拱手交给了晋帝司马炎呢。此后的历史继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西晋统一的美梦并没有做很久,就在“八王之乱”中急遽地耗尽了元气,并在五胡乱华的悲歌中被迫南迁,再次在悲情城市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偏安的东晋政权仅仅维系了一百零三年,就被刘裕建立的宋所取代。整个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将近二百年的南北朝分裂时期。直到589年,隋渡江灭陈,才最后回到隋唐一统的局面。
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途经西塞山,想起晋、吴兴亡之事,有感于山川之险不足凭恃,而分裂割据终归统一,慨然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帧流泻着强烈的悲慨与爱憎的心灵图卷,这也是一帧记录着兴亡治乱、寓示着永恒与短暂的历史图卷。
曾经血肉横飞、轰轰烈烈的战场,如今已是一片冷寂。当年千帆竞发、铁锁沉江的悲壮场面,如今只有浩浩江声,似乎还在回荡着鼓角铮鸣。五百年来,人世间治乱相循、兴亡相继,“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所有这一切喧闹,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的慨叹,令人心痛。
天地悠悠,人世的伤心事岂可胜数?但是,悲伤又能如何,我们头顶的苍穹依然繁星闪耀。犯过的错误还会再犯,跌倒过的地方还要跌倒。历史啊,你怎能这样无情、这样冷酷?!你默默无语地在大地的书页上记载着人世的悲辛,却从来不表示些许的喜怒。
过去的已经过去,望不到尽头的将来,仍在一幕接一幕地上演伤心的历史。难道人世注定了还将无数次地去哀伤,去感叹?就像一个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婴儿,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次跌倒的摔打,才能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然而,由人类书写的历史能够走向成熟吗?
历史的教训,是写在沙上的,风上的,丹青上的,却从来不曾写在后来者的心上。只可惜,不肖的后来者还没有来得及读懂,自己又续写了一项新的教训。
天地悠悠,人寿几何?人世的种种努力,其实都是在与永恒的时间拔河。人世间最深刻的悲哀,其实不是别的,而是这一次次被证明着的永恒的不可战胜。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个个辉煌的朝代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久地沉没了。只有无情的江山见证着他们的兴亡。卢梭曾经说:“如果斯巴达和罗马都灭亡了,那末,还有什么国家能够希望亘古长存呢?”
与永恒拔河(2)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是清醒,也是悲歌。据观测,日落的整个过程,即由衔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钟。但是,日出却远比日落缓慢。新生的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直至完全跳出地表,大约需要五分钟。世界上的事物,从速度上来说,总是衰落胜于崛起。然而,又有谁会在意这个时间上的微小差距呢?又有谁会去体味这个微小差距背后的人世悲伤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面对永恒,还是让我们谦虚地接受卢梭的告诫吧:“为了能够成功,就不要去尝试不可能的事,也不要自诩能赋予人类的作品以人类的事物所不允许的坚固性。”
人应效法水的智慧(1)
竹枝词/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公元822年至824年,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时,曾经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共11首竹枝词。这些竹枝词汲取巴人竹枝歌舞的精华,情韵丰赡,音调和美,言浅意深,在中唐诗坛上别开生面、大放异彩,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也被人们公认为竹枝词的开山鼻祖。
刘禹锡最著名、流传也最广的竹枝词是下面的这一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后面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另外一篇。在这篇竹枝词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人心如水。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礁多滩险,水流湍急,自古就有“瞿塘天下险”之说。“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古来道路难。”在一片轰然的声响中,那数之不尽的险滩暗礁,整个地把瞿塘峡险峻的形势烘托出来了。
面对惊涛拍岸的江水、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浮想联翩:“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让人想起李白的诗:“物苦不知足,登陇又望蜀。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瞿塘之险,险就险在江中的石滩;人心之险,险就险在人心的不平。不平则鸣,不平则争,不平则兴风作浪、无事生非。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还是人性多欲,苦不知足。没有欲望,何来争竞与不平?不过,对于这人世间的险恶,作者早已心知肚明,宠辱不惊了。
公元805年,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此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弃置巴山楚水达二十三年之久。对于这段痛苦的遭遇,作者曾在《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不无感慨地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正是这段经历,使作者深感世路艰难,人心凶险,故而发出了“长恨人心不如水”的愤激之言。
作者期望人心能够像水一样,平静无波。但是,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红尘俗世中,谁又能够真正做到心平如水呢?
我向来不主张放弃对于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在我看来,一切促使人向上的东西,在本质上都是善的。因此,对于人心如水这个问题,我就很矛盾。如果人人都达到了人心如水的境界,像圣贤一样,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意思呢?因此,从根本上说,我是反对人心如水的;但从生存智慧上说,我又是主张人心如水的。我之所以主张人心如水,乃是希望人们通过效法水的智慧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改进处世的策略,从而减少与现实的摩擦,更快地、更少阻碍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么,水的智慧究竟有哪些呢?我认为,水的智慧主要有三:一是平,二是韧,三是永不停息。这三条,都很厉害。学好了,终生受益无穷。
《老子》五千言,谈到水的有两章。其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对“上善若水”一句,河上公注曰“上善之人,如水之性。”这意思是说,具有最高的善的人,他的德行像水一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处在世界上最低的位置,并且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水的谦虚,也是水的伟大。与水的这一特性相对应,老子提出了“心善渊”的命题。渊是沉静的意思。如何才能使劳碌的心沉静下来呢?古人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意思是说,只有充分地认识事物的规律,并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去掉那些横亘在心中的意气。意气没有了,心也就平了。这是水的第一个特点:平。
。。
人应效法水的智慧(2)
水的第二个特点是:韧。《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在这里,老子通过对水的特性的观察,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柔弱能够战胜刚强,韧也是一种力量。你看,屋檐下点点滴滴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的坚持,可以把一块巨石滴穿。洪水泛滥时,所到之处,淹没原野,冲毁村庄,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它的肆虐。这就是水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效法水的韧性,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力量,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事能够难倒我们呢?
水的第三个特点是:永不停息。《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岁月像流水一样,一刻也不停息。这句话如果我们反过来读,就是:流水像匆匆向前奔跑的时间一样,永不停息。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人生很短,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做成一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很不错了。如果我们不像流水一样永不停息地奔流,一生要想干成哪怕一件大事,恐怕都是很难的。
人生,应当如水之平,如水之韧,如水之永不停息。
欲望如草(1)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年少时成名之作。据《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当年到长安应试,曾经求见著作郎、大诗人顾况。顾况当时是京城响当当的名流大腕,免不了要在年轻人面前摆一点谱。据说顾大诗人当时端坐堂上,白居易则垂首侍立一旁。等了老半天,顾大诗人才用眼睛瞟了一下白居易递上来的名片,又上上下下把白居易打量了一番,然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长安米价很贵,要在长安混饭吃不容易啊!”用顾况当时的话说就是“居亦不易”。白居易当然听得出来顾况在揶揄他,但他没有吱声,强忍着,等待这位长者进一步的行动。顾大诗人毕竟是名流,啥样事情没有见识过。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万一唐突了这个年轻人呢?所以他的话也就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随手拿起白居易呈递上来的诗卷浏览。第一篇赫然就是“离离原上草”。顾况读完全诗,拊掌叹赏不已,连连说:“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在长安混饭吃也很容易啊!”白居易从此登上文坛,一个天才的作家就这样冒了出来。
这诗很好懂,我也不用在这里饶舌。单单拈出那一联流传千古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结合欲望这个话题,来谈谈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