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这是在借鉴英人J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和继承并修订《马氏文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语法体系,成为我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黎锦熙很早就有编纂辞典的愿望,1917年他在*任职时就提出过编纂《国语辞典》的建议。1932年他与钱玄同共同担任《中国大辞典》的总编纂,尽管这部鸿篇巨制未能完成,但也为他以后主编的《国语辞典》、《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中华新韵》、《汉语辞典》、《同音字典》等多部辞典奠定了基础,为促进汉语规范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光耀史册的黎氏兄弟:黎锦熙与黎锦晖(2)
黎氏二弟黎锦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生于1891年,四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读完小学、中学之后,于1910年考入长沙铁道学堂。但因自幼喜欢民间音乐,学会了多种民族乐器,就放弃了工科学业,转入长沙高师就读。在校期间,他就被湖南省教育会聘为乐歌教员,在“湖南单级师范教练所”为进修的老年教师讲授西洋音乐知识。1912年他从长沙高师毕业,经亲友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到北平的《大*日报》担任编辑。后因这家报纸拥护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复辟而被查封。黎锦晖只得回到长沙,在几所小学担任音乐教员。1916年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之后,他又回到北平,协助大哥黎锦熙做“国语研究会”的工作。在推广国语运动中,他发现利用音乐来推广国语是个极好的手段,但没有机会进行实践。1921年*在上海创办“国语专修学校”及其附属小学,聘任他担任校长。由此他开始实践用音乐推广国语的主张,他着手编写实验教材,加强学生的课外文娱活动,为推广国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了推广国语和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他开始探索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在短短的十年间,他创作了二十多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还有十余部儿童歌舞剧,这就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歌舞音乐的拓荒者。如今很流行的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1927年2月,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这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所培训音乐人才的学校。学员们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参加了中华歌舞大会的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从1927年开始,为了筹措资金,也为适应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有钱人的精神需求,他开始创作“家庭爱情歌曲”,如《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等,并很快得以广泛流传,于是,黎锦晖的音乐追求开始转向适应社会需求,将自己的音乐活动转向追求娱乐和经济效益。1930年他与七弟黎锦光一起创办专业演出团体——明月歌舞团。这个歌舞团吸纳了好几位艺坛名人,如聂耳、王人美、黎莉莉、周璇等。黎莉莉本是早期共产党员钱壮飞的遗孤钱蓁蓁,田汉将她交给黎锦晖抚养,更名为黎莉莉。在黎锦晖的悉心呵护与培养下,她成为明月歌舞团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齐名的“四大天王”之一。后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聂耳等进步人士离开明月歌舞团,红极一时的歌舞团开始步入了下坡路。1932年他接受田汉的建议,离开上海,回到长沙。他又重操旧业,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继续做音乐教材的编写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二十几首抗日歌曲。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来到重庆参加进步文艺活动,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音乐师,直到1967年病逝。
  黎氏兄弟老三叫黎锦曜,生于1895年,读大学时攻读采矿专业,曾任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解放后回到湖南担任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响应中央的号召到海南岛探矿时不幸病故。
  老四叫黎锦纾,生于1898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厅厅长,1954年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同年病逝于北京。
  老五叫黎锦炯,生于1901年,1927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造桥工程系。毕业后在京奉铁路担任主任工程师。1894年由詹天佑设计修建的滦河大桥,到30年代已经严重老化。在1936年决定重修滦河大桥新桥时,比利时人承担设计和建设的费用很高。他却主动请缨担任当新桥的设计和建设。经过艰苦努力,他与其他桥梁专家一起完成了滦河新桥的设计和建筑工作。抗战胜利后,他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担任解放区铁路局副局长,主持修复了京张铁路的康庄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在铁道部担任总工程师。从1965年开始,他就拟订修筑西藏铁路的计划,但因1981年病逝而未能如愿。
