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结交章太炎,杜月笙的座上食客还有学者章士钊、名士杨度、诗人杨千里、才子杨云史等,都是当时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有了这样一批文化名人朋友环绕左右,人们再不好把杜月笙看成“黑社会头子”、“大流氓”了,杜已成真正的“大人物”。他在门厅高悬的对联是“友天下士,读古人书”。他一度勤练书法,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杜镛”二字终可潇洒地到处签写。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瞿秋白与鲁迅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1931年年初,他受到王明等人的残酷打击,被排挤出*中央领导之后,开始转入文化战线,与鲁迅、茅盾等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并结成了忘年之交。
其实,瞿秋白与鲁迅的交往时间并不长,如果从1931年5月瞿秋白与鲁迅经冯雪峰中间联络算起,他们的交往只有四年的时间。可是从鲁迅书赠给瞿秋白的那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看,他们的友谊却是非常深挚,非同一般的。
1931年5月的一天,冯雪峰来给避居在茅盾家的瞿秋白,送去左联机关刊物《前哨》的“纪念战死者专号”。瞿秋白读了这本由鲁迅等编辑的刊物十分赞赏。特别是读了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不由得击节称赞说:“写得好,究竟是鲁迅!”瞿秋白虽然没有与鲁迅见过面,但对鲁迅的文章非常喜欢读,认为他的文章犀利、泼辣,很有战斗力。事后冯雪峰与鲁迅谈起瞿秋白,说他在苏联学习过,懂得俄文,鲁迅当即让冯雪峰请瞿秋白将《铁流》俄文的序文翻译出来。随后,鲁迅又请瞿秋白翻译卢那察尔斯基的《解放了的堂·吉诃德》。1931年9月,鲁迅译的法捷耶夫名著《毁灭》出版后,瞿秋白给鲁迅写信,对鲁迅译文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看法,并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使我对你说话的时候,和自己商量一样。”
后来,瞿秋白住到上海市紫霞路冯雪峰的朋友家里。他和鲁迅的联系就由冯雪峰承担。冯雪峰每隔三四天,或五六天,就分别去瞿秋白和鲁迅的住处一次,传递“左联”与革命文*动的情况,请示或讨论一些问题。瞿秋白除了指导和参与“左联”的一些活动外,还为“左联”公开发行的《北斗》、《文艺新闻》和秘密刊物《文学导报》写杂文,或翻译介绍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及苏联的文学作品。
1932年年初夏的一天,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拜访了鲁迅。他们一见如故,倾心而谈,话缘投机,至晚始别。此后,他们经常见面交流思想,切磋文章,甚至共同商讨由瞿秋白执笔成文,用鲁迅的笔名发表。如编入《鲁迅全集》的《王道诗话》、《曲的解放》、《出卖灵魂的秘诀》等多篇作品,就是瞿秋白执笔的杂文。1933年4月瞿秋白编辑了《鲁迅杂感选集》,在他写的序言中对鲁迅思想的形成、发展与特点,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弱点,都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评价。鲁迅对他的直率批评和鼓励非常满意。
在那寒凝大地的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鲁迅的处境很艰难,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先后在1932年11月,1933年2月、7月及9月,四次接待瞿秋白夫妇到家里避难。这对处于地下状态的左翼文化领导者的瞿秋白,无疑是极好的保护。1934年1月初,瞿秋白奉命到江西中央苏区。临行前,他来鲁迅家辞行。他们彻夜长谈,依依惜别。不料第二年的6月瞿秋白却被反对派杀害。为此鲁迅抱病搜集、抄写、编排、校阅瞿秋白的译稿,编辑成《海上述林》两卷出版,作为悼念瞿秋白的礼物。
建立在“鲁迅关系”上的友情:彭真与萧军
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与作家萧军有着四十多年的友谊。他们相识于20世纪40年代初,是萧军到毛泽东的窑洞做客时,恰巧遇到彭真,是经毛泽东介绍认识的。当时彭真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44年春天,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被安排在中央党校三部学习。他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出席了纠偏抢救运动的大会。会上毛泽东摘下帽子,向出席会议的同志鞠了一躬,说:“我是中央负责人,我向大家检讨!”这件事影响很大,尤其是让萧军更受感动。