  老六黎锦明,生于1905年,是位作家。他毕业于北京师大英语系,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6年他在广东海丰地区从事农*动的文教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到上海投奔哥哥黎锦晖和黎锦光,并完成了中篇小说《尘影》的创作。这是较早反映党领导的农*动的文艺作品,曾经得到鲁迅的好评。30年代初,曾在北平中国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和浙江大学担任讲师和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湖南从事教育和抗战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湖南文联委员和湖南政府委员。他的一生中出版短篇小说集11部,中篇小说四部,还在翻译外国文学和理论研究上做出了贡献。
  黎氏老七是黎锦光,见本书《黎锦光——李香兰》。
  黎氏最小的弟弟黎锦扬是位华裔作家,生于1917年。在他六岁时,大哥黎锦熙将他接到北平,让他与他的侄儿侄女一起读书。在读汇文中学时开始对西洋文化产生兴趣。20世纪40年代初,他到重庆投奔大哥黎锦熙,大哥随即送他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比较文学。毕业后在加州的一所陆军语言学校教中文。教学之余,于1956年他根据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写成小说《花鼓歌》,出版后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很快就被一个电影制片商以五万美元买断了版权。从而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亚裔的畅销书作家。
  

未了的姑侄情:汪静之与曹诚英
著名湖畔诗人汪静之与胡适的红颜知己曹诚英都是安徽绩溪人,也都出生于1902年。
  汪静之出生于茶商家庭,家境殷实,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富户。当年流行爱好做亲的风俗,汪家与乡里富户曹家,关系不错,常有往来,而且家境实力相当,门当户对。双方家长就相约指腹为婚:若汪家生了儿子,曹家生了女儿,或者相反,就结为亲家,以便延续两家的友谊。结果,汪家生了儿子汪静之,曹家生了女儿曹秋艳(又名初菊)。这就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定下了终身。由于汪曹两家往来较多,汪静之与曹秋艳也经常有在一起玩的机会,他们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料曹秋艳自幼身体不好,经常患病,虽然她的父母到处求医,为女儿治病,但也没有挽救了女儿的生命,在她12岁时,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人间的美好和未婚夫的温馨,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在曹家,与曹秋艳同龄的还有一位与她祖父同父异母生的小姑母,这就是曹诚英。每逢汪静之到曹家时,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中,除了曹秋艳之外,还有曹诚英,因此汪静之与曹诚英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伙伴,不过长大后,他们则以姑母相称。
  1918年汪静之到屯溪安徽茶务学校读书,开始接触新文学。或许是青春的躁动,他写了首情诗寄给曹诚英,表达了他对曹诚英的爱慕之情。虽说曹诚英对这个小伙伴的印象不错,但在当年,她也是被指腹为婚者,不敢超越雷池一步,就以辈分不同而婉辞拒绝了。在这一年,16岁的曹诚英与指腹为婚的乡里富户之子胡冠英举行了婚礼。婚后进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读书。
  1919年夏天,汪静之考取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虽然不能与心上人曹诚英结为伴侣,哪怕是常与她会面,也是精神上的最大的安慰。敏感的曹诚英意识到了汪静之的思想动机,就想为他介绍个女朋友,来分散他的纠缠。于是,每逢汪静之与曹诚英约会时,她都带一位女同学一起来,以便给他们搭搭桥。不料汪静之个头矮小,几个女同学都看不上他。
  这时的汪静之经常发表诗歌,在1922年还与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组成湖畔诗社,成为诗坛上享有盛名的“湖畔诗人”。他们以创*情诗为主,在现代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得到过鲁迅、胡适等新文化先驱者的赞许。这顶诗人的桂冠,终于使他赢得了爱情。曹诚英经过几次为他搭桥失败后,她仍然关心着这位小侄子,又为他物色了一位叫符竹因的同学。本来符竹因也是嫌汪静之个头矮小的,但是她很欣赏他的创作才华,很喜欢他的诗歌,就答应交往。符竹因貌美异常,端庄贤淑,汪静之为之倾倒,全身心地追求她,他的爱情诗集《蕙的风》,就是为符竹因写的情诗。这对情侣终于在1924年结为伉俪。
  1922年曹诚英与胡冠英离婚后,在一次汪静之请她聚餐时,她情绪亢奋,饮酒过多,终于向汪静之吐露心声:“离婚后,真想答应你的求爱,一想到你和竹因,我不能夺人所爱。”这句酒后吐的真言,道出了曹诚英的心声。不过,曹诚英的心,半年后就被胡适所截获,在杭州烟霞洞与胡适坠入情网。她与汪静之的关系仍然是长辈与幼辈的关系。1930年曹诚英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汪静之途经南京去看望她,她的屋里只有一张床,曹诚英以长辈的口吻说:“你睡这头,我睡那头,你给我暖脚吧!”他们丝毫没有产生杂念,汪静之对这位姑母一直是很尊敬的。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院校调整时,曹诚英被分配到沈阳农学院任教。1958年退休后,回到安徽绩溪定居。“*”开始后,她的身体日渐衰弱,她到杭州的汪静之处,将自己的日记、书信等资料集成一包交给汪静之保管,并且嘱咐汪静之在她死后焚毁。后来有人向汪静之问起这包资料,汪老说:“1973年我得到曹诚英的噩耗后,就按着她的嘱托,烧毁了。”曾有人怀疑这包资料没有烧毁,完全是出于杜撰。试想,在那个大革文化命的年代,谁会有勇气保存这些资料呢!汪静之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不会有远见舍命保留的,除非那些八代赤贫的无产者才会有这样的勇气!
  

子承父业的小说家:陈蝶仙与陈小蝶
陈蝶仙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也是“无敌”牌牙粉的创始人。
  陈蝶仙本名陈嵩寿,字栩园,又字蝶仙,别号天虚我生。1879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中医家庭。从小天资聪慧,饱读诗书,曾考取晚清贡生。曾做过幕僚,当过监狱工艺指导员,还在浙江镇海县当过知事。1912年他到慈溪访友时,发现海边到处是渔民扔掉的乌贼鱼骨。他认为这种鱼骨可用来制作牙粉,就给上级打报告,申请经费制作牙粉,以便与充斥市场的日本牙粉竞争。不料上级误会他是想趁机发财,严词拒绝。为此,他愤而辞职,来到上海,经好友王纯根的举荐,当了《申报·自由谈》的主笔。
  早在18岁时,陈蝶仙便受《红楼梦》启发,创作了长篇小说《泪珠缘》。这部描写儿女情长,家事纠葛的小说使人耳目一新,印行后风靡一时。在《申报·自由谈》任职期间,他开始在王纯根主编的《礼拜六》上,发表长篇小说《孽海疑云》。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出版了《满园花》、《郁金香》、《新官场现形记》、《新泪珠缘》等十多部小说。这些小说语言文白相间,大都写才子佳人相悦相恋,柳荫湖畔,像一对蝴蝶,一对鸳鸯一样分拆不开的故事,属于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这种小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夕,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学意义。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妄图灭亡我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限愤慨,掀起了全国性的抵制日货运动。陈蝶仙此时在上海立足稳定,也有了一定财力,制造牙粉抵制日货的想法又萌生起来。1918年他放弃了《申报·自由谈》的工作,成立家庭工业社,依靠在监狱担任工艺指导员时学得的新知识,继续研制牙粉。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多方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取名 “无敌牌”在包装上还特地标明“中华国产”,这种牙粉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成为我国牙粉的驰名商标,大长了国人的志气。
  陈蝶仙的长子陈小蝶,不仅是赓续父亲未竟事业的继承人,在文学创作上也不让乃父。父子二人曾合作创作了《弃儿》、《二城风雨录》、《嫣红劫》、《柳暗花明》等共11部长篇小说,其中的《柳暗花明》还被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成电影。他自己独自撰写了《塔语斜阳》、《香草美人》等小说,内容风格上都沿袭其父的鸳鸯蝴蝶派传统。此外,他在绘画理论研究及诗文方面也很有造诣,出版有多种论著。
  上海“一·二八”淞沪战争之后,陈蝶仙经营的家庭工业社遭到毁灭性破坏。他面对打击并不气馁,带着儿子陈小蝶到大后方云南、四川继续办厂。到1939年陈蝶仙积劳成疾,由陈小蝶陪伴返回上海,第二年就病逝了。此后陈小蝶无力力挽狂澜,父亲开创的实业逐渐萎缩。后来他在杭州开了一家饭店,根据当年的电影著名女明星胡蝶和徐来的名字,取名为“蝶来饭店”,在开业那天特地请来胡蝶和徐来剪彩,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新闻。1937年他更名为陈定山,专注于美术事业,曾与吴湖帆、钱瘦铁等画家在上海名噪画坛。1949年初他赴台定居,在台北以作画为生,于1989年病故。
  

父亲劝她不必上大学:林语堂与林太乙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二女儿玉如最为机灵聪慧,从小就效仿爸爸写稿。当年文坛发表文章多用笔名,玉如就让爸爸给取个笔名。林语堂给她取了个“无双”的笔名,谓其聪明才智举世无双。可是玉如觉得“无双”不吉利,总是单打一,还能嫁得出去?林语堂经女儿一提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