第二天萧军与彭真在延河边上习练武术时,萧军说:“国民党蒋介石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可共产党却如此坦荡,我也要入党。”彭真听了萧军的表态,十分高兴,但他也知道萧军有自由散漫,口无遮拦的毛病,就说:“共产党有严格的纪律,入党就要加入一个基层组织,你能服从基层组织领导吗?”萧军一听就犯难了,心想:我这个人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让我听别人的我心里难受。想到这里他对彭真说:“那我还是在党外吧。”尽管萧军不再提入党的事,可是彭真还是很喜欢他的这种直率性格。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彭真受命到东北筹建东北局,萧军闻知,找到彭真,表示愿意到东北工作,彭真当即表示同意。萧军到哈尔滨后,被担任东北局书记的彭真任命为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第二年他又创办了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萧军工作得很顺手,热情很高,于1948年7月就向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提出了入党要求。这件事汇报给已经调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彭真。后经*中央、毛泽东同意,8月萧军就被批准为*党员。不久,萧军就被罗织罪名,受到批判,他所主办的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被勒令停刊,他本人也被下放到抚顺矿山“体验生活”。
1951年萧军要求调到北京,东北局不予办理。萧军只好只身来京,但无法解决工资待遇问题。最终在担任被北京市市长的彭真同志的关照下,萧军被安排到北京市文委,才获得了每月100多元的生活费。1987年在彭真同志的关怀下,萧军一家从居住了几十年的一处危楼搬入木樨地茂林居,改善了萧军的工作生活条件。
彭真40多年来一直与萧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他解决困难。特别是在萧军身患绝症后,彭真不仅亲自给医院负责人打电话,询问萧军病情,请他们多多关心萧军的治疗,而且还在百忙中拨冗到医院看望萧军,慰问家属。对于与彭真的友谊,萧军曾对家人们说:“我之所以和彭真同志、毛主席相交,首先,他们不是按一般的作家来看待我的,我也不是按一般的政治领袖来看待他们的。其次,我不是他们的下级,我尊重他们,但也并没有忘记我自己。我们是同志、朋友、知交,是半宾半友的形式相处的。正因为他们二位对鲁迅先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十分尊重;鲁迅先生对中国共产党也有着充分的认识的。我们的友情,是建立在‘鲁迅关系’上的,才可能有这样的理解和久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相交相忆五十年:曹聚仁与周作人
曹聚仁是浙江兰溪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和记者。五四运动时,他是杭州“一师”的学生领袖,积极推动浙江的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杂志对他的影响很大,特别爱读周氏兄弟的文章,产生了由衷敬佩之情。
曹聚仁与鲁迅的首次见面,是在上海的暨南大学。1927年12月21日,鲁迅应邀到暨南大学演讲。当时正在暨南任教的曹聚仁担任记录,事后整理成《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发表在《新闻报》副刊《学海》上,从此他们建立了联系。后来曹聚仁创办《涛声》时,得到鲁迅的支持,曾多次提供杂文在该刊上发表。
曹聚仁与周作人的交往,早于同鲁迅的交往,大约开始于1925年的冬天。他们间的交往是以通信为纽带的。当时周作人刚刚从孙伏园手中接过编辑《语丝》的工作。正在上海教书的曹聚仁很欣赏《语丝》中的一些宣扬自由主义的文章,他给周作人写信,表示他很崇拜周作人,称自己也是自由主义的信徒。
曹聚仁是在与周作人通信交往三十年后,才在1956年9月见到周作人的。这一年曹聚仁作为香港报界的特约记者,来到北京出席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大会。他在北京期间,到八道湾会见垂垂老矣的周作人。这时的周作人已经71岁,身体衰弱,行动不便,医生要求他会客不得超过五分钟。可是,当周作人见到神交已久的曹聚仁时,喜出望外,兴奋异常,跟他谈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尽兴。曹聚仁临走时向周作人约稿,周作人将自己的一部诗稿交给他。回到香港后,曹聚仁将周作人的诗发表在1956年11月出版的《热风》上。从此,周作人通过曹聚仁的关系,使得香港、台湾和国外的读者有机会读到他的作品了。
后来曹聚仁将他与周作人的大量通信编为《周曹通信集》。这本通信集按着信件的内容编辑,分为“论辩驳斥”、“求援请助”、“请托转达”、“查询问答”、“诉述状况”、“怀念感谢”等几部分。从这些分类看,他们的通信内容十分广泛,关系也相当密切。既有思想交流,也有彼此的现状介绍;既有请求援助,也有疑问求解。这些广泛的内容是他们密切交往的记录和历史见证。
周作人晚年的封笔之著《知堂回想录》堪称曹聚仁友谊的结晶。因为这部书是在曹聚仁的建议与鼓励下写成的。周作人从1960年年底动笔,两年后竣稿。写成后委托曹聚仁拿到香港出版。曹聚仁抱病代为周作人校对书稿,尽心竭力,一丝不苟,尽到了为老朋友效力的责任。只是这部书在1970年才得以问世,而此时周作人已经被红卫兵折磨致死逝世三年有余。曹聚仁一直为此而耿耿于怀,常为周作人没能见到这部著作而遗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胆尝试用新人:胡适与沈从文
沈从文 沈从文一向以“乡下人”自称。1923年他刚刚闯北平时,的确是个“乡下人”,可是,自从1929年经徐志摩推荐,被中国公学聘为讲师之后,他在胡适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逐渐成为现代绅士派的自由主义文人。
本来,沈从文不会教书,可是在他与好友胡也频和丁玲到上海办刊物《红黑》时,因资金周转难以为继,经营一年不仅没有盈利,反倒将本金也赔了进去。为了谋生和偿还债务,他们三人只有分头找工作赚钱。于是沈从文经徐志摩举荐,认识了担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被聘为大学一年级现代文学课讲师。接到胡适的聘书后,沈从文接连给胡适写了两封信,谈到自己不会教书,并表示,如果学生们不满意随时可以撤换。胡适对他极为重视,尽管第一堂课沈从文被“挂”在了课堂上,可是胡适并没有怪罪他。沈从文将胡适这次用他这个小学毕业生担任大学讲师,是个“大胆的尝试”,他认为“个人得失实不足道,更新的尝试,还会从这个方式上有个好的未来”。的确,沈从文从此开始了他的新的生活。
在中国公学期间,胡适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事无巨细,他都乐意与胡适请教和商议。当时,他花钱没有计划,经济拮据了,就写信给胡适要求预支工薪,还要求帮助他的妹妹暂缓交纳学费,胡适都给予满足。在教课时,有一个女学生引起了沈从文的注意。这个女生就是年仅18岁的张兆和。在沈从文与张兆和有了个别接触之后,他觉得口头表达不出他心底的感情,就给张兆和写信。当他给张兆和的求爱信得不到回音时,沈从文痛苦万分,便找到胡适,提出几个离开公学的理由,其中一个就是他陷于爱情的漩涡,爱上一个女生。胡适劝他不要走,他会为他“做一切可做的事”。
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冷淡,使得沈从文十分苦恼。不知怎的,校园里竟然沸沸扬扬地传说沈从文求爱不成想自杀。这个传言传到张兆和的耳朵里,她很害怕,就拿着沈从文写给她的一大包子情书,去找校长胡适。胡适仔细地听了张兆和的叙说之后,首先表示沈从文是个天才,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当胡适得知张兆和并不爱沈从文时,胡适希望她能与沈从文做个朋友,还劝说给沈从文写封婉转的回信。最后胡适答应劝劝沈从文。由于胡适的协调,张兆和给沈从文写了回信,从此他们开始了通信。经过三年多的爱情拉练,沈从文终于赢得了张兆和的爱情。
1930年5月,胡适联合罗隆基、梁实秋等人在《新月》上发表文章,批评国民党政府,引起了当局的不满,胡适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的职务。胡适的离开后,沈从文也觉得失去了靠山,同年秋天也辞职到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秋天沈从文到胡适的学生杨振声主持的青岛大学任教。此后的十几年间,胡适与沈从文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他们间的通信联系一直未断,直到1948年胡适离开北平去美国之前。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再也没有机会通信和会面了。 。 想看书来
雪中送炭的情谊:老舍与赵家璧
晚年的赵家璧与老舍有着三十多年交往的赵家璧是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他十分热